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治療黃斑裂孔對裂孔封閉率、視力及視網膜微結構的影響

2023-10-08 00:12吳小燕邢健強晏艷霜麥圣龍王馨培陳輝茂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3年17期
關鍵詞:內界微結構裂孔

吳小燕 邢健強 晏艷霜 麥圣龍 王馨培 陳輝茂

(海南愛爾新希望眼科醫院綜合眼科,海南 ???571100)

黃斑裂孔(MH)指黃斑區內界膜與感光細胞層之間的組織缺損,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特發性MH無明顯病變自發產生,繼發性MH主要由黃斑水腫、高度近視、眼外傷等引起〔1〕。特發性MH多見于老年人,早期無明顯癥狀,但隨時間延長,患者可出現視力模糊、視物變形等癥狀,是導致老年人中心視力喪失的常見病因〔2〕。目前,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剝除術是臨床治療特發性MH的標準術式,術后裂孔封閉率可達到90%以上,但對于大孔徑的特發性MH,裂孔封閉率不高〔3〕。臨床將手術方式進行改良,發現將內界膜剝除后覆蓋在裂孔上可以提高裂孔封閉率,使得內界膜翻轉術受到臨床青睞〔4〕。本研究探討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內界膜剝除術治療特發性MH對裂孔封閉率、視力及視網膜微結構的影響,為臨床選擇更優的術式提供參考及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愛爾新希望眼科醫院收治的47例老年MH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24例和對照組23例,觀察組采取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治療,對照組采取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剝除術治療。手術由同一位醫師完成。兩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患眼側別、裂孔直徑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經臨床診斷為特發性MH,裂孔直徑>400 μm;(3)初次發病,均為單眼;(4)采取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或內界膜剝除術治療;(5)臨床及隨訪治療完整。排除標準:(1)繼發性MH;(2)患有視神經病變、青光眼、高度近視等疾病;(3)既往有內眼手術史或眼外傷史;(4)患有惡性腫瘤;(5)屈光間質混濁影響采集圖像質量。

1.3手術方法 ①觀察組行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術前1 d使用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點滴術眼,4次/d,之后用阿托品凝膠點術眼,2次/d;術前30 min用碘伏沖洗術眼結膜囊和口服5 mg地西泮。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將5 ml麻醉液(由2%利多卡因與0.75%羅哌卡因1∶1混合制成)注入球后及篩前,麻醉起效后用開瞼器輔助開瞼,行常規25G玻璃體切割術。操作如下:切除中軸部玻璃體,行玻璃體后脫離,再切除周圍玻璃體,并將0.2 ml亮藍(0.25%)注入玻璃體腔內染色10 s,剝除黃斑裂孔周圍約2個視盤直徑范圍的內界膜,保留上方內界膜與視網膜不脫離,并將保留后的內界膜翻轉到裂孔上,氣液交換,向玻璃體腔內注入消毒空氣,之后撤出套管通道,縫合包扎術眼。術后1 w內嚴格采取俯臥位,直至氣體被完全吸收。術后隨訪6個月,于術后1、3、6個月回院復查。②對照組行玻璃體切割術聯合內界膜剝除術:術前準備及25G玻璃體切割術過程同觀察組。采用同樣的方法于玻璃體腔內注入亮藍進行染色,之后用鑷子完全剝離內界膜,僅保留血管弓內的內界膜,氣液交換,后續操作同觀察組。

1.4觀察指標 (1)裂孔封閉率:隨訪至術后6個月,統計兩組MH封閉情況。MH封閉定義: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掃描顯示,MH附近神經上皮層、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處于緊密連接狀態。MH閉合形態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U形、V形、W形,其中U形閉合與正常黃斑中心凹最為接近,其次為V形閉合、W形閉合;(2)視力變化情況:于術前、術后1、3、6個月,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測量最佳矯正視力(BCVA),并轉換為最小辨角的對數(logMAR);(3)視網膜微結構: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Angio 模式測量患眼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RT)、黃斑中心無血管區面積(FAZ)、黃斑中心凹淺層毛細血管層血流密度(FSVD)及深層毛細血管層血流密度(FDVD);(4)并發癥。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或Fisher精確概率法和方差分析。

