?

深入經濟報道主戰場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敘事
——全媒體時代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中新網實踐

2023-09-20 00:57俞嵐
傳媒 2023年17期
關鍵詞:中新網經濟

文/俞嵐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高質量發展引領下的中國經濟正經歷深刻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同時,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抬頭,科技封鎖橫行,兩股潮流、兩種道路較量更為激烈,中國經濟面臨的全球性考驗越來越多。

主流媒體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聚焦首要任務,服務兩個大局,深入經濟報道主戰場。新使命新環境,如何堅持守正創新,將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相結合;如何遵循傳播規律,將深化媒體融合與創新經濟傳播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相結合;如何秉持專業精神,將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機遇論、貢獻論與講清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相結合;這些都是主流媒體做好經濟報道面對的新課題。

一、把準時度效,提升政策理論闡釋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豐碩,特別是經濟領域,涌現出大量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海外關注度高,同時,經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利益觸及深,社會關切度高。主流媒體肩負經濟政策宣傳闡釋的職責使命,政策解讀既要及時完整準確傳遞信息,又要解釋理論邏輯和科學內涵;成就報道既能看得到進步,又得講得出道理;監督報道既敏于發現問題,又善于解開癥結,避免一味堆數據、貼圖表、秀術語,防范信息脫節和信息時差。

1.視線向下,見人見事。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經濟報道尤為要求記者編輯的調研精神和“四力”素養。2022年,中新網以“十年”為主題策劃了經濟成就系列報道,“十年百變”“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十年中國風”等,以個體敘事呈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新經濟概念之下的中國變遷。在全國兩會等重大報道中,中新網還聯合了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融媒對話”全球直播,邀請“洋主播”深入中國基層等,講述平臺經濟、大國工匠、鄉村振興等中國經濟新符號。這些報道在小故事中講述大變化,在軟話題中說透硬道理,讓復雜的統計數據有生命,讓宏大的政策概念有例證,讓晦澀的經濟術語接地氣,向海外展現了鮮活可感的中國經濟故事。

2.全球視野,融合創新?!叭蚧焙汀叭襟w”是新時期中國經濟新聞傳播面臨的兩大機遇與挑戰,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傳媒技術的劇烈革新共同要求主流媒體的經濟報道須秉持著眼全球的“世界觀”和勇于創新的“方法論”。近年來,中新社、中新網將經濟報道作為深化媒體融合的試驗田和突破口,建設經濟新聞融媒實驗室,以“國際化+專業性”為定位,先后打造國是直通車、中新經緯、中新財經等經濟報道新媒體品牌矩陣,創新主流媒體經濟報道理念和方式。例如,緊扣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22年10月以來,中新網先后推出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黨外人士話復興”“大國強鏈”“活力中國”等融媒報道,瞄準高水平對外開放、民營經濟發展、全球產業鏈、數字經濟等海外關切話題,有的放矢打造國際傳播融媒產品,提升經濟報道的國際能見度和海外傳導力。

二、延展“新聞+”,提升社會預期管理能力

互聯網時代,公眾和市場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近些年,經濟新聞中出現的盲目、激進,甚至情緒化、帶節奏亂象值得警惕,一些涉及資本市場、民營經濟、外資外企的傳言甚至謠言,捕風捉影、以訛傳訛,對市場穩定和營商環境造成干擾。經濟新聞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主流媒體是社會信息上行下達的重要溝通管道,經濟報道具有“預期管理”的特殊性,既要報道事實、整合信息、總結規律,還要洞察趨勢、預告風險、傳遞信心,減小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預期偏差。

1.新聞+熱點導航。經濟新聞的專業門檻和受眾淺碎化的閱讀習慣,對媒體的信息服務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考驗著專業媒體對復雜問題的繁簡轉化能力、對苗頭趨勢的預判前瞻能力、對熱點話題的解讀釋疑能力。2021年,中新網開設“中國經濟新觀察”欄目,以“新、快、實”為特點,捕捉和解讀政策信號、行業動向,如針對決策層對平臺經濟的最新表態,推出《風向變了,新信號來了!》等稿件;針對多地重建基層供銷社,推出《供銷社“回歸”?》等稿件。這些報道起到解疑釋惑、穩定預期的效果,被新加坡《聯合早報》等海外媒體廣泛傳播。再如,2022年11月11日,官方發布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在政策公布半個小時內,中新網梯次發布了快訊、梳理和圖解等產品,后續又跟進解讀了政策在交通、文旅以及消費市場的反映,稿件《防疫新二十條,極簡版重點來了!》在微信端總閱讀次數超2300萬,成為現象級傳播產品。

2.新聞+圓桌論壇?!邦A期管理”的最有效方式是降低信息壁壘和溝通成本,減小政府、媒體、市場主體以及社會公眾之間的信息差。2022年11月,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中新網就聯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部委舉辦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歐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面向外企宣介二十大精神,促進溝通交流,集中答疑解惑,活動不僅吸引100余家在華跨國企業高管參與,更引來大量外媒聚焦,擴大了傳播扇面。這些“以媒為媒”搭建的政企溝通平臺,實現了產出內容、合作傳播、政務服務、管理預期的多重實效,創新主流媒體新聞服務形式,提振外資外企在華發展信心,向世界闡釋了中國政策、中國市場和中國機遇。

