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畫家李寶章《臨安山色圖》考釋

2023-10-19 03:32閆楠
書畫世界 2023年8期
關鍵詞:山色題跋臨安

文_閆楠

江蘇大學

內容提要:晚清常州籍畫家李寶章是清末畫家中一個被忽視的人物,他不僅被時人贊譽“詩書畫三絕”,同時也是常州李氏家族書畫藝術的引領者,其子李毅士、孫李宗津皆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顯赫人物,對近現代美術史有著重要貢獻。李寶章雖然享有“詩書畫三絕”聲譽,但鮮為今人所知。本文以李寶章《臨安山色圖》為例,從繪畫風格、題跋等方面對該作品做簡要探究。

引言

作為南宋都城的千年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是“宋韻文化”流傳千年的重要承載地,其繁榮的經濟和優越的地理環境吸引了歷代畫家的關注,留下了諸多描繪臨安的名作。清初畫家王翚(1632—1717)65歲所作的《臨安山色》(圖1)長卷當為描繪臨安山水的重要畫作。此作縱34.5厘米、橫365厘米,以元人筆法表現了臨安山水,將臨安山水的奇秀盡收畫卷。該作繪于丙子(1696)秋,卷首由乾隆時期大學士錢大昕篆書題寫“臨安山色”,卷尾由乾隆帝堂兄弘旿寫跋,足見該作品受到朝廷的重視與贊譽。王翚另作有《仿巨然臨安山色圖》(圖2),作品以巨然筆法繪就,樹石多呈赭石色,應為秋景。該作畫幅雖小,但不失為一幅表現臨安秋色的精品。與李寶章同時代的畫家周梓,在1906年也創作了一件《臨安山色》(圖3),該作以董、巨筆法繪就,采用了與王翚同樣的長卷形制。李寶章在王翚《臨安山色》以篆書題寫畫題、以平遠為主要表現手法、以長卷為呈現形制的基礎上傳承古法,自出新意,創作了《臨安山色圖》(圖4)。

圖1 王翚 臨安山色

圖2 王翚 仿巨然臨安山色圖

圖3 周梓 臨安山色

一、李寶章及其《臨安山色圖》

李寶章(1849—1928),字穀宜,一字谷伊,號斐園,晚號待盦老人,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舉人,官至浙江候補道。工詩詞善書畫,人稱“詩書畫三絕”。清亡后,李寶章隱居蘇州,詩畫自娛,與俞樾、曹允源等酬唱往還,著有《待盦題畫詩存》《谷遺詩存》《斐園詩存》《斐園詩余》《谷遺詩余》《待盦詩存》《谷遺詩草》等,事跡詳見《清代朱卷集成》之“李寶章履歷”、《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等。[1]40

李寶章《臨安山色圖》畫心部分縱39.5厘米、橫246.5厘米,引首有篆書大字題寫的畫題,卷中、卷尾有諸家題詩作跋,盡顯鑒藏接遞之風雅,總體規模雖比不上王翚的《臨安山色》,但氣象宏達,別有一番境界。

