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調查及保護研究

2023-11-03 05:42羅玉恒吳利華謝愛萍張軍偉
遼寧林業科技 2023年5期
關鍵詞:胸圍樹齡古樹名

羅玉恒,吳利華,謝愛萍,張軍偉

(1.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2.甘肅農業大學園林工程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3.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有生命的文物,更是人類悠久歷史的見證,在維護區域生物種群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生態、景觀和社會經濟價值[1]。筆者對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域內的古樹名木開展資源調查,準確掌握古樹現狀,為制訂古樹名木保護監測、規劃設計及養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自然概況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西部涇河中上游,地處平涼市崆峒區境內,東起太統山下的黨家山、何家山,西至寧夏固原市的涇源縣,南至大陰山、十萬溝,北至胭脂河,地理坐標為106°26′18″~106°37′24″E,35°25′08″~35°34′50″N,總面積16 283 hm2,約占平涼市崆峒區國土面積的8.4%,其中核心區6 680 hm2,緩沖區4 645 hm2,實驗區4 958 hm2。保護區涉及崆峒、麻武2 個鄉鎮、11 個行政村、35 個社。境內崆峒山屬我國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儒、道、釋共處一山獨特的人文景觀,極具保護價值[2]。

根據保護區摸底調查,轄區范圍內目前共發現有油松、圓柏、蒙古櫟、白杜、元寶槭、小葉楊、旱柳為主的各類古樹名木186 株,樹齡均在100 a 以上。古樹是太統崆峒山地區自然環境變遷的見證者,對研究本區域的森林植物、氣候、植被變遷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2 研究方法

調查工作采用現場實地調查、查閱歷史資料和訪問法,保護區范圍內全覆蓋,對現存古樹名木進行每木調查,外業調查采用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古樹名木研究中心產教融合科研成果“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應用管理軟件,全面系統地查清保護區內古樹名木資源總量、種類、分布狀況、生長情況,單株古樹名木樹種、樹齡、保護級別、生長地點、生長環境、生長狀況、養護管理等數據和照片資料,掌握了解古樹名木的生態、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價值。調查依據原國家林業局《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古樹名木鑒定規范》,結合項目內容,并制定了《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普查工作實施方案》。

3 結果與分析

3.1 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3.1.1 種類分析

古樹名木普查結果表明,保護區共有散生古樹名木186 株,隸屬13 科18 屬21 種(表1)。古樹名木的種類豐富,但具有不均衡性,少數的科、種占絕對優勢。

3.1.2 科類分析

松科的株數最多為47 株,占總數的25.3%;其次是殼斗科34 株,占總數的18.3%;楊柳科28 株,占總數的15.1%;柏科為27 株,占總數的14.5%;槭樹科為14 株,衛矛科為10 株,榆科為7 株,豆科7株,胡桃科為6 株,占總數3.2%~7.5%,其余均在5株以下,共6 株,僅占總數的3.2%(圖1)。

圖1 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科名及數量結構

3.1.3 樹種分析

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的優勢樹種(數量排在前10 位)有油松44 株,占總數的23.7%;蒙古櫟34株,占總數的18.3%;圓柏21 株,占總數的11.3%;小葉楊18 株、元寶槭14 株、白杜10 株、旱柳10株、槐7 株、胡桃6 株、側柏5 株、大葉櫸樹5 株,均占總數的10%以下;其余11 種均在5 株以下,僅為12 株,占總數的6.5%。

3.1.4 保護等級分析

在自然保護區186 株古樹名木中,其中一級古樹24 株,二級古樹22 株,三級古樹140 株,分別占總數的12.9%、11.8%、75.3%(表2)。其中一級古樹最多的是油松,有18 株,主要分布在崆峒山景區的中臺、西臺、南臺、招鶴堂、法輪寺等區域;其次為圓柏,有3 株,分別分布在崆峒山景區的鳳凰嶺、法輪寺和南臺;余下為白杜、槐、紫果云杉各1 株一級古樹,白杜和槐都位于崆峒山景區的紫霄宮院外,紫果云杉位于招鶴堂院內。

