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七軍“小長征”群眾路線實踐及其社會響應
——以桂北民族地區為例

2023-10-07 02:13馮名夢麻秋怡
廣西地方志 2023年1期
關鍵詞:紅七軍長征紅軍

馮名夢,麻秋怡

(廣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引言

黨的群眾路線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它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也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边@不僅為新時代的群眾路線實踐指明了方向,而且與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群眾路線相接相承,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征。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對群眾路線的探索從未止步,紅七軍北上會師中央紅軍(史稱“小長征”)途經地區開展的群眾工作便是其中一次偉大實踐。

民國時期,桂、湘、粵、贛交界地區不僅是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是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反動派長期在這些地區進行欺騙性宣傳,丑化、誣蔑紅軍,將紅軍刻畫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負面形象。該地區的各族群眾受到長期欺騙宣傳的影響,對紅軍十分恐懼,聽聞紅軍將至紛紛躲進深山密林之中。紅七軍每到一處所見基本上都是空城空村,與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群眾熱情擁護的盛況截然不同。

紅七軍是誕生于桂西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軍隊,極為重視群眾工作。1929年10月以來,紅七軍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先后發布實施了《廣西東蘭縣革命委員會最低政綱草案》《中國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等關乎各族群眾利益的政策文件。目前學界對紅七軍在民族地區的群眾路線實踐研究集中于右江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民族教育與民族干部培養[2]、民族經濟政策[3]和統一戰線政策[4]等方面,而“小長征”途經民族地區時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情況尚待研究?;诖?,本文擬結合文獻檔案和田野調查資料,以桂北民族地區為個案,考察紅七軍在“小長征”途中群眾路線實踐及其效應情況,不當之處,祈請指正。

一、紅七軍“小長征”在桂北民族地區的群眾路線實踐

1930年11月紅七軍出發北上,于11月18日到達第一站仫佬族聚居的羅城時,群眾已經逃跑一空[5];1931年1月2日紅七軍進入全州,群眾家家關門閉戶,會龍鋪人甚至丟下正辦著的喜酒撒腿跑上山躲避[6];1931年1月14日紅七軍到達賀縣桂嶺,縣長岑孟達唆使群眾堅壁物資外出“避難”,妄圖斷絕紅軍糧草,并下令民團和地主武裝到各交通路口阻擋紅七軍入境[7]……“小長征”途中,紅七軍既要應付敵人前堵后追和堅壁清野,還要解決被群眾疑懼躲避的困境。否則,部隊不僅找不到群眾購買糧食、布匹、藥品等必需品,而且也難以探聽到地方敵情,找不到帶路的向導。為順利經過民族地區,紅七軍前委結合實地情況發出工作指示,要求部隊全體尊重各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團結各族群眾,做了大量工作。

(一)宣傳政策,亮明身份,消除隔閡

紅七軍十分重視對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種形式在北上途經地區宣傳黨的政治主張,表明軍隊是從勞苦百姓中組建起來的。其中,最常用的是個別談話、書寫標語和召開軍民大會等方式,深入群眾之中宣傳符合各族群眾切身利益需求的政策,爭取各族群眾的理解、同情和擁護。

1.與群眾個別談話。這是紅七軍途經民族地區時最早使用的宣傳方式,通過面對面近距離的交流交底交心,讓各族群眾相信紅七軍是自己的隊伍,不會傷害百姓,消除群眾的懷疑、恐慌和顧慮。例如,紅七軍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深山密林找到一些躲避上山的侗族人,熱情地向他們宣傳:“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是各族勞苦大眾的隊伍,是專門打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老財的隊伍,是為窮人求解放的隊伍?!保?]在進駐全州時,無論是紅七軍的將領還是戰士,都和和氣氣地向群眾講解黨的政策,“我軍的女同志也到婦女中去,和她們作親切的談話。部隊的戰士們忘記了疲勞,用家鄉話向群眾問長問短。在部隊周圍,人群越圍越多”。[9]通過口耳相傳,當地的群眾都知道紅七軍是窮人的隊伍,商店重新開門,街邊的小攤子也擺出來了,男女老幼都過來聽宣傳員講話。

