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構建與應用*

2023-10-09 09:30陳勇鋼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介體客體要素

陳勇鋼

(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00144,北京)

1999年為中國政府上網年,網絡技術進入發展快車道。教育部在2000年發文提出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20余年來,廣大學者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了大量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新形勢下,隨著元宇宙等新興事務的發軔,在個體全面發展、社會價值共識凝聚、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1]西方國家從未停歇的網絡思想文化滲透,嚴重沖擊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虛擬網絡與過度沉迷也對大學生的正常社交與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影響,有調查顯示,61.6%的大學生使用手機用于社交,而不是解決思想方面的需求與困惑。[2]

如何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成為國內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追求。本文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要素的界定,構建理論概念模型、動力模型與系統模型,并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進行了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1 基本教育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眾多,眾多研究者對教育要素進行了甄選界定,早期有陳秉公提出的三體一要素論和張耀燦提出的四要素論,[3-4]后續有研究者提出了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八要素和十要素論等。無論如何歸類,絕大部分研究者均有一個基本共識,即認為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均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采用的稱謂不太一致,比如有些將教育內容與方法稱之為教育介體,有些則納入媒介要素的范疇。還有部分研究者從系統論的角度,引入了教育噪音、教育決策、教育評價和教育反饋等要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基本一致,只是網絡環境與網絡載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精確檢索篇名同時包含“互聯網/網絡”和“思政/思想政治”的文獻,檢索范圍為中文核心、CSSCI,利用工具對高頻關鍵詞進行提取統計和聚類分析,得到表1。聚類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戰略、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教育結果和教育反饋等七個要素。

表1 高頻關鍵詞聚類結果

1.1 教育戰略

黨和國家的教育戰略,決定高校的教育方向、目標與成效,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與基本遵循。在網絡技術興起的初期,黨和國家就已經意識到這必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陣地,并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教育部多次發文,就網絡陣地建設、網絡心理指導和服務、隊伍建設、網絡育人等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并親自主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對高校的辦學方向、核心任務和教育目標等提出具體要求。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1.2 教育主體

教育主體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主體既包括高校,也包括教育工作者。

高校擔負教育主體責任。高校是方向引領者,必須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提出的相關要求,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是育人推動者,應建立完善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分工協作、師生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以及檢查、評估、考核、激勵等機制,確保工作扎實有序推進。高校是陣地的建設者,高校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廣度,直接關系陣地建設的成效。

教育工作者是關鍵要素。教育工作者是育人實施者,在“全員育人”時代,高校擔負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的教職員工均為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教育工作者是內容定義者,既要貼合黨中央決策部署,又要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網民的個性化特征與需求,潛移默化的開展價值觀念、道德情感、媒介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教育工作者是方法創新者,要創新教育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冷范”,貼近學生,提升實效。

1.3 教育客體

大學生是教育的具體對象和關鍵要素。大學生是教育接受者,他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也是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終端。大學生是教育評價者,他們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受眾,也是最具發言權的評價者。大學生是教育反饋者,從控制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是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教育者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意見收集,建立反饋機制與渠道,形成閉環教育系統。

1.4 教育介體

教育介體包括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廣義的教育內容包括能夠通過網絡傳媒傳播的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知識、思想和理論及其教育活動,涵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倫理教育、心理教育等學科體系。[5]具體而言,教育內容是在黨和國家的教育戰略框架下,涵蓋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規、形勢政策、心理健康、道德規范、傳統文化、網絡素養等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并健康成才的內容體系。教育方法就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途徑,具體又包括教學方法、工作方法、學習方法等。好的教育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對教育者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順利達成教育目標。

