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探討

2023-09-25 20:05李炎龍
經濟師 2023年9期
關鍵詞:干旱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李炎龍

摘 要:當前,我國政府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林草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國干旱區面積較大,林草業的發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干旱區生態建設水平的提高,并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文章通過林草融合視角,分析研究干旱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探究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林草融合 干旱區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294-02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日益提高,林草生態系統保護及修復持續推進,全國森林覆蓋率、天然草原植被蓋度均有明顯提升。同時,我國干旱區面積較大,區域內林草資源破壞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并產生諸多社會問題。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林草融合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并大力建設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以促進干旱區的全面發展。

一、干旱區概述

干旱區主要指氣候干旱的地區,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比例約為30%。如年降水量為200~500mm則屬于半干旱區,如年將適量低于200mm則屬于干旱區,二者均屬于干旱區范疇。干旱區的主要特點為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天空云量較少,日照強度大,風沙天氣較多,氣溫變化幅度較大等。我國干旱區主要分布于寧夏、青海、甘肅、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區,此類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自然資源保護的重點地區[1]。

二、我國干旱區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綜合分析

1.我國干旱區生態發展現狀分析。我國干旱區多集中于西北地區,總體面積較大,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能源及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地區,也是我國畜牧業的核心生產基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相關資料統計顯示,我國干旱區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約為50%,區域內氣候條件復雜,氣溫變化幅度較大,地質條件復雜,包括沙漠、高原、盆底等不同地形,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2]。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干旱區人類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因此,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野生鄉土植物退化逐步加劇。為改善干旱區生態發展現狀,國家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并大力建設自然保護區及各類國家公園,上述舉措使干旱區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修復率、濕地保護率顯著提高,森林蓄積量及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顯著增加。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認識到干旱區生態系統相對脆弱,為此需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并加大監管力度[3]。

2.我國干旱區經濟發展現狀。我國干旱區地處西北偏遠地區,產業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導致其存在產業類型單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等問題。為促進干旱區經濟發展,我國政府制定針對性幫扶政策,并大力推進干旱區脫貧攻堅,干旱區產業結構日趨多元化,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加,第一產業發展中先進的科學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第二產業發展中縱向與橫向結合日益加深,第三產業發展中旅游業帶動文化產業、特色農業及餐飲業的發展,有效緩解相關地區的就業壓力?,F階段,國家對于林草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干旱區積極發展特色林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中大力發展經濟林種植及采集、竹材與木材采運,第二產業中大力發展紙制品、林產品加工制作,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林業生態服務、林業旅游。相關資料數據統計顯示,干旱區林業第一產業總產值占比高于其他產業,第三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狀態[4]。

3.我國干旱區社會發展現狀?,F階段,國家關于林草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干旱區草原及草場逐步修復,沙漠化程度減輕,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干旱區積極推進林草生態扶貧項目,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并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干旱區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日益完善,林草資源產業的發展帶動人口流入總量增加,社會活躍程度顯著提升[5]。

三、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

1.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發展的重點問題。干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林草業發展密切相關,通過林草的修復及保護可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近年來,我國干旱區取得諸多生態建設成就,以青海省為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面完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中華水塔”和地球第三極保護行動,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治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另外,可可西里也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上述成就的取得均與林草融合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如何促進草原及森林面積持續增加、如何保護林草生態修復成果、如何提高林草生態價值等[6]。

2.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林草業是干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果種植、堅果生產及加工、畜牧業等產業的發展均需林草業的資源支持,而森林、草原綠色等特色林草服務業則是干旱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F階段,我國林草業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如何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增加知識產權成果數量等。

3.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近年來,干旱區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社會發展成就顯著,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為如何增加新生產力輸入、退耕還林還草如何采取有效的補償措施、如何調動社會力量促進林草業穩定健康發展。

四、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策略

1.依托林草資源促進生態發展。目前,干旱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林草資源分配及利用不合理。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需依托林草資源促進生態發展。第一,針對性解決林草資源不足及林草資源破壞等問題,政府部門需與科研機構及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高新技術促進干旱區生態系統修復。第二,不同干旱區地理特征存在顯著差異,為此需結合地區特點,以林草業發展為基礎,制定針對性較強的生態建設措施,以促進生態發展。以青海省為例:落實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總體部署,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全面加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生態系統保護,構建“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保護修復。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鞏固提升行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保持旗艦物種數量恢復性增長。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健全落實國家生態綜合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第三,干旱區生態保護問題涉及自然環境問題、野生動物資源問題,為此需保護干旱區野生動物的原始生存環境,逐步恢復森林草原的生態平衡,以促進生態建設水平持續提高[7]。第四,干旱區生態發展需遵循自然規律,針對降水量減少,水資源匱乏等狀況,需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并依據生態用水量選擇適宜的樹種,并確定合理的種植面積及種植密度。相關部門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林草業發展路徑,以促進干旱區生態環境改善。