2.刷寫宣傳標語。紅七軍的宣傳標語內容有國際任務、中國革命任務、蘇維埃政權、土地革命、肅清反革命、群眾、紅軍與赤衛軍等方面,共計7類57條[10],各類標語在“小長征”途經地區均有使用。例如,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紅七軍以士兵委員會的名義在街道墻上寫下“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軍閥!”“廢除苛捐雜稅!”“實行耕者有其田!”“紅軍不拿農民一點東西!”“進行土地革命!”等[11];在三江的梅林、富祿、八江等地留下“工農群眾不要怕,不要走,我們是你們的軍隊!”“紅軍是工農的子弟兵,不拉丁,不打人,不罵人!”“紅軍到處不發洋財!”“紅軍是為工農群眾謀利益的!”“我們替窮人打天下!”“取締一切苛捐雜稅!”“我們實行平買平賣!”“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治!”“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建立蘇維埃政權!”[12]等宣傳部隊政策的標語。

3.召開軍民大會。紅七軍途經桂北地區時,在天河馬道坪、三防鎮下街街頭大榕樹下、富祿同善社樓等地通過公開宣講、教唱革命歌曲、演戲等方式申明軍隊的主張和紀律,不拿群眾東西,保護貿易,以此安撫飽受兵匪騷擾之苦的少數民族群眾。在全州縣,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分別在龍水村小學門口、龍水“中和堂”中藥鋪門前和縣關岳廟石獅子旁作了演講,對圍攏過來的群眾說:“我是李明瑞,別人說我們殺人放火拉夫,這些都是反動宣傳。我們是窮人的軍隊,我們要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保?3]1931年1月12日,恰逢賀縣桂嶺街圩日,紅七軍暫住的張公廟門前地坪上擠滿了農民群眾。軍長張云逸利用趕集人多的機會召開軍民大會,在戲臺上講共產黨主張和宗旨,號召群眾支持和擁護紅軍。當他高喊“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時,群情激昂。會后,桂嶺圩桂劇團獻演《楊家將》《木蘭從軍》等戲目,軍民同歡,氣氛熱烈。[14]

此外,還有張貼布告、傳唱革命歌曲等宣傳方式。紅七軍的政策宣傳,內容豐富,形式簡潔,接地氣而富有號召力,如同“宣傳隊”和“播種機”一般,向少數民族群眾傳達黨的宗旨、紀律、任務和目標,并宣傳紅七軍“工農群眾隊伍”的身份,深刻揭露和批判反動統治,傳播革命的道理,喚醒民族地區群眾的覺悟,號召他們支持和擁護革命。

(二)嚴明紀律,解決問題,爭取群眾

除了政策宣傳工作之外,紅七軍在政治上反對民族歧視,經濟上反對橫征暴斂,在桂北地區嚴格執行群眾工作紀律,以尊重、愛護和幫助少數民族的實際行動,展現人民軍隊優良的作風,扭轉國民黨反動派捏造、宣傳的紅七軍負面形象。

1.尊重群眾,秋毫無犯。紅七軍軍紀嚴明,堅持“三不”政策——不進村、不拉夫、不擄掠。紅七軍經過桂北地區時,天氣嚴寒,戰士們缺吃少穿,但堅持不侵犯群眾的私人財物。在三江程陽,紅七軍在路旁搭灶做飯,用的是自己帶來的糧食。[15]在桂嶺,紅七軍到時正值深夜,為了不驚動群眾,戰士們在忠孝祠、張公廟和張家祠等會館、廟宇里住下,幾千名官兵進駐一個小鎮,秩序井然,毫無嘈雜之感。[16]據紅七軍戰士黃志民回憶,在三江八協村有兩個戰士犯了軍紀,張云逸軍長在小河灘上進行訓誡后,當眾槍斃了。時值寒冬,有戰士睡覺時用炭火取暖,誤燒壞了侗家木板樓,賠償了光洋十五元。[17]紅七軍在離開村寨之前都會歸還從群眾處借來的東西,把房前屋后打掃干凈。例如,在三江梅林寨開拔前,紅七軍將向侗民借來作鋪蓋的稻草全部捆好放回原處,再把住地打掃得干干凈凈才離開。在八江村,戰士們也把村寨打掃干凈,歸還好所借用的東西,才和鄉親們道別。[18]

