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孩”政策下多子女家庭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研究

2023-09-22 08:45伊佳趙云
中華家教 2023年4期
關鍵詞:三孩親子關系資源分配

伊佳 趙云

摘要:“三孩”政策的實施使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多子女家庭中,養育資源分配呈現出支持資源與期待資源的稀釋效應,父母對男童抱有更高的期待;教育向度呈現出溫情互動與控制互動的出生次序差異,年幼兒童與父母的互動更佳;親子關系呈現出“母親相對優勢”與“年幼相對優勢”、年長兒童情感向祖輩家長偏移的特點。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政府應制定多子女家庭支持政策,推進家庭教育地方立法進程,加強媒體宣傳,營造良好的家庭建設社會氛圍,打造“家庭-陣地-社區-學?!苯徊媸骄C合服務體系。

關鍵詞:“三孩”政策 多子女家庭 親子關系 資源分配 家庭教育

一、問題提出

親子關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兒童第一次社會化的重要機制[1],研究多子女家庭的和諧親子關系問題是構建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6月26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三孩”政策)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多孩在出生人口孩次構成中的比重呈整體上升趨勢,2021年出生人口1 062萬人,“二孩”占比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為14.5%,以上數據說明放寬的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成效[3]。生育政策的調整不僅對我國人口結構、資源配置等產生影響,同時引起了家庭結構和親子關系的改變。與此同時,多孩生育意愿與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教育職能等因素具有密切關聯[4],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總和生育率僅為1.3,人口出生率變化低于預期[5]。

因此,探索多子女家庭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的優化路徑成為生育政策調整背景下的必然之舉,這既是多子女家庭和諧穩定的“保險栓”,又是“三孩”政策落地的“助推器”。由此,本文的研究問題是:與獨生子女家庭相比,多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具有哪些特點?是否受到文化觀念、性別、出生次序等因素的影響?如何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二、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從生育、養育、教育全方位促進生育政策落實落細是實現社會發展和家庭幸福的必由之路。目前,歐美國家雖然對多子女家庭具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環境、家庭理念和多子女背景與之不同,導致難以借鑒其研究結果。國內相關研究主要從家庭財富狀況、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性質、子女數量、子女性別構成、子女出生次序等多個維度對家庭資源分配、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進行分析,并探討親子關系對其他家庭關系、家庭成員社會化等產生的影響。

但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其一,由于我國“三孩”政策剛剛出臺,導致現有研究多以獨生子女家庭為研究對象,包括“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在內的多子女家庭親子關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入開展;其二,對多子女家庭的研究多見于經濟學領域,主要分析子女數量、同胞構成等對家庭經濟資源的影響,對于時間資源和期望要求等家庭資源整體性研究不足;其三,現有研究多就子女性別、數量等客觀因素分析親子關系,較少將家庭教育等主觀因素作為重要參考條件。

基于已有研究和實踐發展的趨勢,本研究提出新的分析框架,即揭示多子女家庭在家庭整體資源分配、家庭教育方式、親子親密程度三個維度的特征,并將多子女家庭置于生態系統理論框架下,從國家政策和文化環境(宏觀環境)、社區和學校(中觀環境)以及家庭(微觀環境)角度提出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不同類型家庭的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情況、教養情況和親子互動等信息,探究多子女家庭在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和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現實需求及影響因素。2021年,課題組從黑龍江省各市(地)分別選取8所中小學校,其中區縣4所(2所小學、2所中學)、鄉鎮及村4所(2所小學、2所中學),由在校學生本人填答兒童問卷,在校學生的父母填答家長問卷。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家長問卷20 235份,其中,女性占76.7%,男性占23.3%;家里有一個孩子的占59.4%,家里有兩個孩子的占37.5%,家里有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占3.1%。共收回有效兒童問卷19 645份,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49.3%和50.7%;家里有一個孩子的占58.5%,家里有兩個孩子的占38.0%,家里有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占3.5%。

(三)數據與變量

在本研究中,家庭養育資源分配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分別測量資源投入和期待要求兩個維度。該量表運用4級計分法從“完全不充足(1分)到非常充足(4分)”進行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兒童所獲得的資源越充足??偭勘淼腃ronbach’s α系數為0.846,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49和0.846。

在本研究中,教育方式主要通過溫情和控制兩個維度的表現來測量,溫情維度主要考察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耐心、親密舉動,控制維度主要考察父母對孩子的嚴厲管束程度、同胞矛盾處理方式等。

