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中國電影的歷史探索與使命任務

2023-11-01 16:28胡智鋒蘭健華
編輯之友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電影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

胡智鋒 蘭健華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命題,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與現實依據。以大歷史觀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過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間存在很強的歷史關聯性。而中國電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伴隨著這三次飛躍,走上了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如今,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賦予了中國電影新的機遇和新的使命,廣大電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揚、更加積極的姿態,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開辟新道路,樹立新理念,書寫新形象,構建新話語,以此推動中國電影堅定不移地由“大國”走向“強國”,同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電影藝術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電影 以人民為中心 新道路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6-005-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6.001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強調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命題,既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與經驗的客觀總結,也是對世界現代化進程在中國本土語境下實現形式的精當刻畫。而中國電影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繁榮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藝領域的重要體現。這就需要對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和意蘊轉化進行深度梳理,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在電影領域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廓清新時代新征程語境下中國電影發展傳播的使命任務,以此推動中國電影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行穩致遠,同時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電影藝術應有的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與中國電影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歷程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開放性和歷史性的概念話語,是對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的接續,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與現實依據。以大歷史觀審視,中國式現代化從我黨百年奮斗的艱辛歷程中探索而來,其思想脈絡生發于民主革命時期,完善于改革開放新時期,成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其演進過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之間存在很強的歷史關聯性。而中國電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伴隨著這三次飛躍,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與“革命的現代性”的影像實踐

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初,便堅定地認為,中國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道路。秉持這種信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語境相結合,“為中國現代性道路重構了一種帶有本民族特色的另類選擇路徑”。[1]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道路探索的過程,也曾走過“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的指示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圣化”[2]的彎路,但毛澤東始終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強烈的歷史擔當,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科學考察中國革命實際,認為要克服現代化過程中不斷暴露的科層官僚統治、進步意識退化的弊病,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推動革命與現代性的有機融合,即“革命的現代性”。其致力于從雙重維度完成對歷史意識的超越:一方面,“‘革命的現代性’在理論譜系上仍從屬于現代性的一般邏輯,毛澤東始終高度重視中國社會主義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基礎,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展開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獨立探索,并從思想觀念上進行現代化的啟蒙與革新,因而代表了對前現代意識的變革與超越”;[1]另一方面,“革命的現代性”試圖通過經濟技術和思想文化層面的不斷革命,來去除現代化進步意識退化的弊端,從而展開一種反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另類現代性探索實踐,重構社會主義現代性。

正因“革命的現代性”包含思想文化層面,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將文藝與革命事業相聯系,“強調文藝創作與批評是中國現代性建構的表現方式和基本內容,通過確立‘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努力在文化層面構建‘革命的現代性’”。[3]隨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上升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指導原則,廣大電影工作者開始根據革命形勢調適創作方法與取向。如1942年延安電影團攝制的大型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立足中國共產黨內憂外患的歷史處境,展示了貧瘠荒涼的南泥灣在八路軍戰士們的拓荒改造下實現的現代化轉變過程。

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的《橋》《中華兒女》《趙一曼》《新兒女英雄傳》《鋼鐵戰士》《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老兵新傳》《革命家庭》《劉三姐》《五朵金花》《阿詩瑪》《農奴》《李雙雙》《白求恩大夫》《戰火中的青春》《聶耳》《萬水千山》等一批深受人民喜愛的優秀影片,都是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創作出來的。這些影片力圖通過細致描寫工農兵的生活,推動“革命的現代性”的建構。如《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中,就出現了象征現代性的與他們所生活的集體緊密相連的愛情場面。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愛情,都是建立在集體勞動基礎上的。這種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表達,實現了現代性邏輯與革命語境的妥洽融合,對觀眾的審美旨趣和價值取向形成了有效引領。

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與“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電影道路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總結過去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開始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四個現代化”上來。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作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盵4]兩天后,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基于“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斑^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盵5]自此,“中國式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的關鍵概念。