2.愛護群眾,憐貧惜老。紅七軍途經桂北時盡管處于殘酷的戰爭環境,但無論何時遇到老百姓都是態度和藹、說話和氣,熱情愛護。據老戰士孟國基回憶,部隊行經湘桂邊界的苗山地區時,他跟著張云逸軍長進入一個苗胞家里,發現人們赤裸著身子圍在一堆火邊。其中,一位青年婦女一手抱著小孩一手拿著篩箕遮住下身,一位十多歲的姑娘用一張破爛的草席圍住身體。張軍長見此情景,立刻將他僅有的一套衣服拿來送給她們,許多同志也將自己的衣服送給了苗胞。[19]在全州大石江村祠堂,紅七軍戰士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遞給六歲的蔣昌柏一小塊鍋巴①②注:來源于全州縣實地訪談資料。;在桂嶺忠孝祠后樓,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將口袋里僅有的五塊光洋掏出來送給蒙館塾師孫效先,為其妻兒治?。?0];在賀州市博物館至今存放著1931年1月紅七軍戰士留給桂嶺圩大西門古四妹的一床棉被和一只鍋頭。[21]

即使遇到了民團,紅七軍也盡量爭取團結他們。親眼見過紅七軍和民團交鋒的全州人文圣德說:“糧子(紅七軍)抓了民團的人,還對民團的人那么客氣,既不打罵,又不殺人,還放他們回去?!雹谠谫R縣開山寺附近,紅七軍遇到地主于東挺率領的兩百多名團練和地主武裝的阻攔和火力攻擊。先頭部隊見是一群穿便衣的群眾,便不予還擊,大聲喊話表明身份。由于團練繼續向紅軍射擊,司令部只好命令炮兵營發射了兩發炮彈,民團嚇得匆忙向后山逃命去了。[22]

紅七軍所到之處不擾民侵民,對少數民族同胞和藹客氣,用細致入微的關懷感動沿途地區群眾。這種紀律嚴明、以身作則的模范行為,與國民黨所宣傳的“兵匪”形成鮮明對比,獲得了各族群眾交口稱贊。

(三)為民謀利,保護權益,造福群眾

紅七軍“小長征”期間,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從不占群眾便宜。相反,紅七軍在途經地區以買賣公平、打擊土豪劣紳和協調解決群眾利益糾紛等行動,造福沿途各族群眾。途經地區人心很快得以安定,商業貿易甚至比往常更為繁榮。

1.實行平買平賣。糧草短缺是紅七軍北上的一大障礙,在行軍的過程中時常面臨無米下鍋的困境。盡管如此,紅七軍從未私自取用群眾的東西,在向群眾購買糧食、藥品等軍需時,嚴格按市價給足現銀。據三江梅林寨兩次迎送紅七軍的賴云芝回憶,負責軍需的葉季壯請他們幫籌購軍糧和副食品,附近的群眾拿禮品來慰問紅軍,葉軍需推辭不掉只好照價付款收下了。同村的羅天秀記得紅七軍戰士在他家煮粥要了十多根蔥花,固執地給了他一元大洋。[23]桂嶺“會生隆”雜貨店在紅軍到前全店人都走光了,待紅軍離開后,店主回來見柜臺上留有一張紙條,內容大意是紅軍初到那天一時買不到糧食,殺了兩頭大豬,豬過秤按市價付款放在鎮團局里,請他憑此條到團局取款。[24]

