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內涵、困境與對策

2023-10-19 04:00劉萍舒宗禮
體育教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因材施教體育教學

劉萍 舒宗禮

摘? 要:“因材施教”符合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性,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體育教育的必由之路。采用文獻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現狀及困境進行討論,提出加強理論研究、完善條件保障、提升專業水平、數字賦能教學等建議。

關鍵詞:體育教學;因材施教;教育過程公平;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06-03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進入21世紀后,三個版本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都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作為課程理念一以貫之。如何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每名學生的潛能,為他們提供適合的體育教育,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促進教育公平且高質量發展,是每位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課題?!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高度關注對所有學生進行激勵與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促進每一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發展[1]。其中至少蘊含有兩層含義:其一,通過變革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學習評價方式等來落實“因材施教”理念,踐行教育過程公平。其二,為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施加差別化的體育教學,促進每一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展,體現了體育教學對高質量的追求。

一、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內涵

“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早在孔子時期開創并后續經各朝各代教育家繼承得以傳承與創新,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便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冬F代漢語詞典》中將因材施教釋義為:針對學習對象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2]。由此可知,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發展需要,進行差異化、個性化、針對性體育教學,體現了體育教育對于“高公平”與“高質量”的雙重追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凡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個性與共性、個別與一般的哲學道理。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育教學過程中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而身體活動以大腦基本功能為基礎,但身體活動能力可通過后天訓練產生明顯區別,也就是說,體育教學中不同學生個體之間身體差異、運動差異較智力差異更為懸殊,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尤為重要。同時,新體育課標中提出核心素養的目標與要求,其中核心素養并不僅僅指通俗意義上的運動技能,還包括身體條件、競爭意識、體能水平、興趣愛好、運動基礎及合作能力等多種素養。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僅以運動技能水平高低作為選擇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式的標準,要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材施教”。

二、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困境

“因材施教”理念提出后,學校與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進行了積極探索。具體表現有對識“材”的認識不斷加深、對施“教”的力度把握更清、對個性化教學的特點總結更全,對于推動青少年增強體質健康、提升參與興趣、實現快樂體育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俱樂部教學模式、走班制教學模式,學生在體育課中可根據身體條件及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運動項目,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個性化鍛煉需求并激發其學習動力的同時利于體育教師因材施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再如體育教學采取相對性評價的探索,體育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并有效激發學生尤其是低體育水平階段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繁(學習項目繁雜)、淺(“蜻蜓點水”式教學)、偏(缺乏系統規劃)、斷(學段脫節現象)等“誤識”與“誤用”的問題,如高級放養式教學、“有教無類”等[3]。故“因材施教”理論仍處于摸索階段,在推動體育教學高質量、高公平發展中所展現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而出現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知困境

茅盾在《認識與學習》中指出,認識而后倘不繼之以學習,則認識不全。而認知決定思維,思維影響行動。體育教師及家長作為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實施者及主導者,其對“因材施教”的認知直接影響施教效果及結果。但當前體育教師仍受到傳統教育思想、教學習慣及現實條件的影響,存在對“因材施教”認識不全、不深、不重視的困境。家長迫于升學壓力及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考試科目中,并沒有認識到體育教育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對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作用認知局限、視野狹窄。而學生作為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主體,長期困于標準化、規范化、機械化的應試教育中,尚未真正認識到如何在體育教學“因材施教”過程中提出個性選擇并積極互動,而缺乏學生主動性的體育教學“因材施教”將無益于實際教學效果及目標。

(二)資源困境

場地設備、體育課程、教師是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必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其發展的基礎和載體,直接關系體育教育的發展質量。但根據相關數據可知,我國體育教育經費標準僅達到欠發達國家水平,且存在體育師資配備不齊、場地設施建設不足、先進教育信息不均等現象。具體表現有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需要充足的物質資源,如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智能化的監測設備、足夠數量及種類的場地設施資源、高素質高標準的體育師資等,這些物質條件只有部分發達地區的學??梢詽M足,尤其是農村地區體育設施與此要求相差甚遠,基本物質條件得不到保障且覆蓋不均。再有體育課后服務師資短缺情況,我國體育課后服務探索剛剛起步,服務內容及服務質量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便無法得到良好落實,嚴重制約其發展。

