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三喻”

2023-09-22 00:57向賢彪
思維與智慧·下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串門兒比作磨難

向賢彪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是一種“讀書”的動物。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生產的積累,讀書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讀書人”的稱謂屬于少數精英階層。如今,在“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已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屬,而成為大眾普遍擁有的權利義務。然而,讀書又是極富個性化的活動,喜歡讀什么書,讀后有什么感受,完全因人而異。對于讀書的功用和獲得感,有“三喻”值得我們體味一番。

有人把讀書比作“回家”。這個“家”顯然不是生活意義上的家,而是精神之家,是心靈之家,在這里你完全可以得到如親情一般的撫慰和回饋。作家麥家這樣講述:“那年我患重病住院,手術后恢復得極不好,困頓愁苦到極致的時候,我就讀余秋雨的《中國文脈》。當我把注意力專注到那些思辨又知性的文字,細細品閱作者關于中華五千年文脈遷延的見識的時候,心隨文遷,情因文移,仿佛感覺到母親的手在撫摸我痛苦的肉體和焦慮的情緒。后來,我每天閱讀幾千字,一本書讀完,漸漸身心平復?!?/p>

身體染疾的時候,回家醫疾可以得到親情的撫慰;諸事不順的時候,回家安歇可以平息不少負面情緒。然而,物質的家不在身邊怎么辦?那就從閱讀中找家吧!恰如作家毛姆曾說過的,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如給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坎坷、遇到挫折時,從閱讀中,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邂逅到不一樣的人和事,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際遇,掩卷沉思、反躬自省,能讓我們少幾分“卷帷望月空長嘆”的煩惱糾結,多幾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從容,使身心得以療疾,精神得以修行。手不釋卷、持之以恒,飽受書香的浸潤,方能構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園,讓我們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讓人生氣象萬千。

有人把讀書比作“串門兒

——隱身的串門兒”。楊絳先生曾這樣感悟: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請高明,和他對質。好一段風趣幽默的“串門兒說”,讓人身臨其境、沉浸其間。

學習楊絳先生的做法,我也去串串門兒。今天去《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中去拜訪晉公子。他原本是個落難公子,生來似乎不大在意國君的位置,日子得過且過,流落各國的日子里不時遇險,但只要過了險,他馬上就隨遇而安。然而在一群有思想的追隨者的不時敲打下,以及此后的一個又一個遭遇中,他的眼界平視天下,他的心智大受砥礪,19年逃難路上的最后幾年,一年比一年成熟,一次比一次顯出不俗,磨難終于把他打磨到君主的格局。最后,他一舉成君,后來還成了各國的霸主。與晉文公道別后,一個強烈的感覺占據腦際:磨難是天然的苦口良藥,砥礪是人生成長的階梯?!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币粋€人只有經得起磨難,抗得住打擊,才能豐富人生閱歷,砥礪意志品格,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有人把讀書比作“下錨”。意思是說,書籍是巨大的錨,而你的整個人生,就是一艘大船。你需要巨大的錨,來穩定自己的坐標,抵擋狂風暴雨的來襲;你需要巨大的錨,來保持內心的靜謐,積蓄前行的力量。

英國女作家摩根女士說,要讀多少書才能撫平心頭的求知欲?她的答案是讀遍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書籍——一本小說、一部傳記或是一冊短篇故事集,大約196本。王蒙先生給書友介紹讀書之見:讀一點費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查查資料、請教他人、與老師朋友討論切磋的書。他把這種讀書的過程,熱切地稱之為“發現新領域、感受新天地、尋找更好思路和更高質地,使你接受新的洗禮”的過程。

無論是摩根說的讀196本書的數,還是王蒙說的“讀一點費勁的書”的質,都是構成書之“錨”的元素。正是在一次次與先哲、與大師交鋒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境界、視野、心胸,無一不受到熏陶和濡染,久而久之,智慧的光華,就會集聚起所有的生命能量,使我們能用自己的光和熱,推著自己前進,又給世間帶來光明?!耙磺兄?,俱于黎明中醒”,閱讀帶給我們的就是心靈的黎明。

把書籍之“錨”作為人生的“穩壓器”“加油閥”,就會看到這樣的人生風景——“下錨”時穩如泰山,不懼風浪;“起錨”后乘風破浪,高歌遠行。

(棠棣花摘自《福建日報》2023年7月11日)

猜你喜歡
串門兒比作磨難
月師
串門兒
串門兒
串門兒
路上
人生路上磨難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