2 結 果

2.1兩組術后裂孔封閉率比較 觀察組裂孔封閉率〔95.83%(23例),其中U形閉合12例,V形閉合8例,W形閉合3例,未閉合1例〕與對照組〔73.19%(17例),其中U形閉合8例,V形閉合7例,W形閉合2例,未閉合6例〕相比,明顯升高(Fisher檢驗,P<0.05)。

2.2兩組視力變化情況 兩組不同時間BCV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時間=28.639,P<0.001),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組間=0.674,P=0.421;F交互=1.205,P=0.396);進一步兩兩比較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前、術后1、3、6個月BCVA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術后1、3、6個月BCVA顯著低于術前(P<0.05),術后3、6個月BCVA顯著低于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BCVA顯著低于術后3個月(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BCVA比較

2.3兩組視網膜微結構比較 術前,兩組CRT、FAZ、FSVD、FDVD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6個月,兩組CRT、FAZ較術前顯著降低,FSVD、FDVD較術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變化更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視網膜微結構比較

2.4兩組并發癥比較 兩組術后均未出現視網膜脫離、裂孔復發等嚴重并發癥,其中對照組有2例一過性高眼壓,觀察組有1例黃斑瘢痕。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特發性MH是除白內障外,影響老年人視力最常見的原因,其發病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主要與玻璃體對黃斑前后方向的牽拉力有關,但有研究發現,在二者完全分離的情況下,MH還會繼續增大,說明還有其他機制影響特發性MH的發生發展〔5〕。臨床發現,解除玻璃體對黃斑區切線方向的拉力,可能有助于促進MH閉合,因此形成了玻璃體切割術,但閉孔率只有58%,為進一步提高MH閉孔效果,又產生了內界膜剝除術〔6,7〕。目前,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面剝除術已成為臨床治療特發性MH最常用的手段,可將閉孔提高至90%。但對于直徑>400 μm的特發性MH,該術式效果不明顯。內界膜翻轉術,即將內界膜剝離翻轉覆蓋在裂孔上。本研究提示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可提高大直徑特發性MH術后裂孔封閉率。內界膜剝除術基本原理為撕除內界膜,消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力。相比于內界膜玻璃術,內界膜翻轉術在撕除黃斑四周內界膜的同時還保留了一蒂內界膜瓣,經翻轉后遮蓋在裂孔上,可幫助裂孔閉合,尤其是對直徑大的MH,解剖學復位效果更明顯〔8〕,與杜磊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表明,這兩種術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視力。根據既往研究〔10〕已知,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可將內界膜作為橋梁誘導膠質細胞、Müller細胞增殖,為黃斑中心凹感受器的再生提供條件,改善視力。理論上,內界膜翻轉術可為感受器再生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視力改善效果也更明顯,但該術式操作難度大易損傷視網膜,導致視力恢復效果與內界膜剝除術相差不大〔11〕。特發性MH視力改善效果與視網膜微結構改善狀況緊密相關〔12,13〕。本研究提示,玻璃體切割聯合內界膜翻轉術對視網膜微結構改善效果更明顯。視網膜由膠質細胞、神經纖維層組成,視網膜變薄意味著黃斑中心凹與視盤的間距變小,視力更好,而FAZ同樣也與視功能密切相關,FAZ區域減小表明視網膜組織缺損減少〔14〕。視網膜的血管叢由淺層毛細血管叢和深層血管叢構成,主要作用為視網膜神經細胞提供養分〔15〕。無論是何種改變都與黃斑牽拉有關,而內界膜翻轉術不僅可有效解除牽拉,還能促進視網膜結構恢復。本研究表明,兩種術式均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既往研究〔16〕結果一致。

猜你喜歡
內界微結構裂孔
內界膜剝除在過去三十年間是如何革新黃斑手術的
內界膜填塞術和標準內界膜剝除術治療大直徑特發性黃斑裂孔的療效及安全性對比分析
重水輔助下游離內界膜填塞術治療黃斑裂孔合并視網膜脫離的療效分析*
裂孔在黃斑
腹腔鏡聯合胃鏡引導下治療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間質瘤的臨床應用
視網膜內界膜移植治療特發性黃斑裂孔的療效觀察
金屬微結構電鑄裝置設計
用于視角偏轉的光學膜表面微結構設計
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聯合胃底折疊術治療食管裂孔疝三例術中測壓
粘結型La0.8Sr0.2MnO3/石墨復合材料的微結構與電輸運性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