表2 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各樹種保護級別株數株

3.1.5 各區域古樹名木數量

在太統崆峒山保護區中,崆峒山景區古樹株數最多,為154 株,占總株數的82.8%;崆峒鎮有15株,占總株數的8.1%;麻武鄉有17 株,占總株數的9.1%。一級、二級古樹都在崆峒山景區內,太統山區域的崆峒鎮、麻武鄉合計只有32 株三級古樹。

3.1.6 人文資源

崆峒山的珍貴古樹數量之多,樹齡之長,樹體之高在甘肅省自然保護區中實屬罕見。其中著名的有:(1)圓柏:崆峒山鳳凰嶺彌陀寺前有“西柏”一株,樹高22 m,胸圍3.95 m,據測已有1 000 a 樹齡,卻仍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其枝葉向四方延展而生,因此被稱為“千年華蓋”,這也是崆峒山上樹齡最長的一棵柏樹。崆峒山胸圍1 m 以上的古圓柏有20 多株,其中較著名的2 株:一是鳳凰嶺彌陀寺前圓柏“千年華蓋”;二是凌空塔院內的圓柏,樹高23 m,胸圍3.1 m,冠幅12 m,樹齡1 000 a 以上。(2)紫果云杉:樹高達18 m,胸圍2.3 m,樹齡推算約650 a。當地亦稱“孔雀柏”,位于崆峒山招鶴堂院中。相傳該樹為豐華道士由云南帶來,后人為紀念他而稱此樹為“豐華柏”,后來又取其諧音“鳳凰柏”,又因樹冠像孔雀開屏,又稱為“孔雀柏”。(3)油松:在崆峒山景區共有古油松44 株,平均樹高17.09 m,最高的約27 m,平均胸圍1.9 m,最大胸圍3.1 m,平均冠幅8.8 m,最大冠幅14 m,推算樹齡多數都有1 000 a 左右,另在崆峒山中臺的腰峴有2 株并立而生,大小相同,樹冠相接的油松,高大挺拔,被形象的譽為“將軍松”,樹高達21 m,胸圍分別達2.5 m 和2.1 m,樹齡1 000 a 左右。此外,在崆峒山棋盤嶺還有1 株1 000 a 左右的“觀棋松”,古松傲然挺立,仿佛是在凝神觀棋;在崆峒山塔院法輪禪寺院內的凌空塔頂生長有一株極為罕見的“塔托松”,樹高達5 m,據推算樹齡約230 a,此樹挺拔蒼翠,構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古塔托松”之自然勝景,被譽為崆峒山一大奇景,也是“崆峒十二景”之一。(4)蒙古櫟:俗稱青岡,在崆峒山自然分布較普遍,在南臺有1 株蒙古櫟,高約15 m,胸圍4.2 m,冠幅11 m,樹齡約450 a。(5)白杜(絲綿木):在崆峒山紫霄宮有一株白杜,樹高13 m,胸圍3.8 m,平均冠幅12.5 m,樹齡約700 a,因其根外露似“龍”形,故當地稱之為“龍樹”[2]。

3.2 生長狀況

古樹名木生長勢分為正常株、衰弱株、瀕危株。保護區186 株散生古樹名木中,生長勢正常111 株、衰弱71 株、瀕危4 株,分別占總株數的59.7%、38.2%、2.1%,瀕危株分別為位于崆峒山景區中臺的2 株白杜和1 株元寶槭,還有1 株位于塔院法輪禪寺院內的1 株油松。生長環境好的15 株,環境中等的135 株,差的36 株,分別占總株數的8%、72.6%、19.4%。生長環境差的主要位于崆峒山景區的中臺街道、上山馬路的車道中、在叢林之中以及崆峒鎮甘溝村的甘溝油庫等區域。

