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的思考

2023-10-30 13:44朱苗繪
江西農業學報 2023年8期
關鍵詞:供貨深加工淡水

朱苗繪,佴 霄

(江蘇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100)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1],對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學術界對“三產融合”的內涵界定、發展模式、發展思路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關于三產融合的內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偟膩碚f,三產融合是指以農業為依托,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等手段,實現資源、技術、資本等要素集約配置,有機整合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過程[2-5]。農業內部交叉融合模式、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農業功能拓展融合模式是目前較為常見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2]。學者們認為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是主要的驅動力量[2,6-7]。但關于如何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引領作用的研究仍較少。

盡管我國淡水產業迄今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經營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物流損耗大,物流冷鏈成本高,流通環節多;交易費用高,價格波動大,交易方式原始,數字化、信息化應用水平低等仍是我國淡水產業長期面臨的問題。淡水產業提檔升級勢必需要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動態融合。政府政策支持、企業盈利需求、市場消費需求、數字新技術發展為淡水產業的三產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流通型龍頭企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電商平臺等)作為我國淡水產品流通的重要媒介,連接著生產者和消費者[8],是推動產業融合的關鍵主體?;诖?,本文探究了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發展模式和發展思路,以期為淡水產業及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1 產業融合背景下淡水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1.1 淡水產業的發展現狀

1.1.1 淡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 淡水產品的種類主要有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等。截至2021年,我國淡水產品的養殖面積達498.387萬hm2,淡水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9]。近年來,我國淡水產品的產量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圖1),2021年我國淡水產品總產量達3303.1萬t,占水產品總產量的49.4%。其中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湖密布、水網密集、土地肥沃,富含有機質,資源優勢獨特,為淡水產品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這些省份的淡水產品質量和產量優勢凸顯。

圖1 2015─2021年我國淡水產品總產量

1.1.2 消費以鮮活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為輔 雖然我國大力發展淡水產品加工業,但淡水產品仍以鮮活流通為主。據統計,2021年淡水產品加工總產量為416.3萬t,加工率僅為17.3%[9]。作為生鮮農產品的淡水產品,其市場流通一般經過農戶、商販、產地市場、銷地市場、農貿市場、終端用戶等多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淡水產品數量損耗與質量損耗較大。淡水產品以鮮活即時加工消費為主,特別是中上規格的水產品;低品質中小規格的水產品則以深加工為主,但近年來中上規格的深加工量呈上升趨勢。

1.2 淡水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2.1 養殖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 淡水產品的養殖方式包括池塘養殖、湖泊養殖、水庫養殖、河溝養殖,2021年數據顯示,這4種養殖方式的面積分別占全部淡水養殖面積的52.26%、13.31%、28.88%、2.96%,即池塘養殖是淡水產品的主要養殖方式。池塘主要從聯產承包的土地改建而來,地塊小且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同時,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戶組織化難度大,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仍處于摸索期。

1.2.2 深加工規模小、集中度低 淡水產品的深加工以中小規格水產品加工為主,這類水產品在鮮活市場上價值低,直接導致其深加工規模小、集中度低,以休閑食品為主。近年來湖北小龍蝦產業充分利用5月底的產量旺季,將小龍蝦深加工品推向餐桌,使小龍蝦在加工規模、集中度、品牌建設等方面遠遠領先于其他水產品。

1.2.3 交易方式原始,交易費用高,價格波動大 我國淡水產品的市場平臺仍以傳統批發市場為主,產銷結合,有效銜接。交易方式仍是討價還價、現款現貨的對手交易,交易成本高。雖然市場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市場配套的物流、小額信貸也相對完善,但交易、物流、金融各自獨立運行。市場信息不充分、供需不對稱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觀。因市場信息不充分,同一個交易日的價格往往大幅度波動多次。

1.2.4 一、二、三產業尚未融合,產業鏈存在短板,配套不全 除小龍蝦外,我國淡水產品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產業,標準化貨源、物流運輸、冷鏈及冷藏設施、金融服務、深加工、流通等配套不全,存在明顯短板。盡管湖北的小龍蝦產業配套相對齊全,但尚未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無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2 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的內在

龍頭企業在農村三產融合中可以發揮重要的帶動作用,有效提高經營主體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一、二、三產業主體之間的聯結穩定性[2,10]。根據姜濤等[6,11]提出的分析框架,本文從政府、企業、市場、技術共4個層面闡述了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的內在邏輯。

