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系統構建初探
——以安徽省南陵縣為例

2023-09-25 01:06吳代理
安徽林業科技 2023年4期
關鍵詞:南陵縣園林城市生態園林

吳代理

(蕪湖市南陵縣城市管理局,安徽 蕪湖 241300)

1 南陵縣自然條件

蕪湖市南陵縣位于長江沿岸、安徽省東南部。該區域處于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黃山余脈由青陽伸入境內;西部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中部以丘陵、臺地和平原為主,東北區域全部為洼地平原和圩區,城區位于中部臺地與東北部平原過渡地帶。境內有青弋江、漳河、青安江及其支流等河流30 余條,其中漳河、后港河、市橋河、古亭河穿城而過,并相互連通,形成水體流向多變、縱橫交替的水網,汛期極易形成城區內澇。

南陵縣總面積1 263.7 km2,其中建成區面積達28.3 km2,人口達14.5 萬人。綠地總面積1 030.69 hm2,公園綠地205.04 hm2,防護綠地176.89 hm2,附屬綠地567.84 hm2,廣場用地中的綠地面積5.97 hm2,區域綠地74.95 hm2。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42%,綠化覆蓋率達到39.7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1 m2/人,于2019 年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 054 種、陸棲脊椎動物195 種。

2 生態園林城市提出背景

1996 年,原建設部出臺《園林城市評選標準》,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空氣良性循環,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推進按生物量考核綠地質量等為主要內容;2002 年要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詳細闡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建設規劃內容;2004 年又提出“以生態園林城市發展理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學者或機構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營造提出了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等相關設想與實踐。

2.1 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是指將森林引入城市當中,以森林包圍城市,形成“城在林內,林在城中”的生態布局。國家林草局考核森林城市主要指標有:林木覆蓋率、林木綠地率,其中覆蓋率30%以上、綠地率35%以上。森林城市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功效;但森林城市以種植喬木為主形成大面積森林為基調,占用了大量城市土地且單一成片種植林木,缺少人文藝術特質。

2.2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依據生態學基本理論規劃設計,建立適宜人類居住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作為一種人類居住區,具有經濟高效、環境宜人、社會和諧特征[1]。生態城市的“生態”包含著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城市建設首先進行生態戰略規劃,將自然生態放在第一層次,依次是經濟生態及社會生態。在規劃和實踐過程中,生態城市建設可操作性模糊,具體量化細則難以確定。

2.3 園林城市

園林城市指在城市建設中,綜合運用各類綠地、園林景觀和市政配套設施,營造環境優美、舒適宜人的景觀城市類型。園林城市以一定量的綠化為紐帶,進行藝術化地組織和構造城市空間為基本要素,促使城市形體和環境達到最佳美學和生態學效果[2]。原建設部為考核國家園林城市,先后制定了《園林城市評選標準(試行)》《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等評選標準和量化考核指標。

2.4 生態園林城市

生態園林城市要求各類綠地指標達標、生態功能更加完善、配套設施提升、規劃布局科學合規。生態園林城市是園林城市的“升級版”,根據住建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選標準,生態園林城市的考核指標要求更高,更加突出城市生態環境功能性。園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都強調綠地數量、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等方面內容;生態園林城市在綠地指標、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藍綠空間規劃、景觀功能性、城市資源配置等方面要求更高。為此,生態園林城市的構建應該是應用生態學原理、社會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解決生態所面臨的問題,分析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問題。

3 生態園林城市構建理論依據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以強調生態理念內涵、基于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及應用園林植物科學配置,形成特有的生態功能完備、景觀效果優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滿足居民生理和心理生態需求的公共城市空間。構建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可結合下列相關理論與實踐。

3.1 生態平衡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有關生物與環境、生物之間,以及其各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其相互適應,達到協調統一的最佳穩定狀態,即城市綠地系統處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城區與周邊自然環境協調,以及物質與能量流動最優化狀態。隨著城區人口規模增加,政府決策部門應考慮增加一定量的公園綠地面積和單位綠地面積,提升碳匯能力和維系碳氧平衡。

3.2 生態位

生態位是物種在種群或群落中的功能關系和時空位置。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取決于生態位配置。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要了解植物生物習性和生態特征,在植物群落配置中合理搭配植物,建造共生依存、結構穩定的植物群落。南陵縣綠地系統中樹種規劃應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區劃高岡陸地生態系統(綠)和漳河沿線濕地(藍)生態系統,構建藍綠生態公園體系。

3.3 節約型城市綠地

倡導節約型城市綠地建設就是以用地最少、用水最少、資金最少,選擇對城市周圍生態環境干擾最少的綠化模式[3]。節約型城市綠地建設應當遵循植物生理學、生態學一般規律,使用鄉土植物,營建具有鄉土特征的可持續生態綠地。南陵縣綠地系統規劃時,盡可能保留原有綠地和植被,避免大開大挖,以提升改造為主體,修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

3.4 生態修復

城市化進程中建造的各類構筑物和其他公共空間,對城市周邊的地形、地貌、水系、植物等原有生態系統人為干擾較多。為了盡可能完善構筑物周邊生態系統,應注重對被破碎化生態系統進行植被恢復和景觀改造。研究表明,城市生態修復是通過改善城市環境,為鄉土植物和動物創造生境,為人們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和游憩場所的有效途徑。南陵縣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應盡可能保留原有自然地貌、河流濕地自然曲線,并盡快恢復道路綠地網、連通城區及周邊河流濕地。

3.5 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時間和區域內所有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任何一種生物種群都離不開其他生物種群而單獨存在。南陵縣綠地系統構建時,應結合城區建筑物之間形成多樣小氣候空間,營造多樣植物群落和生境,保留一定數量的鄉土生物和生境,連接各碎片化綠地,為小型動物棲息提供空間。