(三)能力困境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實施者與引導者,其對“因材施教”的認識深度及實操能力尤為重要。首先,識“才”能力欠缺。當前體育教師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學生發展觀,且缺乏學生核心素養測評制度。無法準確把控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身體條件等核心素養指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兼顧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教學[4]。其次,教“材”能力欠缺。體育課堂中要貫徹“因材施教”,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多樣化的教學能力及課堂組織能力,如一堂體育課中包含羽毛球、排球、籃球等多種運動項目,體育教師無疑要做到多項目多組織多層次進行教學,但由于體育教師缺乏原始綜合能力積累、統一系統培訓等,當前多數體育教師無法完整完成體育教學“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難以高質實施。

(四)技術困境

隨著信息化與智能化時代的快速發展,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需要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支撐。當前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產生著日益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賦能體育教學“因材施教”將逐漸成為未來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體育教學方式借助互聯網技術及多媒體設備的發展可實現不斷更新,新元素的輸入豐富課堂內容并為課堂帶來新的體驗,教學手段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在當前體育教學中,信息化與智能化應用水平較低,尤其在“因材施教”過程中,該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將教師與學生聯系起來,如何將海量的互聯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體育課后服務難題,是體育教學高質量高公平實施“因材施教”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對策

(一)提升認知水平

因材施教思想能夠經久不衰,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學者對其不斷進行傳承與創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并積極將這些理論應用于體育教學實踐中,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反思、創新、融合。而體育教學真正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并非易事,這不僅需要政府和學校的積極引導,更需要教師和受教育者的配合完成以及家長的高度重視。因此,體育教學實現“因材施教”應統一思想,不斷完善理論體系,從多維度、多視角、多層次對體育教學現狀進行深入研究,關注學生個體及其主體位置,密切聯系教學實際,及時反思、修正、完善。如建立系統性、針對性的培訓體系,對教師、家長、學生針對“因材施教”進行場景滲透式的動態培訓,不斷提升其認知水平,以求隨時代而動,滿足時代對體育教育的要求[5]。

(二)完善條件保障

體育教育政策是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的精神引領,而教育經費則是體育教學活動的物質保障。針對當前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出現物質基礎薄弱的問題,應拓寬經費來源,建立政府、社會、個人等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投資機制,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并提高預算執行效率,擴大教育公平。同時在落實過程中,要提升經費監管水平,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的經費使用原則,并鼓勵學校對體育基礎設施進行合理規劃與使用,如通過課后時間學校體育設施進行有償社會共享,由此獲得的收益成立學校體育設備專項資金,用以進一步滿足學校體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所需的體育基礎設施。

(三)提升專業水平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其專業素養是“因材施教”的關鍵。在我國體育教學多為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建立科學系統的學生核心素養測評機制并采用分層教學,是提升體育教師推進體育教學“因材施教”能力的有效手段。為確?!耙虿氖┙獭钡挠行嵤?,測評體系要包含學校、教師、學生,測評內容要科學、全面、多維,不僅要重視學生個性特征,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傾向性,準確測評個體差異性[6]。分層教學包括學生分層、目標分層、分層施教、分層評價及反思調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表現為通過測試、觀察及學生自我評價,了解學生個性差異進行分層,依據不同層組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學習目標,而后進行分層施教,面對不同層級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與評價,并根據學習效果進行相應調整[7]。

(四)數字賦能教學

快速推進數字技術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滲透因材施教技術[8]。數字賦能體育教學“因材施教”可具體在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如積極推廣個性化學習技術,通過數據在精準定位學生的身體條件、個性特征、學習能力、運動經歷等基礎上,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及學習方式。采用邊緣計算技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數據綜合評價無需通過云端可直接進行數據處理,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快捷精準的個性化反饋。同時,可借助區塊鏈技術,追蹤并深挖學生的運動軌跡、習慣偏好、身體特長等,并儲存于線上系統中,便于其個人數據安全并實現長效共享。數字技術賦能體育教學“因材施教”,這不僅面向人人,還進一步縮小城鄉地區差異,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教育高質量與高公平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于素梅,許弘.《〈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04).

[4]張苗苗.延安市城區普通中學大班額條件下因材施教現狀與對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7.

[5]成尚榮.高水平因材施教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命題[J].人民教育,2021(18).

[6]陳如平.“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J].中小學管理,2020(01).

[7]顧皓然.因材施教理念下小學體育分層教學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3(01).

[8]王亞男.人工智能賦能因材施教的實施路徑研究[D].武漢:湖北師范大學,2023.

猜你喜歡
因材施教體育教學
小學作文如何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職高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游戲融入教學建構靈動式體育課堂研究
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競爭意識培養探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