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業淡水養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

2023-09-22 09:34史楠冰張超峰郭江濤
河南水產 2023年2期
關鍵詞:養殖面積淡水漁業

史楠冰, 張超峰, 郭江濤, 張 莉*

(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州 450007)

我國漁業淡水養殖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誕生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范蠡《養魚經》[1]。據《2022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公布,2021年全國淡水養殖產量3183.2676萬t,占總產量的59%,淡水養殖產業規模巨大[2]。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造成養殖尾水污染、種質資源衰退、水生動物疾病頻發等諸多問題?,F階段,我國淡水漁業正面臨著向現代化綠色漁業轉變的機遇,水產養殖正朝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型。

1 漁業淡水養殖現狀

1.1 淡水養殖面積

我國淡水資源豐富,長江、珠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淡水魚的苗種產區,唐代就已經出現青、草、鰱、鳙魚的池塘養殖,以及天然水域野生魚種的篩選技術[3],這些自然水系蘊含的豐富水產資源和孕育的漁文化推動著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由于淡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我國淡水養殖業呈現明顯的空間分布和顯著的區域聚集現象[4],湖北、廣東、江蘇是全國主要的淡水養殖產區。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淡水養殖面積498萬余hm2,一半以上來自池塘。近幾年政府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目前全國稻漁共作養殖面積已有近264.4萬hm2,成為淡水養殖的重要補充。近10年,隨著氣候變化、污染防治、生態保護、退漁還耕等工作的推進,2017年以后全國淡水養殖面積明顯縮減,較2018年減少13%,湖泊、水庫養殖面積均有所下降,目前,全國淡水養殖面積已不足500萬hm2(見圖1)。

圖1 近十年我國淡水養殖面積變化

1.2 淡水養殖結構

隨著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禁漁”行動的開展,天然淡水捕撈產品越來越少,人工養殖、增殖放流的淡水產品成為主要來源。2021年淡水養殖產量已達全國水產總產量的47.5%,從養殖結構上看,淡水養殖結構更加豐富,淡水魚類養殖品種25種,淡水魚產量占淡水養殖總量的82%[2],與往年相比,觀賞魚、蝦蟹等甲殼類占比有所上升,淡水養殖的龜、鱉、蛙、河蚌、螺等品種占比也有增加。

1.3 淡水養殖技術

隨著經濟和技術發展,淡水養殖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5]。目前,除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外,越來越多的生態友好型、可持續型養殖技術模式被廣泛應用,如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池塘工程化養殖技術模式、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模式、魚菜共生養殖模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和大水面生態漁業等。

2 現階段淡水漁業存在的問題

2.1 養殖尾水難處理

池塘養殖在有限水體空間內投入遠超池塘水環境承載量的苗種與人工飼料,大量殘餌、糞便等有機物、顆粒物、營養元素氮、磷等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引發水產動物疾病。養殖尾水處理問題也成為淡水養殖綠色轉型的重要限制因素。

2.2 養殖產量高,品質不高

在集約化養殖模式下,淡水養殖品種主要有四大家魚、鮰魚、鯉魚、鱸魚、鱖魚等,產量較高,消費市場供應已有保障,消費者對高品質水產品追求更加迫切,但養殖戶為了效益往往不關注質量而一味追求產量。消費理念上,人們普遍認為淡水魚在色澤、肉質、口感、風味上均比海水魚差,但實際二者營養價值相差無幾,提升淡水產品品質尤為重要。

2.3 優質種質資源缺乏,水產品安全仍需關注

優質的品種是水產養殖的成功關鍵,引進羅非魚、大口黑鱸、斑點叉尾鮰等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取得良好效果,但經過多代養殖后,普遍出現苗種存活率降低,抗病力減弱、經濟性狀退化等資源衰退現象[6]。優質淡水經濟品種仍較缺乏,苗種產業體系混亂,保種、繁育、檢測、推廣、應用等各個環節未實現一體化,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仍舊存在。

2.4 水產疾病防控能力差、飼料營養研發仍需強化

水產動物疫病發生普遍,水產疫苗研究起步晚且推廣應用力度低,淡水魚類細菌敗血癥等危害嚴重[7],實際生產中水產疫病防控手段仍然落后。大宗淡水養殖品種飼料轉化率低,導致餌料系數偏高,名優水產品種飼料標準不一,適口性差,很多肉食品種仍然依靠投喂幼雜魚,營養配比好、轉化率高、適口性好的飼料研發急需加強。

