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散構成”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2023-11-02 05:10孫玲玲詹學軍
編輯之友 2023年4期
關鍵詞:應用研究

孫玲玲 詹學軍

【摘要】“打散構成”是由姜今提出的設計構成理論,原本是一種設計的構成和構圖方法,但多年的設計創作實踐發現,“打散構成”理論應用在設計造型方面,同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按蛏嫵伞崩碚撠S富了設計造型的手段和方法,成為現代設計師進行視覺元素創新、視覺信息優化及視覺元素具象與抽象轉換的重要工具。文章從“打散構成”概念分析入手,具體探討了“打散構成”在書籍裝幀設計實踐應用中的原理、在設計中體現的應用價值及特點,并對一些優秀的“打散構成”應用作品進行了客觀分析,以期對現代書籍裝幀設計中“打散構成”應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打散構成” 書籍裝幀設計 視覺表達元素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4-090-07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4.013

“打散構成”的概念由廣州美術學院的姜今根據《老子》的“樸散則為器”思想最先提出?!皹恪敝傅氖且粔K沒有經過加工成器的原木,“樸散”就是將這個原木分開加工成供人使用的器具。老子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道”的作用,“樸”即“道”,“器”乃“物”,“道散”而“萬物生”,真樸的“道”分散形成萬物。姜今借用這一思想,提出了“打散構成”的設計構成理論。所謂“打散構成”,就是將原先完整的一個形象拆開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根據設計的需要,按照新的創意和形式美法則及心理構成學原理等構成原則,對原型進行多角度分析,找出其特征,運用選擇和提煉的方法,把符合創意需要的各部分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這是一個全新的新形象,可以是具象,也可以是抽象。如姜今所言:是毛毛蟲變成美麗蝴蝶。[1]在中國古代仰韶文化半坡人面魚相等彩陶紋和馬王堆鳳紋等形象變異造型中,都有近似“打散構成”方法的使用。但作為一個設計構成法則提出來并進行系統研究,且上升為指導設計實踐的理論,應該是從姜今開始的。

“打散構成”原本是一種設計的構成和構圖方法,但在多年的設計創作實踐中發現,“打散構成”理論應用在設計造型方面,同樣也是一種好方法,特別是在設計造型創新、圖形信息優化、抽象圖形創造等方面的應用都有很好的功用。它根據設計的需要通過分解、選擇、提煉、組合轉化,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全新價值和全新藝術美感的新形象,使原素材形象達到更高的造型藝術審美高度。

書籍裝幀設計是對出版物裝幀結構形態、材料、印刷、裝訂及特殊工藝等環節的設計,是出版物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籍是一種精神產品,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書籍裝幀設計某種意義上就是這個特殊商品的包裝,商品包裝對商品促銷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就如同商店的門面一樣,是吸引人們流連和關注的有效工具之一。好的書籍裝幀設計能使消費者直觀地了解書籍特點,不僅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吸引其產生購買欲望,且回去之后也有閱讀意愿。書籍裝幀設計在出版物發行和銷售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紙質書籍閱讀功能和審美功能被高度統一,具備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因此還具備了觀賞性和收藏性。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書籍通過網絡銷售,書籍封面的視覺因素成為讀者想要了解和購買書籍的要素之一,這也符合當下知識快消費時代的書籍消費需求。書籍消費者在接觸圖書時,往往首先感受到的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圖形、圖片、構圖、色彩、文字等視覺表達元素,然后才是書籍的手感觸覺、文字內容等因素。在書籍裝幀設計的各元素中,視覺表達元素起著視覺上吸引讀者注意的重要作用。如何設計有創意和吸引人的視覺表達元素,進而在種類繁多的書籍中得到大眾的認可與關注,是書籍設計人員面對的挑戰。無疑,以老子的“樸散則為器”思想為基礎的“打散構成”,為書籍裝幀視覺設計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打散構成”應用成為現代書籍設計中的視覺創意和創新的重要手段。