所謂“中國式的現代化”,一是植根中國土壤,符合中國國情,從中國實際出發。鄧小平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從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國情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內在于一定的社會制度中。對于中國來說,社會主義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路徑,現代化亦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和根本前提。三是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不同于傳統現代化理論對經濟增長的單方面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充分考慮了中國的歷史處境和現實國情,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層面全面、協調發展。

“中國式的現代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元問題”的追問,衍生出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資源、文化制度等問題的再思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注入了動力。[6]

隨著“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提出,中國電影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代領導人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推進和踐行“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在生產層面,從1979年開始,《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1979)、《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4)、《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1992)、《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1993)、《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1994)、《關于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規定》(1995)、《電影管理條例》(1996)、《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2000)、《關于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4)等政策文件的陸續下發,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生產統購包銷、財政統收統支、管理政企不分的傳統電影管理模式,推動電影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發展之路。

在創作層面,主旋律電影創制的優良傳統持續弘揚。1987年,全國電影工作會議提出了“弘揚主旋律”的口號。同年,經中央批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1996年全國電影工作會議正式啟動電影精品“九五五〇工程”。在這些舉措的推動下,《開國大典》《巍巍昆侖》《百色起義》《焦裕祿》《孔繁森》《孫中山》《鴉片戰爭》《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紅河谷》《離開雷鋒的日子》《較量》《周恩來外交風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緊急迫降》等一批精品主旋律電影應運而生。相較于傳統主旋律電影,這些影片是依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要求生產出來的,在強調意識形態基本定位、教化功能及導向作用的基礎上,注重影片的藝術審美、娛樂功能、市場反饋,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中國電影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如以楊延晉、滕文驥、張暖忻、鄭洞天、吳貽弓、吳天明、謝飛等為代表的第四代導演創作的《苦惱人的笑》《小花》《生活的顫音》《沙鷗》《鄰居》《城南舊事》《老井》《我們的田野》等影片,著力揭示人的個體尊嚴、價值、人性、人情的失落與吁求;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的《紅高粱》《黃土地》《一個和八個》《喋血黑谷》《獵場札撒》《黑炮事件》等影片,意在反思民族文化和重建民族精神;以寧浩、陸川、王小帥、賈樟柯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創作的《瘋狂的石頭》《可可西里》《扁擔姑娘》《三峽好人》等影片,著力揭示轉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這些影片不僅擴大了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和海外影響力,也促進了中國電影精神內涵、視聽語言、理論話語的現代化發展。

在市場層面,21世紀伊始,中國電影內地的票房規模和觀影人次連年保持著全球罕見的亢奮,并于2012年憑借超過170億人民幣的票房總量,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次飛躍與中國電影的“中國式現代化”收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及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成功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為繼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擘畫了藍圖,錨定了方向。

回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事業和產業發展導向鮮明、積極向上的主流形勢不斷鞏固,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優勢和影響深遠的歷史意義。具體可以概括為四個“自”,即“自覺”“自主”“自信”“自強”。

所謂“自覺”,即廣大電影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政治自覺有了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電影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創作資源,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主流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與電影藝術、科技以及人民的審美需求相融合,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創作了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系列電影,主動將鏡頭聚焦黨和國家的偉大變革,展現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努力拼搏的時代記憶;《十八洞村》《秀美人生》《一點就到家》等影片,將鏡頭對準脫貧攻堅偉大戰略,講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反映奮斗征程上真抓實干、同甘共苦的優良品格;《中國醫生》《穿過寒冬擁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影片,呈現疫情“阻擊戰”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現在困境中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

所謂“自主”,即中國電影的自主性有了較大提升。隨著廣大電影工作者文化自覺、政治自覺的提升,電影創作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觀,不僅題材類型愈發多元,更開辟了主旋律電影的新篇章。如《長津湖》《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攀登者》《中國機長》《戰狼》《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影片將主流價值觀與類型化敘事、商業化包裝、市場化運作相融合,既實現了主流價值與主流觀眾的雙對接,有效延展了主流價值的傳播效益和范圍,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和份額,成為中國電影產業、事業的重要增長點。

