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保護視野下的陶瓷藝術創新發展研究

2023-09-30 01:01郭其勤
佛山陶瓷 2023年9期
關鍵詞:陶瓷藝術創新

郭其勤

摘 要:陶瓷藝術生命力強盛,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陶瓷藝術傳承了傳統技藝文化,同時引領著藝術創新的新市場模式。陶瓷藝術創新發展的方向包括行業創新、企業創新、個體創新、產品創新、作品創新等,不同創新方向結合具體創新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狀態。陶瓷藝術創新需要基于市場和消費者需求,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是必然的,方向則是多元的。陶瓷藝術服務對象隨時代發生變化,材質和工藝變化緊隨時代的同時也促進了時代藝術的變化。傳播環境和消費渠道的變化則影響著品牌化建設。因此,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可以概括為功能現代化、設計時尚化、材質生態化、工藝機械化、品牌個性化。

關鍵詞:非遺傳承保護;陶瓷藝術;創新;生產性保護;傳統技藝

1 前言

在“科藝融合”的趨勢下,中國陶瓷藝術如何與科技有效融合,如何在非遺傳承保護視野下打破學科壁壘,從多學科角度深入分析陶瓷藝術發展成為當下重要的藝術命題。從國內相關高校陶瓷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看,當下陶藝在注重其技藝性行業特點的同時,更側重從文化行業的角度進行相關研究。如當下國內高校教育行業的陶瓷藝術學術話語體系并不限于藝術學科,更側重從化學、物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分析陶瓷藝術,綜合構建陶瓷藝術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結合文化行業和教育行業以及兩方面所反映的陶瓷生產的工業領域、藝術創作的藝術領域、市場營銷的經濟領域等多方面的綜合話語體系,體現了陶瓷藝術在不同行業領域與不同學科體系存在的認知差異。在非遺傳承保護視野下討論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體現了跨學科學術視野,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陶瓷藝術學術傳統在當下發展的創新路徑與多視角互動的理論嘗試。

2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陶瓷藝術

非遺傳承保護項目中的陶瓷藝術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注重完整生產工藝的傳承,另一個是注重特色技藝的歷史知名度。盡管傳統美術門類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有瓷板畫和嵌瓷等4項項目,但相比于44項傳統技藝類項目而言數量占比甚少。同時陶瓷藝術相關的項目主要屬于傳統技藝門類,少部分屬于傳統美術門類。陶瓷藝術在非遺傳承保護項目中之所以集中于傳統技藝門類之下,也體現了陶瓷藝術不同于傳統美術門類中注重個體傳承為主,而是注重傳承群體或者傳承團隊的特點。

陶瓷藝術的傳承一方面需要基于傳統技藝的核心經驗,另一方面也需要材料、場地、設施設備(窯口)等具體的物質支撐,所以依托作坊或公司模式更符合其行業特點。不同地域與窯口的陶瓷藝術一方面體現了地域文化和窯口特色,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地域材料性質和窯口燒制工藝。具體的燒制工藝和歷史傳承的階段有關,也和具體燒制的工匠有關,還和其燒制過程中的偶然性因素相關。地域文化、窯口特色與工藝傳統都是構建陶瓷藝術品牌的基礎,陶瓷藝術品牌的構建體現了歷史性傳統,也體現了時代性選擇,是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基礎所在,也是其仍舊保持市場認可度的基礎所在。