隨著全社會越來越強調高水平的閱讀文化和高質量的閱讀審美,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圖形、圖片、文字整合而成的出版物視覺表達元素設計手段越來越豐富?!按蛏嫵伞痹跁b幀設計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在國內眾多的文化類、科技類、生活類出版物設計實踐過程中,采用“打散構成”進行書籍設計的優秀案例比比皆是,豐富和提高了“打散構成”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水平。

一、書籍視覺表達元素的重構與創新

書籍裝幀設計不僅是視覺藝術表達的信息傳達過程,也是對書籍文化語境的解讀與表達過程,更是以書籍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為中心的視覺表達元素的創新過程?,F代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是人們借助想象力創造一種能夠完成信息傳遞的形象視覺語言與表達形式,是書籍設計不可回避的視覺表達元素創造。由于書籍兼備文化與商品屬性,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須在體現書籍的主題、傳達書籍蘊含情感及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同時,還要有創新的形式,滿足讀者的審美趣味、欣賞品位、新鮮感等需求。視覺表達元素的創新設計對于書籍裝幀設計來說是一個重要環節,有無創新意識是裝幀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書籍裝幀設計唯有擺脫經驗方法束縛的創新,才可使作品擁有更好和更獨特的品質,唯有創新的裝幀設計視覺表達元素,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也唯有擁有此類創新的設計,才可加深讀者對書籍的印象,體現出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設計師視覺表達元素的創新,不能僅依靠傳統的手段,而應嘗試各種新的方法和手段,“打散構成”就是一種在視覺表達元素創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新方法?!按蛏ⅰ钡倪^程,即強調視覺元素的重新組合和創新的過程,是設計師對原素材客觀物象的獨特感受和有意識的藝術創新行為。重新組合后的新形象超越了原素材形象的束縛,形成新的形象意義,但新形象并未擺脫原素材形象的基因,仍保留著原素材形象的特征與精神,所需各組成部分依然存在,只是在空間關系上發生改變。2019年入選“中國最美的書”的《上海圖話——百年插畫藝術檔案》(見下頁圖1),由設計師姜慶共、劉瑞櫻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以一百年的歷史年代為序,選擇了一百多位插畫者的三百多幅作品、十余篇口述記錄,勾勒出上海百年插畫藝術的視覺簡史。從清末古本小說繡像到西人引入的銅版畫、傳承至今的朵云軒木版水印、民初西式美術教育帶來的審美格調、戰爭時期的紅色印跡、新中國積極向上的愿景、改革開放掀起的流行風尚等,各時期各領域的插畫表現形式均在書中展陳。這些不同時期的插畫作品的風格如此豐富多樣,數量如此之大,怎樣全面、準確地表達書籍的內涵,是該書裝幀設計的難點。二人巧妙采用了“打散構成”方法進行視覺表達元素創新,其沒有直接使用這些海量原始素材,而是通過對各時期多幅代表性作品的打散和分解,選擇了這些作品中特別具有時代特征、藝術特點的插畫局部畫面作為新視覺表達元素,并對選擇的新元素根據需要進行創造性組合、重構、轉化,完成了一個全新的懷舊照片墻新形象,而這些照片的空白部分自然巧妙形成“上海圖話”的書名。由于新形象源于其形式本質的創新性,通過轉化、重構,既具有原形象的風格特色,又有了新的內涵,畫面新形象仍保留著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插畫的特征與精神,各時期有代表性的插畫元素依然存在,書籍裝幀設計呈現出一種出乎意料的懷舊感和歷史感。設計師在對原始素材進行打散、選擇、組合、重構的過程中,對圖形和色彩等因素進行了主動設計,最后完成的畫面不僅色彩豐富,色調也諧調,設計既體現出20世紀的痕跡,又具有當代設計的意識感,給人以印象深刻的視覺感受。設計不僅是對客觀世界和現實物象“樸”的分解和選擇,更對分解、選擇后的物象進行了創造性的重新組合、轉化、重構。