1.5 教育環體

教育環體,有些研究者也稱之為教育環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影響教育活動開展的外在條件和因素的總和,從廣義上說,包括社會現實環境和網絡環境,從狹義上說,則僅指教育對象所處的網絡環境。[6]從宏觀層面,教育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環境;從中觀層面,包括網絡、學校、家庭等環境;從微觀層面,則主要是指教育主客體所處的基本群體及關系,比如班級、課堂、宿舍、黨支部、社團等環境。教育環體還包括一個重要的要素,即教育載體,黨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打造的教育平臺,企業開發的社交平臺與即時通訊工具,各高校運營的專題網站與新媒體平臺等,均為教育環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1.6 教育結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應該體現在幾個方面,即政治方向正、法律意識強、道德品格好、媒介素養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突出政治屬性,堅定正確的方向,聚焦于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能切實為“四個服務”做貢獻的高素質人才。其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解決好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主動遵守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依法依規上網。再次,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充分展示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面貌,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善于向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學習,自覺抵制謠言與負面信息,敢于同網絡不良言行說不,并自覺內化和升華良好的道德品格。最后,要提升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知、解讀、評估、創造、傳播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做到知網、懂網、用網,真正成為網絡的主人。

1.7 教育反饋

教育反饋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實際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評價,二是反饋。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有無達到預定的目標,急需科學精準的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測評。測評后,則需要將結果反饋到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等核心環節,對于好的做法,比如教育內容安排,教育方法選擇等,需要持續固化;對于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則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有效對策,實現整個教育系統的動態調整優化,持續提升教育實效。

2 模型建構分析

1962年,Black(布萊克)提出模型在科研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7]經過60余年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標示著模型奠基時代的來臨,[8]建模已成為科學教育領域的一種范式。隨著跨學科技術的興起與不斷發展,國內許多研究者也將各種數學、控制等學科經典模型移植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比如有人將運籌學中的數據包絡分析理論中的CR模型引入到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領域。[9]

總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呈現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鮮明特點,建模研究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有人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線性評估模型進行探索研究,提出了原則性的公式,[10]此后有研究者分別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認同動力模型、[11]“三全育人”協同機制模型、[12]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模型等。[13]

相較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環體由現實變為虛擬、由線下變為線上、由人-人交互變為人-機交互,網絡環境與載體的作用更加凸顯,對于教育實效的權重也相應增加,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與模型是基本一致的。依據系統論、控制論的相關原理可知,控制系統通常包括施控者、受控者和控制作用的傳遞者(控制與反饋)三個部分。本文嘗試運用跨學科的研究范式,借鑒系統論、控制論等學科知識,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模型、動力模型、系統模型。

2.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構建

2.1.1 概念模型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閉環控制系統,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黨和國家制定教育戰略,也即系統的目標值或輸入。教育主體是系統的施控者,其中高校落實主體責任,貫徹落實戰略精神,把握正確辦學方向,全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教育工作者負責具體實施以及內容、方法、平臺等創新工作。教育客體是受控者,他們在接受教育后,展現教育實效也即結果。教育介體、教育環體是系統的干擾因素,它們直接影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教育結果最終再通過反饋通道將偏差信號傳輸至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

圖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型

2.1.2 動力模型

在七個核心要素中,除了教育結果和教育反饋兩個要素,其他五個要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圍繞五個維度,可以構建如圖2所示的動力模型。教育戰略驅動高校不斷改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教育主體通過教育活動和正向引導對教育實效施加影響;教育客體則通過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斷內化教育實效;教育介體的優劣直接影響教育實效;教育環體則為教育活動提供環境、平臺支撐。

圖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模型

2.1.3 系統模型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正逐漸由經驗式向計算式轉變,有研究者闡釋了“計算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嘗試給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結構。[14]本文根據上述分析,結合控制理論,構建如圖3所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模型。

圖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模型

其中,U(S)為思想政治教育戰略驅動力,W1(S)為教育主體引導力傳遞函數,W2(S)為教育客體內化力傳遞函數,Y(S)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k1、k2分別為教育介體、教育環體對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的影響因子。

黨和國家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也即系統的輸入;教育主體負責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教育客體是教育的具體受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因素;網絡時代,各種文化與思潮等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機遇以及教育介體、教育環體的綜合影響等,均為上述三個環節的“干擾”因素。根據上述分析,可知該系統的輸出為:

(1)

由式(1)可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受黨和國家戰略、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的共同影響。不同要素互存互補,當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教育實效不但隨之變化而變化,其變動范圍與區間也受其他要素的制約。