2.1 政府層面:政府的支持政策推動三產融合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發展。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就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雙循環、現代流通體系、共同富裕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與指示,給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農業現代化的路線圖。強調產業興旺是重點,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此,我國淡水產品產業迎來了最佳歷史發展機遇。政府的支持政策是龍頭企業帶動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的重要保障。為了較好地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政府在財政、稅收、金融、科技、土地等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金融方面,政府積極引導銀行降低擔保要求,為農村三產融合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在財政方面,政府以貸款貼息、引入社會資本等多種方式支持三產融合項目;在稅收方面,政府為龍頭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用地方面,政府為三產融合項目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在農產品推廣、宣傳、運輸等環節,政府也提供了相應的支持。

2.2 企業層面:盈利增收推動三產融合

盡管我國淡水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迫切需要優秀的市場機制,以消除供需信息不對稱的短板,建立淡水產品產業鏈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風險共擔機制,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目標。淡水產品三產融合可以發揮協同效應,協同效應包括協同的乘數效應與分工的網絡效應,其中協同乘數效應使得淡水產品的總體生產效率大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內部的生產效率之和;分工的網絡效應則意味著產業鏈上的總交易成本小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的交易成本之和。

2.3 市場層面:消費需求升級推動三產融合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居民(主要為獨生子女)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未來5~10 a以低品質、中小規格為原料的休閑食品系列占比將下降,而以餐桌消費為主的即時加工食用系列、熟食系列占比將大幅提升;餐食新業態如中央廚房將成為終端客戶的消費主流,交易品種中的凈品系列,以及深加工的即時加工食用系列、熟食系列將成為消費新趨勢。其中凈品系列可以免除烹飪前的繁雜環節;即時加工食用系列已經配好料,僅需煮沸即可;而熟食系列僅需加熱即可??梢哉f,三產融合是主動適應消費新趨勢的需要。

2.4 技術層面:數字新技術推動三產融合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以數字新技術為基礎,整合農產品生產、銷售、運輸等環節的數據,可以為淡水產品的三產融合提供重要支撐。例如:基于云計算技術可以設計開發農產品云交易平臺;基于大數據技術開發的經營決策與SaaS數據服務,可以為淡水產品的各經營主體提供決策參考;基于物聯網技術可以設計及時轉運物流運作體系,從而實現物聯網與交易系統、供應鏈金融系統的集成;可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淡水產品的防偽溯源、供應鏈金融的反欺詐等領域;可以將人工智能領域的模式識別、深度學習技術應用于買方/賣方畫像、產品識別等領域。

3 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3.1 淡水產品三產的運作模式

3.1.1 第一產業的運作模式 第一產業的運作模式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育苗基地和養殖示范基地。其核心功能包括:(1)種苗銷售。育苗與養殖示范基地向養殖基地、養殖大戶、合作社、農戶等銷售種苗;(2)技術推廣。包括新育苗、養殖、病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及培訓。聘請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專家從事淡水產品的育苗、養殖、病害防治技術研發,為廣大養殖戶或養殖基地提供技術示范。

圖2 第一產業的運作模式

3.1.2 第二產業的運作模式 第二產業主要包括淡水產品深加工基地,其運作模式如圖3所示。淡水產品深加工基地的核心功能如下。

圖3 第二產業的運作模式

3.1.2.1 數字制造 主生產線以自動化流水線為主,全過程采用數字制造新技術,及時將原料信息、輔料信息、生產信息上傳至云平臺,快速形成產品信息、供貨信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

3.1.2.2 按不同原料及市場需求分類生產 即時加工食用品的原料以中大規格淡水產品為主,以中小規格為輔;熟制品的原料以中小規格淡水產品為主,以中大規格為輔;休閑食品的原料則以低品質、中小規格淡水產品為主。同時,大力推行按訂單的生產方式。

3.1.2.3 云供貨 生產的淡水產品成品入庫后即可以進行云供貨,下游渠道可立即從云交易平臺下單,或履行訂單。

3.1.2.4 分銷 采用電商平臺直接銷售方式,或采用按訂單的生產方式進行分銷。在不按訂單生產的深加工品中,即時加工食用品主要通過生鮮電商、發貨商、經銷商、社區電商等向下游分銷;熟制品、休閑食品則通過發貨商、經銷商、社區電商、綜合電商向下游分銷。

3.1.3 第三產業的運作模式 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淡水產品線下實體市場、淡水產品云交易平臺及產業鏈配套設施。其中:線下實體市場主要為交易、物流、金融及數據等業務板塊提供線下支撐;云交易平臺是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的,主要為交易、物流、金融及數據等業務板塊提供線上服務;產業鏈配套設施包括包裝箱碎冰、科技、餐飲、資材、酒店、公寓、娛樂等方面的設施。第三產業的核心功能如下。