2.利用林草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干旱區林草資源豐富,為此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尋找經濟增長點。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經濟發展可采取以下策略。第一,結合干旱區生態環境特點,大力保護林業資源與草業資源,利用林草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第二,干旱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為此可結合自身地貌特征及氣候條件積極發展第一產業。比如青海省、內蒙古、西藏等地區林區歷史悠久,草場面積較大,土壤肥沃,為促進經濟發展,需重新規劃草場及草原,在保護草原的同時對人工草場實施擴建,以促進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8]。第三,為促進第二產業發展,干旱區需結合自身資源及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林草加工產業,并積極引入高新技術,力爭獲取地理標識及綠色食品認證,以促進林草加工產業的高效、綠色發展。第四,為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干旱區需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資源推動康養產業及旅游業發展。同時,在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需科學規劃,確定適宜的發展規模及發展方向。另外,我國干旱區地域面積較大,發展狀況及資源條件存在顯著差異,為此各個干旱區需選擇適宜的產業,不同省份間應加強溝通,合理配置資源,以促進干旱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利用林草業促進干旱區社會發展。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干旱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需積極推動林草業發展,不斷改善社會保障水平,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在推動干旱區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政府需不斷完善自身職能,強化干旱區社會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比如干旱區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期間,需結合群眾需求,構建以社區為最小單位的政策補償機制,并監督各項補償措施的落實情況。同時,政府部門需大力宣傳林草業發展對于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引導群眾參與到林草資源保護事業中,進而加快林草業發展步伐,促進干旱區社會全面發展。另外,干旱區政府部門深入調研群眾訴求,結合地區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制定適宜的林草業經營發展策略,通過林草業的發展帶動群眾增收,進而實現社會保障水平的全面提高。

4.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生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充足的人才支持,也需引入先進的技術。干旱區位置偏遠,交通不變,為有效吸引人才,政府需制定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適當提高人才待遇,以吸引高素質優秀人才參與干旱區建設。同時,干旱區需不斷優化調整區域內人口結構,不斷提升自身軟實力,增加智力資源儲備量,以拓寬干旱區林草業發展渠道。另外,干旱區需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及林草業生態修復需求設置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基底及人工種植基底,政府部門需與社會團體、科研結構、高校及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大力培訓林草科技企業,利用其技術及人才優勢促進干旱區林草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生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進步[9]。

五、結語

我國干旱區面積較大,在生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林草融合視角下,干旱區需加大對林草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結合地區特點確定適宜的發展方向及發展規模,利用林草業促進生態、經濟及社會發展,以提高干旱區群眾的生活水平,促進干旱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濤,許佳,鄧銘江,等.注重干旱區河谷林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漓漫灌溉研究[J].水利學報,2021,52(08):989-1000.

[2] 李金燕.寧夏中南部干旱區林草植被生態需水變化研究[J].人民黃河,2016,38(12):116-121,125.

[3] 薛佳鑫,劉鴻雁,許重陽,等.樹木管胞大小對于西伯利亞南部林草交錯帶森林生長及環境適應性的指示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6(03):531-538.

[4] 陳海慶.高寒干旱區生態袋在祁連圓柏造林技術中的應用研究[J].青海農林科技,2021(03):97-101.

[5] 李淑珍.干旱區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效果監測探討——以別迭里水電站為例[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7(06):67-69,72.

[6] 劉海濤.半干旱區不同草地治理措施效果研究[J].人民黃河,2016,38(05):88-91.

[7] 覃金蘭,薛聯青.西北干旱區瑪納斯河流域植被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地形因子的空間關系[J].生態環境學報,2020,29(11):2179-2188.

[8] 朱增云,阿里木江·卡斯木.干旱區綠洲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空間自相關格局分析與模擬[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35(12):1531-1540.

[9] 王昱丁,鄭航,趙建世.人類活動干擾下西北干旱區綠洲遷移演化研究[J].水力發電學報,2019,38(03):40-52

猜你喜歡
干旱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半干旱區飼用谷子高產栽培技術
干旱區生態修復的實踐——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例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氣候變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區旱澇的變化規律
干旱區影響水面蒸發的氣象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