“打散構成”的整個過程,從原素材的分解、選擇到元素的提煉、組合、轉化、變異、重構,所有環節都可產生新形式和新形象,給設計師探尋新意、挖掘美的形式提供了更大空間。2019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見圖2)、2020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喜歡生命根底里的寧靜》(見圖3)、2014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恰到好處的挫折》(見圖4),同樣是對原素材進行了主動和自由的分解、選擇、組合、重構、轉化,但這些作品的設計師是在作品創作過程的不同環節,根據書籍內容需要進行的變異、重構創新,最后完成的作品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效果。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是在組合過程中對提煉后的新元素進行了旋轉重構,設計者以其整體的、有條理的組合設計控制,注入年輕、彷徨的設計語言,通過對原始素材的重新梳理、邏輯化整合和戲劇化的組合再設計,以及視覺元素和符號的轉化,準確把握住了圖形信息傳達的節奏層次,從而讓讀者感受到一種不安和不穩定的情緒,表現了年輕人“成長的苦惱”“學習的挫折”“初戀的酸甜”等主題。書籍《我喜歡生命根底里的寧靜》則在轉化環節對選擇的元素進行創新重構,該書在觀人觀己的過程中,以誠實的筆觸寫下自己對人性和生命的感悟。設計師選擇了兩張具有隱喻意味但沒有關聯的水面和樹葉投影照片,將其作為素材來表現人性、生命這些抽象概念,使用前對這兩個素材都進行了放大變異處理,且在轉化環節對選擇的新元素進行了創新重構,兩張放大后的水面和樹葉投影特寫圖片超現實的組合,完美表現了散文集追求生命回歸內在平靜的境界和氛圍。而《恰到好處的挫折》的設計則是在組合和轉化兩個環節對選擇的新元素進行了創新組合重構,以圖形象征的手法,表達了書籍“挫折”的主題。

同樣,“打散構成”在書籍裝幀設計的整體形象設計創新中,也可發揮相同的作用。主動地選擇、提煉、組合、轉化、重構,自由地變異改變原素材視覺表達元素的形態,發揮了設計師的主觀能動作用。由雅昌北京設計中心設計師孫文彬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賈滌非練習》(見圖5)入選2020年“中國最美的書”。這本書是藝術家賈滌非的作品集,是從一位上海收藏家收藏的一千多幅草稿和畫作中精心遴選出的賈滌非于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間創作的素描、油粉彩、水墨、水彩手稿。書籍整體設計上很好地應用了“打散構成”的方法;書的第1個印張為藝術家個人的一整幅作品分解后的一個局部,讀者可將這16個局部頁面撕下來,自行組合出完整的一幅畫,書口是藝術家的噴繪作品,書盒上則呈現了分解后藝術家的姓名拼音,并對其中字母“i”的圓點做了不同的挪位設計,給人一種獨特的形式趣味感,東方的裝幀形式與西式的繪畫風格巧妙組合。書籍裝幀、工藝的高水平,反映出設計師準確還原作品的用心和功力,整體設計氣度非凡,表現力豐富。書籍的整體設計中視覺表達元素的選擇、組合、變異,并非簡單、隨意地組合,而是根據設計目標、構圖需要、形式美法則以及書籍的內容,重新對原始視覺表達元素進行創造性選擇和組合,整個過程都是設計師自由和主動的形式創新過程。正如康定斯基所言:“藝術家不僅有權利而且道德上有責任去使用那些能夠滿足他自己需要的形式,他在選擇自己的表現手段時,應該不受科學式的任何其他事物的限制,享有絕對的自由,這種創作精神自由和生活中的精神自由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盵2]

另外,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需要高效的商業化書籍視覺表達元素創新設計;“打散構成”的方法應用為設計師提升設計效率提供了更多支持,裝幀設計師在對客觀物象進行分解、選擇、提煉、組合、轉化、變異后,裝幀設計便進入實質性創作階段。這一過程并非無規律的偶然,而是有一套系統科學理論和操作方法的規律,設計師通過對這種規律的掌握,可找到提煉元素和視覺表達元素創新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書籍裝幀設計師商業化設計中視覺表達元素的創新效率。

