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2023-10-19 05:30
鐵道警察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警械學練案例

林 永

(鐵道警察學院警察體育與戰術訓練教研部,河南鄭州 450053)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1]。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是公安院校及司法警察院校主要專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應以培養學生具備勝任對抗性警務執法活動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為目標,然而在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普遍重視對學生擒拿格斗、警械使用動作技能的教學,對學生技能應用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不足。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警察防衛與控制教師團隊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的意義,分析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的特點,對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進行整體性規劃建設。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的意義

一是促進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涵建設,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受近現代“實用主義”“科學主義”“實證主義”等多重影響,我國高校課程通常注重對知識與技能的建構、對理性認知能力的開發以及對過程與方法的關注[2],忽視了對課程精神價值育人資源的挖掘與利用。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將提高學生徒手防控與警械使用技能的規范熟練度作為聚焦點,對學生技戰術應用能力及學練價值引領不足。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從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3]挖掘,該課程具有的豐富課程思政資源:從服務國家、行業、專業來看,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將培養學生對抗性執法能力作為主要的育人目標。對抗性執法活動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險性等特征,對警務工作者的實戰本領與思想政治素質是極大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和平年代,公安隊伍是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隊伍。在人民群眾遭到違法犯罪分子暴力侵害時,人民警察往往展現出不怕流血犧牲、沖鋒在前、頑強拼搏,救人民群眾于危難的擔當奉獻精神。這樣的案例事跡數不勝數,其中均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從國際、文化、歷史來看,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包含著體現中國特色的執法理念與警務技戰術,這種特色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所形成。此外,追溯課程內容的文化來源也可作為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資源的發掘渠道。多角度挖掘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資源,能夠豐富課程的知識內容體系,加強課程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練的廣度與深度,促進專業能力的培養,強化警務實戰本領學練價值的引領,將有力促進課程內涵建設,更好發揮課程育人價值。

二是為其他警體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重要參考,為實訓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警體類課程主要包括體能類、技能類、戰術類課程[4],是警務指揮與戰術專業、特警專業的專業課程,其中“警察體能”“警察防衛與控制”“武器使用”“警務戰術”四門課程,一般作為其他公安專業的公安基礎類課程開設。警體類課程共同作用于對學生從事對抗性執法活動所需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培養,課程內容關聯緊密呈遞進性關系,教學組織形式與方法趨同。警體類課程思政教學存在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由警體類課程實踐應用強的特點所決定,要求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情感上去認同課程蘊含的精神價值,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領學生實踐中去踐行這種精神價值。從情感認同與實踐踐行兩個維度共同著力,探索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將為警體類課程思政建設發揮重要的示范作用,為警體類課程群思政協同建設奠定基礎。另外,實訓類課程在教學組織形式與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建設能為其他實訓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二、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主要包括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課程思政資源發掘。

(一)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目標設計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是對課程知識傳授目標、能力培養目標、價值引領目標的整體綜合設計。為了使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的價值目標應基于課程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包括總體目標設計、單元目標設計、單次課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價值目標都應基于同層次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設計。下面主要以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總體教學目標為例,通過分析課程知識與能力目標,來對應設計課程價值目標。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了解我國警務技戰術的來源文化,全面理解掌握對抗性執法活動的法律依據、安全行動理念原則等知識內容,熟練掌握徒手防衛與控制、警械使用等實戰技能。課程能力目標是學生具備依法使用現場處置措施,安全有效完成制止暴力違法犯罪行為、緝捕嫌疑人等對抗性執法任務的實戰能力。因此,可以將“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的愛國精神”“心系國家與人民安危的職業品格”“自強不息與頑強拼搏的英雄情懷”“信仰法律與維護法律的法治思維”,作為課程的價值引領目標。課程價值目標與知識目標、能力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價值引領目標與知識傳授目標、能力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

(二)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資源發掘

課程思政資源的發掘,需要以課程思政目標為導向,對課程知識體系所蘊含的思政資源進行系統挖掘。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將緊緊圍繞為實現“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的愛國精神”“心系國家與人民安危的職業品格”“自強不息與頑強拼搏的英雄情懷”的思政目標,從課程內容體系中系統發掘思政資源,完善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容體系,為課程內容體系真正發揮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功能奠定基礎。