所謂“自信”,即廣大電影工作者和觀眾的自信心、底氣有了較大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在政策利好、格局提升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事業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電影市場不斷繁榮,銀幕數量全球居首,電影票房屢創新高,工業和科技化水平不斷提升,電影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電影的綜合指標已躍居全球前列。這些要素,提升了廣大電影工作者和觀眾的信心與底氣。

所謂“自強”,即中國電影始終奮力向上,永不言敗。近年疫情暴發,使電影市場受到猛烈沖擊,但中國電影發展依然整體向好,頭部電影企業不斷成長,票房收益躍居全球前列,廣大電影工作者建設電影強國的意愿不斷增強。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中國電影的使命任務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中國電影發展步履鏗鏘,形勢穩中向好,戰略成果斐然。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應認識到,如今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賦予了中國電影新的機遇和新的使命——黨的二十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和實踐旨向的推進與拓展,為新時代新征程發展路線擘畫了全局,為把握文化建設發展的方向提供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要求廣大電影工作者,不僅要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今后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根本方法,更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集、貢獻強大的文藝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交出合格的光影答卷。

1. 新道路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開辟新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中國電影的首要任務。所謂新道路,不是無源之水,而是通過與其他道路的甄別比較來體現其內在規定性的。具體而言,新道路的“新”,在于既不走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始終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

“不走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指不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在創作上,一味地強調影片的宣傳、教化與意識形態屬性,忽視影片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在生產上,一味地堅持一元化、一體化、計劃化,反對吸收和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關起門來搞“罐頭電影”,而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

所謂“以人民為中心”,即中國電影事業、產業發展要始終將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事業、產業的最高標準,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堅定不移地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動人故事、塑造可人形象、傳遞主流價值。需要強調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并不意味著媚俗,即不是一味地迎合觀眾的娛樂化需求,失度強化電影的商品娛樂屬性,弱化電影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而是依靠不斷輸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去吸引、感染、引領觀眾。

所謂“國內國際雙循環”,即中國電影事業、產業在鞏固本土市場、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走出過去內向型的發展模式,依托和發揚中國電影現有的市場、創新、科技、人才、渠道方面的優勢,重塑中國電影在國際層面的競爭與合作形式。最終,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共同推動電影產業鏈條轉型升級。

“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指不盲目跟隨西方的腳步,不將西方電影的工業模式和水平作為中國電影的評價標準和發展目標,而是始終堅守中國特色,始終堅持高質量的發展模式。

所謂“中國特色”,即中國電影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電影固然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和經驗,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植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于電影產業、事業的各個層面,從而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電影事業、產業應有的力量。

所謂“高質量”,即中國電影要從自身國情和實際問題出發,不斷進行自我優化和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中國電影已然取得長足發展,但離電影強國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產業結構較為分散、優質內容供應不足、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規范不足、電影新生力量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這就要求電影主管部門和電影工作者,在協調好電影事業與產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城鄉院線與互聯網、電影行業與相關行業等重要關系的同時,通過創新驅動,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優化升級電影產業鏈條,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健全電影投融資服務體系,推動電影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培養規模和力度,激發人才創造活力,釋放電影發展的新動能。