總之,“打散構成”有利于書籍視覺表達元素和書籍整體設計的創新,也有利于提高商業化書籍創新設計效率,使書籍裝幀設計師能有效把握裝幀視覺表達元素和書籍整體設計方向和設計理念。新的思路解放了思想,創新力、想象力、創新潛力得到了大的提升,不再像過去視覺形象設計和書籍整體設計苦于無法突破自然形態的約束,變過來變過去還是無新意,或愈變愈雷同,愈變愈沒有辦法?!按蛏嫵伞彼季S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維方式,可舉一反三,突破思維的局限性,豐富設計元素和設計資源,適應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和書籍整體設計的創新需要。

二、書籍視覺信息的簡化與優化

書籍作為傳播信息功能的客觀載體,其藝術性并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書籍裝幀設計要直面讀者客戶,遵循市場規律,滿足客戶心理需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把握書籍消費者心理,有針對性地突出能夠影響消費者心理的內容,突出書籍的消費重點和主要信息,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書籍裝幀設計師首先應獲得市場和書籍消費者認可。毫無疑問,書籍裝幀的視覺表達元素設計也必須突出書籍的主要信息,強化主題信息是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的重點。減少一些多余的東西,用簡潔的視覺表達元素營造一個信息明確的書籍封面,使讀者通過瀏覽封面便可感知書籍的主要內容,也能夠讓書籍具備較高的識別性,增強書籍封面的情感表達能力與藝術表達能力,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打散構成”是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簡化、優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按蛏ⅰ笔紫仁且环N分解、分析、觀察的過程。自然主義的設計觀總把自然形態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想方設法保持原始狀態,其實這種認識是形而上學的,也是不夠深刻和不夠科學的??茖W的認識論表明,分解的方法比表面的觀察更深刻,更接近本質。對設計藝術過程來說,分解不僅有利于了解結構,更能深刻準確把握客觀物象的內在特質。[3]2018年“中國最美的書”《話說民國》(見圖6)由姜嵩、王俊設計,鳳凰出版社出版,該書開創了國內民國史類圖書的先河,作者力圖真實刻錄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以編年體故事的形式敘述,少有主觀評價功過是非之語,希望用客觀史料和文獻告訴讀者歷史真相中的人生軌跡和真實感人的歷史細節?;谠摃非罂陀^真實的理念,書籍裝幀設計師選擇民國歷史中最具客觀性、象征性的民國總統府圖片、民國舊報紙圖片作為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但設計師沒有直接使用民國總統府圖片和民國舊報紙圖片原素材,而是通過對原素材的分解和分割,選擇了信息明確和信息量豐富的圖片局部,對原素材進行了視覺信息的簡化與優化;采用不完全對稱的對角構圖形式進行封面圖文編排,構圖匠心獨運,并留下大面積的空白,因應書籍正文客觀真實的理念,色彩上以民國藍營造民國時期的氛圍,通過使用特殊紙質凸顯質感和舊感,信息簡化與優化后的畫面構成理性而鮮明,也更具視覺沖擊力,書籍的內在美感和文化氛圍得到了較好呈現。

“打散構成”對視覺表達元素的簡化設計,不是單純的簡化,而是通過選擇、提煉、轉化、改變關系的對比,使主題升華,是對書籍信息的優化。優化后簡潔、明確的視覺形象語言更加突出主題,使書籍信息獲得精準表達,也更好地展示了書籍本身的內涵,在傳達方式上滿足書籍裝幀的現代受眾需要。設計師ZUI Factor、yeile、曹欣設計的書籍《冬至線》(見圖7)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獲評2013年“中國最美的書”。書籍設計師在進行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時,在原素材的分解和提煉過程中,進行大膽的信息簡化和優化,只選擇了原素材圖片中不重要卻有表現力的視覺形象——鞋和手套的局部圖片,大膽改變封面題字和出版社的字體與圖形的大小關系,插頁也使用小圖案,大面積的空白給人留下更多想象空間,圖像取舍切割鏡頭感很強,精美生動的圖像局部讓讀者感受到視覺表達元素好像會說話,輕松大膽的版面布局沒有放棄對細節的縝密思考,對視覺表達元素的簡化處理大膽而恰當,極簡的圖形和文字作為視覺主體,更加富有韻味,書籍的精髓迅速呈現。最后完成的作品設計語言合理、謹慎、簡約,很好地把握了“輕文學”圖書“度”的分寸,與文本達成完美的和諧統一。表面上隨意的文字,卻能讀出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意味,書籍畫面整體洋溢出“輕文學”輕松明媚的氣息。新視覺表達元素既有原形象的影子,又具備了更加鮮明、單純、簡化的視覺特征,書籍裝幀設計風格與書籍內容搭配恰到好處,準確契合地表達了書籍內涵。