3.新聞+智庫服務。數字時代,傳媒技術革新催促著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產內容,使主流媒體感受到“腦力”升級的緊迫感。近年來,中新網積極探索傳播型智庫建設,特別是在經濟報道方面,著力培養“懂經濟、會傳播”的專家型采編力量,同時,向外融合,強化經濟報道的智力支持。2022年,針對海外輿論對于“共同富?!痹掝}的模糊認知,中新網邀請林毅夫、劉世錦、白重恩等經濟界權威專家,以厘清誤區、打開問號的方式推出10余期“解碼共同富?!毕盗袌蟮?,有力駁斥了“劫富濟貧”等謬論,報道獲中國經濟新聞獎一等獎。中新網還強化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合作錄制虹橋國際經濟論壇;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合作舉辦COP27、COP15邊會等。這些合作項目傳播效果好,社會效益強,在智庫、媒體和社會的多向溝通中強化信息供給的專業度和權威性。

三、拓展人脈圈,提升經貿信息傳播出海能力

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傳播中的“三差”問題(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在經濟領域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當前,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此外,脫貧攻堅、“雙碳”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為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然而,在“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下,西方輿論不斷炮制“中國經濟崩潰論”“新殖民主義論”“債務陷阱論”“碳排放責任論”等話語陷阱,海內外輿論場“溫差”明顯。

為加強經濟報道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近年來,中新網結合自身優勢,在經濟報道中探索以人為橋的新渠道,用“人”的圈子和影響力突破西方輿論隔離墻。

1.人脈資源變渠道資源。近年來,中新網創新 “中外對話”形式,推出“東西問·中外對話”重頭欄目,同時深度參與中央網信辦重點項目“紅星何以照耀中國”“新時代,我在中國”等,搭建中外文明對話的新媒體平臺。如“東西問·中外對話”欄目,2022年播發30余期全媒體報道,瀏覽量近10億,欄目緊密圍繞經濟熱點,策劃了“中國經濟世界觀”“中外商業文明對話”等一系列經濟報道,并外延舉辦中德氣候對話等公共外交活動。這些探索進一步拓展了涵蓋政府機構、經濟學家、企業家、僑商僑領等多層次、多維度的海外人脈資源,一些國際意見領袖將傳播產品或核心觀點通過自己的海外社交賬號、個人專欄、圖書等形式進行擴散傳播,實現了從“他說”到“他傳”的雙重效果。

2.經貿優勢變傳播優勢。當前,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密切的中外經貿交往是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巨大資源。40多年前,從第一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大陸開始,中新社就一直積極報道跨國企業的在華發展,并把它作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2023年2月,中新網聯合地方網信、商務等部門舉辦“新時代新機遇——跨國企業在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邀請20余家中央、地方媒體組成采訪團探訪在華跨國企業巨頭。此外,發揮自身廣泛聯系華人華僑,特別是華商華媒的資源優勢,中新網與300多個華僑華人華媒海外社交賬號開展合作,吸引300余家華商組織入駐中新經緯客戶端,中國僑網推出了“僑商道”等訪談欄目。這些合作創新了為僑服務方式,凝聚了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內外部合力。

3.領軍人才變友華力量。當前,全球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賽道層出不窮,中新網注重在互聯網、新能源、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以及跨國企業、華商企業等重點對象中,涵養懂中國、曉世界的新生代國際意見領袖。近年來,中新網聯合金融機構、高校等舉辦“新金融青年領軍者全球訓練營”“全球新生代華商云峰會”等活動,打造經濟領域的青年領袖交流平臺,豐富媒體搭臺的公共外交形式。例如,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商身處國際經濟合作前沿,是中外經貿往來天然的橋梁和粘合劑。2022年9月,中新經緯、中國僑網等主辦2022全球新生代華商云峰會,邀請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位華商組織和企業代表研討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華商優勢”。這種以會搭臺、以僑為橋建立的新生代華商聯系機制,充分激活了華商領袖的經貿網、人脈網、傳播網,他們及時有效地向住在國工商界“傳譯”了中國政策、中國機遇,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壯大了細分領域內、專業圈子內融通中外、知華友華的力量。

四、結語

經濟新聞利益關切度高且意識形態色彩較少,是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改革開放45年來,經濟關系已成為中國與世界關系中的最緊密部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成就也是中國國家形象中的最亮麗名片。聚焦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故事,主流媒體必須推進媒體融合,創新渠道拓展,著力人才涵養,增強智力集合,強化政策理論釋義能力,社會預期管理能力以及信息傳播出海能力,牢牢抓住中國概念的定義權和解釋權,增強議題設置的主導權和控制權,構建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力相匹配的國際經濟話語權。

猜你喜歡
中新網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分享經濟是個啥
擁抱新經濟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