2. 新理念

一是要傳遞共同價值。不同于建基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普世價值論,共同價值源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共同價值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支撐,強調“以寬廣的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7]這一理念的提出,超越了意識形態、文化制度、發展模式間的差異,為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貢獻了中國智慧,為促進人類文明永續進步勾勒了路徑藍圖,為開創人類美好未來提供了精神動力。在此新理念下,必然要從電影出發,不斷探尋能夠跨越不同文化背景、降低文化折扣的表達方式,向世界講述和傳遞共同價值,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蘊。在這方面,已在海外190多個國家上線的影片《流浪地球》無疑具有表率意義。影片借助科幻類型的敘事范式和高科技視聽手段,對人類未來命運進行了中國式想象和呈現,體現了末日之際人類的家園情懷和救贖意識,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旨,彰顯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二是要分享共同經驗。在共同價值的引領下,中國作為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電影工業、市場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應當秉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原則。一方面,以兼收并蓄的姿態傾聽世界各國不同的聲音,借鑒各國電影產業、工業、藝術中優秀合理的質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各國的文化,尊重各國的模式,維護發展道路的自主性和意識形態的豐富性,使各國電影產業、工業、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各展所長;另一方面,不斷將自身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同世界各國分享,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促進世界各國電影工業、藝術共同發展,創造世界電影新景觀。

三是要呈現共同情感?!叭祟惷\共同體是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與共同情感的結合?!盵8]其中,共同情感是重要且隱蔽的因素,對提高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認知和認同度有重要作用。換句話說,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理念的傳播,要著眼于共同情感的挖掘與呈現。唯有共同情感的高質量呈現,才能使影片打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的壁壘,推動傳播者與接受者在擁有共同情感的基礎上形成價值傳遞與共識。所謂共同情感,指人類基于集體記憶、生存環境、文化價值認同對特定事物產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如人類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對家人、戀人的愛都屬于共同情感。而電影作為一種再現的藝術,在發掘和呈現人類共同情感上具備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優勢。如獲得國內國際雙重認可的影片《臥虎藏龍》,實際上是對理智與情感這一命題的續寫,在武俠的類型范式下,影片對道德禮教的束縛與情感自由等人類共同關注的命題進行了東方式的思考與呈現,突破了文化壁壘。因此,廣大電影工作者應不斷發掘和呈現人類的共同情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念融入其中,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從而有效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3. 新形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事實上,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形象是一個綜合體,需要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體現出來。而電影作為一門再現人類生存與文明進程的藝術,不僅能讓觀眾通過特定的銀幕形象確認自己、發現自己,更能反映出特定國家、民族、階層的主觀意識形態。伴隨著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不論是20世紀中期的趙一曼、劉三姐,20世紀90年代的焦裕祿、雷鋒、孔繁森,還是21世紀以來的楊善洲、任長霞、黃文秀、吳孟超……這些銀幕形象,不僅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觀眾,更向世界彰顯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腳踏實地、勤勞勇敢、奮勇向前的精神。

一是要奮力書寫偉人形象?;厮莅倌曛袊l展史,一個泱泱大國,從滿目瘡痍的舊社會,一步步走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時代,只因擁有一批又一批堅強而有智慧的偉大領路人。電影創作者必然要用精深的藝術表達,表現出偉大領袖的非凡智慧與崇高精神,引發觀眾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思考。

二是要用心書寫英雄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樣堅守、像英雄模范那樣奮斗,共同譜寫新時代人民共和國的壯麗凱歌?!盵9]這就要求廣大電影工作者不斷推陳出新,用心書寫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同時,不斷創新藝術表達,刻畫有血有肉、真實可感、個性鮮明的英雄模范人物,以此激揚英雄精神,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

三是要用情書寫新人形象?!霸从谌嗣?、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的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盵10]書寫新人形象,就是要生動刻畫新時代的人民形象。電影創作者要深入人民、扎根人民,用情書寫奮斗在各崗位的時代新人形象,展示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弘揚中國人民的勞動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社會新風貌,鼓舞各族人民朝氣蓬勃向未來,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4. 新話語

一是技術話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就要求廣大電影、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大電影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力度,力求在電影放映核心元件、基礎模型與算法、后期與特效制作工具等方面取得有效突破;另一方面,提升電影科技的應用水平,不斷嘗試利用4K/8K、5G、3D、高幀率、高動態范圍、AR/VR、虛擬制作等新興技術,拓寬電影的邊界和表達空間,給觀眾創造新的視聽體驗與感受。

