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居民存款高增的成因及走勢分析

2023-10-02 10:19毛磊王玲玲
銀行家 2023年9期
關鍵詞:儲蓄存款儲蓄存款

毛磊 王玲玲

Analysis on Causes and Trends of

Current High Increase of Savings Deposits

近年來,實體經濟恢復性增長趨勢明顯,但內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居民部門需求尤為低迷,持續高增的居民存款是顯著特征。2023年上半年居民存款新增近12萬億元,是2018年開啟的居民存款高增周期的延續。2018—2019年高增動力來源于被動轉存,2020年疫情暴發后被動轉存疊加預防性存款進一步推動增速上行。居民存款定期化、客群及機構下沉等特點,明顯反映出居民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傾向。

隨著疫情沖擊、投資渠道收窄等短期影響因素消退以及經濟放緩、人口老齡化等長期影響凸顯,居民存款高增的勢頭或接近尾聲,將開啟降速周期。在增速即將換擋的關鍵節點,既要全力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促進消費穩步復蘇,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不斷提振居民消費預期;還要引導商業銀行積極應對居民存款的波動,加強負債管理,強化穩健經營。

我國居民存款的影響因素及周期變化

影響因素分析

儲蓄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儲蓄是指貨幣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狹義儲蓄特指存款。本文討論的居民存款屬于狹義儲蓄,借鑒儲蓄背后的消費、經濟、安全等動機,梳理影響居民存款的收入、支出、投資、預防等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據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隨著收入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有助于增加存款。二是居民撫養比。根據莫迪利安尼“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就業人口進行正儲蓄,被撫養人口進行負儲蓄,少年兒童及老年人口撫養比越低,存款越可能多增。三是預防性儲蓄。根據預防性儲蓄理論,危機或外部沖擊發生后,居民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傾向于主動減少消費而增加存款。四是居民投資渠道。參考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對居民儲蓄的界定,居民收入=消費+實物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商品存貨等)+金融資產(包括存款、有價證券、現金等),因此存款與房地產、有價證券等投資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

周期變化規律

在上述相關因素影響下,居民存款增長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觀測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住戶存款以及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等指標余額增速可發現,我國居民存款增長已經歷三個完整的起落周期,目前處于第四輪周期上升階段(見圖1)。

第一輪:1978年至2000年5月

1978年儲蓄存款余額僅210.6億元,隨后以年均30%左右的增速大幅攀升,1996年4月增速達到歷史峰值(47%)。增長動力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改革開放后我國居民收入持續攀升,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43元,1996年提升至4839元,增長了13倍多;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適齡勞動人口持續增加,總撫養比下滑14個百分點,勞動收入增加而撫養支出減少;20世紀80年代債券市場起步,90年代股票、期貨、基金、理財等業務陸續面世,但規模非常小,難以撼動存款地位。

1996年股市開始快速發展,流通A股市值激增至2526億元,與前六年市值總和相當;滬指從1996年初的500點急速攀升,1997年5月站上1500點。居民投資股票的熱潮分流了存款,存款增速首次出現趨勢性大幅下滑,截至2000年5月降至5%,4年時間降幅高達42個百分點。

第二輪:2000年6月至2007年11月

2001年存款新增規模首次接近萬億元,2003年存款余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2006年1月逼近15萬億元。2006年2月存款增速大幅下滑,2007年11月降至歷史新低(4%),年新增不足萬億元。

本輪存款增速起落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股市的“熊?!弊儞Q。經過前幾年股市大幅分流,2000年存款增速下滑開始邊際放緩。2001年股市轉熊,直到2005年6月才觸底反彈,這期間資金大量回流銀行,推動居民存款第二輪高增。而進入2006年,股市由熊轉牛,“儲蓄搬家”卷土重來,儲蓄存款這一“籠中老虎”跳出銀行進入股市。

第三輪:2007年12月至2018年1月

2008年存款增速快速反彈,14個月提升30個百分點至34%,年新增規模超過4萬億元。股市轉熊疊加金融危機的沖擊是本輪高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股市從2007年10月開始由高點回落,一年之內下跌73%;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居民預防性的儲蓄傾向。

2009年居民存款開啟了長達8年的降速之旅,2018年1月再次回到歷史低點(4%),主因是房地產快速反彈和理財市場快速發展分流了大量存款。我國商品房年銷售額從2008年的2.5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3.4萬億元;2009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進入發展快車道,資金余額首次突破萬億元規模,隨后逐年攀升,2017年11月達到歷史峰值(30.32萬億元)。