2.打擊土豪劣紳。桂北地區土豪劣紳用苛捐雜稅剝削各族群眾,人們長年遭受壓迫,生活窮困、痛苦。紅七軍經過時,通過訪貧問苦了解情況,嚴厲打擊作惡多端的地主土豪。在三江梅林侗鄉,蔣太來屋前掛的屠宰稅招牌被紅軍砸爛了,墻壁上到處寫著:“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取締一切苛捐雜稅!”等標語。在村中盤剝發橫財的豪商賴學鴻、反動團總莫如今受到了紅軍嚴厲的打擊,布匹、糧食等浮財一律分給群眾。[25]在融水大坡苗寨,紅七軍得知平寨屯地主莫得義勾結偽鄉府抓丁、收稅、放高利貸等惡行,決定開莫得義的糧倉,分發糧食給貧苦苗民,按人頭每人分發一籮谷,單身孤寡的每人分得兩籮。[26]

3.為群眾服務。在桂北地區,紅七軍每到一處都主動幫助群眾打掃屋子、挑水、劈柴,路過之處比原先還要干凈整潔。據老戰士姜茂生回憶,紅七軍行經柳州侗寨,把部隊的糧食煮給勸返回來的群眾吃,幫他們打掃院子,替他們挑滿水缸。[27]在全州,流傳著紅七軍幫助化解梓溪村和大石江村水源糾紛的故事。紅軍前衛隊宣傳人員來到大石江村后,看到流經村前的黃石壩堰渠因兩村水源糾紛,上游斷水,堰渠水位低下,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很不方便。紅軍前衛隊宣傳人員還了解到水源糾紛械斗事件的起因是,黃石壩堰渠的上游流經鄰村地域,有人為方便在下游抓魚,經常夜間偷偷地在上游渠道開挖決口,毀壞堰渠,影響到下游大石江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于是,前衛隊員請出兩村的族老,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使雙方消除了隔閡。前衛隊的紅軍戰士隨即帶領群眾用石頭堵塞好了渠道決口,村里也繼續無償提供渠水給鄰村灌溉。此后,兩村和和氣氣地又恢復了往來。①注:來源于全州縣實地訪談資料。

誕生于民族地區的紅七軍,在“小長征”期間通過與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群眾的密切聯系,探索出一套樸素而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辦法,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心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在桂北地區各族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二、桂北地區各族群眾對紅七軍群眾工作的回應

紅七軍通過不遺余力的政策宣傳、展現優良作風和為群眾謀利的實際舉措,使沿途群眾逐漸了解紅七軍,消除了對紅七軍的誤解,轉而理解、同情和支持紅七軍。各族群眾積極幫助紅七軍籌糧籌款,接收紅七軍傷病員,用最樸實的方式擁護紅七軍。

(一)各族群眾為紅七軍籌備軍需

1930年11月,紅七軍從河池出發,踏上北上的征程。12月,紅七軍攻打長安失敗,眼看攻占柳州、桂林無望,便轉入三江。紅七軍初過三江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幫助老百姓做家務,給當地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當紅七軍再次經過三江富祿鎮,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鎮上百姓推舉賴云芝為代表前往迎接紅七軍,并為紅七軍安排好食宿。當晚,紅七軍召開群眾動員大會,動員各商店籌集糧餉,第二日,群眾送來了雞蛋、蔬菜等慰勞紅軍,使紅軍的糧草得到補充。[28]