二是藝術話語。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好電影的需求日益迫切。這就要求廣大電影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摒棄“四媚”思想,即過于順從時下流行風尚(媚俗)、過于順從現實利益(媚利)、過于脫離生活胡編亂造(媚雅)、過于崇尚國外境外影視產品或模式(媚洋),轉而不斷進行題材開拓、類型探索、敘事想象、表達精進,以此滿足觀眾的精神性需求、情感性需求、思想性需求、價值性需求。

三是文化話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電影的根基,也是中國電影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薄肮什阶苑?、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盵10]這就要求廣大電影工作者,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以更加積極、開放、靈活和智慧的態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另一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發掘,尤其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一體”的宇宙情懷、“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中和之道”的協調智慧提煉、挖掘、呈現出來,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全球文化多樣性貢獻電影藝術應有的力量。

四是學術話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盵11]中國電影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建設是無比壯闊、無比豐富、無比偉大的生動實踐。廣大電影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應力求在自身發展的歷史條件和具體語境中,提煉出新的理論資源和理論話語,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和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

五是話語傳播。在對自身話語體系進行創新的同時,還要不斷做大做強傳播渠道、平臺,提升話語的傳播力。所謂傳播力,即信息覆蓋和觸達的能力,直接關系著中國電影相關話語影響范圍的廣度和深度,是影視文化軟實力體系的重要保障。[12]而傳播渠道、平臺則是傳播力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渠道、平臺既包括具體的播映渠道,如院線影院、電視頻道、衛星傳送、線上流媒、節展展映、短視頻等,也包括深層次的版權、產品、文化等交流、交易渠道,如節展評獎、商業合作及市場交易等。目前來看,這些平臺、渠道都有較大的提升和優化空間。因此,要充分動員和發揮社會各領域的人才力量,共同做大做強上述渠道、平臺,以此開創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局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電影產業、事業應有的貢獻。

結語

回溯百年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國電影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走上了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文藝領域的科學性、真理性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藍圖的廣闊前景和無比正確性。奮進新征程,揚帆再出發。中國電影和廣大電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揚、更加積極的姿態,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樹立新理念,書寫新形象,構建新話語,以此推動中國電影堅定不移地由“大國”走向“強國”,同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電影藝術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明.“革命的現代性”:毛澤東重構中國現代性的雙重維度[J]. 現代哲學,2018(5):38-45.

[2] 王天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理論飛躍[N]. ??谌請?,2021-12-14(7).

[3 李永新.“革命的現代性”:《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雙重面向[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27-35,169.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鄧小平思想年編(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01.

[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百年大事記(1921—2021)[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16.

[6] 肖政軍,楊鳳城. 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生成、現實構建與未來展望[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7.

[7] 習近平. 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福[N]. 人民日報,2021-07-07(2).

[8] 張虹倩,胡范鑄. 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問題、因由與對策[J]. 社會科學,2017(10):26-35.

[9] 共同譜寫新時代人民共和國壯麗凱歌(社論)[N]. 人民日報,2019-09-30(2).

[10] 習近平.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J]. 中國文藝評論,2022(1):4-11.

[11]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9(2).

[12] 胡智鋒,楊賓. 傳播力: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40-147,193.

The Exploration of? History and Mission of? Chinese Fil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U Zhi-feng1, LAN Jian-hua2(1.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School of Audio Visual Arts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a new task for China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basis. Looking at it from a broa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re is a strong histor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hree leaps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film has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se three leaps. Today, the successful convening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iven Chinese films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missions. The majority of film workers must adopt a more high-spirited and more active attitude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open up new roads, establish new concepts, shape new images, and construct new dis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films unswervingly from "big country" to "powerful coun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inese film; people-centered; new road

猜你喜歡
中國電影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從互文性看中國電影名稱的翻譯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國產奇幻電影的好萊塢元素分析
電影表演與女權主義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