本研究中的親密關系通過“你和父親/母親/(外)祖父母關系怎么樣?”“更愿意向祖輩家長訴說內心想法而非父母”“更愿意向祖輩家長求助而非父母”等問題進行測量。具體變量的處理與編碼參見表1。

三、研究發現

(一)多子女家庭養育資源分配:支持資源與期待資源存在稀釋效應

1.家庭養育資源呈現稀釋效應,對兒童的陪伴與關愛不足

家庭養育資源是指青少年所擁有的與家庭和家人有關的資源,包括父母的支持和期待等,如經濟資源、時間資源、期望要求等。家庭可利用的資源越充足,則越有利于青少年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6]隨著家庭財富的增長和現代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孩子能力發展的重要性,進而投入相應的資源。然而,家庭養育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資源能否有效分配影響多子女家庭兒童個體健康成長。資源稀釋理論認為,“受家庭資源約束,家庭中子女數量的增多會使得單個孩子所能獲得的資源相應減少”[7],鑒于經濟發展程度、文化交流開放程度的區別,不同類型家庭在養育資源的分配上有所差異。

此次研究發現,多子女家庭養育資源呈現稀釋效應,但是稀釋效應并非作用于全部資源,在學校成績和校外特長培訓等教育期待方面的稀釋效應較弱。具體表現為:隨著家庭中兒童數量的增多,有限的家庭資源在分配過程中表現出兒童滿足感遞減。不同類型家庭的父母對兒童生活物品、玩具支出、學校教育支出、生活照料、陪伴時間上的資源投入情況差異顯著(F = 16.80,p < 0.001),經事后比較發現,獨生子女家庭對兒童的支持好于“二孩”家庭和“三孩”及以上家庭(3.21±0.62,3.17±0.61,3.09±0.68),其中尤以生活物品、玩具支出的稀釋效應最為明顯,教育支出和生活照料的縮減幅度較??;不同類型家庭的父母對兒童學習成績、行為習慣、道德品行、校外才藝特長和自理能力上的期待情況差異顯著(F = 9.71,p < 0.001),經事后比較發現,獨生子女家庭對兒童的期待高于“二孩”家庭和“三孩”及以上家庭(3.17±0.04,3.14±0.54,3.11±0.60),尤以行為習慣、道德品行的稀釋效應最為明顯,才藝特長的稀釋效應稍弱,學習成績和自理能力則不存在稀釋效應(見表1)。由此可知,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長對兒童的教育較為重視,但主要為兒童智能發展的經濟資源支出,在陪伴關愛等時間資源與期待要求等心理資源的分配上仍然具有較大調整空間,距離真正踐行“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狀況”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2.父母對男童抱有更高期待

對家庭中孩子數量和教育獲得的相關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等支出會考慮相應回報,常常受到父母偏好、孩子數量和質量等因素影

響[8]。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和相關立法的實施,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經濟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性別歧視”現象得到極大遏制。但是,在以宗族和父權為特征的傳統文化影響下,“男性期待”依然是社會以效應最大化的方式分配資源的首要選擇。在傳統歷史和現代觀念的交織作用下,社會性別意識和社會性別分工在社會發展中呈現不同步趨向,傳統社會分工方式并沒有隨兩性平等觀念占據主流地位而消失,在家庭層面表現為較高的“男童期待”。此次研究發現,有限的家庭內部資源在不同性別孩子中的分配出現不均現象,“二孩”家庭的父母對不同性別兒童的期待存在顯著差異(t = 2.54,p < 0.05),對男童的期待高于女童(3.16±0.55,3.13±0.53)。多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對兒童期望要求的性別異質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的“尊重差異”“不得因性別因素歧視未成年人”等條款不相符合,不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法律宗旨實現。