1.培養愛國精神的課程思政資源

探尋課程內容的文化來源,可以作為課程思政資源挖掘的一種渠道。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容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闡釋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可以提高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精神。

一是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容與中國武術文化。我國警務實戰中的技能技巧都可以從中國武術中找到根源[5]。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中的兩大主干內容徒手防控技能與警械使用技能,均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武術文化元素。課程中的格擋躲閃、拳腿肘膝、失衡保護、肢體控制等徒手防控技能,來源于中國武術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課程中各式警棍、警用匕首、防暴盾牌、防暴鋼叉等警械使用技能,借鑒了中國武術中“十八般兵器”的技擊用法;課程要求的依法使用強制性措施,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為限度,避免過度使用強制性措施等執法原則,與中國武術“未曾習武先習德”“點到為止”等價值觀念有內在的契合。

二是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內容與我國軍事文化。課程中警械使用內容與軍事文化的聯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新疆基層派出所時對民警所說,看到你們的長警棍,不由想起明代時戚繼光訓練怎么打倭寇[6]。課程中最小作戰單元內容與軍事文化的聯系,如警察“盾棍叉”“盾棍槍”等三人最小作戰單元,借鑒了我軍“三三制”步兵班組突擊戰術[7]。

2.塑造職業品格的課程思政資源

課程思政要圍繞學生專業學習的思想問題來開展,不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課程思政是在搞形式主義。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教學中,學生也常常會有“為什么學練這門課,學練這門課有什么意義”的思想問題?;谡n程價值功能,可從為國家、社會、群眾安全、自身安全與發展而設計課程思政內容。

一是為國家、社會、群眾安全而學練的思政內容。在第一周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理論概述教學,以及后續課程實訓時,教師可將典型的現場處置案例作為思政內容。典型案例既要能使學生感悟到公安民警憑借過硬技戰術本領,及時安全有效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有力捍衛國家政治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寧的價值意義,又要能使學生總結反思,如果公安民警缺乏現場處置能力,將造成嚴重后果的經驗教訓。通過典型案例學習與實訓體悟,學生能夠內化“學練過硬本領就是為了履職擔使命”的價值觀念,最終形成“心系國家與人民安?!钡穆殬I品格。

二是為自身安全與發展而學練的思政內容。第一,為自身安全而學練。在教授執法安全理念與職業危險危機意識的理論內容時,教師可將民警因公傷亡的數據及其原因作為思政素材,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加強體質與實戰本領訓練,是從事公安工作保護自身安全的需要,也可將與其緊密相關的、民警因防控意識與能力欠缺而遇襲的典型案例作為思政素材。第二,為自身發展而學練。在課程理論概述向學生介紹公安實戰大練兵現狀時,教師可將練兵比武競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先進模范事跡作為思政素材,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

3.淬煉英雄情懷的課程思政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8]。公安隊伍擔負著捍衛國家政治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寧的神圣職責,是英雄輩出的群體。崇尚學習公安英雄模范是傳承弘揚公安文化精神、培養公安事業可靠接班人與建設者的重要措施與主要抓手。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可以將與課程緊密聯系的英模事跡、課程學練過程本身,作為培養學生英雄情懷的課程思政內容。

一是與課程緊密聯系的英模事跡。在公安工作各條戰線上,涌現著一批又一批公安英雄模范。公安英雄模范事跡是公安類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的主要來源。選擇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的公安英模事跡作為課程思政素材,既能用公安英雄模范的事跡精神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又能將公安英雄模范的經驗做法充實到專業教學內容中去。例如在教學警組控制抓捕內容時,教師以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馮志強事跡為思政素材,講述他所帶領的“狼之隊”便衣中隊為抓捕犯罪嫌疑人連續在寒冬室外的車內蹲守28天,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團結堅韌、頑強拼搏的精神。另外,學習他們通過加強體能與技戰術訓練、數據庫建設、裝備研發利用等提高實戰能力的經驗做法。

