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外交背景下的中國政治術語使用傾向
——以“中國關鍵詞”為例

2023-09-26 00:39
中國科技術語 2023年4期
關鍵詞:詞頻術語語料庫

李 瀾

(上海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33)

0 引言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大國。然而,我國對外傳播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中國的聲音并未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傳遍全世界,中國的信息傳播仍然是流進多于流出,國際話語權依然十分有限,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與中國的真實形象存在差距[1-3]。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不能自動轉化為傳播能力,國際形象亦不會隨之改善,中國必須充分重視和發揮全球治理過程中語言的作用[4],在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外傳播的力度。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

政治術語涉及國內和國際兩個語境:對內要通過術語達成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規范與引導;對外要建立易于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5-6]。后者就需要大量政治術語中譯外的工作。中譯外是中國對外傳播的重要一環,中國政治術語譯文的海外接受度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政治話語的接受度。長期以來,少有能夠從事中譯外的外國譯者,中國譯者成為“唯一的選擇”,且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以中國譯者為主[3,7]。這也向中國譯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目前,中國政治話語研究存在對國內層面話語研究多,對國際層面話語研究少等問題[8-10],因此需要加強對外政治宣傳和政策話語的研究,發現和避免政治宣傳中存在的話語問題,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盡管不少學者已從新聞傳播[11-13]、國際關系[14-16]等角度進行了探討,政治話語在翻譯學領域的研究仍顯不足。政治術語是承載政治話語核心內涵的重要途徑,現有相關研究多為個案研究[17-18],政治術語譯文的使用傾向并未可知。進入本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中國政治術語的譯文在國外的使用情況如何?呈現出哪些特點?政治術語外譯反映出何種新時代外交的樣貌?這些都是值得且亟待研究的問題。

1.2 研究方法

語料庫是一種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語言學和翻譯學研究。本文嘗試以中國政治術語關鍵詞為例,從宏觀視角探察譯文在大規模權威語料庫中的使用頻次和語境,了解中國政治術語在國外的實際使用情況。本文選用“中國關鍵詞”①新時代外交主題下的詞條,探察關鍵詞譯文在“英文網絡新聞語料庫”(News on the Web,簡稱NOW)②和“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簡稱COCA)③中的使用情況?!爸袊P鍵詞”摘編自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由權威機構發布,選詞較好地代表了中國政治術語的核心。NOW是目前最大的網絡新聞語料庫,提供來源國家等信息,可較清晰地反映出語言在各國媒體的使用情況;COCA是目前最大的英語平衡語料庫,語料多來自美國,可較均衡地反映出語言在美國的使用情況;兩者都具有文本實時性強及提供實際應用詞頻、語料來源和上下文語境等優勢。因此,中國關鍵詞在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中國政治術語的使用傾向

本文選取了“中國關鍵詞”新時代外交主題下全部共52個關鍵詞,整理了各詞條的中英文表述,并分別在NOW和COCA中對英文譯文進行了檢索。所有中英文表述及詞頻匯總見表1,個別整體無記錄但核心詞有記錄的譯文用粗體顯示了檢索內容。經統計,中國關鍵詞在國際媒體和美國兩個語境下的使用傾向呈現出以下特點。

表1 中國關鍵詞及詞頻

2.1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但受關注的話題有一定偏向性

由中國關鍵詞在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次可知,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近十年有了明顯提升。近3/4的關鍵詞在NOW中有檢索記錄,近1/3核心詞詞頻超過100,且詞頻排名前十的詞條基本出現在2012年之后,尤其在2018年之后有所增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5—202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3—2023)、和平發展道路(2010—2023,近2/3在2018年之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2023)、絲路基金(2014—2023)、世界互聯網大會(2014—2023)、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17—2023)、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2013—2023)。上述詞條在COCA中的記錄也基本出現在2017—2019之間,個別詞條主要來自主流媒體。其余詞頻超過100的關鍵詞也基本出現在2015年之后: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2016—2022)、命運共同體(2016—2023)。這些檢索結果印證了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建設在十八大后取得的進步,面對全球治理的新格局,中國的輿論宣傳能力有所提高。