后來紅七軍經過三江林溪時,由于紅七軍前期群眾工作開展得好,林溪群眾已不再害怕他們,而是非常期待他們的到來。當要紅七軍過三江林溪的消息傳到當地,群眾議論道:“林溪這個地方紅頭軍、國民黨其他雜七雜八的部隊都來過,那些隊伍爛得要命,毎次過境都搞得雞飛狗走、不得安寧,不像紅七軍這樣秋毫無犯?!保?9]因此,當地群眾決定用侗家的隆重禮俗,抬酒、抬紅豬、放鞭炮迎接紅七軍。紅七軍先頭部隊到林溪后,當地群眾將屠殺好的豬涂上紅粉染成紅豬,將酒壇和紅豬擺放在路中間,鳴鑼放炮迎接紅軍。[30]紅七軍在當地休息期間,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紅七軍經過桂北地區時,正值寒冬時節。紅七軍缺乏糧食和御寒衣物,生存遇到極大挑戰。沿途各族群眾除了為紅七軍捐糧外,還會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物品。紅七軍來到全州縣大石江村時,村民蔣石柱看到紅軍都打著赤腳,腳底都磨出了血泡,心里不是滋味。他連夜為紅七軍織出了40多雙草鞋,還把原來準備拿去賣的草鞋一起送給了紅七軍。①注:來源于全州縣黨史辦內部資料。各族群眾自發為紅七軍捐糧、捐物,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紅軍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也極大地鼓舞了軍隊士氣。

在籌糧的同時,各族群眾積極幫助紅七軍籌集軍餉。紅七軍北上經過的地區多為貧困山區,當地百姓生活貧苦,籌集軍餉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時紅軍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先向商號、地主等富戶籌糧籌款,遇到與人民矛盾極深的土豪劣紳,打擊他們的勢力,并開倉放糧。這樣既團結了當地貧苦的少數民族群眾,又解決了糧餉問題。當地群眾與紅七軍站在同一戰線,打擊土豪劣紳的勢力,幫助紅軍籌集軍餉。

在三江富祿鎮,當地群眾與紅七軍一起,打擊富紳勢力,幫助紅軍籌集軍餉。當時有群眾向紅七軍反映土豪劣紳賴學鴻頑固不化。上次紅七軍經過時將他的糧、油分給了當地人民,待紅軍走后,他就對當地群眾打擊報復。這次紅七軍籌借糧餉他抗拒不交。紅七軍對賴學鴻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于是帶領當地群眾,再次打開了賴學鴻的糧倉,將糧、油分給群眾。當地人民群眾在憤怒中燒毀了賴學鴻的油榨廠,并為紅七軍籌得軍餉一千多元。[31]紅七軍進入全州城后,當地經濟秩序并未受到影響,各行各業照常營業,市場繁榮。商會深受感動,各大商號紛紛捐款,共籌集了7000塊銀元,為紅七軍解決了燃眉之急。[32]

紅七軍關心、愛護各族群眾,用實際行動感化了各族群眾,老百姓皆稱“從未見過這樣好的軍隊”。紅七軍的行動扭轉了群眾對他們的最初印象,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支持與信任。桂嶺圩居民稱“小諸葛”的蒙館塾師孫效先,被紅七軍救國救民的情懷所感動,稱贊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識高智足,捐棄國民黨高官厚祿,仰奔共產黨義師打天下,是國家難得的將才”。金山村的秀才鄭香圃也對紅七軍稱贊道:“紅軍義幟齊天?!保?3]出于發自內心的對紅七軍的信任與感動,當地群眾自發為紅七軍捐糧捐款,使紅七軍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為紅七軍順利北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各族群眾為紅七軍救治傷病員

戰爭時期,醫療救護工作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七軍“小長征”期間,醫療物資缺乏,安置傷病員成了極其困難的問題。紅七軍貫徹執行的政策及所作所為,感動了沿線各族群眾,各族群眾不懼困難,幫助紅七軍救治傷病員,甚至不顧被國民黨軍隊報復的危險,將病員留在村里照顧。

1930年12月,紅七軍經過三江八江鎮,聽說當地人民被土匪搶寨的事情。在槍支不多的情況下,紅七軍留下了七條步槍給當地村民用作自衛武器。紅七軍離開八江鎮的時候,留下七名傷病員,并將伙食費交給村里的族老,委托當地幫助料理。村里沒有藥品,居民們就請草藥醫師來治療。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隊的追查,村民們將紅七軍傷病員隱藏在楊令公廟里,他們將傷病員當作親人,悉心照料。[34]