該作是李寶章游歷臨安后而作,為紀游山水畫。李寶章在全卷題跋最后也提到了王翚所畫《臨安山色》,足見他對王翚作品的了解,以及對臨安山水圖像譜系的熟悉。不同于王翚的《臨安山色》,該作多采用元人筆法繪制,全幅水墨結合淡彩。畫法上以線皴勾勒為主,輔以點苔,且皴染兼備。構圖上采用“三遠法”,表現了奇峻疊巒的高遠之景、遠山依依的深遠之景、江岸起伏的平遠之景。從圖中多處的赭紅色可以看出,畫家所繪應為秋景,描繪的是“明凈如妝”的臨安秋色。卷首以煙波浩渺的湖面為開勢,近處漁人泛舟,遠處水岸茅屋,遠山如黛,水天一色。近岸之處為卷中重要的近景,奇石層疊多變,古木密林多幽,小路彎折多靜。樓臺屋宇隱于山前林后,游人行進于曲徑通幽處。此段共繪有六人,四人抬轎一人乘,一人騎驢欲出行。畫面上部描繪峭拔高遠的山勢,縈繞如紗的云霧回轉于山腰之間,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本碇修r田阡陌,田園景象盎然,兩閣樓層疊,遠處廟宇寶塔坐處山根,紅墻藏于紅葉間。卷中后部山崖間飛瀑直瀉而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近景草廬分布在紅林近山之坳,中景村舍掩映于竹林,遠景山巔樹木叢生。畫中溪流宛轉曲折,最后匯入山下湖中。山腳水邊巨石聳立,水上有漁人撐船,湖岸的垂柳輝映著小橋軒榭。卷尾同樣以溪岸水邊為合勢,跨溪水而建的小木橋延伸至竹林后,竹林、岸柳和雜樹均向卷首傾斜,與卷首形成開合呼應之勢。

李寶章所作《臨安山色圖》長卷在筆法上細膩沉穩,以細筆短線皴和疏密有致的苔點寫景狀物;在意境上追求靜雅肅穆之美。雖受王翚、周梓長卷形制的影響,但李寶章取法石濤、石谿,技法極為嫻熟,筆法老到、渾厚自然,盡顯山川迂回跌宕之勢。李寶章《待盦題畫詩存》中有“天開圖畫皆藍本”句,可知其山水畫創作是以師法自然造化為旨,是在對山水客觀審視和觀察后,將其以自己的理解和心境呈現在紙卷上,畫山水為實,而志在寫胸中丘壑之意。李寶章所繪《臨安山色圖》,其中山川有連綿不斷之勢,很明顯是受到石濤畫理的影響。正如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所言:“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于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盵2]33

二、李寶章《臨安山色圖》的繪制年代與題跋

李寶章《臨安山色圖》卷前有三處題跋。

第一處是卷首“臨安山色”四個篆書大字,由落款“祖年敬題”可知為李寶章長子李祖年所題。李祖年(1869—1926),字搢臣,號紀堂,光緒甲午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山東文登、歷城、泰安等知縣,西汾州知府,民國后任山西省財政廳廳長,是一位典型的舊式文官轉變為民國要員的過渡性人物。由于其進士背景,于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卷首“臨安山色”筆力深厚,氣象剛正。題寫時間為“戊午歲陽月”,即1918年,可見此畫應作于是年。

第二處題跋為李寶章的好友費樹蔚所題:

戊午十月二十四日,待翁見過,示臨安紀游畫卷,征予一詩,期以三日。待翁去后,戲題長歌十七韻,即日送還,祈正。

待翁生有山水癖,老覺光陰閑可惜,胸中畫稿亦無數,天目歸來有新獲,圖成過我索我歌,三日為期苦相迫,我嗔公游不見招,心知妙筆難刻畫,待翁嚄唶笑我癡,入山寒雨十日積,騫驢笱輿瘁行役,貌此溪山縹緲跡,渲染丈紙雜丹碧,恣汝臥游寧不適,我聞再拜心釋然,鈿映窗光審標格,置身如在巖壑間,愧乏環祠慰泉石,臨安山色天下知,畫師想像勤捃摭,公今畫手兼詩人,況著羽衣蠟桐屐,得句持較蘇軾多,揮毫追到王翚亦,世路雖隘心安便,福人或是散仙謫,熊豹猿鳥同一觀,憑吊興亡了何益(兩聯皆用坡公游臨安詩意)。此圖流轉千百年,不愁陵谷數變易,催詩火急或相戲,縱非能事敢曳白,墨光凌亂著紙濕,卷畫還公日未夕。費樹蔚。