第四輪居民存款高增的結構分化特征

第四輪居民存款高增始于2018年2月,一年回升8個百分點至2019年1月的16%,2019年新增規模達到歷史新高(9.7萬億元)。疫情之后,新增規模進一步擴張,不斷刷新高增紀錄,2020—2021年平均新增11萬億元,2022年高達18萬億元。進入2023年,這種勢頭仍在延續,一季度便創下10萬億元的天量新增規模。具體來看,本輪居民存款高增具有較強的結構性特征,無論是存款期限、客群結構、區域分布,還是存入機構均出現顯著分化,定期化、客群及機構下沉等趨勢明顯。

期限分化: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

居民存款增速持續增加的動力主要來自定期及其他存款。2018年開始,不同期限居民存款余額同比增速出現分化,定期及其他存款增速持續攀升,但活期存款變化并不顯著。定期及其他存款增速從2018年1月的6%,一路上揚至2023年的22%,創2009年9月以來的新高;活期存款增速維持在10%左右上下波動。

不同增速之下,存款定期化趨勢愈發明顯。2018年1月,居民存款中的定期及其他存款占比為62%,隨后持續增加,2023年4月達到71%;而活期存款占比從38%進一步下滑至29%。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額與活期存款之比從1.61上升至2.47,創2004年統計該指標以來的新高,反映了當前居民部門更偏好持有定期存款(見圖2)。

客群分化:一般居民成為存款高增主力

居民存款的統計口徑主要有兩種:狹義口徑的居民儲蓄存款,只涉及居民這一群體;廣義口徑的住戶存款,除居民儲蓄存款外,還包括通過其他方式吸收的由住戶部門(住戶和為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組成的部門)支配的存款,比如保證金存款、個人委托業務在銀行的沉淀資金。

一般居民的儲蓄存款增速高于包括其他群體在內的居民存款,一般居民存款傾向在近幾年顯著提高。一般而言,住戶存款增速不會低于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本輪存款高增初期也體現了這個特點,2018—2019年住戶存款月均同比增幅比居民儲蓄存款多3.5萬億元,增速高了0.05個百分點。而進入2020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速開始迫近住戶存款并反超。近三年住戶存款月均同比增幅比居民儲蓄存款僅多7500億元,增速低了0.01個百分點(見圖3)。

區域分化:欠發達地區儲蓄傾向逆轉

發達地區居民存款新增規模和余額增速均高于欠發達地區。以2018年為例,新增規模最大的是廣東省,高達7342億元;浙江、山東緊隨其后,分別達到5620億元、4681億元。浙江省余額增速達到14%,位列全國第一,廣東、北京亦名列前茅。而海南、寧夏等欠發達省份新增規模不足500億元,余額增速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20年上述區域分化發生逆轉,發達地區居民存款余額增速有所收斂,而欠發達地區增速開始走高。就2020—2023年平均增速與2019年增速之差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的省市增速變化越小。比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0000元的發達地區省市,增速幾乎沒有變化,浙江甚至出現下滑。而海南、貴州、新疆、山西等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0元的欠發達省市,增速明顯提高,欠發達地區呈現出更高的存款傾向(見圖4)。

機構分化:國有銀行存款份額流失

中資大型商業銀行居民存款份額下滑,中資小型銀行有所增加。以國有銀行為代表的中資大型商業銀行增速邊際提升,但占比持續下滑,從2018年初的59%降至2022年末的54%,下降5個百分點,大約5.8萬億元左右規模。而包括大部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內的中資中型銀行①增速表現為前增后降,總體占比變化不大,維持在9%左右。

中資大型商業銀行下降的居民存款份額主要流向中資小型銀行②,即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及部分小型城商行。中資中小銀行增速總體高于其他銀行,占比從2018年初的28%提高至2022年末的35%,增加了7個百分點。

當前居民存款高增的主要動力

進入2018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收斂、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但在投資渠道收縮、疫情沖擊等短期因素影響下,居民存款增速觸底反彈。本輪居民存款高增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年新增規模為8.5萬億元,動力主要來源于投資渠道收縮下的被動轉存。房地產、股票及理財等市場出現大幅調整,導致居民投資渠道明顯收窄,大量已經進入或準備進入樓市、股市和理財產品的資金不得已選擇轉存銀行。第二階段是2020年疫情發生至今,居民投資渠道持續疲弱,前期被動轉存動力仍在,疊加疫情沖擊下的預防性儲蓄,年新增規模進一步提升至13萬億元。