(二)多子女家庭教育向度:溫情互動與控制互動的出生次序差異

1.家庭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影響和諧親子關系的構建

親子關系屬于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9],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理論和良好行為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從理論層面上講,由于接受問卷調查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近八成為初中及以下學歷),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意識不足,偏頗的子女教養觀念容易加劇親子矛盾。在多子女家庭的家長中,很多人持有“年齡小的孩子應該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41.8%)”“希望大孩更自立自強(87.3%)、懂事謙讓(50.6%)、努力學習(85.8%)”的想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家長對不同出生次序孩子的教養差異,進而產生親子關系的不睦情況。從實踐層面講,部分家長采取不恰當方式處理家庭矛盾。在孩子抱怨遭受到父母不公平對待時,10.3%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選擇不予理會或批評孩子,分別比“二孩”家庭和“三孩”及以上家庭低5.3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10.3%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選擇冷戰或等對方讓步的消極處理方式,分別比“二孩”家庭和“三孩”及以上家庭低1.6個百分點、3.9個百分點;在與配偶或長輩發生矛盾時,20.2%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不會刻意避開孩子,分別比“二孩”家庭和“三孩”及以上家庭低1.7個百分點、6.4個百分點。家庭環境氛圍是兒童行為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10],在多子女家庭中,更多的家長采取不恰當的矛盾處理方式,無疑會影響和諧家庭關系的構建,進而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父母對不同出生次序的兒童實施差異化教育

心理學家戴安娜·鮑蒙瑞德根據父母在溫情和控制兩個維度的表現劃分教育方式[11],在本研究中,溫情維度主要考察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耐心、親密舉動;控制維度主要考察父母對孩子的嚴厲管束程度、矛盾處理方式等。研究發現,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對不同出生次序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面,父母與年幼兒童的溫情互動情況更好。年幼兒童的父母在尊重兒童想法、耐心對待孩子、喜歡與孩子親密接觸方面的比例依次為46.1%、46.5%、52.7%,分別比年長兒童高2.3個百分點、2.8個百分點和3.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父母對年長兒童的控制表現出從緊趨勢。年幼兒童被嚴格對待的比例為83.1%,比年長兒童低1.6個百分點;在處理同胞沖突時,仍有超過一成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表示會指定其中一個孩子讓步,其中年幼兒童讓步的比例(6.2%)遠低于年長兒童(17.3%)。與此相印證的是,超三成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抱怨過不公平待遇,“年幼兒童抱怨過”的比例比“年長兒童抱怨過”低12.8個百分點。溫情弱化與控制從緊并非多子女家庭的家長分配時間與關愛的必然結果,作用在不同出生次序孩子身上的教育方式才是家庭教育不公平的直接體現。

(三)多子女家庭親子關系體驗:“母親相對優勢”與“年幼相對優勢”顯著

1.撫育責任與親密關系存在“母職依賴”

受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以及“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社會分工觀念影響, 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家庭上,女性往往選擇時間靈活的職業甚至全職料理家務,男性則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傾注于事業發展上,這種現象在多子女家庭尤其明顯。此次研究發現,隨著家庭中子女數量的增加,父親在子女養育和教育各個方面的參與度都有所提高,但母親仍然承擔著照顧孩子的主要責任,“父職缺失”現象不容忽視。在承擔兒童的生活起居照料、學習檢查和輔導、品格培養、習慣培養、興趣愛好培養、情緒疏導等責任方面,獨生子女家庭中“以母親為主”的情況分別是“以父親為主”的6.6倍、4.8倍、2.8倍、4.6倍、3.1倍、3.3倍;多子女家庭中“以母親為主”情況分別是“以父親為主”的6.8倍、4.7倍、2.6倍、4.4倍、3.0倍、3.2倍。

親子陪伴是親子關系的切入點和考察家庭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12],相應地,在與父母的親密關系方面,母親的“相對優勢”凸顯出來。83.9%的獨生子女與母親建立了親密關系,比父親高8.7個百分點;85.0%的非獨生子女與母親建立了親密關系,比父親高8.8個百分點。已有研究認為,父母一直被認為是兒童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擁有高質量親子關系的兒童通常會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技能和較少的問題行為[13];在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方面,相比于母子關系,父子關系的影響尤為重要[14];父親的支持與陪伴有助于家庭長子女順利適應新的家庭環境與家庭關系[15],進而促進家庭親子關系的整體和諧。因此,多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父親,需要轉變思想,更好履行家庭責任,增進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2.父母更加注重與年幼兒童建立親密關系

