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地區民俗儀式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以歙縣洪琴舞香龍為例

2023-09-22 06:30時雯雯陳文苑
池州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歙縣舞龍稻草

時雯雯,陳文苑

(1.黃山學院 文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2.安徽醫科大學 人文醫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抬頭”、端午節和中秋節時也舞龍。所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民俗文化。

自古以來,舞龍遍及徽州各地,中秋當日,和中華民族大多數地域一樣,除了全家團聚吃團圓飯,慶賀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外,歙縣、休寧、祁門、婺源、黟縣、績溪六縣還有一些結合自身特色的嬉紙龍、舞草龍、舞板凳龍過中秋、慶豐收的習俗。在這些舞龍民俗儀式當中,舞草龍在各地比較常見,在古徽州、六縣鄉村比較普遍。舞草龍民俗活動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是徽州地區的傳統民俗,為徽州人民祭拜汪國公的一種形式。人們舞草龍來紀念心目中的龍,祈求國泰民安,渴望來年風調雨順。安徽歙縣洪琴村舞香龍是徽州舞草龍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下面以安徽歙縣霞坑鎮洪琴村舞香龍作為研究個案,探討徽州民俗儀式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 洪琴村舞香龍歷史淵源及傳承現狀

1.1 洪琴村的歷史

古徽州轄歙、休、黟、祁、績和婺源(已劃屬江西?。┝h,府臺設于歙縣縣城,舊稱“徽州府”。歙縣,自古習慣以縣城為方位將全縣分稱東、南、西、北鄉四大片。洪琴村便是南鄉有名的大村莊之一,是徽州地區典型的大村落,現在的洪琴村由山后、萌坑、察坑三村合并而成,隸屬黃山市歙縣霞坑鎮,位于黃山腳下,是四周環山經典的山村造型。洪琴村位于北杭徽高速公路延村而行,距歙縣縣城僅15公里,交通方便。洪琴村于2019年6月6日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根據《歙縣志》記載,洪琴自古就有“千灶萬丁”之說,村莊之大不言而喻。全村分“上門”、“下門”、“凌家”三部分。房屋鱗次櫛比,街巷縱橫有序。全村正宗主姓為汪、胡、凌、洪,規模在安徽省少有的,祖上分五支,農村也叫五份,現有人口近三千,汪姓約占八成。

1.2 洪琴香龍的制作流程

洪琴香龍主要是由稻草、竹篾和鋼筋等材料制作而成,稻草龍扎制完成后龍身遍插香棒。整條龍需要十個人扎制兩天方能完成,首先是扎制龍頭的骨架,骨架支撐的部位由鋼筋做成,其余由竹篾制作,竹篾需選用三年左右不老不嫩的;其次是扎龍頭,龍頭的軋制比較復雜,扎龍頭的關鍵是嘴巴上下部位需對稱,最后是扎龍身和龍尾,龍身由稻草節節捆扎而成,每條龍長度不一,老龍長度大約50米,小龍長度大約35米,全部扎制完畢還有裝飾環節,龍眼用燈泡裝飾,龍頭和龍口等部位還用彩紙裝飾,現在的香龍還要接入LED 燈、鋰電池及轉動小風車新元素。

清乾隆刻本《歙縣志》記載:“八月中秋……農人具束藁為龍,燃香遍插龍體,鳴鉦伐鼓游月光下”。舞草龍又稱“舞香龍”,制作草龍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劍麻等,以當年的新鮮稻草照龍形扎制而成,色黃,人稱黃龍、金龍。嘴似牛、眼似蝦、角似鹿、鼻似狗、須似鯉、尾似蛇、爪似鷹,成龍身長十八米左右,小龍身長兩米。成龍一般由十六名青壯年擎舞,鳴鑼開道,龍珠引導,草龍穿梭于村莊街巷,“搖頭、擺尾、騰躍、纏龍”,舞姿多樣,白天龍身插滿芙蓉,晚上游舞,龍體插上點燃的香火,舞動時點燃的香火隨風飄動,流星般閃爍,十分漂亮,似活龍在天,故又稱為“火龍”。

圖1 洪琴稻草龍扎制及裝飾完成圖

關于歙縣舞草龍習俗,《徽州民俗雜記》有著詳細的描述,歙縣洪琴村所舞的香龍,也是用稻草扎成,全村分東西南北中五方,分別扎成五條龍,于八月十五日夜狂舞,形成“五龍鬧中秋”的熱鬧場面。五條龍之身圍二尺,以稻草節節捆扎而成,長約三十丈,每隔七八尺支一鋼叉。龍背上扎草辮,自頸至尾連成一溜三角。尾分三股,編結成三辮,故名“三尾龍”。入夜,龍頭燈火齊明,龍身插滿棒香,鑼鼓開路,一路狂舞。當五條龍匯聚祠堂時,舞龍進入高潮,鞭炮聲震耳欲聾,煙霧彌漫,燈光、月光和香火交會成一片。中秋時節,正值新稻登場,人們以舞龍來慶祝豐收,體現了徽州節日習俗中的農事色彩[1]。