陶瓷藝術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主要有三種身份情況,一種是具體項目技藝掌握的匠師;第二種情況是某個窯口(國企或集體企業)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掌握具體項目技藝傳承的匠師;第三種情況是擁有自己的公司的具體項目技藝傳承匠師。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傳承人本身是傳承項目的代表性匠師,但是,是否直接掌握公司的運營權影響著相關非遺項目的傳承方式。陶瓷藝術非遺項目的傳承方式較為豐富,可以概括為師徒傳承、家族或家庭傳承、師徒+項目組傳承、高校專業傳承、高校課程傳承等六種方式,此外還有交叉綜合的方式和團隊(村莊、企業班組)的傳承方式,團隊傳承方式是師徒+項目組傳承的變化形式。不同傳承形式的傳承效果是不同,因為目標和任務不同,驅動力和導向不同,所以傳承效果有明顯差異。傳承效果還和傳承對象關系穩定性以及維護關系長短有關系,師徒傳承、家族或家庭傳承效果最好,師徒+項目組傳承最有利于市場推廣,高校專業傳承有利于創新和拓寬行業領域。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因項目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不同,傳統技藝類項目較為注重生產性保護。就陶瓷藝術的相關項目而言,生產性保護是較為合適的方式。陶瓷藝術本身就是生產性的行業產品,盡管由于現代工業陶瓷業的發展和塑料、金屬制品等行業的發展,影響或加速了傳統陶瓷行業的變革,但是這都并不影響陶瓷藝術本身具有產業屬性的特征,也不影響其生產性自救和生產性保護方式的施行。換個角度審視傳統陶瓷藝術的衰弱,可以看到消費者群體身份的變化和消費者群體消費方式的改變。廣大消費者因為選用價格更為低廉的現代工業陶瓷產品、性能更為良好金屬制品、攜帶更為方便的塑料產品等多元化商品時,傳統陶瓷藝術的市場必然受到擠壓,消費市場的萎縮使得傳統陶瓷藝術行業快速衰弱,消費性保護是促進生產性保護發揮作用的前提保障。

雖然現代商業市場中更注重品牌營造,但是中國古代同樣有品牌化的概念,只是不夠精準,容易形成地域性的品牌概念。在陶瓷中體現最為明顯的如景德鎮陶瓷、龍泉窯陶瓷,一種是地域概念,一種是窯口概念。但是在對接現代商業市場時需要更為明確的品牌化定位,這就使得運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尤其是老字號時需要兼顧現代商業市場規律。隨著時代的變化,商業服務模式更為細化,信息的記錄與運用也更為重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等級化構建,陶瓷產業的全息性記錄也逐漸發展起來,這有助于消費者更為準確地選擇消費對象。消費空間性變化也對于傳統陶瓷提出了新要求,裝修空間風格的多元化,設施設備的現代化,都使得陶瓷物品的形制和功用不能只是沿用傳統,而是要結合傳統技藝和傳統形制等元素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要切實結合現代消費者的多方面需要進行創新設計。

陶瓷藝術不是單純依靠傳承人的非遺項目,而是需要圍繞傳承人活化傳承技術,通過團隊營造實現商業自足的一種非遺生產性保護的項目。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陶瓷藝術勾連著歷史與現代,一方面要將傳統的技藝進行傳承,同時也基于傳統審美元素進行現代化設計;另一方面要迎合現代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要遵循現代商業市場的規律。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陶瓷藝術自身也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吸引著一代一代的傳承者前仆后繼。

3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方向

陶瓷藝術發展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分別是陶瓷藝術行業、陶瓷藝術人才培養、陶瓷藝術的創新表現、陶瓷藝術的消費潛力。陶瓷藝術行業就目前發展的情況而言基本平穩,但是受到疫情和經濟下行大環境的影響,整體還處于恢復期。行業協會的規則及其對行業發展的推動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歷史原因、地域原因、人員原因等都或多或少的制約了行業發展,同時也受到其他功能類似行業的影響,發展規模受到限制。相關人才的對口就業率并不高,高質量人才從事陶瓷藝術相關行業的數量還有待提高。陶瓷藝術的創新表現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一種是標榜獨立性的作品,由于一味地追求藝術創新性,缺失了功能性;另一種是過于追求實用性和廉價性,雖然增加了消費類,但缺少藝術創新性的觀念或將藝術創新庸俗化。陶瓷藝術的消費潛力較為疲軟,一方面由于新材料的出現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由于陶瓷藝術發展的創新性不夠,未激發市場潛力。

陶瓷藝術的重點是關注創新的方向和創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關注創新的效果。閉門造車自然沒有什么創新,充分進行市場調研之后的迎合市場也只能是部分企業實體的無奈行為,市場需要服務,同樣也需要引領。陶瓷藝術的創新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不同陶瓷藝術的企業或個體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個體選擇需要和行業發展的整體方向一致,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障陶瓷藝術行業發展的穩定性。但是,還需要保留個性化的探索和服務性的低端市場運營,前者具有超前性的探索,后者則是慣性的滯后。