二是課程學練過程本身。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是一門以實訓為主的課程,課程學練過程本身對學生價值觀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課程的學習訓練,尤其是高強度高負荷的體技能訓練、模擬實戰訓練,對鍛煉培養學生具備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英雄情懷發揮著顯著作用。但這一作用的發揮需要建立在教師對學練過程科學設計的前提下,需要其基于學情合理分析設定學練強度與難度,使學生“努力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教師可以在學生遲疑與畏難時,用時代楷模張劼、杜富國等英雄模范的事跡激勵引導學生。

4.鍛造法治思維的課程思政資源

公安機關是國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重要力量,是法律的執行者與捍衛者,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公安專業人才法治思維培養是新時期公安工作對公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不僅要注重對學生依法使用處置措施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還應不斷強化對學生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的法治思維養成與法治精神引領。主要將正反兩方面的典型執法案例,作為鍛造學生法治思維的課程思政內容。

一是反面執法案例。如在教學徒手控制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某地民警違法使用徒手制止措施,而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例作為思政內容。結合此案例,教師可以形象具體地講解使用徒手制止的依據、條件、程序、原則等知識內容,針對性組織模擬此案例警情的應用處置訓練,還可以通過深刻反思此案例的經驗教訓,引導學生用法治思維去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

二是教科書式執法案例。除通過案例反思汲取教訓的方式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科書執法案例正面引導的方式對學生法治思維進行培養。如在教學警械使用內容時,教師以上海民警執法使用警械強制傳喚當事人的案例為課程思政內容,在進行警械使用專業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教科書式執法對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樹立警察良好公眾形象、促進公安法治建設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法治思維與法治精神。

三、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是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實施,需要圍繞課程思政目標主線,對如何深化課程專業內容與思政資源有機融合,進行課前、課上、課后全過程的教學實施。課前,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課程思政案例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預習,并初步感受案例蘊含的價值意義。在導入部分,教師組織學生對預習的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在情感上認同案例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并明確本次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教學中心環節,教師主要組織學生開展實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應用的過程中踐行案例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結束部分,由學生代表回顧本次課的學習內容,并簡要交談學習感受,教師做補充與點評并布置課后作業。課后,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復習鞏固作業、學習感悟作業,教師進行教學分析總結。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思維導圖見圖1。

圖1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思維導圖

(一)培育英雄情懷與職業品格的課例:鞭腿、側踹腿打控技能教學

1.課前階段

課前,教師向學生提供案例視頻學習資源并布置思考作業。將福州民警突襲使用鞭腿擊打劫匪成功解救人質的案例、在邊境沖突中我軍某邊防部隊戰士使用側踹腿痛擊外軍士兵案例作為學生課前學習資料,并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徒手打控技能的作用價值,做好課上發言與討論準備。

2.課上階段

在導入部分,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課前預習案例。結合兩則案例,教師從技能與戰術專業角度講解鞭腿、側踹腿在實戰中的應用,同時引導學生學習案例中的公安民警與邊防戰士臨危不懼與頑強拼搏的英雄氣質,樹立心系國家與人民安危的職業品格。

在中心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實訓,引導學生積極踐行案例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在技能實訓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反復的基本功訓練而感到枯燥,因高強度的訓練產生畏懼、退縮等消極心理。出現這些思想問題時,教師可利用訓練間歇與講評時段,向學生講述展示這些英雄在訓練場上千錘百煉、摸爬滾打的事跡與場景,引導學生在實訓中積極踐行頑強拼搏與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結束部分,由學生代表梳理總結本次課學習內容,并簡要談學練感悟。教師補充并點評,布置課后技能訓練作業、學習感悟作業。

3.課后階段

課后,學生需完成鞭腿、側踹腿擊腳靶或沙袋各30次,兩人攻防訓練各15次;圍繞本次課學練的內容、收獲與意義撰寫學練感悟(不少于500 字)。技能訓練任務完成情況以視頻形式提交,學練感悟以書面或視頻形式提交。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學生過程性考核成績的主要依據,學練感悟作業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與反思的主要依據。