12月25日,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紅七軍軍部決定攻打湖南武岡城。這場戰斗,紅軍傷亡人數多達500人。[35]安置、救治傷病員成了棘手的問題。全州縣的蔣永璚將自己挖到的草藥都給了紅七軍,還給傷員們敷上了加工好的草藥。同時,蔣永璚還動員他的弟弟——老中醫蔣永珞給傷病員們看病。后來,紅七軍的傷病員住在蔣永珞等四位村民家中養病,他們每天為傷病員熬藥敷藥,細心照顧。村里的鄉親們也主動打下手,幫忙照顧紅七軍傷病員。①注:來源于全州縣黨史辦內部資料。

出于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一些少數民族村落對救治外人有一定的禁忌,如融水紅水鄉黃奈村,當地忌諱外人死在自己家中。然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在延續民俗傳統禁忌的同時,仍想盡辦法,創造條件救治紅七軍傷病員。黃奈村的村民看到村口有受重傷的紅七軍士兵,就將其藏在一棵空心大樹中養傷,由村民們輪流照顧。

對于犧牲的紅七軍,當地群眾懷著敬意將他們妥善安葬。如融水白云鄉瑤口村黑魁屯的群眾安葬了犧牲在當地的紅七軍戰士,每年清明節,村民自發地給烈士們掃墓。近兩年,村民們還出資重新修建烈士墓。

紅七軍北上過程中,沿途群眾不畏困難,創造各種條件接收、救治紅七軍傷病員,為挽救紅七軍的有生力量、保存革命的火種,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各族群眾自發為紅七軍引路

“小長征”經過的地方多是偏僻之地,紅七軍不了解當地的地形地勢等情況。沿途群眾被這支“從未見過這樣好的軍隊”所感動,自發地為紅七軍引路。

1930年12月,紅七軍戰長安未克,撤往富祿休整后,轉向湖南綏寧。紅七軍從富祿出發,進入兩省交界的大山小路。這些山地勢險峻,經常有馬匹、路人跌落山崖。當地各族群眾通過宣傳標語及紅七軍的實際行動等,逐漸了解紅軍的各項政策,于是主動給紅軍帶路,并幫助紅七軍將武器彈藥運出富祿。[36]

1931年1月,紅七軍繼續在桂、湘、粵、贛四省邊界前進。1月9日,紅七軍到達江華縣,休整后前往賀縣(今賀州市)桂嶺進行整編。原江華縣縣長張世英被反動勢力囚禁,紅七軍路過江華縣時,解救了張世英。張世英主動擔任紅七軍的向導,為紅七軍帶路,順利到達桂嶺。[37]

除了給紅七軍帶路外,沿途各族群眾還用各種方式支持紅七軍作戰。如灌陽縣文市鎮青年農民王錫光與同村青年王科益連夜出發到湖南,一夜之間走了三四十公里,為紅七軍打探敵情。[38]

紅七軍北上途中,一面是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一面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紅七軍堅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各族群眾,用實際行動愛護各族群眾。沿途各族群眾也用實際行動回應了紅七軍的關愛、愛護,自發地為紅七軍帶路,開辟了一條又一條生命通道,帶領紅七軍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危險之地,為“小長征”的勝利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四)各族群眾踴躍參軍參戰