運用“打散構成”進行書籍視覺表達元素簡化、信息優化的設計案例較多,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入選2019年“中國最美的書”,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設計師趙格、曹群設計的《三分院》(見圖8),以及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設計師全子、王序設計的《意匠文字:龍·鳳卷》(見圖9)等。視覺表達元素的打散重構,本質上是帶有一定破壞性的元素提煉方式,將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進行區分和識別后,通過認真觀察和選擇提煉,省略和刪除次要多余的部分,根據書籍內容的需要和形式美的法則,再重新組合成的新視覺表達元素,更具信息表現力?!抖辆€》《三分院》《意匠文字:龍·鳳卷》這些書籍的設計,視覺語言簡化的處理,給視覺表達元素以強化主題的優勢,直接將事物本身的主要信息表達出來,打破了以往習慣的視覺表達思維,新穎又不失對書籍信息的把握,給消費者更加直接強力的視覺沖擊,為創作一個完整的書籍裝幀設計作品打下堅實基礎,簡化優化后的視覺設計風格,更符合現代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特點。

三、視覺表達元素具象到抽象的途徑

吳冠中嘗言:“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愛是本能的?!盵4]隨著社會的進步,消費者對書籍的要求不斷變化,逐漸多元,對書籍裝幀設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希望裝幀設計書籍信息獲得本質表達的同時,給人美的享受和一定的視覺記憶。因此,在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設計中運用抽象元素強化設計感,追求非具象的形式美感,成為設計師的一個重要選擇,抽象的書籍裝幀視覺表達元素,往往具有更大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表現力。

20世紀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思考和探索抽象形象為什么會更打動人,希望尋找隱藏在抽象視覺表達元素背后的哲學真諦時,科學家則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發現。1959年,腦科學家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發現了蒙德里安的極簡化視覺表達元素語言的重要生理基礎——走向選擇性細胞,這個發現是腦科學研究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原供職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工作的David Hubel是專門研究視覺的神經科學家,1981年他因發現了中樞視覺通路中的細胞的感受視野特性,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發現了初級視皮層上的一個神經細胞對接受視野里出現的特殊走向的直線產生了反應。感覺生理學在之前提出了一個感受區的概念:原本是指身體表面的某一個部位,以適當的方式刺激這個部位,就會引起某些腦細胞的反應,使某些腦細胞的放電頻率增加或減少。對視覺細胞來說,感受區就是視覺區的一部分。[5]David Hubel與Torsten Wiesel在實驗中發現,在大腦的初級視皮層上有一群神經細胞會對感受區里出現的特殊走向直線(無論直線是水平的、垂直的還是傾斜的)或拐角產生放電反應。放電的強弱則取決于直線的走向。David Hubel認為,這些直線和拐角是構成形狀或輪廓的基本元件,而大腦的高級區域正是抓住了由這些直線和拐角轉換構成的幾何形狀,整合成為頭腦里映現出來的圖像。因此,神經科學家認為,視覺區的功能與抽象形象的藝術功能非常類似,其目的是從可見世界中選擇出不變的本質。有些現代藝術家特別強調線條,而大腦里也確實有某些細胞只對特定走向的線條有反應,二者之間很難說純粹是一種巧合。盡管這些討論還沒有最后的結論,但已達成共識:在藝術的簡化和抽象過程中,線條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很多現代藝術家強調線條,并不是藝術家對幾何學有深刻的認識或深厚的愛好,而是嘗試將復雜的形體簡化成本質,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說,他們想要尋找的本質就是形體在頭腦里的意象。抽象藝術的崛起使藝術走出了復制真實的桎梏,回歸了藝術抒發情感、交流思想的本職。正如藝術史家阿羅利納所言:“如果要創造全新的藝術效果,不能從可見的真實世界中尋找素材,藝術家必須通過本能和直覺尋找靈感?!?/p>

