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患者腹腔鏡切除術前后G-17、CA125、PG 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2023-10-18 04:09高偉周進學馮建超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胃壁亞組胃癌

高偉,周進學,馮建超

(1.新鄭華信民生醫院普外二科,河南 新鄭 451100;2.河南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8)

我國癌癥臨床統計數據顯示,胃癌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各類惡性腫瘤中居于第二位,每年死亡胃癌患者高達30 萬左右[1]。腹腔鏡胃癌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時間短等諸多優點,是治療胃癌的重要手段。探索評估腹腔鏡切除術清除胃癌病灶效果的敏感指標,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糖類抗原125(CA125)等腫瘤標志物是惡性腫瘤診斷、治療與預后評價的有效輔助指標[2];血清胃蛋白酶原(PG)以及胃泌素17(G17)能夠準確反映胃黏膜的組織學特征,具有“血清學活檢”的重要作用[3]。本研究以我院122 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接受腹腔鏡切除術治療前后上述各指標的變化情況,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2 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2)輔查肝、骨髓、腎功能正常;(3)無消化道手術史以及放療、化療史;(4)均行腹腔鏡切除術;(5)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5年之內的惡性腫瘤病史;(2)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3)有激素類藥物治療史;(4)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中男83 例,女39 例,年齡47~71 歲,平均(57.92±9.74)歲;胃癌類型:黏液腺癌20 例(16.39%),印戒細胞癌74 例(60.66%),管狀腺癌24 例(19.67%),其他6 例(4.92%)。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60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齡48~70 歲,平均(56.79±9.27)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 對照組于體檢當日觀察組于腹腔鏡手術前1 d、術后30 d、術后90 d 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

1.2.2 實驗室檢測 在采集血液標本1 h 內進行檢測。操作方法:3 000 r/min 離心10 min,提取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G-17、CA125 水平,儀器為羅氏Cobase601 電化學發光儀,試劑購自廈門波生生物技術公司;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PGI、PGⅡ水平,計算PGI/ PGⅡ比值(PGR),儀器為日立71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公司。檢測過程嚴格遵循相關說明書規定。

1.2.3 隨訪 于術后1(m)、3 m、12 m 月對觀察組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復查CT、胃鏡等,評估是否復發。

1.3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使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 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G-17、CA125 以及PG 比較 觀察組G-17、CA125、PGⅡ高于對照組,PGI、PGR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G-17、CA125 以及PG 比較

2.2 觀察組手術前后G-17、CA125 以及PG 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 m、3 m G-17、CA125 明顯低于術前,術后3 m G-17、CA125 明顯低于術后1 m(P<0.05);術后1 m、3 m PGI、PGR 明顯高于術前,術后3 m PGR 明顯高于術后1 m(P<0.05);術后3 m PGⅡ明顯低于術前(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手術前后G-17、CA125 以及PG 水平比較

2.3 不同預后亞組G-17、CA125 以及PG 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隨訪12 m,其中復發患者17 例(復發亞組)、未復發患者105 例(未復發亞組)。復發亞組G-17、CA125、PGⅡ高于未復發亞組,PGI、PGR低于未復發亞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亞組G-17、CA125 以及PG 水平比較

2.4 各變量對手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ROC 曲線分析顯示,G-17(AUC=0.761)、CA125(AUC=0.843)、PGI(AUC=0.741)、PGⅡ(AUC=0.732)、PGR(AUC=0.737)均是預測手術后復發的重要因素(P<0.001),見表4、圖1。

圖1 各變量對手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表4 各變量對手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3 討論

目前胃癌主要實施手術治療,通過外科手術清除腫瘤組織以及淋巴結組織,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大,術中腫瘤組織可能受到擠壓,導致癌細胞進入血液循環,因此術后容易復發[4]。腹腔鏡手術能夠提供清晰視野,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術后恢復時間。但臨床研究表明,對于術前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術后復發率仍超過50%[5]。本研究分析了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前后G-17、CA125、PG 的變化,以期為準確評估腹腔鏡手術療效及預后提供參考。