3.1.3.1 標準化貨源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標準化貨源可以實現產品信息、供貨信息的數字化,并通過云供貨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云供貨后可立即進行交易?;谖锫摼W技術的自動清洗分揀設備,將其下沉到養殖基地、片區的采后處理中心或集貨中心,有利于貨源的提早交易。

3.1.3.2 交易業務 拍賣是非標產品最優秀的價格發現機制,包括荷式拍賣、英式拍賣、擔保拍賣、買單、一口價拍賣、逆向采購拍賣等?;谂馁u的組合交易機制設計,可以將拍賣、電商、訂單等交易方式有機集成。

3.1.3.3 物流業務 基于物聯網技術建立以集貨中心、線下實體市場、銷地配送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及時轉運冷鏈物流體系。配送采取“干線運輸+落地配”方式。采取“邊供貨、邊交易、邊物流配送”的及時轉運模式,以協同交易的進行。云交易平臺的結算系統對物流費用進行統一結算。

3.1.3.4 金融業務 以供應鏈金融為主的金融服務模式包括流通中介型、賬期型、存貨質押型三類模式。云交易平臺的支付系統發放貸款,結算系統負責結算貸款本息,物流提供貨品監管,實現交易、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業務的閉環運作。在風險管控方面,銀行提供資金,保險公司提供擔保,市場方提供再擔保,政府提供補貼,建立“銀行+保險+市場方+政府”的風險管控模式。

3.1.3.5 數據業務 基于大數據技術,依賴于交易業務、物流業務、供應鏈金融業務積累的數據,提供經營決策支持和SaaS服務,并利用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商務智能。

3.2 淡水產品的三產融合模式

3.2.1 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模式 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模式見圖4。養殖基地、養殖大戶、合作社、農戶等負責提供貨源,向淡水產品交易中心供貨?;谖锫摼W技術的自動分揀清洗設備下沉至養殖基地或片區,供貨運輸開始時即可提供數字化標準化貨源。通過價格機制倒逼供貨商提高數字化標準化貨源的比例。通過差異化傭金比率(即供貨規模大的供貨商享有較低的傭金比率,供貨規模小的供貨商要交納較多的交易傭金)擴大供貨規模,促使供貨商由個體小型養殖戶向合作社轉變,由中小養殖戶向養殖大戶轉變,由養殖大戶向養殖基地轉變。第三產業通過價格機制、差異化傭金比率來提高第一產業數字化標準化貨源的比例及供貨規模,進而獲取規模效應。第一產業的數字化標準化貨源可以降低全產業鏈的流通成本,提高全產業鏈的流通效率。

圖4 淡水產品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模式

3.2.2 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模式 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模式如圖4所示。對于鮮活產品,在產量淡季,深加工基地為交易市場的流拍貨品提供兜底,或為待拍貨品提供一口價擔保,并從淡水產品交易中心采購原料;在產量旺季,深加工基地加大從養殖基地或片區的原料采購力度,以調節市場的供需平衡。深加工成品入庫后立即進行云供貨,通過云交易平臺向下游分銷。深加工基地在產量淡季時為交易提供兜底或擔保有利于流拍處理與價格形成,而在產量旺季時調節市場供需平衡有利于提高成交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3.2.3 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模式 養殖基地、養殖大戶、合作社分揀清洗后的中小規格、不具備交易價值的貨源,直接銷售給深加工基地進行深加工。深加工基地按訂單進行深加工生產,其原料直接向養殖基地、養殖大戶或合作社采購。第一產業的數字化標準化貨源將直接降低深加工成本;深加工基地按訂單生產或產量旺季時的直接采購將促進農民增收(圖4)。

4 流通型龍頭企業主導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

4.1 以第一產業為基礎,推進淡水產品的高質量、標準化和規?;a

第一產業是基礎,產品的質量、標準和規模是三大關鍵要素。高質量的產品是永葆競爭優勢的基礎。數字化標準化貨源既是淡水產品交易中心的基本需求,又是淡水產品深加工基地的基本需求。

4.1.1 建設育苗與養殖示范基地 建設育苗與養殖示范基地的目的是讓養殖基地、養殖大戶、農戶養殖出更好的產品。嚴格質量分類、嚴格質量等級與“好貨好賣”直接相對應,而價格倒逼機制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另外,要做好技術推廣與培訓工作。