2.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廣泛應用于經濟學領域投入與產出關系的數據模型:Q=A(t)LαKβ。其中Q表示產量,常數A(t)表示t時刻的技術水平,L表示投入的勞動量,K表示投入的資本,α、β分別為L、K的彈性系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生產函數逐漸被移植應用于其他科學研究領域,比如評估分析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有研究者應用該生產函數對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融合模型進行分析。[15]

以L表示人力資本投入,也即教育主體引導力和教育客體內化力,以M表示資本投入,也即教育介體影響力和教育環體支撐力,可將C-D生產函數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分析。更進一步,將上述四個因素細化,可得到:

Q=A(t)SαOβMδEε

(2)

其中,Q表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A(t)表示某一時期的網絡思想政治整體教育水平,S、O、M、E分別表示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教育介體影響力和教育環體支撐力,α、β、δ、ε則分別為S、O、M、E的彈性系數,也可理解為相關要素對教育實效的影響程度。對公式(2)進行求導,可得到差分方程:

(3)

由此可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由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教育介體影響力和教育環體支撐力及其彈性系數共同確定。

為進一步分析各要素間的關聯程度對教育實效的影響,可選取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兩個因素進行分析。設QS、QO是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則其邊際效用為:

(4)

(5)

由公式(4)和(5)可知,要素QS、QO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影響是互存互補的,當QS發生變化時,教育實效不但隨QS變化而變化,其變動范圍與區間也受QO制約。具體而言,教育主體引導力越大,教育實效越強;但是教育實效的提升速度與幅度,受到教育客體內化力的制約。

進一步求導:

(6)

依據公式(6),可以設定QS為主動要素,QO為協同要素,來具體分析教育實效的變化情況:教育實效對QS的邊際效用隨QO的增大而增大;當QO的值趨于0時,教育實效對QS的邊際效用很小。也就是說,教育客體內化力越大,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邊際效用越大,每單位教育主體引導力的變化對教育實效的影響越明顯;當教育客體內化力趨于0時,教育實效的邊際效用越小,每單位教育主體引導力的變化對教育實效的影響越小。

要素QS、QO的變化會影響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變化,進一步分析在相關要素的影響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變化趨勢及極限。對公式(4)再進行求導,可得:

(7)

當要素QS、QO有關聯時,也即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能有效互動,教育主體引導力與教育客體內化力相互影響時:

(8)

由公式(8)可知,教育實效對QS的邊際效用隨要素QS、QO的增大而不斷遞增,要素QS、QO的關聯耦合程度決定教育實效的極值。

反之,當要素QS、QO無關聯時:

(9)

由公式(9)可知教育實效對QS的邊際效用遞減,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存在最高點的極限值。換而言之,當教育主體引導力與教育客體內化力作為彼此毫無關聯而獨立存在的兩個要素,則教育實效對某個要素的邊際效用遞減。

2.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型啟示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教育戰略驅動力、教育主體引導力、教育客體內化力、教育介體影響力和教育環體支撐力等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因素;關聯要素間的共同作用,能推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持續提升與最大化;通常,教育戰略驅動力、教育主體引導力和教育客體內化力越強,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的正向影響因子越大,各要素間的關聯程度越深,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越好。根據上述模型與分析,也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推動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交互共融。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學界有單主體說、雙主體說、雙向互動說等多種觀點,但毫無疑問,各級黨組織與教師才是“責無旁貸的主體”。[16]當然,教育主體具有客體性,教育客體也同樣具有主體性。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當中的核心要素,須著力提升教育主體引導力與教育客體內化力。首先,要打造一支德能兼修的全員育人隊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整體推進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17]加強隊伍選拔、教育、培養、使用,確保這支隊伍做到學以明道、思以信道、行以傳道,履行好“四個引路人”的神圣職責。其次,要激發教育客體成長內生動力。作為新時代青年,要主動學習蕩氣回腸的黨史與波瀾壯闊的新中國發展史,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主動踐行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增強志氣、骨氣、底氣,扣好人生第一??圩?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最后,要切實推動教育主客體間的互動共融。教育主體應秉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引導每一位學生,并通過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行,贏得學生的尊重與認可;教育客體則能“親其師、信其道”,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敢于筑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教育主客體的交互共融,促進教學相長,推動教育實效最大化。