題跋時間為“戊午十月二十四日”,即1918年11月27日,從題跋中“征予一詩,期以三日”之句可知,李寶章是1918年11月24日之前完成此卷,也符合李氏所畫臨安秋色紀游的時間。由此可推知,李寶章在1918年秋天游歷臨安,歸后作此圖。此時李寶章年已古稀,自同治十二年(1873)中舉至清亡,近40年的官宦生涯已構建了李寶章胸中丘壑,他以畫之理、筆之法繪就了乾坤天地之質與飾。

費樹蔚19歲中秀才,蘇州名士吳大澂(1835—1902)看中了費樹蔚的才俊,把小女兒吳本靜嫁給他。吳本靜的姐姐吳本嫻嫁給了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費家與袁世凱家族成了姻親。費樹蔚是晚清著名詩人柳亞子的表舅。費樹蔚一生兩次赴京為官,一次是清末宣統年間,一次是在袁世凱麾下,時間都不長,其大部分時間都在蘇州,經商辦企業,從事公益事業,維護地方平安。

第三處題跋為費德保所題:

臨安山水甲天下,六橋三竺曾遨游。屐齒所經時促迫,未能選勝兼探幽。天目尤為浙名勝,時作臥游愿未酬。我友李叟擅三絕,不唯循吏且名流。傾□相交滄浪遇,席間介紹有曹邱。(初識君于滄浪亭曹振翁座中)談笑風生驚四座,健若海鶴淡若鷗。袖中示我圖一幅,展卷不覺開吟眸。妙筆渲染王摩詰,清詞淡遠韋蘇州。況有郎君才濟世,服官山右多勛猷。掛冠歸田專養志,視膳問安色思柔,吁嗟乎,平地神仙談何易,先生此福前生修。戊午仲冬,穀宜先生囑題,時有目疾,勉為涂鴉,并請呈教。吳門弟費德保,年七十有二。

費德保為民國實業家、水利專家,于書法有一定的造詣。由題跋可知,費氏題寫時已72歲,費氏與李寶章可謂志業相投。

畫卷最后有李寶章自題:

江南山水秀而不奇,浙東山水奇而不秀。惟此一游天目之勝,正當秋日初晴,紅葉白云,寒草溪清,俯視遙瞻,真不吝身在圖畫中也。

李寶章曾任杭州監司,對臨安府的山水特征應是了然于心,從“江南山水秀而不奇,浙東山水奇而不秀”之句可見,此乃畫家以物言志托情之作。

從以上題跋內容中可以看出,李寶章對山水畫已到成“癖”的程度,“期以三日”逼迫費樹蔚臥游山水后贈詩的舉動,可見兩人交情之深。費樹蔚的跋文描寫了李寶章是在觀摩寫生中完成的這幅圖卷的繪制,并將老友的畫風傳承脈絡做以說明,“得句持較蘇軾多,揮毫追到王翚亦”。費樹蔚可謂李寶章的知己,深知老友在畫藝上有與前賢相媲美之野心。

結語

李寶章《臨安山色圖》中,江湖平川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虛與實的對比強化了平川萬里之勢;峰巒之巔,或隱入云層,或推至畫外,更是增加了山嶺崇峻之感;游客穿行于草木豐茂的林間小道,漁夫劃舟于清波浩蕩的水面之上,茅舍高塔點綴于深壑幽靜的山谷之中……整幅畫面無處不充滿著生意,無不呈現出一種“曲徑能通幽”“境深若貴明”的深邃意境。畫中的清溪、怪石、曲橋、茅屋、高峰、幽谷等,大概就是中國山水畫家向往賦閑隱居的符號與托物言志的載體。此圖雖為表現臨安秋色,但是畫中濃濃的田園氣息或許正是李寶章晚年由晚清進入民國后平靜歸隱心情的真實寫照。

猜你喜歡
山色題跋臨安
解云龍
謝稚柳《粵北錦江山色》
款、印、題跋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
姜宸英《選詩類鈔》題跋續考
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校補
《山色青青不改顏》國畫
我校臨安校區簡介
浙江臨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啟示
臨安37噸電鍍污泥傾倒者被查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