鑒于父輩家長需要面對職業發展壓力和家庭經濟壓力,祖輩家長常常參與到多子女家庭孩子的日常照料中,兩代家長在兒童照管方面逐漸形成分工。幼兒年齡尚小,需要父輩家長尤其是母親的喂養,所以年幼兒童的生活起居往往由父母照料,年長兒童則多被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同樣,父母每日陪伴年幼兒童讀書學習、做家務、做運動,溝通交流的時間均多于年長兒童。四成以上年長兒童由祖輩家長補充撫育或替代雙系撫育,比年幼兒童高10.5個百分點,這些兒童或者與祖輩家長共同生活,或者被祖輩家長就近照看,甚至被寄養在祖輩家長的家庭中。半數年長兒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比年幼兒童低11.2個百分點。這種分工照顧的模式,也使得孩子對直接照管人形成更多的生活依賴,建立更親密的情感聯系。研究發現,多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呈現“年幼相對優勢”。年幼兒童與父親建立親密關系的比例為79.6%,比年長兒童高4.7個百分點;與母親建立親密關系的比例為86.9%,比年長兒童高1.8個百分點;與祖輩建立親密關系的比例為74.9%,比年長兒童低1.9個百分點。還有四分之一以上年幼兒童更愿意向祖輩家長訴說內心想法而非父母,近三成年幼兒童更愿意向祖輩家長求助而非父母,分別比年長兒童低3.4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自覺或不自覺地與年幼兒童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年長兒童被動地將情感偏移向祖輩家長,“等愛而非齊觀”成為父母與年長兒童之間的難填之壑。

四、結論

在多子女家庭中,養育資源分配呈現稀釋效應,表現出支持資源與期待資源的稀釋效應;教育向度受父母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影響,表現出溫情互動與控制互動的出生次序差異;親子關系體驗與家長撫育行為具有對等性,表現出“母親相對優勢”與“年幼相對優勢”的特點。多子女家庭和諧親子關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而又艱巨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家庭層面的力量,還需要政府、社會等層面的力量多方協作,同向發力。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制定多子女家庭支持性政策

已有研究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父母期望具有直接效應[16],隨著家庭收入和家庭可支配資源的增加,子女數量對經濟資源分配的影響不再顯著[17],建立在子女性別與出生次序基礎上的長女效應也逐漸消減[18]。而婦女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既是促進家庭文明的關鍵元素,又是推動家庭經濟財富增長的重要力量,提升婦女勞動參與程度、促進婦女事業發展是提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途徑。因而面對多子女家庭遇到的經濟壓力、女性生育與就業沖突、父親家庭責任弱化等困擾,有必要加快落實“三孩”家庭配套政策措施,減輕多子女家庭的生活負擔,提升家庭成員的精神滿足感和生活幸福感。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共同努力,加大力度調查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職業類型家庭的現實需求,制定滿足各類多子女家庭需求的鼓勵措施,如提高多子女家庭在稅收、醫療等方面政策的優惠力度,及在入托入學、住房等方面的經濟補貼,調整男性職工陪產假和育兒假,加快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發展,為多子女家庭減負提供政策支持。

(二)推進家庭教育地方立法進程,強化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平等權利及父母的主體責任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承擔著基石的作用,不僅關乎和諧家庭關系的構建,更關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將家庭教育以立法形式確定下來是社會的巨大進步與發展。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為萬千家庭實施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法律護盾[19]。然而,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國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人口流出地區家庭關系和家庭教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20],推進家庭教育地方立法進程是構建和諧家庭的現實要求。以黑龍江省為例,在經濟轉型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呈現出人口外流、離婚率升高的趨勢以及性別偏好,亟須推出符合地方發展實際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建議在家教立法中突出道德品行、行為習慣、心理健康和情感發展等教育內容,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強調父母共擔家庭教育責任、積極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營造和諧家庭氛圍、陪伴和關愛兒童等規定,促進家長教育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強調父母對不同性別和出生次序的兒童實施平等教育,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

(三)加強媒體的宣傳作用,營造重視家庭教育的社會氛圍

開放的環境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使我國家庭文化領域展現多元的價值趨向,這無疑增加了親子矛盾和摩擦沖突的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21],要創造良好的家庭周邊環境,促進和諧的親子關系,還要掃除不良文化垃圾,為家庭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此,建議各類新聞媒體、公益組織,秉承重教育人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宣傳家庭教育知識及相關政策法規,引導廣大家長不斷提升素質,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和教育觀念;秉持終身學習理念,提升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能力;找準自身角色定位,避免因角色混淆而導致責任錯位。

(四)打造“家庭-陣地-社區-學?!苯徊媸骄C合服務體系,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水平