G-17 是胃泌素的主要結構形式,約占胃泌素的80%~90%,其主要由胃竇幽門腺G 細胞合成,起著調節壁細胞分泌胃酸、滋養上皮細胞以及刺激細胞增殖分化等重要作用[6]。近年研究發現,G-17可作為早期篩查胃部腫瘤的敏感指標[7]。Zhao 等[8]研究報道,早期胃癌患者G-17 水平異常升高。李世杰等[9]研究表明,G-17 濃度升高可促進癌細胞增殖以及轉移侵襲,對于消化道腫瘤良惡性鑒別以及治療判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CA125 是對多種類型惡性腫瘤具有診斷價值的重要腫瘤標志物。CA125 屬于黏蛋白類物質,由于細胞基膜的屏障功能,CA125 在健康人血清中濃度極低;當組織惡變或腫瘤浸潤破壞這種屏障功能時,CA125 釋放進入血液中。CA125 半衰期僅為4.8 d,其檢測結果能夠有效反映腫瘤組織的近期變化狀態,對于評估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0]。廖衍強等[11]報道,CA125 水平在胃癌患者中明顯升高,應用于診斷胃癌的靈敏度高達9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前G-17、CA125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

PG 由胃黏膜分泌,按照其生化與免疫特性的差異可分為PGI 和PGⅡ,前者由胃底腺合成,后者則由全胃腺以及位于近端十二指腸的Brunner腺分泌,兩者均是反映胃黏膜組織學狀態的重要生化指標[12]。胃黏膜萎縮時,胃底腺合成與分泌PG I 的功能下降。PG I 水平降低對胃癌發生具有良好的預示作用[13]。PGⅡ也是導致CAG 與胃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董曲文等[14]研究發現,胃癌患者PGⅡ水平高于非胃癌患者,認為早期胃癌患者胃壁生理結構受損,從而導致PGⅡ大量進入血循環中。有研究報道,PGⅡ基因多態性與胃癌發病風險高度相關,編碼PGⅡ基因的第100 個插入/刪除位點攜帶短等位基因,可能誘導胃癌的發病[15]。本研究中觀察組PGI 及PGR 低于對照組,PGⅡ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提示PG 可作為胃癌前病變的重要臨床觀察指標之一。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后1 m 及3 m,患者G-17、CA125 呈明顯下降趨勢,PGI、PGR 均上升趨勢,說明腹腔鏡手術實現了癌灶組織的精準切除,減輕了患者的腫瘤負荷,同時促進胃底腺細胞生理功能的恢復,使其合成PGI 明顯增多。術后3 m,患者PGⅡ低于術前,考慮其原因為:手術治療逆轉了原來癌細胞對胃壁功能的破壞,GPⅡ不再從受損的胃壁大量進入血液循環,因此其水平明顯下降。而術后1 m GPⅡ水平與術前無明顯差異,可能是由于時間較短,胃壁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本研究中通過隨訪進一步發現,與未復發患者比較,復發患者G-17、CA125 以及PGⅡ升高,而PGI、PGR 顯著降低,ROC 曲線分析顯示,G-17(AUC=0.761)、CA125(AUC=0.843)、PGI(AUC=0.741)、PGⅡ(AUC=0.732)、PGR(AUC=0.737)均是預測手術后復發的重要因素,說明病情復發引起G-17、CA125 等腫瘤標志物的相應變化,同時由于癌細胞侵襲胃底腺細胞,并損害胃壁功能,引起PG相關指標的變化,此發現與董曲文等[14]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G-17、CA125、PGⅡ明顯升高,PGI、PGR 明顯降低,且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后,G-17、CA125 持續下降,PGI、PGR 明顯升高,聯合監測上述指標,可為胃癌篩查、腹腔鏡手術療效評估及預后判斷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胃壁亞組胃癌
槭葉鐵線蓮亞組的研究進展
艾灸神闕穴對不同程度力竭運動大鼠海馬區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
冠心病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研究 (正文見第45 頁)
雙能CT迭代重建技術聯合虛擬平掃對胃壁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的影響
空腹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胃癌組織中LKB1和VEGF-C的表達及其意義
胃癌組織中VEGF和ILK的表達及意義
主動脈標化的兒童室間隔缺損與肺動脈寬度的相關性研究
胃真的會被撐大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