舞香龍還有個傳說:清朝中后期,滿族統治中原已進入腐敗衰落時期,為鞏固統治地位,各地加強了控制和搜刮。每五戶供養一個“撻子”,養瘦者五戶株連受罰,遇有迎新嫁娶,新娘首必受辱。為防百姓謀反,每五戶公用一把菜刀,刀柄用鏈條鏈著不可帶走。上欺下壓,百姓苦不堪言,同仇敵愾,決心要殺“撻子”。后選定中秋之日,將月餅正面貼上一紙,內有“殺”字,串聯千家萬戶,喚起民眾,一夜之間將蒙撻子殺盡,殺了不解恨,還要用稻草辮子打石頭打一百下、兩百下。百姓揚眉吐氣,為慶賀這一壯舉,每年中秋節,全村百姓分宗族舞香龍,場面壯觀。歷史性的中秋風俗至今依存,寓意為慶祝美好的生活到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1.3 洪琴舞香龍的表演儀式過程

洪琴香龍最大的特點是香龍,龍身遍插棒香,配備大鑼大鼓、煙花爆竹,驅趕瘟疫,慶祝豐收。舞龍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七點開始,整場活動一般持續三個小時到十點后結束。整個舞龍的過程是:首先是起龍,鞭炮響起,老龍先起身,小龍也陸續起身,按規定路線前進,路過巷弄店鋪和村民戶家還有“接龍儀式”,舞龍的師傅將龍身上的香棒送給接龍人家,寓意將傳送福氣和好運,接龍人家將事先準備好的月餅或紅包送給舞龍的師傅表達謝意,舞龍高潮在村委會廣場(原祠堂),現在是誰先來誰先舞,以前是老龍(宗族勢力強)先舞,到了村委會廣場,條條火龍騰空而起,形態萬變,快速翻動,有翻江倒海之勢,展現了龍威,每年還需選兩位年歲高且德高望重的長者撐燈籠,燈籠正面一般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等表達民情民意的大字,在龍前引路。數條巨型火龍,遍游村中街巷。人們盡情戲龍至深夜才“化龍”焚燒于村外廟宇,舞龍結束后,舞龍參與者有“菜粥”或“月餅”可吃,歡樂的村民也盡情地抒發著秋收后的喜悅之情。

高潮時舞龍的動作首先是“五龍獻月”。五條龍按順序圍成圓圈,后面龍頭緊接前面龍尾,順時針走三圈,逆時針走三圈,盤成圓圈造型,隨后一條龍昂首闊步斜插入圓圈中,其余四條龍依次跟隨,向中心方向盤旋,逐層疊高。稍候片刻,隨著一陣哨聲響起,撐龍人轉身向后,變龍尾為龍首,在緊鑼密鼓聲中,小跑反盤,名曰“五龍盤月”。然后是“五谷豐登”,五條龍各自盤成圓形,一條龍居中間,其余四條居四角,五圓彼此靠近,象征五個糧囤,同時各自在原地盤旋,順時針一次,逆時針一次,如此重復三次。隨著一聲哨響,陣勢發生變化,由一條龍組成一個小圓,其余四條龍圍成一個大圓,前龍首和后龍尾夾住小圓,此時小圓(像月亮繞地球一樣)既自轉又隨著大圓的龍尾公轉,大圓和小圓同時旋轉,越轉越快,直到小圓公轉一周才停止。此時,鑼鼓震天,氣氛熱烈。最后五條龍走圓場慢步前行,然后靠攏,名曰“花好月圓”,象征村民相親相愛,美滿幸福。

近幾年村民積極響應國家環保號召,舞香龍結束后將稻草龍放置在村委會,“化龍”焚燒演變為龍身稻草由村民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二次利用。

洪琴舞香龍之前多為五條龍,歷史上最多有七條龍,現在村里因人手不足,近幾年都是三條龍。每年在中秋節前,村委會就會發起通知,各個生產組的村民自愿報名參與到舞香龍活動的前期準備中,包括相關材料的采購,香龍的制作以及活動現場的布置等。從年近花甲的老人到孩童都會參與進來,可以說這是一場真正屬于洪琴全體村民的節日盛宴。

2 洪琴舞香龍傳承的現實困境

目前,在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承了近六百年的中秋舞香龍習俗雖然有洪琴村兩委支持、村民自覺自發組織,每年能如期舉行,但受新興娛樂活動的沖擊,洪琴村年輕人很少參與和組織舞香龍活動,每年中秋返鄉基本以觀看為主,他們對舞香龍的熱情明顯不如老一輩,因人手缺乏過去五龍甚至七龍共舞的熱鬧場面不再,近幾年都是三條龍共舞。由此可見,洪琴舞香龍傳承面臨諸多現實困境。