2.5 基層水產科技力量薄弱, 從業者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我國漁業養殖人口約435萬,較上年減少22萬,養殖勞動力呈下降趨勢,水產養殖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技術與人才成為淡水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鶎愚r技推廣分布區域差異明顯,經濟發展水平高地區,淡水養殖產業繁榮,科技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數量充足;經濟不發達地區,水產技術人員短缺,甚至沒有專業的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人才,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戶式的池塘養殖仍是淡水養殖的主要形式。

3 對策與建議

3.1 大力推廣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

面對現階段我國漁業在產業布局、養殖方式、養殖環境等方面面臨的困境,農業農村部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國大力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因地制宜推廣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技術模式。利用“四池三壩”、“人工濕地”、“池塘養殖底排污”、“圈養池塘”、“魚菜共生”、“工廠化尾水處理”等技術手段開展養殖尾水治理行動。嚴格監管水產投入品,推廣應用疫苗免疫和生態防控技術,降低獸藥使用和抗生素過量使用,保障水產品安全。推廣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促進飼料配方優化,減少因投喂冰鮮魚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疾病。篩選優質水產種苗,推廣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促進水產種業發展?!拔宕笮袆印睆脑搭^良種、過程中藥物與飼料產投入、末端尾水治理等全方面推進我國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向現代化綠色漁業轉變。

3.2 發展碳匯漁業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已承諾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唐啟升提出 “碳匯漁業”概念[8],淡水生態系統中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吸收固定CO2,魚類等水生動物直接或間接攝食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使碳在食物網中遷移、轉化、固定,最終碳隨著漁獲物被人工捕撈移出水體,從而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水體CO2濃度。在湖泊、水庫中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不人工投餌,不僅能收獲優質水產品,還能修復生態環境,符合“碳匯漁業”概念,我國湖泊、水庫面積占全國淡水養殖總面積的50%,大水面生態“碳匯漁業”發展大有可為。

3.3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培育

種子是農業“芯片”,水產良種也是淡水養殖的“芯片”。一是,應加強天然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提升種質資源保護技術,摸清本土水產種質資源目錄。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運用遺傳育種、細胞育種、分子育種等現代育種技術發掘優良性狀,選育或培育優良本土品種。三是,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培育本土優質種質(苗種)繁育企業、水產良種場等。

3.4 加大漁業資金投入,壯大基層技術力量

漁業現代化依靠專業技術人才,政府應加強漁業資金投入,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一方面,加強“產學研推”一體化建設,促進技術研究轉化應用,大力培養懂理論、懂技術、能實踐的專業水產人才。另一方面,著力加強基層農漁戶科學技術水平,構建從上到下,層層連通的基層技術推廣體系。通過產學研推一體化建設,擴大基層水產技術推廣力量,儲備專業技術人才,宣傳先進養殖理念,引進先進養殖技術,全面提升農漁戶養殖素質與技術水平。

3.5 健全水產產業鏈條,促進產業上下游連通

加強水產養殖“保、育、測、繁、養”一體化機制建設,從苗種繁育、檢測、流通、養殖等各個環節完善監管制度,建立相關標準體系等。以市場為導向,在水產養殖集中區域,加強水產品加工、物流、電商等產業鏈條建設,提升水產品附加值,促進失業農漁戶轉崗就業,增加農漁戶收入。

3.6 拓展漁業功能,助力鄉村振興

因地制宜探索稻-漁、蓮-漁、農-漁等“淡水養殖+農業”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淡水養殖池塘大部分位于鄉村郊區,通過池塘改造升級,綠化美化環境,拓展休閑漁業功能,把水產養殖與休閑觀光、文旅發展、餐飲民宿業等相結合,帶動經濟發展,成為建設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猜你喜歡
養殖面積淡水漁業
養殖面積逐年減少!珠三角這條魚曾風靡一時,為何現在漁民都不愿養殖它?
不簡單!一口普通的淡水蝦塘,他們竟能做到畝產2000多斤,獲利3萬多/畝
出苗量增長30%仍暢銷!養殖面積、飼料容量再增!這條“網紅魚”開年拿下第一局
鯨豚趣多多之它們愛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歡迎訂閱2020年度《河北漁業》
1斤鯽魚能賣10元!現魚苗緊缺,養殖面積和產量銳減!對這條魚,養殖戶是忍痛放棄還是繼續堅持?
35元/尾卻還是一苗難求!臺山養殖面積銳減80%,這個品種還有未來嗎?
中菲漁業合作重啟 菲漁業代表團來華培訓交流
湖南省漁業協會成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