紅七軍嚴格軍紀,愛護各族群眾,得到了沿途各族群眾的高度贊揚,群眾們都稱紅七軍是“窮人的隊伍”。于是,飽受剝削的貧苦農民踴躍報名參軍參戰。

紅七軍從河池出發,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斗,減員十分嚴重,行至桂嶺時,只剩3000多人,后備兵力急需補充。紅七軍沿途雖然做了不少宣傳工作,動員青年參軍,但在國民黨的殘酷統治下,群眾不敢參加紅軍。然而,仍有一些群眾打破國民黨的禁錮,加入紅七軍的隊伍。在桂嶺湖廣街,孤兒張家清請求紅七軍帶自己一起走,了解到張家清的年齡還小,行軍艱苦,軍部將他留在班上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幾天,向他宣傳革命道理,一個紅軍戰士拿出了身上僅有的四毫子給張家清讓他回家。但紅軍出發時,張家清悄悄跟在紅軍隊伍后面,一直跟到江西,終于成了一名紅軍戰士。[39]

莫文驊在回憶錄中提到,紅七軍在全州時,群眾運動進行得轟轟烈烈,激發了群眾參加紅軍的勇氣,有上百位貧農參加了紅軍。[40]

三、紅七軍“小長征”實踐群眾路線的作用

從結果上看,紅七軍在“小長征”沿途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不僅使隊伍順利通過情況復雜的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在這些地區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保障了紅七軍會師中央紅軍既定目標任務的完成。紅七軍在“小長征”途中廣泛開展為群眾辦實事好事、謀利益解糾紛的各種實踐,用實際行動愛護群眾、爭取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各族群眾也用質樸的行動熱切回應紅七軍的群眾工作,在軍需物資、敵情報告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梢哉f,“小長征”沿途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是紅七軍順利通過壯、瑤、侗、苗、仫佬等民族地區的前提。由紅七軍的群眾路線實踐引發的社會響應,使“小長征”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人民戰爭,并為后來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些民族地區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樹立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良好形象。紅七軍“小長征”途經之地,以紀律嚴明、作風優良、為民謀利等實際行動扭轉了群眾印象,得到了各族群眾的同情、理解、支持和贊揚。當地群眾紛紛捐款捐物慰問紅七軍,主動照顧受傷的戰士,妥善安葬犧牲的戰士,部分群眾受到宣傳感召加入了紅七軍隊伍。至今“小長征”沿途各地仍廣泛流傳著“蘿卜眼里長銅錢”[41]等紅七軍經過時在取物處放上等額甚至超額的錢幣的故事,各地紛紛建起紀念場館,年年不忘祭掃烈士墓。

(三)推動了民族地區民主革命的進程。紅七軍在“小長征”途經地區大力開展革命宣傳,推動土地革命,鼓舞了民族地區群眾奮起反抗反動統治和剝削壓迫。同時,紅七軍在民族地區以實際行動反對政治歧視和經濟剝削等,促進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播下了消滅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革命火種。他們在民族地區所開展的這些革命活動在客觀上促進了沿途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意識覺醒,有助于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相處風氣的形成,有效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紅七軍“小長征”在桂北民族地區廣泛地宣傳了黨的政策主張,樹立了良好的人民軍隊形象,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革命覺悟,掀起了反抗封建剝削壓迫的革命熱潮,營造各少數民族平等團結的政治生態。紅七軍途經地區無不形成“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互動關系,為“小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紅七軍“小長征”的群眾路線實踐是卓有成效的。此外,紅七軍“小長征”所經過的地區多為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紅七軍在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以及“白區”少數民族群眾時,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十大歷史經驗之一,并深刻指出:“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保?2]通過紅七軍“小長征”時期在沿途地區的群眾路線實踐歷史可知,無論在怎樣的歷史階段、身處何種困境險境中都需要保持同群眾密切聯系,相信群眾、服務群眾、依靠群眾,做好群眾宣傳,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和引導群眾。惟其如此,才能匯聚起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

猜你喜歡
紅七軍長征紅軍
我們為參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長征”
全州關岳廟:紅七軍前委會會議舊址
少寨紅軍橋
神秘洞穴 內藏紅軍遺跡
十送紅軍
再唱十送紅軍
倔強的小紅軍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翱翔之星”搭長征七號順利入軌
閩北紅軍參加組編紅七軍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