2.1 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洪琴舞香龍系村兩委支持、群眾自發活動,傳承性組織尚未建立起來,舞香龍活動每年負責人員不固定,所需經費為村民自愿眾籌,洪琴村委會每年支持經費僅僅500元,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洪琴香龍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缺乏長遠規劃。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霞坑鎮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支持這一民俗活動,建立傳承性組織,讓洪琴舞龍更好地傳承下去。

2.2 傳承人年紀較大,洪琴舞香龍面臨代際傳承問題

通過訪談得知,洪琴村扎制香龍的手藝人年紀都在五十歲以上,所以有的年輕人雖然對舞香龍有著深厚的感情,但留在家鄉依靠種田、種茶、養蠶等產業不足以支撐家庭開支,村民對舞龍的自覺傳承意識日趨淡泊,舞香龍傳承即將面臨著后繼乏人、傳承鏈斷裂的局面。

訪談還了解到,村里不同層次的人群對舞龍習俗的價值認同也存在差異(見下圖),有的村民認為作為傳承了幾百年的民俗文化,理應保護并傳承下去,但面對現實的經費投入不足、舞龍缺乏形式創新、缺少新生代傳承人等實際問題,對舞龍習俗能否傳承下去表現出信心不足。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有的年輕人也表現出對舞香龍這一民俗活動認同感不強。

表1 洪琴舞香龍重點訪談人群一覽表

表2 洪琴舞香龍不同年齡段人員訪談一覽表

2.3 保護經費投入不足

財力有限、投入不足是當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歙縣霞坑鎮政府當地財力限制,對于本地的非遺保護工作力量卻不足以承擔。許多民間藝人雖然鐘愛舞龍,無奈自身生活十分窘迫,僅能勉強維持生計,更別說帶徒授藝發揚光大了。

表3 2021年洪琴上村永紅組興頭中秋禧龍贊助情況一覽表

表4 2021年洪琴上村永紅組興頭中秋禧龍支付情況一覽表

2.4 專業人才匱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型較強,需要一批素質高、業務精、對民間文化有深厚感情和工作熱情的專業人才,但由于種種原因,專業人才匱乏、保護意識淡薄,加上投入經費不足,專業人才培訓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荒的現象極大制約了非遺保護工作。洪琴舞香龍作為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活動,雖然傳承了幾百年,但是缺乏專業人才指導和幫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舞香龍民俗儀式的保護與傳承。

3 洪琴舞香龍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3.1 洪琴舞香龍民俗儀式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意義

民俗儀式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徽州地區民俗儀式主要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兩旺、平安幸福為主題,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因此,保護洪琴舞香龍民俗儀式具有重要意義。

3.1.1 保護優秀民俗文化就是保護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民族認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復興中華民族的必經之路[2]。民俗儀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保護優秀民俗文化就是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核心。

3.1.2 增強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 訪談中洪琴村民汪永年說:“插些香燭上去,晚上整條村到處舞,敲鑼打鼓,希望五谷豐登,家人平安?!薄跋M恳淮紓鞒邢氯?,最重要的是把我們和諧團結的理念代代傳下去?!比缃?,舞香龍更多出于娛樂身心,促進身體健康,團結村民,凝聚族群之目的。

幾百年來,舞香龍一直是洪琴村民全體性慶祝豐收的民俗大節日,是每一個完美的傳統文化記憶,洪琴村全體村民無論男女老幼全員參與,作為連接村民感情的重要紐帶,增強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發揮了重要作用。

3.1.3 稻草龍制作技藝傳承有利于推動當地傳統工藝的發展 稻草編制而成的稻草龍展示了洪琴村民的工匠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通過傳幫帶進行稻草龍制作技藝傳承,將在洪琴產生一批民間傳統技藝能手,有利于推動當地傳統工藝的發展。

3.1.4 將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利用是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洪琴舞香龍民俗儀式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中央電視臺多次到洪琴村舞香龍現場觀看并全程報道,微信視頻號、抖音等自媒體和網絡平臺也對洪琴香龍舞進行宣傳,傳承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積極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添薪加火”。

3.2 洪琴舞香龍傳承與保護的基本原則

洪琴舞香龍傳承與保護應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所謂守正要求堅守原生態,即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創新則是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大眾熟悉,接受、喜愛,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活,而不是擺在文物館里無人問津。