4.1.2 促使供貨商的規模由小變大 擴大供貨規模能夠獲取規模效應,大供貨商對產品質量的管控更嚴,生產數字化標準化貨源的能力更強。采取的舉措包括:設置差異化的傭金比率;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政策,根據養殖面積核算貸款額度及每日還貸比例;從小農戶成交貨款中提取1%~2%作為合作社管理費,合作社供貨規模越大,管理費比例越低;制定傭金返還策略,每個季度、半年度或年度,根據成交金額、數字化標準化貨源占比等進行傭金返還。

4.2 以第二產業為支柱,瞄準新業態,采取新模式

第二產業是支柱,不僅能為交易市場提供兜底和擔保,而且能調節市場平衡,是供需平衡調節的節拍器。

4.2.1 瞄準餐食新業態 餐食新業態是趨勢,深加工基地必須瞄準餐食新業態,進行產品設計,并不斷優化其產品結構,不斷提高即時加工食用系列的產品占比,穩定熟食系列的產品占比,逐漸降低休閑食品系列的產品占比。

4.2.2 采用數字制造技術 數字制造技術在很多制造行業如手機、汽車、鋼鐵、白色家電等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淡水產品深加工業的應用還不廣。全自動化流水線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并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全過程采用數字制造新技術能及時獲取原料信息、輔料信息、生產信息、產品信息,最終形成供貨信息。

4.2.3 采用云供貨模式 云供貨能縮短深加工基地與下游分銷渠道之間的信息流傳達時間,及時共享信息。對于按訂單生產,下游可立即直接履行訂單;對于庫存生產,產品可立即開始分銷。

4.3 以第三產業為核心,優化交易機制,完善配套服務

第三產業是核心,因為其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基礎之上的,能全方位地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價格、效率、成本、規模和服務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在多數情形下價格是調節市場供需平衡的杠桿。解決了價格問題,數字化標準化貨源的占比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高、服務水平提升等將迎刃而解;效率關系到時間成本與運作成本,更影響對客戶的服務水平;成本在很多環節起關鍵性作用,成本直接影響參與者的動機選擇;購買規模不僅關系到成交價格,還能獲取物流的規模效應;一次投訴的代價大約等于20筆成功服務的代價,而產業鏈配套越全,則服務越好。

4.3.1 以價格形成機制為核心 好的價格形成機制能使買方賣方收益更加均衡。拍賣是非標產品最優秀的價格發現機制,深加工產品則可以采取經典的電商交易或訂單交易方式。

4.3.2 以“不斷降低參與者成本、不斷提高運作效率”為主線 具體舉措包括:分析參與者的成本結構,按照“先易后難,先大后小”的原則降低參與者的成本;在運營維度方面優化流程來提高運作效率;在交易業務、物流業務、金融業務、數據業務等方面更廣泛地應用自動化技術與物聯網技術。

4.3.3 調節購買商結構、擴大購買商規模 具體舉措包括:設置差異化的傭金比率,購買規模越大的交納的傭金比率越低;設置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政策,購買規模越大的獲得的金融扶持力度越大;設置傭金返還機制,根據成交金額、購買產品結構等定期向購買商適當返還傭金。

4.3.4 做強、做優、做全產業鏈配套服務 包括交易、物流、供應鏈金融等交易市場平臺服務,以及標準化、種植養殖、深加工、包裝箱碎冰制造、餐飲、農資農材、科技等產業鏈配套服務。對于市場交易平臺服務,交易、物流、供應鏈金融三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但交易是基礎,為市場平臺提供場景。對于產業鏈配套服務,配套服務越全、越好,產業的集聚效應會越明顯,輻射面會越廣。

5 結論

我國淡水產業構建現代流通體系,迫切需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流通型龍頭企業在我國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盈利增收需求、市場的消費需求、數字新技術的發展是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在流通型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一產為基礎、二產為支柱、三產為核心”是淡水產品三產融合發展的主要思路,具體要求:一是保證高質量的淡水產品,借助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新技術生產數字化標準化貨源,擴大供貨規模;二是瞄準新業態,在深加工業應用數字制造技術,對下游分銷渠道進行云供貨;三是迫切需要優秀的市場機制,消除供需信息的不對稱,建立淡水產品產業鏈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風險共擔機制。

猜你喜歡
供貨深加工淡水
不簡單!一口普通的淡水蝦塘,他們竟能做到畝產2000多斤,獲利3萬多/畝
『斗山杏仁』味飄香 飛機高鐵供貨忙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產物綜合利用研究進展
鯨豚趣多多之它們愛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新一輪印標 中國供貨百萬噸分析
用戶對供貨速度的需求決定了自行車行業的未來
農產品深加工 亦喜亦憂謹慎前行
當冷鹽水遇見溫淡水
我國有機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