3.6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景觀生物組成的結構、功能和變化,以及景觀規劃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其以景觀為對象,重點研究景觀的中異質性。景觀生態學基本要素包括斑塊、廊道、基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常常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模式,以“環、楔、廊、園”的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合理規劃布局,以保證綠地景觀的完整性[4]。南陵縣綠地系統構建時應結合規劃區現狀,在維持城區西南楔形綠地、東北河流濕地帶狀綠地、城市內外道路綠地及城內公園綠地的基礎上,規劃構建一個綠環、綠廊、綠帶、公園和綠楔協調統一的綠地系統。

3.7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是針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在排除外界干擾、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及其過程的完整性,實現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控制和持續改善區域性空間格局[5]。南陵縣規劃保留城市周邊自然綠地;修復西南楔形綠地,緩解熱島效應、改變城市小氣候;修復主城河中上游水源涵養林,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恢復穩定為目的,減少對城區生態系統影響,實現區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4 生態園林城市規劃建設討論

南陵縣明確以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城市功能定位,推動生態保護和園林綠化水平跨越式發展,計劃于2030 年達到或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

4.1 城市綠地系統指標規劃

近期目標:到2025 年底,建成區面積29.33 km2,建成區常住人口為18.02 萬人,綠地總面積1 086.09 h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0 m2,綠地率37.03%,綠化覆蓋率40.39%以上。

遠期目標:到2030 年底,建成區人口28.00 萬人,建成區面積30.80 km2,綠地總面積1 310.85 h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15 m2,綠地率42.56%,綠化覆蓋率46.42%以上。將南陵縣建成區綠地現狀值(2021年)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國家園林城市及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綠地指標對照

由表1 可知,對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南陵縣建成區需新建或增補各類綠地數值,提高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及道路綠化達標率等硬性指標。在現有的公園綠地面積的基礎上,需要增加200 hm2公園綠地面積。因此,規劃新建西南山地公園、峨溪公園、涌珠泉公園、戴塘公園、洪湖公園等公園綠地,以“300 m 見綠,500 m 見園”為標準進行綠地布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公園體系。

4.2 綠地系統規劃結構優化

結合自然山水格局,構建“一環、三廊、八帶、多園、綠脈成楔”的綠地系統網絡化的布局結構,實現城市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嵌套耦合,見圖1。

圖1 南陵縣綠地系統結構

“一環”:指由銅南宣高速、蕪黃高速、205 國道、318 國道兩側防護林地圍合成的綠環;“三廊”:指由漳河、后港河、洪湖水體及兩側帶狀綠地構成的城區藍綠生態廊道;“八帶”:指由城區內周瑜大道、籍山大道、太白大道、S457、秋浦大道、惠民路、弋江大道、云谷路8 條主干道兩側的附屬綠地構成的城區綠帶,以綠道和城市骨干道路構成的綠色廊道;“多園”:指城區內多個公園景觀節點,包括規劃區內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及近郊的郊野公園和濕地公園等,利用生態廊道和道路綠帶將其串聯在一起;“綠脈成楔”:指城區西南部位向城區內部楔入的丘陵綠脈及林地,形成縣城西、南部綠楔。

對于老城區、城西南公園較少區域規劃新建口袋公園、袖珍公園,優化公園綠地布局;采取建綠、見縫插綠、破硬復綠、拆違增綠方式,優化各類綠地系統,豎向拓展綠色空間,推廣立體綠化,增加綠量。

4.3 綠地系統生態網絡構建

建成區內塊狀綠地現狀盡可能連通;依據綠環、綠廊、綠道、綠楔規劃布局,將城市公園、濕地公園與西南自然綠色植被帶、漳河濕地植被帶、公路防護綠地及其他塊狀綠地連接成綠色生態廊道網絡,貫通城市內外生態空間,構建近自然生境的山水林田湖草區域生態網絡。規劃時要注重保護原有植被,在查清域內本底植物的基礎上,優選鄉土植物,運用群落式植物配置方式為城區補綠增綠;將改變老城區綠地孤島化、自然景觀破碎化、生態連通性較差的狀況作為規劃重點;保護和修復城區周邊原有的山水格局及自然生態系統,確保其原貌完整和功能完好;同時,規劃和施工過程中要重視生物多樣性和古樹名木保護。

4.4 河流濕地藍綠生態廊道重構

南陵縣建成區內主要河流有漳河、后港河、市橋河等,城區水網交錯且具有季節性河流特征,如在枯水期水質會變差,要規劃實施全面控源截污處理。統籌區域生態安全,修繕漳河上游水源涵養功能區,包括重塑河流自然岸線等;根據生態修復理念,在溝塘淺灘、泛洪漫灘、河流消漲帶及河流兩側第一層山脊線內(坡地)培育近自然植被群落;重植水生和底棲生物種類,營造水陸生物棲息環境,提升水體自凈功能。連通河流濕地和其他綠色斑塊,形成重要生態廊道。

5 結語

綜上所述,以生態園林城市相關理論指導構建南陵縣城市綠地系統,尊重城區及周邊現有的自然山水,擴展園林綠地規模,提升各項生態園林指標;應用生態修復模式,提升及貫通原有的綠地系統,保留和營造具有皖南特色的山水園林景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生態安全、網絡連通、布局合理、景觀優美、公共空間關系協調的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

猜你喜歡
南陵縣園林城市生態園林
一道2022年加拿大奧賽題的解法探究與推廣
由Nesbitt不等式加強式的等價形式建立的幾個不等式
中國國家園林城市的分布特征研究
阜陽市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關于南陵縣農村改廁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微探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
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淺議生態園林和城市環境保護
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
綠滿家園花滿城——寧縣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紀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