“打散構成”的設計方法,就是從具象中尋找抽象進行抽象視覺元素創造的重要途徑?!按蛏嫵伞备鶕O計需要,對原素材形象進行組成元素的分解,會得到若干個單元局部,將分解后的局部形象(前圖)和剩下的空白部分形象(底圖)作為重組元素保留和使用,這樣重組思路會從單一對形象的思考轉入對形象和背景的雙向甚至多向的思考上去。用這些具象或抽象的局部形象(前圖和底圖),根據設計需要進行重構,經過前圖和底圖的提煉、轉化、整合重構后,會變異為各種給人意外驚喜的全新抽象形象。在“打散構成”的過程中,通過切割、錯位、減缺、透疊、聯結等手法,組合成新形象,達到新的節奏、平衡和韻律的美感,使自然形、具象形向抽象形轉化,如果破壞原本圖形的規律還不能創造出理想的抽象形態,或者對重構后的形態不滿意,可再次提煉抽象元素,打散完成的圖形,再次重新組合構成,在量變與質變中產生新的形態,達到多次變異的效果,使之達到更高的造型藝術審美要求。

2021年“中國最美的書”《秦嶺研學活動手冊》(見圖10),由書籍設計師鄭坤設計,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本供學生使用的“筆記本”式教輔研學野外記錄手冊,書籍設計選用一根橡皮筋將書頁裝訂成冊,頁面翻動自然流暢,可抽拉出的紙張,方便野外考察時學習和記錄,以野外環境下清晰易讀為設計目的。這種現代時尚互動概念的書籍理念和多功能的特點,決定了該書視覺元素的抽象定位。設計師采用了“打散構成”設計方法,進行抽象視覺元素創造。作為一本教輔書籍,在視覺元素的選擇上要充分關注易識別性和統一性。書中抽象視覺元素豐富多樣、體例復雜,因此設計師選擇自然界中的花木、動物為原素材,把生活中的物與人作為元素符號,將原形分解之后再錯開位置組接起來,運用錯位法打破原有的自然圖形秩序,消除已有的自然圖形界線,然后通過透疊、切割、錯位等手法進行轉化,提煉出各種具有易識別性的新穎抽象圖形。由于使用“打散構成”進行抽象視覺元素創造,新的抽象形態元素仍保留原素材形態的特征與精神,仍有原素材的影子,且不同內容屬性頁面中的大量抽象圖形,都可統一在一種大的風格中。設計師在封面設計中采用抽象元素和黑色大字號書名,強化了“筆記本”簡明實用的感覺,內頁的設計大面積留白,用于文字、圖形、標本記錄,使研學內容不斷豐富、深入。書籍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內容屬性在同一本書中的統一性,作為低成本的設計,能夠如此用心關注書籍視覺元素的易讀性、統一性和內容的功能性,應該說是對同類題材書籍設計的全新探索和大膽嘗試。

2009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愛情詩流域》(見圖11)、2016年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共情溝通》(見圖12)、2018年由麥田出版社出版的《被誤讀的哲學家》(見圖13),均采用了這種從具象形態中提煉出抽象成分的方法,進行抽象圖形創造和畫面處理。其以原素材視覺表達元素為基礎,進行了大量的視覺表達元素的分解、提煉、重構,創造出新穎且具有幾何美感的抽象圖形畫面,由此呈現了書籍的內涵。這種前圖和底圖、虛和實的巧妙結合再組成的抽象圖形,往往是一種讓人們看上去既新鮮又熟悉還很有趣味性的抽象視覺元素。