房地產持續降溫

“房住不炒”定位下的調控政策頻出,2018年開始房地產市場顯著降溫,辦公樓銷售額當年便開始下滑,商業營業用房次年回落,雖然住宅銷售額仍在增加,但同比增幅顯著降低??傮w來看,全部商品房銷售額增幅明顯收窄,增速從2018年開始一路下滑(見圖5)。

疫情以來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收縮,2022年末商品房銷售額增速降至歷史最低點(-26.7%)。2023年,在低基數下銷售額增速邊際改善,但難改市場低迷態勢,拿地、開發投資、開工施工、銷售等各環節數據未見明顯改觀。

股票市場低位波動

2018年股票市場高開低走,年初經歷一小波沖高,隨后在海外股市暴跌、中美貿易摩擦、上市公司違約等諸多利空因素拖累下一路下滑,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全年跌幅分別達到24.59%、34.42%、28.65%。2019年更是大開大合,前四個月迅速反彈,隨后開始震蕩。

疫情暴發后,宏觀調控政策加碼,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2020年股市明顯回調,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全年漲幅分別達到13.87%、38.73%、64.96%。但隨后受制于疫情反復及實體經濟修復進程不及預期,股票市場持續處于低位上下波動的狀態(見圖5)。

理財市場顯著下滑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出臺,理財產品發行量開始持續同比負增長,同年6月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較年初大幅減少8.7萬億元至20.9萬億元,創2015年以來新低,年末增速降至-25%。隨后增速邊際回暖,但較前期放緩明顯,截至2020年末余額僅恢復至25.9萬億元。2021年表現尚可,年末接近歷史峰值達到30萬億元規模。但進入2022年,理財遭遇破凈風波,贖回壓力增加,增速再次跌回負區間(見圖5)。

疫情后預防性儲蓄

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除前期被動轉存外,疫情沖擊下的預防性存款成為新的高增動力。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嚴重,儲蓄意愿顯著增加。2020—202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顯著下滑,平均僅為5.2%,遠低于過去幾年8%的增速。同時,城鎮失業人數有所增加,尤其是16—24歲人口失業率屢創新高,截至2023年4月高達20.4%。面對收入與就業的不確定性,居民儲蓄意愿高企。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2020年以來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持續保持在50%以上,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40%),2022年6月以來接近60%。

存款數據變化深刻反映預防性儲蓄傾向。一方面,存款定期化趨勢顯著增強。疫情前兩年定期存款占比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疫情后三年增加近2個百分點,尤其是2022年以來趨勢更加明顯,疫情反復沖擊下居民傾向于長期儲蓄以應對未來變化。另一方面,客群及機構進一步下沉。疫情發生后一般居民的儲蓄存款增速顯著增加,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高于發達地區,反映出一般老百姓家庭顯著的預防性儲蓄傾向。小型銀行居民存款增速高于其他類型銀行,且農村信用社增速明顯提升,側面印證了上述結論。

未來走勢研判

居民存款在2023年一季度創下天量新增后,二季度有所走弱,單月同比增幅連續收窄,4、5月甚至出現同比負增長,為近20個月來的首次。展望未來,結合短期及長期影響因素的綜合判斷,本輪居民存款高增勢頭或將接近尾聲,第四輪降速周期即將拉開帷幕。

疫情沖擊、投資渠道收窄等短期影響因素消退

隨著社會生產生活回歸常態以及居民投資渠道逐步改善,前期被動轉存疊加主動預防積累的超額存款或將被分流或消耗。

預防性儲蓄逐步回落。隨著疫情影響不斷消退,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或將逐步減弱,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存款增量預計有所收窄。與此同時,隨著消費場景不斷拓展,疊加促消費政策的發力提效,居民消費支出將逐漸回暖,消耗前期的超額儲蓄存款。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2023年以來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比持續回升,6月達到24.5%,創2022年以來新高。

居民投資渠道有望改善。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各類資管產品迎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理財市場或重回擴張態勢。2020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銀行理財業務規范化發展穩步推進,銀行理財規模有所回升。2023年破凈情況明顯改善,理財產品凈值穩步上漲,在存款利率下降和權益市場調整的背景下,理財產品的“吸金”能力或將逐步恢復。

