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創課”需要反思意識
——以《游褒禪山記》教學為例

2023-10-10 22:14唐山市教育局盧錫澤
河北教育(綜合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褒禪山游者表現性

■唐山市教育局 盧錫澤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創課”?!皠撜n”是從0到1 的創造,不是從1 到N 的克隆?!爸R本位”教學不會實現語文教學的“增值”,也不會產生高水平的“創課”。實現語文“教學增值”的“創課”需要反思意識。以《游褒禪山記》教學為例,筆者談一談反思意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游褒禪山記》“知識本位”教學——低效教學

多年來,語文教學理念不斷變化:從“語文知識”到“語文能力”,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但是語文教學實際情況卻沒有跟上理念的腳步,“知識本位”的教學實際并沒有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而發生根本改變。以《游褒禪山記》為例,教師極易將此課當“知識”來教,其教學效果是怎樣的呢?我市高一期末考試作文的答題情況很能說明問題。

筆者在本市期末統考中,以弗羅斯特的詩歌《未選擇的路》為材料作文題,詩歌的內容是:“我”面臨兩條路,一條是通往叢林深處,有很多人走的路;另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卻顯得更誘人、更美麗,是少有人走的小路,“我”選擇了后者??己?,筆者對此題的答題情況做了抽查,從某重點高中隨機抽取了10 份高分作文,這些高分作文都支持選擇“少有人走的路”,但在論證為什么要走“少有人走的路”過程中卻沒有一個注意到剛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猶言在耳,學生在新的情境中對其卻置若罔聞。以此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雖傳遞了“知識”,但學生對這些“知識”視而不見。按美國教育家戴維·喬納森的觀點,真正的學習并沒有在“知識本位”的教學中發生:“如果把學習嵌入境脈,當在新境脈中重新應用這一學習中得到的知識時就可以證明新的學習發生了?!倍覀儭爸R本位”的教學禁不住這樣的考驗,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教學沒有使學生智力得到發展。智力得不到發展,想通過語文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便是奢談。對此,戴維·喬納森有著深刻而尖銳的認識:“教育的知識傳遞范式假設了一個絕對的認識論,即認為內容代表了真理……這阻礙了學生對其他觀點的思考和探究,更不用說構建他們自己的信念體系了……我們典型的教學生的方式打壓了他們的智力發展……這是對學習者的侮辱和標志性的社會錨錠?!彼?,語文教學要突破“知識傳遞范式”,發展學生的智力,也就是說先讓學生變得聰明起來。

怎樣讓學生變得聰明起來?尼采的名言會給我們以啟示:“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為什么這樣聰明?我從來沒有想過那些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本驼Z文教學而言,那些“不成其問題的問題”就是文本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即文本“是什么”。如果只關注“不是問題的問題”,那么語文教學多數情況下是貶值的,至多能做到保值,這是“對學習者的侮辱”,“打壓了他們的智力發展”。語文教學只有關注“真問題”,才能實現由“知”到“能”的轉化,實現教學的增值。就《游褒禪山記》而言,什么是有價值的“真問題”呢?除了了解文本“是什么”,還應關注“怎樣做到‘是什么’”“我們能學到什么”等問題。

二、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事情本身的啟示——反思意識

千百年來,游褒禪山者不可勝數,別人且不說吧,單是與王安石同游者就有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四人,此四人并非泛泛之輩,且與王安石有著相同的游褒禪山經歷,但以游記傳世者唯王安石一人而已,這是為什么呢?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這件事本身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世人游玩者多,玩味游者少。人們下圍棋結束后有一個習慣——復盤,對弈結束后,雙方根據自己和對方的思路,將剛才下的那盤棋再回想一遍,目的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升棋藝。而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對自己的過往進行“復盤”,“復盤”意識就是反思意識。黑格爾曾呼喚過這種意識:“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边@條名言反映出反思意識的稀缺性。王安石就是難得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少數人之一,事后反思是“應為”之事,是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事情本身給我們的啟示。王安石沒有反思意識這種“必備品格”一定寫不出《游褒禪山記》,但是有此“必備品格”也不一定能寫出來,寫《游褒禪山記》還需要有“關鍵能力”,那么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有什么“關鍵能力”呢?

三、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有何能事——反思能力

我們來挖掘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之“關鍵能力”。阿恩海姆說過:“一種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聰明和智慧就應該表現在能不斷地從各種具體的事件中發掘出它們的象征意義和不斷地從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賦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嚴和意義?!蓖醢彩窃鯓淤x予普通的甚至是充滿遺憾的游山事件以“尊嚴和意義”呢?