陶瓷藝術創新發展方向雖然是基于創新,但是其創新的選擇標準卻是多元的。首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陶瓷藝術與新科技新技術的結合是必然的。但是如何結合?結合程度如何?結合的目的是什么?不同問題所指向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其次,陶瓷藝術服務的對象是人,針對不同人群的消費需要進行創新,目標消費群體定位明確,企業品牌定位清晰,產品創新具有準確的針對性,這樣創新出來的陶瓷藝術產品才能夠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第三,陶瓷藝術的功能與空間契合性創新,陶瓷藝術是基于陶瓷這種材質,材質特性對應的功能需求有所不同,如何在功能上更好地體現陶瓷材質特性和優越性是功能創新的基礎。陶瓷藝術在空間位置不同,使得其功能性和視覺審美性都受到影響,如何強調其空間契合性創新也是陶瓷藝術創新不可忽視的命題。第四,陶瓷藝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從藝術的角度創新包括視覺的一切元素,但是需要強調陶瓷藝術視覺審美與功能和空間契合性的結合,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消費者與市場的選擇是影響陶瓷藝術創新的前提,陶瓷藝術創新的方向需要基于這個前提。前面提及消費者是陶瓷藝術服務的對象,市場運營是陶瓷藝術發展的環境,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是為了陶瓷藝術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必然離不開資金、材料設備、人才、環境資源等多方面的投入,這些投入最終需要消費者買單。消費者的需求具有多元性、變化性、成長性、時代性等特點,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特點。但是,有時消費者并不是以個體存在的,或是以家庭為單位,或是以公司為單位,或是以部門為單位。群體消費有時比個體消費總的體量更大,這就需要對陶瓷藝術的消費者群體進行系統討論,基于實際需求進行陶瓷藝術的創新選擇。

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方向存在行業創新、企業創新、個體創新、產品創新、作品創新等不同的選擇,不同創新方向結合具體創新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陶瓷藝術的創新需要基于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市場和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導致陶瓷藝術的創新既要有宏觀的導向選擇也要有微觀的特色選擇。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是必然的,其方向則是多元的。

4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

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功能現代化、設計時尚化、材質生態化、工藝機械化、品牌個性化。

(1)功能現代化是陶瓷藝術現代化的功能化體現。陶瓷藝術在當下家庭生活中的使用情況主要分為器具類和裝飾類,具體使用需要結合現代室內外空間的布局進行選擇?,F代人居環境和古代非常不同,空間布局從層進式變為樓房式,室內空間高度降低,空間分割更為狹小,功能分區更為明確,綠化環境更為注重公共性,這些不同都使得現代陶瓷藝術的體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F代陶瓷藝術的功能性定位更為明確,創新的方向也是加強功能性定位與其他創新的結合,尤其是文化寓意的現代化。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形制、紋飾、色彩、文字等元素都不是單獨的存在,其都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陶瓷藝術創新一方面需要傳承并強化豐富而吉祥的文化寓意,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文化寓意的現代化,將現代文化吉祥化進行圖像或色彩形式的展現。

(2)實現陶瓷藝術創新需要設計創新,設計創新的核心是設計時尚化。陶瓷藝術的設計時尚化包括陶瓷器具的各個方面,包括造型、紋飾、色彩、文字等全方位的創新設計。陶瓷藝術的造型需要結合使用空間的變化,還需要引領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紋飾的創新設計一方面需要將傳統陶瓷藝術的經典紋樣予以提煉,結合現代化的表現方式進行視覺轉換;另一方面則是將現代生活中頻繁出現并且具有文化吉祥性和視覺辨識性雙重特點的視覺形象設計為陶瓷藝術的紋樣,實現紋樣的現代化與經典化并存。中國傳統色彩觀是哲學色彩觀,與西方傳入的光學色彩觀、顏料學色彩觀不同,陶瓷藝術創新不能忽視色彩創新,將不同來源的色彩觀進行結合,從現代社會審美需求出發,創新色彩理論體系和設計思路,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陶瓷藝術色彩體系。文字是陶瓷藝術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特殊紋飾,其色彩也可以多元表現。陶瓷藝術的文字創新主要體現在使用簡體字、中外文字組合設計、強化文字的吉祥寓意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陶瓷藝術的創新還需要結合材質生態化進行發展。陶瓷藝術的特性和其材質關系密切,不同地區的胎土礦物質含量不同,所以制作陶瓷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隨著檢測和數據化信息研究成果的影響,根據藝術創作需要調整胎土不同物質含量的情況變得更為簡單,從而影響胎土的局限性。底釉的化學物質不同也影響陶瓷的質地和色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底釉對于質地和色彩的影響更為多元,料同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陶瓷藝術自身材質的變化以及陶瓷材質和其相關裝飾材質的組合都影響著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