3.3 存在問題

保護區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景區廣場、停車場、車道等市政設施建設過程中,注重場地平整、硬化鋪裝等基礎設施建設,忽視了古樹正常生長的需求,預留樹池過??;(2)鋪裝的石材面層以及下面的混凝土墊層、原土夯實層等,破壞了古樹的根系和正常的土壤孔隙度,封堵了地面透水透氣的通道,地上與地下的水氣交換嚴重受阻;(3)生長在叢林之中的古樹,范圍內雜樹、雜草較多,與古樹爭搶養分,影響古樹生長;(4)調查發現部分古樹有大量的蛀干性害蟲危害留下的蟲孔,病蟲害防治工作亟待解決。

3.4 保護對策

古樹名木經歷長期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能生存和繁衍至今,展示了其頑強的生命力[3]。保護區在今后的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以實現古樹名木資源有效保護為目標,總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保護的對策和建議:(1)提高認識,加強宣傳力度。要從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認識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運用微信公眾號推送、制作古樹名木畫冊等各種形式,結合森林防火、公益林保護等措施,普及人們對古樹名木保護的認知,大力宣傳古樹名木的生態、觀賞、科研以及文化價值,提高民眾愛護、保護古樹名木的生態意識,形成全社會監管和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推動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治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效。(2)強化古樹名木保護的責任落實。按《平涼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細化保護管理措施,確定管護范圍,實行管護責任。建立起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和坐標位置、生長環境、歷史科普文化等信息化空間地理數據庫,向社會公布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名錄,懸掛古樹名木保護銘牌,落實具體的管護責任,確保每一株古樹名木都能找到責任單位、責任人,能夠及時掌握古樹名木的生長情況。(3)建立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和監測體系。保護古樹名木資源,應站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的高度,建立起以智慧信息化管理、分類保護為主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和動態監測體系,依托自然保護區已有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智慧信息化技術的支持,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境、長勢、病蟲害、保護現狀等項目進行定期監測,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4)積極開展古樹名木的復壯保護。根據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實際生長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有效的復壯、管護措施,提升古樹名木自身免疫力和生命力。邀請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其生長環境和生長勢進行專業評估,依托古樹復壯專業技術人員對瀕危株和衰弱株實行“一樹一策”搶救修復措施,確保古樹名木得到有效復壯。(5)加大對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保護的資金投入,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是社會公益性事業,保護古樹名木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將造福于全社會。應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引導社會群體或個人捐資認養,進一步拓寬保護經費渠道。古樹名木的普查、保護、復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古樹名木的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要使古樹名木資源監測和保護管理工作具有充足的物資保障和長效管理,確保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

4 結 論

太統崆峒山保護區現存古樹名木186 株,隸屬13 科18 屬21 種,其中一級古樹24 株,二級古樹22 株,三級古樹140 株;其中,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的優勢樹種(數量排在前10 位),主要有油松44株,占總數的23.7%;蒙古櫟34 株,占總數的18.3%;圓柏21 株,占總數的11.3%;其它還有小葉楊、元寶槭、白杜、旱柳、槐等。

保護區186 株散生古樹名木中,生長勢正常111 株、衰弱71 株、瀕危4 株,分別占總株數59.7%、38.2%、2.1%;生長環境好的15 株、環境中等的135 株、差的36 株,分別占總株數的8%、72.6%、19.4%。保護區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古樹的正常生長,急需要對衰弱株和瀕危株采用復壯修復措施,對古樹瀕危株的復壯修復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猜你喜歡
胸圍樹齡古樹名
探討假體凸度對假體隆乳患者術后胸圍及罩杯的影響
貴州特色古樹名木分布示意圖
保護好古樹名木亦是文化傳承
干旱荒漠區2個‘早酥’梨品種光合特性與樹齡的相關性研究
不同樹齡赤霞珠葡萄果實性狀及品質的差異分析
古樹名木保護立法的實踐
巨尾桉不同樹齡及染蟲狀態桉葉油的成分分析
胸圍革命
閱讀花瓣雨
幸而今天買了胸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