洪琴香龍的制作以原始稻草為材料,采用傳統手工編制,隨著時代的發展,添加了鋰電池、led燈、轉動小風車等新素材,香龍外觀變得豐富多彩,靈動可愛,增添了喜慶色彩,龍嘴安裝了轉動小風車,蘊含著呼風喚雨的文化內涵,具有守正創新的特色,不僅在洪琴舞香龍,汪滿田嬉魚燈的成功經驗也是守正創新原則的體現,因此我們認為洪琴舞香龍傳承與保護應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

3.3 洪琴舞香龍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3.3.1 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洪琴舞香龍保護中應發揮主導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政府主導,地方政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的關鍵人,這就要求當地霞坑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支持舞香龍活動民俗活動開展,制定保護和傳承舞香龍民俗儀式的發展規劃,收集并整理洪琴村舞龍的歷史資料,包括主要傳承人的相關資料,通過媒體積極宣傳洪琴村優秀民俗文化,給予舞香龍民俗儀式一定的經費投入,支持建立舞香龍民俗儀式的傳承性組織。

項目申遺過程中一般是由政府牽頭,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資源,整合民間力量,群策群力組織申報工作,因此在申遺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著不可替換的作用[3]。

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高度重視起來,將洪琴中秋舞香龍申報認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好這一傳承了幾百年的徽州民俗。一旦申遺成功,有足夠的經費支持,那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可以選擇留在家鄉,將舞香龍收入作為一門技藝和家庭主要經濟來源,開設舞龍傳習所進行傳、幫、帶。

3.3.2 培養新生代舞龍傳承人 文化遺產要傳承下去,最關鍵的是要有人愿意去傳承,所以洪琴舞香龍保護的關鍵在于傳承人,目前洪琴村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婦女因為體力原因,不適合承擔傳承人的工作,一般在舞龍中承擔后勤工作;兒童作為傳承人尚為年幼。努力挖掘當地民俗愛好者并從中培養新生代舞龍傳承人,讓舞龍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顯得非常重要。

3.3.3 將舞香龍與當地旅游及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作為中國傳統村落,洪琴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全村大部分古民居保存相當完整,磚雕、木雕、石雕工藝精細,風格各異奇特,藝術價值極高,此外洪琴村還有石龍洞、萌坑革命老區,可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洪琴旅游,觀看并體驗舞龍民俗儀式。因此,舞香龍可與當地旅游及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比如嘗試開發藝人表演、游客有需求參與體驗的方式。游客沉浸式參與這一民俗活動,體驗當地民俗文化,有助于該民俗活動走出徽州大地,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來、留下來,推動地方經濟及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3.3.4 探索舞香龍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 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將其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不僅有利于珍貴民俗資料的保存,還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具體到舞香龍民俗儀式的數字化保護,可以采用視頻拍攝的方式,將稻草龍的材料準備、扎制流程以及舞香龍的儀式表演全過程拍成視頻,視頻較圖片更能動態地體現整個過程,這不僅作為珍貴的影像資料保存,還能方便新生代傳承人和舞龍愛好者學習和使用。還可以將舞香龍傳承人的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首先要對傳承人檔案進行搜集,這是進行數字化保護的前提條件。搜集檔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采用田野調查等方式對傳承人進行訪談,也可以到圖書館檔案管或進行網絡查找。數字化可以實現資料的永久保存,還有利于實現優秀民俗文化的廣泛傳播。

洪琴稻草龍扎制技藝傳承多為師傅口傳身授,這種傳承方式傳承范圍小、傳承效率低且傳承對象有限,如將稻草龍尺寸、龍頭與龍身的比例、所需稻草數量等數據精確量化,實現稻草龍制作過程數字化,將不再擔憂“人亡技絕”的現象。

除此之外,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鼓勵傳承人走進學校課堂開展宣講,積極搭建校地合作平臺,讓洪琴舞香龍走進校園課堂,豐富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年輕一代舞香龍傳承人[4];還可以借鑒其他地區舞龍傳承與保護的寶貴經驗,為我所用,如運用“互聯網+”模式進行傳承和保護,參與承辦舞龍表演及賽事;運用“文化+ ”進行傳承和保護,依托學校體育教育開展傳承和保護;聘請民俗專家參與每年中秋的舞龍策劃,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舞龍表演形式,使這一民俗活動得到更多群眾的喜愛并積極參與其中,利用融媒體大力宣傳報告,讓更多人了解并關注洪琴舞香龍。

4 結語

歙縣洪琴村舞香龍民俗儀式是古徽州大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而成的,是洪琴村特有的民俗活動和民俗儀式,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下,我們要加快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步伐,積極推進洪琴舞香龍民俗儀式的傳承和保護。

猜你喜歡
歙縣舞龍稻草
安徽歙縣:看這場宣傳性別平等的超級辯論賽
稻草熊
徽港
舞龍
中秋舞龍
《書畫世界》改刊題賀作品選登
歙縣找尋王茂蔭
兩根稻草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處理
最后一根稻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