家庭教育涉及范圍廣、面對人群多,因而發揮作用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助力。首先,創建省、市、縣(市或區)、鄉鎮(街道)多層級的家庭建設工作指導服務陣地,發揮其在統籌協調、督查落實等方面的指導作用,搭建家庭美德建設、家庭教育指導、家庭關系培育等工作平臺,打造出整合相關資源、廣納專業人才、深入基層家庭、服務落實落細的家庭建設指導實踐基地,為轄區家庭提供專業的指導服務。其次,利用好社區這個最貼近居民生活的平臺,根據各社區實際情況,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與轄區家庭進行緊密互動,大力宣傳弘揚男女平等觀念、科學的教育觀、優秀家風家訓等有益知識內容,為開展家庭教育營造良好氛圍;引進專業的民營教育咨詢機構、具有專業知識的志愿者提供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及普法教育講座、家庭團體活動等服務。最后,利用學校這個教育平臺,依托家長學校和家委會,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進一步提高人們構建和諧家庭關系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朱安新,曹蕊.當前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城鄉和階層差異模式[J].貴州社會科學,2019(7):75-86.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1-07-21(001).

[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病毒病雜志,2022(5):10.

[4] 鄭健斌.試論婚姻、家庭因素對人口生育率變動的影響[J].人口學刊,1987(6):32-34.

[5] 楊菊華.家庭轉變與基層社會治理關系研究[J].社會發展研究,2022(2):35.

[6] 蓋肖.家庭資源和學校資源對中考生問題行為的影響——一項潛在剖面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1:13.

[7] 謝永飛,程劍波,鄭詩澤.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投入的實證研究——一個基于資源稀釋理論的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6):160.

[8] 魏宇航.子女數量對子女教育程度的影響效應研究[D].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20:13.

[9] 李海云,劉潞.我國家庭親子關系研究進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7):21.

[10] 丁若詩,李積鵬.試論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環境因素及教育策略[D].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2):68.

[11] 徐浙寧.城市”二孩”家庭的養育:資源稀釋與教養方式[J].青年研究,2017(6):28.

[12] 王會敏.家庭資本對“80后”父母陪伴行為的影響研究[J].江南大學,2022(4):88.

[13] 張曉,陳會昌,張桂芳,等.親子關系與問題行為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型:對兒童早期的追蹤研究[J].心理學報,2008(5):571-582.

[14] 王旭,劉衍玲,林杰,等.親子關系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支持和心理素質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2):263-271.

[15] 莊妍.家庭長子女對同胞出生的適應研究:進展與反思[J].中國健康教育,2017(2):167.

[16] 王琪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初中生父母教育期望的影響和機制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4):13.

[17] 徐浙寧.城市“二孩”家庭的養育:資源稀釋與教養方式[J].青年研究,2017(6):33.

[18] 陳立娟,范黎波.多子女家庭教育獲得中的“長女效應”及其演進[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0(3):96.

[1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3-03-22].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20] 王樂.家長參與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基于流動幼兒與留守幼兒的比較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 2023(1):76.

[2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21:72.

Research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Multi-Child Families under the Three-Child Policy

YI Jia? ? ZHAO Yun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child policy” has brought about subtle changes in family demographic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multi-child families, the distribution of parenting resources is highly diluted for supportive and expectant resources, with parents holding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boys. Birth order was associated with a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which c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either “warm interactions” or “controlling interactions”, with younger children interacting better with their par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 advantage for mothers” and “relative advantage for the younger siblings”, with older siblings showing an emotional preference for their grandparen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ormulating family support policies, promoting local legislation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 awareness through mass media to create a favorable social atmosphere for family building. These can help to establish an interlocking “family-public spaces-community-school” comprehensive service system.

Keywords: Three-child Policy; Multi-child Famil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amily Resource Allocation; Family education

(責任編輯:李 一)

作者簡介:伊 佳/黑龍江省婦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哈爾濱 150000)

趙 云/黑龍江省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 150000)

猜你喜歡
三孩親子關系資源分配
放開“三孩”,能刺激生育嗎?
國產奶業抓住“三孩”契機
“三孩”幫不了“七座車”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對資源分配的影響 精讀
一種基于價格競爭的D2D通信資源分配算法
云環境下公平性優化的資源分配方法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OFDMA系統中容量最大化的資源分配算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