(二)鍛造法治思維的課例:催淚噴射器與警棍使用教學

1.課前階段

課前,教師將某地派出所民警因違法使用口頭傳喚與警械(警用催淚噴射器、警棍)停職接受調查的案例資料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查閱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此類警械使用的依據,并圍繞此案民警使用警械為什么違法,以及未來如何避免同樣問題發生兩個問題進行思考,做好課上發言討論準備。

2.課上階段

在導入部分,教師引入課前預習案例,組織學生用法定依據解釋說明案例中違法使用警械問題,教育學生要深刻汲取此案的經驗教訓,加強法律知識儲備與應用訓練,做到依法執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在中心環節,首先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教師組織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操作規程》等法律法規中對使用警棍、催淚噴射器等驅逐性、制服性警械的規定,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明確使用此類警械的法定原則、條件、程序。其次,組織警械的基本操作訓練。最后,組織判明情形依法使用警械的訓練。教師組織一組同學扮演執法對象,由他們“出題”展示四種情形,包括兩種不能使用警械的情形——辱罵與挑釁警察,兩種可以使用警械的情形——襲擊警察、以暴力方式阻抗警察依法履職的。后兩種可以進行判明情形依法使用警械訓練。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訓,學生能夠掌握使用此類警械的法定依據,通過實訓培養學生依法使用警械的能力,積極踐行法治精神,學會用法治思維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

在結束部分,由學生代表對本次課學習內容進行梳理總結并簡要交談學練感悟,教師做補充與點評。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包括技能訓練作業、案例分析報告兩部分。

3.課后階段

課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作業,使用生活中的近似催淚噴射器與警棍外形的物品,進行警械基本使用技能的復習鞏固。學生分析給定案例,要求學生對某地交警在進行交通違法行為查糾時使用警用催淚噴射器的案例進行分析,并撰寫案件分析報告,報告包括三部分,即案例經過、判斷使用催淚噴射器是否依法合規以及判斷的法定依據。

(三)培養愛國精神的課例: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教學

1.課前階段

課前,教師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基層派出所調研時評價民警裝備的資料發給學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當時講道,“看到你們的長警棍,我不由想起明代時戚繼光訓練怎么打倭寇”[6]。另外,教師將我國明朝戚繼光創設的“鴛鴦陣”、近現代我軍“三三制”步兵班組突擊戰術的視頻資料發放給學生學習。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認真學習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并廣泛收集資料,思考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與“鴛鴦陣”“三三制”的關系問題。

2.課上階段

在導入部分,教師向學生們介紹“鴛鴦陣”“三三制”戰法在我國軍事戰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兩種戰法是我國傳統軍事文化與當代軍事文化的先進代表,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三三制”戰法被多個國家軍隊借鑒采用,美國西點軍校將其列為教學經典案例[9]。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充分借鑒了“三三制”戰法[6],它是對我國軍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此,來培養學生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的愛國精神。

在中心環節,教師從技戰術角度結合“鴛鴦陣”“三三制”戰法講解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第一,三者屬同一概念。三種戰法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中對最小作戰單元的概念的界定,“能夠在一定環境下,相對獨立完成基本作戰任務的團隊”[10]。第二,有共同的戰法特點。小組成員均有明確的分工,如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中盾牌手負責掩護,相當于“鴛鴦陣”中長牌手的作用;盾棍叉的長棍手負責控制距離與警戒支援,相當于“鴛鴦陣”中狼筅手的作用;盾棍叉的鋼叉手負責制服,相當于“鴛鴦陣”中長矛手的作用。第三,警察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戰法與“三三制”戰法的隊伍組織形式相似。盾棍叉戰法中3名警察站位呈三角形構成1個處置小組,3個處置小組構成1個處置班組,在現場處置時3 個處置小組可分別負責處置、警戒支援、封控的任務;“三三制”戰法由3 名士兵站位呈三角形構成1個戰斗小組,3個戰斗小組構成1 個戰法班組,3 個戰斗小組呈三角形分布,由2 個戰斗組火力掩護,1 個戰斗小組快速推進,采取交替掩護推進的方式。