中國關鍵詞的使用也展現出一些話題上的偏向性。首先,大部分高頻關鍵詞都是中國發起或發揮重要作用的倡議和組織,凸顯了國際交往大事件在政治術語對外傳播中的契機作用。但也有一些高頻關鍵詞是出于對全球議題的關注,例如,NOW中的“全球伙伴關系”“經濟全球化(觀)”“全球治理(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以及COCA中的“經濟全球化(觀)”“和平發展道路”“全球治理”等。這些詞條實則是中外各國共同關注的全球議題,并不能表明國際媒體對中國議題的特別關注。

其次,這些倡議和組織都同經濟發展有密切關聯,凸顯了經濟議題在政治術語對外傳播中的紐帶作用,也體現出經濟發展背后“語言之手”的作用[19]。這與“China”相關話題和常見搭配的檢索結果相吻合。China的相關話題主要有:Chinese、communist、mainland、economically、prosperity、relation、sovereignty、imperial、intellectual、Japanese、socialist、diplomatic、diplomat、GDP、import、Asian、export、foreigner和province,基本集中在經濟發展、外交關系和社會制度等方面。China的相關搭配中(表2),除了與義項“瓷器”有關的詞匯,其余也多與經濟發展和國家制度有關。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經濟類關鍵詞受到的關注反映出經濟議題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傳播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2 “China”一詞的常見搭配

再次,國際社會對中國主辦的國際會議的關注遠多于對中國思想觀念本身的關注。盡管“一帶一路”相關議題、論壇以及中非、中俄、金磚國家、全球伙伴關系等國際交往合作在NOW中有較高的檢索記錄,但除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習近平思想”之外,“‘真、實、親、誠’理念”“‘親、誠、惠、容’理念”“新發展觀”“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周邊命運共同體”“正確大局觀”“正確角色觀”等進一步展現中國外交政策和思想的關鍵詞,只有少量近似記錄或無任何記錄。COCA中的檢索記錄更加表明,美國對中國思想觀念的關注十分有限:除了“一帶一路倡議”有記錄(43條),體現和踐行中國核心價值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沒有任何記錄,遑論其他中華民族核心觀念。

一些關鍵詞的譯文及其使用情況也給政治術語外譯和傳播一定啟示。例如,“全球治理觀”“正確歷史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核安全觀”譯文中的Global Governance、Historical Perspective、National Security、Nuclear Security都是國際關注的議題,并不是中國特色詞匯,因此在NOW和COCA中的檢索記錄非常多(5755和249,4819和882,426 554和20 905,6117和230),遠超其他中國關鍵詞。四個關鍵詞的中文原文盡管是在特定國際背景下提出的,但也充分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態度,因此譯文中增添了適當表述(Concept、Correct、A Holistic View、China’s Views),以凸顯中國特色內涵。由表1可知,整體譯文的詞頻明顯降低(6和0,6和0,4和0,0和0)。這說明,一方面,新術語的確可以在國際英文語境中體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新術語在國際社會的接受和使用還需要更多的傳播工作。

不同的是,“習近平思想”的檢索記錄在近兩年明顯增加(NOW和COCA中均出現在2017和2018年之后)且主要來自主流媒體,也印證了名人效應[20]、中央高層的重視[15]是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建設和對外傳播的重要助力。例如,“Xi Jinping”在NOW和COCA的檢索記錄分別為125 403和651條,詞頻遠高于本文所有關鍵詞。

2.2 不同地區的關注度有差別,亞非地區明顯高于美洲地區

近些年,西方社會的涉華政治話語態度發生了變化,在政界、學界、媒體和民眾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21]。本文的檢索結果同時呈現出國際社會對中國事務關注度在地區上的差異。中國關鍵詞在NOW中的記錄明顯多于COCA,且主要來自亞洲和非洲媒體的報道,尤其是與本地區相關的詞條: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絲路精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新型亞洲安全觀等?!敖鸫u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大多數記錄也分別來自相關國家媒體。