二是推動人力資源與技術創新的協同耦合?!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18]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人改造世界的客觀需求推動了技術的發展進步,而技術的發展進步又反作用于人,人與技術存在雙向作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看,人(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是核心要素,技術(教育介體、教育環體)也是教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9]并在2020年教師節寄語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動學習、善于思考、勤于鉆研,才能擁有廣博的知識與開闊的視野,才能錘煉精湛的教育技能方法,進而打動學生,引導學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保障引領作用。緊盯前沿技術,運用好大數據、AI、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20]人力資源與技術創新協同耦合,才能實現人與技術的良性互動,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持續提升。

三是推動單一要素與整體系統的共生互促。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與方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關聯性、開放性等鮮明特征。運用系統思維辯證分析上述模型,要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其一,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等教育要素,既是整體教育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獨立存在的子系統。實踐中既要考慮子系統的高效運轉,充分發揮其基本功能,又要形成可靠的機制,推動各要素間的協同配合,維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良性運轉。其二,處理好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內外部關系有多個維度。從單個要素的維度看,要把握好各要素的內生動力與外部動力的關系。比如黨和國家的教育戰略,對教育主客體都會形成一種外部驅動力,要求主客體強化思想政治的學習、教育,但實踐中,一定要注重內生動力的激發,激發廣大教師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責任感,投身立德樹人偉大事業,爭當四有好老師,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推動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積極轉變,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從整個教育系統的維度看,則要把握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系統這對內外部關系。教育系統不能離開社會系統,又必須服務于社會系統。其三,處理好穩定與發展的關系。政治安全與校園穩定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必須加強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與建設,落實工作責任制,旗幟鮮明的與不良思潮與錯誤傾向作斗爭,確保網絡陣地安全穩定。另一方面,則必須著眼于長遠可持續發展,立足于黨的千秋偉業,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培養輸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3 模型創新應用

由于戰略驅動力與黨和國家的宏觀政策方針直接相關,在應用層面暫不做過多展開?;趫D2所示動力模型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分析,應該重點推動“四個創新”,著力提升“四個能力”,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實。

3.1 創新機制,提升教育主體引導力

要全力完善優化“三全育人”格局,著力提升教育主體的正向引導力,形成立德樹人磅礴合力。

一是構建“大協同”機制。高校應著力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按照“十大育人體系”建設要求,構建校內協同機制,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協同、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協同、管理與服務協同,齊抓共管,帶動全體教職員工推動協同育人落地落實。構建校外協同機制,全力推動學校與社會、企業、家庭的溝通協同,充分發揮時代先鋒、道德楷模、教育家、企業家、知名校友的感染激勵作用,推動協同育人。

二是構建“嚴考評”機制。高校應圍繞網絡思想政治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教育主體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投入程度、內容安排、方法創新以及教育結果等維度,探索建立評估、考核和反饋機制,定期對網絡教育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并通過反饋環節,由教育主體主導對教育系統各個因子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實踐—評價—反饋—實踐”的閉環系統,不斷優化,實現教育實效的螺旋式上升。

三是構建“強激勵”機制。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戰線匯聚了大批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教育工作者,但另一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教育工作者當前也面臨一定的經濟生活與成長發展的壓力,適當的激勵措施仍能有效滿足教育工作者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不斷激發他們的工作能動性。高??山y籌考慮,適當提升教育工作者待遇;研究出臺雙線晉升機制,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通上升通道;提供更多進修培訓的機會,不斷提升隊伍專業素養;定期進行表彰,對表現突出的教育工作者給予應有的肯定與尊崇。

3.2 創新觀念,提升教育客體內化力

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觀念,最大程度激發教育客體的內化力。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盎ヂ摼W+”時代的來臨,網絡上各種資源極為豐富,而青年學生因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極快。高校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新青年”的群體特點,以平等的心態和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開展教育活動,推動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從話語認同到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的層次遞進,最終實現同頻共振、教學相長。