在結束部分,由學生代表梳理總結學習內容并簡要交談學練感悟,教師做補充與點評。教師布置課后技戰術訓練與學習感悟撰寫的作業。

3.課后階段

第一,學生完成技戰術復習鞏固訓練。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利用替代盾棍叉的生活物品,完成盾牌、長警棍、鋼叉的基本技能復習鞏固,如持背包模擬持盾進行推撞擊的訓練,持拖把模擬持長警棍進行戳擊與劈擊的訓練;3 名學生持生活物品模擬裝備,進行戰術配合訓練。第二,學生完成學習感悟撰寫作業。主要圍繞學練內容、收獲與感悟來寫,不少于500 字。訓練作業以視頻形式提交,學習感悟以視頻或文字形式提交。

四、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是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需要能夠客觀真實反映育人成效,應發揮反饋促進課程思政教學不斷改進完善的作用。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應緊緊圍繞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構建符合課程思政教學實際的教學評價方法體系。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體系,包括單次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階段性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總結性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檔案建設,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記錄。

(一)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體系

1.單次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

將課上結束部分的學生代表總結性發言與課后全體同學的學練感悟作業,作為評價單次課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主要依據。第一,對課程結束部分學生代表總結性發言的評價。教師需認真記錄學生代表對專業內容學習的梳理總結,以及學練感悟發言情況,對照本次課知識能力與價值目標,對本次課課程思政教學做初步評價。第二,對課后全體同學學練感悟作業的評價。教師通過評閱課后作業,不僅要評價學生對專業內容的梳理總結的正確性與全面性,還需通過學生字里行間的表述,判斷學生是否提及價值意義層面的內容,是否產生了思想的積極變化,逐個記錄,對學生本次課知識掌握、能力鍛煉、思想變化做總體性評價,并形成文字材料。

2.階段性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

對階段內每次課課程思政教學成效進行綜合分析,組織單元、期中階段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測驗。教師可通過組織單元思政案例內容的試卷測試或師生問答回答的方式,評價階段性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另外,教師應遵循課程思政隱性教育原則,不宜顯現試卷與活動主題。如徒手防衛與控制單元教學任務完成后,從此單元教學使用過的課程思政案例中,選擇四則或以上案例分別作為愛國精神、職業品格、英雄情懷、法治思維的測試內容(詳見表2)。最后,基于階段內每次課課程思政成效分析材料、階段性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測試情況,形成階段性課程思政教學總結性文字材料。

表2 徒手防衛與控制單元思政案例內容問答測試

3.總結性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

對各階段課程思政教學成效進行綜合分析,組織期末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測試。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對單元、期中各階段總結性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圍繞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四類目標,抽選各單元具有代表性的思政案例,編制期末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測試試卷。最后,教師基于各階段課程思政教學分析總結材料、期末試卷測試情況,撰寫學期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分析總結性材料。

(二)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檔案建設

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檔案,應系統全面梳理學生學練成果與教師教學分析總結材料。教師以學期班級為單位對課程思政教學檔案進行建設。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檔案應包括每次課結束部分學生代表的學練感悟視頻、課后班級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作業與學練感悟作業、每次課課程思政教學分析總結材料,每單元的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試卷及測試結果分析材料、每單元課程思政教學分析總結性材料,期中與期末的課程思政案例內容問答試卷及測試結果分析材料、學期班級課程思政教學分析總結性材料等。

五、結語

以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為例,圍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對課程思政進行系統整體性建設的模式,能為警體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重要參考,也為其他實訓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系統整體性建設,有利于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形成閉環,課程思政目標的明確與貫徹始終是達成這一系統整體性建設的關鍵。和其他課程一樣,警察防衛與控制課程思政教學并不是在每次課上都必須開展,應重點建設好課程思政資源與課程專業內容融合較高的課例,并逐步展開建設,避免出現課程思政硬融入,為了評價課程思政成效盲目增加課業負擔,造成學生內心抵觸的情況發生。

猜你喜歡
警械學練案例
以學練標準為基礎促學練內容之有效
法律視角下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問題及對策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50米快速跑學練組織的策略研究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人民警察合法用槍關鍵點研析——對《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的理解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四個條件的內容及其關系——對《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的闡析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初中生學練太極拳四步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