然而,拉美問題受到關注不多,例如“中拉命運共同體”“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新篇章”在NOW中都無檢索記錄。亞非拉三地在政治制度、經濟形態、文化傳統、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都會影響三個地區對中國政治術語的理解和認知。三地媒體和網絡接觸率也不均衡(拉美地區82%,亞洲地區59%,而非洲地區僅有33%),這也對中國對外傳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甚至可能產生相反的影響效果[22]。近年來,中國與亞非拉三地均加強了經濟合作,不斷增加針對三地的投資和援助,給三地國家帶來實際的利益。但本文數據顯示,盡管經濟議題在對外傳播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傳播效果卻并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往來,而應充分考慮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選取合適的傳播途徑,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從COCA的檢索記錄來看,中國關鍵詞在美國社會的使用頻率非常低(76.5%的詞條無任何記錄,有記錄的詞頻也不高),且在主流媒體中很少見,大部分來自讀者群體有限的學術文章或權威性有限的博客類網頁。一方面,如上文所述,較高詞頻的詞條基本為國際議題,并非針對中國議題的探討。另一方面,與中國有關的詞條(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習近平思想、“一帶一路”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阿合作論壇、絲路基金)大部分出現在2012年之后。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以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習近平思想”在美國主流媒體中的使用頻次有所升高。這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經濟和政策的關注在貿易戰期間不斷深入和頻繁;但同時,它們的使用語境仍較多負面評價[23],其內涵是否得到準確傳達仍不得而知。

此外,“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使用頻次可以給新時代外交下的對外傳播一定啟示。不同于“世界互聯網大會”“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其他大型會議,NOW的記錄顯示,該詞條既受到亞洲媒體的關注,又受到歐美媒體的關注;COCA的記錄也表明,它受到美國一定的關注;且兩個語料庫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出現頻次都不高(180和0條),但自第二屆開始逐漸產生了影響力(1090和2條)。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而對于真正惠及各國的倡議和活動,如果能夠配合有力的對外傳播,必將受到各國的持續關注。

2.3 政治術語外譯在對外傳播中起關鍵作用

很多學者認為對外傳播的翻譯應當表現出更強的主動性[24-26],也有學者提供了具體文本的翻譯策略[27]。政治術語翻譯應當結合宏觀上的傳播目的和微觀上的語言選擇,以適應不同類型的溝通語境。根據上文對中國關鍵詞的匯總,譯者面臨的政治術語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關國際共同話題的表述。這時,譯者需要借鑒英文原有的術語,結合詞匯本身的內涵,找到較為規范的詞語組合方式。這一類政治術語翻譯比較容易找到字面上的對應詞匯,難度在于雙語詞匯的內涵可能有所差異,例如中國語境下的“和平發展道路”和其他國家語境下的“peaceful development”,這就需要提供簡潔充分的上下文語境幫助譯入語讀者理解其內涵,凸顯中國特色。另一類是更具中國特色或源自中國語境的表述。這時,譯者需要有一定的“創造性”,用特定的構詞、組詞方式充分融入詞語內涵。

中國政治術語的內涵是否被譯入語讀者準確理解,被譯入語國家充分使用,也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其一,譯入語國家可能會主觀上賦予中國政治術語消極的使用語境,使中國政治術語產生負面含義。這時,應當借助更加積極主動的傳播方式,闡明和顯化中國政治術語的真正內涵。例如,盡管表面上中美貿易戰可能會引發更多美國語境下對中國形象的負面評價,但更加頻繁的爭論與觀點交鋒也為中國提供機會,借此可以全面細致地詮釋觀點、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從而讓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政治術語,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體系。除了主要的政治經濟領域,也可通過藝術、體育等其他領域的交往擴大傳播途徑。例如,“中國夢”在COCA中最近的1條記錄來自一篇美國著名電影雜志的影評,體現出不同傳播渠道的可能性,影視作品又可以更加生動地體現中國核心思想的內涵。同時,為了有力闡明中國政治術語的內涵,也需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加強我國外語傳播媒介的建設,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隨著互聯網發展,國際交往和對外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元,社交平臺或Vlog等媒介也有助于加強民間交流,傳遞真實的中國聲音。