(4)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雖然和材質的關系非常密切,但是也不能忽視工藝創新性。陶瓷藝術的工藝不可避免的面臨著由人工轉為機械化的發展過程,陶瓷藝術的工藝機械化展現的形式非常豐富。首先,工藝機械化的核心是由人工轉為機械化,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加法與減法兩種選擇,加法強調了人工和機械化的契合性磨合過程,減法則注重機械化和人工的各自分工及其特色效果。工藝的發展和變化是以具體作品的效果為評價方向的,意境的營造與人工雖然關系密切,并不意味著機械化不能營造意境。只是機械化對于意境營造的把握并不如人工自然,也就是機械化更能夠體現出陶瓷藝術的精巧,但是難以表現古拙,并且對于陶瓷藝術虛與實表現也是人工為勝。機械化的發展更利于批量作品的生產,但是在具體作品個性化發展方面還有較多的發展空間。

(5)陶瓷藝術作品創新的個性化表現需要結合當下市場化運營的需要,需要基于品牌個性化構建產品生產體系。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雖然有品牌意識,但是由于古代生產環境的影響,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品牌化并不系統,也不精細。古代陶瓷藝術產品的品牌定位經歷了由不同范圍的大小地域名稱到具體窯口的宣傳轉變。陶瓷藝術作品的窯口又逐漸出現了以陶瓷藝術品種作為重要代表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體制改革,陶瓷藝術的品牌固然和生產的公司有關,也和公司的生產群體有關。隨著陶瓷藝術注重個體的評價體系出現,以企業老總、技術骨干、非遺傳承人等為代表性人物的情況使得個人化品牌一度流行。陶瓷藝術創新對于品牌個性化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而品牌個性化的發展對于陶瓷藝術創新也有明確的相互作用影響。

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之所以概括為功能現代化、設計時尚化、材質生態化、工藝機械化、品牌個性化,原因有三。其一,陶瓷藝術的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其必然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其二,材質和工藝的變化一方面緊隨時代,另一方面也促進時代藝術的變化;其三,傳播環境和消費渠道的變化必然影響品牌化建設。

5結論

陶瓷藝術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的陶瓷藝術一方面傳承傳統技藝文化,一方面引領藝術創新的新市場模式。陶瓷藝術創新發展的方向包括行業創新、企業創新、個體創新、產品創新、作品創新等不同的選擇,不同創新方向結合具體創新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狀態。陶瓷藝術創新需要基于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是必然的,其方向是多元的。陶瓷藝術的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需要適應時代需要;材質和工藝的變化要緊隨時代,促進時代藝術的變化;傳播環境和消費渠道的變化必然影響品牌化建設。因此,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可以概括為功能現代化、設計時尚化、材質生態化、工藝機械化、品牌個性化。

參考文獻

[1]吳興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設計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02):56-60.

[2]江林娜.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S1):16-18.

[3]黃龍光.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三條路徑[J].思想戰線,2017,43(01):155-160.

[4]陳寧,林俊杰,張旭,杜瑞妍.21世紀以來景德鎮陶瓷"非遺"制度探討[J].中國陶瓷工業(藝術版),2019,26(05):19-24.

[5]魯春曉著.新形勢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關鍵性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89-117.

[6]王燕著.現代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7]鄧江凌.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轉型研究[J].文化遺產,2013(04):19-23.

[8]趙敏達.民間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9]洪雅雯,蔡舒婷,韓孟琪.民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傳統技藝產業鏈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法制與社會,2018(10):147-149.

猜你喜歡
陶瓷藝術創新
陶瓷藝術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的意義研究
淺析景德鎮陶瓷粉彩雪景繪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淺析動漫藝術創作與陶瓷藝術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