那就是從游山本身的“表現”出發,去追問其“表現”的“表現性”。這里要解釋一下,所謂“表現”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直觀相態,所謂“表現性”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表現”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本質屬性。王安石抓住了游山的哪些“表現”,抽象出什么“表現性”呢?王安石由前洞“平曠”,“記游者甚眾”,抽象出“夷以近,則游者眾”。后洞“窈然”,“好游者不能窮”其“深”,而“來而記之者已少”,抽象出“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一行“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隨洞深入,題記者“又加少”,抽象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在游洞過程中,在力尚足,火尚明,有怠者呼“不出,火且盡”,王安石隨怠者出后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強調“志”的必要性,在“力、物”允許的情況下,未能盡“志”,“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當然,王安石一行游山事情本身的“表現性”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王安石之能就在于他通過游山事件的“表現”發掘出其“表現性”并賦予其“尊嚴和意義”,并憑此能建構了這篇文章,那么我們也應該通過“表現”追問“表現性”之法解構這篇文章,這樣才是真正學會了王安石之能,這樣的教學才是實現了《游褒禪山記》教學的增值。

四、以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之能讀《游褒禪山記》——教學增值

王安石游山收獲就是他游山經歷之“表現”的“表現性”。王安石通過“表現”追問“表現性”寫就了不朽名篇《游褒禪山記》,從一次具體的游山,抽象出游山的普遍規律。我們學習《游褒禪山記》不僅學它“寫了什么”“怎么寫的”,還要“在新境脈中重新應用這一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實現教學的增值。

其實,古人也看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告誡后人的不僅僅指游山,如《古文觀止》的編者吳楚材、吳調侯認為《游褒禪山記》:“一路俱是記游,按之卻俱是論學?!彼麄冊噲D尋找《游褒禪山記》的象征意義,從特殊中發現一般意義,由一般的游山規律遷移到“論學”。但是他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王安石游山“所得”規律適應“學”,但不僅僅局限于“學”,應該有更為普遍的適用范圍;二是沒揭示出蘊含其中規律的內涵是什么。

王安石游山所悟不僅適用游山,也不僅適用為學,而適用于世人幾乎所有的行事:世人行事,就易者眾,知難而為者少,而無限風光多在險處,只有有志者才得一見。此為以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之能重讀《游褒禪山記》的第一點收獲。

其二,就險難處觀無限風光是世人“應為”之事,這里提出一個概念——“應為”,比如有赴險難處觀奇偉、瑰怪,非常之觀之“志”是“應為”,游山之后反思,寫《游褒禪山記》是“應為”,“應為”就是應該做的事。王安石所論“志、力、物”都是觀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必要條件,按照同一標準可以劃分為兩類,“志”是行為主體的主觀意愿;“力”與“物”都是行為主體具備行為的可行性條件,可歸入一類,用一個更具抽象意味的概念概括就是“能為”。若想成事必須有成事的主觀意愿,知道什么“應為”,但僅有主觀意愿還不夠,還需要具備成事的保障條件,即“能為”。比如王安石能寫出同游四人沒能寫出的傳世之作,除了有反思意識,知道“應為”,還具備寫作的關鍵能力——“能為”。具備了“力”與“物”,然而不為者,“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所以,若想棄“譏”,去“悔”,就必須“盡吾志”,必須去“為”,這樣才能“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才是王安石收獲的精髓所在——“此余之所得也”?!队伟U山記》給我們的啟示是——“應為能為須為之”,這就是更具普適意義的“三為”哲學,此為以王安石寫《游褒禪山記》之能重讀《游褒禪山記》的第二點收獲。

反思使王安石把一次不太盡興的游山經歷變成不朽名篇,反思使我們讀《游褒禪山記》讀出具有普適意義的“三為”哲學,達到了“用”的境界,實現了語文教學的增值。有反思意識才能上出語文“創課”。

猜你喜歡
褒禪山游者表現性
王新開
淺談音樂課堂中的表現性教學提升策略
以拉薩為目的地的川藏線騎游者消費行為特征研究※
從《明妃曲》和《游褒禪山記》出發探究王安石的學者形象
中國當代表現性水墨人物畫的特色與發展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性
表現性任務設計的3個關鍵點
褒禪山旅游發展對策
深思慎取意 細說與君聽——《游褒禪山記》主題一元論
記游寓志脈絡清——《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游黃山記》比較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