二是樹立服務先行理念。應遵循“問題出發,需求入手”的原則,充分了解工作對象即教育客體的思想狀況和最迫切的需求,然后再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引導工作。比如針對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分門別類開展“一對一”心理咨詢、情感疏導、獎學助困、學業輔導、就業幫扶等活動;暢通問題反饋渠道,及時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以心換心,通過真心服務換取真心回應。

三是樹立因材施教理念。青年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特別明顯,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千差萬別,因此教育工作中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積極推進因材施教。教育主體應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信息匯總、統計和挖掘,根據性別、民族、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家庭關系、成長環境等,精準分類并識別不同人群,并有針對性的制訂培養方案。比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能少部分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可以重點加強自信心的培養;比如獨生子女,可能少部分會存在自我主義傾向,可以重點加強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

3.3 創新介體,提升教育介體感染力

教育介體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必須注重對教育介體的創新,提升教育成效。

一是創新內容。應秉持政治性、思想性、價值性與趣味性相統一的原則,開展內容創新。首先可以采取集體備課制,集思廣益,共同商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比如經典理論、時事政策、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確保教育內容體系齊備。其次可以動態建設教育資源庫,確保緊跟社會時事熱點,與時俱進,常講常新,各種可以收集到的素材,比如微電影、短視頻、動畫、案例等,均可納入資源庫,隨用隨調,任意組合。最后是要大力推動資源共享,宏觀來看,可以推動整個社會及教育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學習強國APP、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網等平臺上,匯集了大量優秀的教育素材;從學校范圍內看,也可以推動校內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比如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資源共享,各學院特色教育資源與案例的共享,學生工作與管理服務經驗的共享等,通過共享,可以使教育內容更具時代性和針對性,提升教育實效。

二是創新方法。好的方法能使教育事半功倍,應重點圍繞幾個方面進行方法創新。首先,應推動單向教育向雙向互動的轉變,教育需要主體與客體的深層雙向互動,單向的教育往往不太容易切中教育客體的迫切需求,因而很難引起主客體雙方的共鳴。其次,應推動說服教育到引導教育的轉變,面對當前的新青年群體,說服教育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需轉變思維,通過教育內容的周密安排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再次,應推動灌輸教育到滲透教育的轉變,這也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影音作品為載體,傳遞正能量,傳輸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應推動單一方法到多元方法的轉變,以多變的教育方法滿足不同群體的成長需求。

3.4 創新集成,提升教育環體支撐力

一是優化教育生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系統,需要社會各個行業與層面來共同涵養凈化。就社會而言,應全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公民的整體道德素養,營造最廣大、最基本的良好社會生態。就政府而言,應加強網絡安全、網絡道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從制度層面明確基本的行為準則,形成社會普遍規范。就學校而言,應加強人、財、物的投入,全力打造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環境。就家庭而言,應著力培育優良的家風,通過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此外,還有諸如社團、班級、黨支部、宿舍等更小的生態單元,也不容忽視,這些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發展也至關重要。

二是整合教育平臺。教育載體在網絡教育活動中發揮較為重要的作用,但載體的建設需要大量長期的投入,應從幾個方面切實推動教育載體的深度融合與有效整合。首先,加大全國性精品平臺的推廣應用力度,比如新華網、易班,可以針對不同高校開發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提升平臺的美譽度與吸引力,為更多的高校和大學生提供服務。其次,善于利用第三方商業平臺,比如今日頭條、騰訊等,它們也匯集了大量的精美視頻等素材,可以作為第三方教育資源庫使用。最后,整合建設校內平臺,目前每所高校處于運營狀態的各類公眾號數以百計,大量的平臺與有限的人手成為制約平臺高質量運營發展的矛盾,如果能從學校層面予以整合,既可整合校內服務功能,方便大學生學習生活,也可以通過集中全校力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必然會打造出更好的教育平臺。

猜你喜歡
介體客體要素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符號學視域下知識產權客體的同一性及其類型化解釋
介體不同投加方式強化低溫污水生物反硝化脫氮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也談做人的要素
漆酶介體催化的研究進展
無介體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生物膜傳質分析
一種基于電荷轉移的電催化氧化還原系統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