“打散構成”從抽象美的角度出發進行書籍裝幀的視覺表達元素設計,用創造的抽象元素將書籍的內涵和情感表達出來,為廣大讀者提供書籍信息的同時,帶給讀者美感和強烈的視覺感受。田之友2018年設計完成的《敦煌》(見圖14),即典型的用抽象元素表達書籍的內涵和情感的設計,該書2018年由朝華出版社出版,并于當年獲評“中國最美的書”。該書全面描述了敦煌的前世今生以及被歲月洗禮的滄桑歷程,闡述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觀點。書籍整體設計以追憶敦煌重新發現到當今壁畫再到敦煌現狀展示為主線,護封提取壁畫中的赭石為底襯,點綴石青,書脊半模切17窟藏經洞,撕開露出底層壁畫,呼應敦煌遺書發現過程,內鎖8P小頁呼應“敦大也,煌盛也”。書中所有的抽象設計元素及配色,均從敦煌壁畫、彩塑視覺形象轉換提取,包括紙的敦煌印象色彩。裝訂形式既體現中國傳統書籍裝幀特征,又極具現代儀式感。承載信息的各類元素選擇合理,體現出信息表達的強弱節奏和翻閱的質感。書籍封面的兩條抽象線條,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都是敦煌壁畫彩塑的創新提煉,抽象視覺表達元素在給讀者帶來強烈美感體驗的同時,很貼合地把《敦煌》的主題和內涵表達出來。設計師從不同角度去觀察、解剖敦煌的所有視覺元素,從具象的敦煌壁畫、彩塑視覺形象形態中提煉出抽象的成分,用這些抽象的成分再組成一個新的形態,產生了全新的抽象美感。

“打散構成”這種抽象視覺表達元素的創新方法,不受客觀物象的束縛,抓住形象的抽象要素,增強了抽象形態設計造型的主動性,豐富多彩的抽象視覺表達元素可源源不斷地產生,有利于自然形、具象形向抽象形轉變,拓寬了抽象視覺表達元素的思維空間。讓抽象視覺表達元素設計變成一個主動去運用自己已有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模仿,[6]將“打散構成”運用在抽象視覺元素設計的各環節,增強了抽象視覺元素設計的自主性,為抽象視覺表達元素設計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梢哉f,“打散構成”是書籍裝幀設計中,具象視覺表達元素向抽象視覺表達元素轉換的一個重要途徑。

結語

“打散構成”作為一種設計的構成和構圖方法,同時也是設計的造型方法,其不拘于傳統的構成思路,突破了原素材形象的束縛,發揮了書籍裝幀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新形態和新形式的誕生?!按蛏嫵伞睘闀b幀設計的視覺表達元素重構與創新、視覺信息的簡化與優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書籍裝幀設計實踐中視覺元素從具象到抽象轉換和變異達到創造抽象美的形象,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路徑。進入數字時代,“打散構成”仍有著積極作用,其是通過裝幀設計給書籍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其產生購買欲望的有效設計工具。因此書籍設計師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可利用“打散構成”體現構思的新穎視覺表達元素和抽象元素的優勢,設計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書籍裝幀設計的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 姜今. 打散構成[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6-22.

[2] 克萊夫·貝爾. 藝術[M]. 馬鐘元,周金環,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128.

[3] 鄭蕊欣.極簡設計在書籍裝幀中的應用[J]. 傳媒論壇,2020(7):208-212.

[4] 韋超現. 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與發展探析[J]. 藝術科技,2016(1):87-91.

[5] 王長征. 打散構成在圖案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信息,2013(22):130-135.

[6] 于國瑞. 平面構成[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33-50.

The Application of?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in Book Design

SUN Ling-ling1, ZHAN Xue-jun2(1.School of Desig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Wuhu 241000, China; 2.Academy of Fine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is a design composition theory proposed by Jiang Jin. It is originally a method of composition and composition of design. However, years of design creation practices have found that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theory is also a very good method when applied to design modeling. The theory of "fragmented composition" enriches the design means and methods of design modeling,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odern designers to innovate visual elements, optimize visual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 visual elements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alysis of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of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ook binding design,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and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some excellent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application work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in modern book binding design.

Keywords: "fragmentation composition"; book binding design; visual expression element; applied research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Y2019D142)

作者信息:孫玲玲(1968— ),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工程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詹學軍(1965— ),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應用研究
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在電信領域的應用研究
旅游管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研究
無線傳感器網絡優化的應用與研究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進駐數字課堂的新興教學媒體
AG接入技術在固網NGN的應用研究
空域分類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
分層教學,兼顧全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