其二,政治術語的譯法可能不夠適恰,即譯文不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甚至產生了相反的內涵意義。特別是更具中國特色或源自中國語境的術語,在準確傳達核心理念的同時,要注意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易于譯入語讀者理解。這就離不開術語譯法的不斷規范,規范的翻譯能夠使對外傳播更加有效。中國政治術語的翻譯有別于一般性翻譯,涉及不同的理論范疇,需要多個維度的共同創建[28-29]。不同于其他中國發起的倡議名稱,“一帶一路”在NOW和COCA中的詞頻均較高,而“一帶一路”譯名的確定是一個譯法不斷適應與調整的經典案例,也體現出規范譯文對于對外傳播的積極作用。從“One Belt One Road”到“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再到“the Belt and Road”,從“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到“initiative”,“一帶一路”譯法的規范使用,增強了政治術語在對外傳播中的權威性,其內涵和理念更加準確地傳達給外國讀者。同時與之相關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等術語也慢慢為更多人熟悉,在兩個語料庫中可檢索到的相關詞條基本出現在“一帶一路”譯名最終確定(2015年)之后(表3)。

表3 “一帶一路”相關術語的詞頻和年份

COCA的檢索結果也反映出“一帶一路”譯法的實際使用情況。首先,由于我國英文表述的規范輸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確成為主要表述方式(占“the Belt and Road”所有搭配的54%),并逐漸為美國電視、雜志、報紙和學術領域使用。其次,除了這一用法,“the Belt and Road”還同investments、projects、countries、contracts、deals、railroad、forum、cooperation、infrastructure、study、plan、routes、vision等詞搭配使用。一方面,仍存在諸如“the Belt and Road project”(2019年)和“One Belt One Road”(2018年)等不規范措辭;另一方面,“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和“the Belt and Road forum”的使用印證了2.1所述,即倡議、合作和論壇等是某一主題下的高頻詞。再次,“一帶一路”的縮寫多為B.R.I.或BRI,而非中國官方使用的B&R,首字母縮寫的方式更加符合英語的使用習慣,這也為其他詞匯的譯文構詞,特別是縮寫形式提供了參考。

還有一些關鍵詞的固定表述雖有了新譯法,但國際社會接受的版本仍多遵從舊有譯法。例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中國特色”被譯為“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但NOW中現有的檢索記錄仍然使用了“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同樣,COCA中“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有153條記錄(1990—2019),但沒有“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的記錄。

3 結語

政治術語翻譯不是機械的語言文字的翻版,必須精準把握詞語的語境和內涵,確保政治等效,做到譯文通俗易懂[4]。本文通過在英文網絡新聞語料庫和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中檢索“中國關鍵詞”,總結了中國政治術語在國際媒體和美國使用傾向的特征,也給新時代外交中的對外傳播以啟示。首先,可借助中國自身發起的倡議和組織充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作共贏戰略,繼續提升在亞非地區和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其次,拓寬渠道加強中國思想和觀念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和交流,深化發展同拉美國家的關系,重視不同地區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最后,選擇易于被國際社會接受的規范術語,構建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準確傳達中國政治話語的內涵,發揮好對外傳播中語言的作用。

注釋

① “中國關鍵詞”專題多語種網站是以多語種、多媒體方式向國際社會解讀、闡釋當代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話語的窗口和平臺,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研究院發起,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具體組織實施。

② 英文網絡新聞語料庫(NOW)截至2023年5月6日已包含173億詞,語料選自世界各地報紙、雜志、網絡新聞并保持及時更新(2010年至今)。

③ 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收錄了1990—2019年間超過10億單詞的數據,涵蓋由口語(電視廣播節目的音頻轉寫稿)、小說、雜志、報紙、學術文章、電視電影字幕、博客及其他網頁8種不同體裁的文本,且不同體裁的單詞數基本呈均勻分布。

猜你喜歡
詞頻術語語料庫
基于詞頻分析法的社區公園歸屬感營建要素研究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與實現
詞頻,一部隱秘的歷史
云存儲中支持詞頻和用戶喜好的密文模糊檢索
以關鍵詞詞頻法透視《大學圖書館學報》學術研究特色
語料庫語言學未來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