提前還貸消耗部分存款。當前存款利率持續下調,2023年6月存款產品已全面進入“2時代”,但存量房貸利率仍處于較高水平,提前還貸成為居民的理性選擇。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利用自有資金提前還貸替代購房成為消耗存款的新渠道。

經濟、人口等長期影響因素愈發凸顯

長期來看,我國居民高儲蓄率會受到經濟增長、人口結構以及社會保障情況的制約而下降,一定程度會影響存款增速。

經濟放緩制約收入增長。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根據多家機構測算,未來十年GDP增速或保持在5%左右。居民收入增速大概率同步收窄,進而影響居民儲蓄存款。

人口老齡化推升撫養比。2022年,我國人口出現6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老年人口撫養比首次突破20%的大關,較2000年增加一倍。根據相關研究,隨著老齡化進一步加劇,2030年、2040年、2050年老年人口撫養比或陸續突破30%、40%、50%,家庭撫養負擔持續攀升,勢必拖累存款增速。

社會保障體系助力居民預期向好。2020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99億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13.6億人,尤其完成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未來還將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社會福利持續上升,會減少居民不確定性預期,降低居民儲蓄傾向。

相關政策啟示

當前,居民存款高企及定期化、下沉等趨勢表明居民部門消費意愿不足,社會有效需求顯著下降,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不高,給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因此,在第四輪居民存款增速即將換擋的關鍵節點,既要應對當前存款高增背后的居民預期低迷現象,也要關注增速換擋下的存款大幅波動問題。

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

一般居民在收入邊際下滑的情況下仍然傾向增加存款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欠發達地區、縣域鄉村居民尤為明顯,充分反映了居民較為低迷的消費預期。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

既要優化民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就業基本盤作用,提高城市居民收入;也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尤其防止因疫致貧返貧;還要持續完善共同富裕政策體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穩定增收。

供需兩端要同步發力,引導居民消費穩步復蘇

存款持續高位也表明居民消費傾向疲弱,2020—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分別為4.6%、1.7%、-1.8%,3年平均復合增速僅2%;2023年一季度有所反彈,但二季度再度走弱,消費復蘇仍然承壓。當前,政策層已密集釋放“促消費”信號,需進一步從供需兩端發力,引導居民消費穩步復蘇。

一方面,供給端要不斷優化產品服務,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優化旅游、養老、托幼、家政等消費領域的服務,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另一方面,需求端著力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做好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工作,優化剛需及改善性住房、汽車等貸款政策,提升消費券發放和使用效率,同時研究推動存量房貸利率調整。

資本市場要深化投資端改革,拓寬居民投資渠道

雖然資本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居民投資渠道缺乏、居民投資教育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房住不炒”以來尚未形成替代房地產的投資渠道。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比,2018年三季度跌破30%,2022年二季度進一步跌破20%。因此,急需深化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拓寬居民投資渠道。

一是壯大中長期專業投資力量,暢通社?;?、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強化市場交易行為監測監管,嚴厲打擊內部交易、市場操作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三是倡導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增強資本市場對居民資金的吸引力,弱化房地產的投資屬性。

商業銀行要加強負債管理,強化穩健經營

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以來,存款利率已經過多輪下調,存款面臨較大的“搬家”壓力。存款是商業銀行的核心負債,商業銀行要積極應對居民存款變化,加強負債質量管理。

一是密切跟蹤與研判存款波動情況,合理安排信貸、債券投放節奏,保持合理的流動性儲備規模,有效防范流動性風險;二是推進財富管理體系建設,精準識別匹配客戶需求,避免“價格戰”等攬儲行為,通過綜合金融服務促進穩存增存;三是在發展存款業務的同時,做好同業存單、金融債券、向央行借款等其他負債安排,提高負債結構的多樣性。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研修中心〔研究院〕,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戰略研究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魏敏倩

1053365654@qq.com

①?中資中型銀行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小于2萬億元且大于3000億元的中資銀行

②?中資小型銀行是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小于3000億元的中資銀行

猜你喜歡
儲蓄存款儲蓄存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愛心儲蓄
儲蓄方法面面觀
負利率存款作用幾何
貨幣供應
銀行存款失蹤的相關問題分析
生命的存款
試論民國時期外國在華有獎儲蓄會
貨幣供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