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區四季青鎮雙新村清墓出土頭飾漫談

2023-11-04 13:14張子晗
收藏家 2023年8期
關鍵詞:發簪頭飾

張子晗

關鍵詞:清代墓葬 頭飾 發簪 發釵 金飾件

2022年9月~10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海淀區四季青鎮雙新村發掘了6座豎穴土坑墓,出土宋代至清道光各代銅錢若干。根據出土器物及墓葬形制判斷,墓葬年代應為清代。其中三座墓葬隨葬金、銀、銅、玉飾近百件,有發飾、耳飾、手飾、衣飾等,部分鑲嵌寶石等裝飾物。其中數件細金工藝飾品尤為精美。這些金飾使用掐絲、填絲、堆壘、編織、攢焊、鑲嵌、鏨刻等多種工藝制成,制作水平很高。本文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精品,按用途、材質分類進行探討。

一、發簪

(一)金簪

1.金累絲龍形氣通簪(圖1~圖5)

兩件一組,形制相同。頂部嵌飾缺失。簪首作昂首龍頭形,以累絲工藝編織、焊接而成,兩枚圓凸小金柱作眼,怒目圓睜,龍須曲折飄逸,龍角緊靠簪柄,簪柄即龍身,通體鏤空,以金絲壘結成菱花形網狀,宛如龍鱗,圓形錐狀,末端較尖銳。我們在修整拍照時發現龍眼是可以活動的,并非直接焊死在眼窩上,而是以兩根較粗的金絲分別與眼珠底部焊連,兩根金絲穿過眼窩在龍嘴內連接成“U”形后,再絞擰成一股,尾端微微叉開,作為龍舌。撥動龍眼時,龍舌也在微微抖動,甚是靈動可愛。兩件尺寸相同,全長15厘米。

錦州北郊清尹繼善墓曾出土過形制完全一致的金龍頭簪,1北京海淀區巨山農場地區曾出土過形制相近的金累絲鳳凰氣通簪和金累絲梅花氣通簪各一支,2吉林通榆清公主陵也出過一對金累絲歲寒三友氣通簪。3另外,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均有此類館藏。其中上海博物館藏寶山區月浦鎮丁家譚伯龍夫婦墓出土的龍頭金發簪,標注年代為南宋時期,應為同類形制中所見年代最早的一支。

氣通簪早在宋元時期就已出現,流行于元明清三代。氣通也作“氣筒”,或曰“通簪”,是一種做成鏤空式樣的空心發簪。多以金銀、象牙、翡翠、瑪瑙、鹿角、玉石或竹木等材料制成。元代《農書·農器圖譜》已有提及:

通簪,貫發虛簪也,一名氣筒。以鹿角梢尖作之,長可三寸余。筒之周圍,橫穿小竅數處,使其相通,故曰通簪也。氣通簪作用有二。一則,簪身通體鏤空,中心穿孔,使用時插在發髻中間,有通氣功用,正因此得名。對此,明代《三才圖會·衣服》有較詳盡的解釋:

通簪,貫發虛簪也,一名氣筒。以鹿角稍尖作之。如無鹿角,以竹木代之,或大翎筒亦可。長可三寸,余同之。周圍橫穿小竅數處,使俱相通,故曰通簪。田夫田婦暑日之下,折腰俯首,氣騰汗出,其發髻蒸郁,得貫此簪一二,以通風氣,自然爽快。夫物雖微末而有利人之效,甚可愛也。

可見,在當時氣通簪材質多樣,實用性大過裝飾性,不限男女,不同等級的人都在使用。二則,古人常常要佩戴多件頭飾,再加上厚重的發髻,整體重量對頭部壓力很大;古代工匠為減輕佩飾總重,就以鏤空設計,巧妙地減少了簪子重量,從而達到佩戴舒適的作用。此類發簪在明代以前男女通用。近人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中提到:

金氣通,婦女之飾于首者也。光緒初,上海盛行之。

入清以后,金氣通簪多用于女子裝飾,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款式。

2.金累絲鑲寶壽字簪(圖6)

一件。簪首呈壽字,是將金屬“大邊”彎卷、盤繞成壽字紋框架,焊接固定后,再以填絲工藝,將掐制好的卷草紋花絲,平填入框架內,最后低溫焊接而成?!皦邸弊窒路焦P畫連接處有一花蕊狀的抱爪托,或許曾鑲嵌寶石,現已缺失。簪柄呈扁平狀,末端較尖銳。通長8.7厘米。簪首長2.3厘米,最寬處2.1厘米。

這件壽字簪從尺寸、樣式看,更類似明代頭飾中的“小插”??肌靶〔濉泵Q見于《天水冰山錄》?!短焖戒洝吩遣槌魇雷跈喑紘泪约耶a的清單,嚴相聚斂時珍,其中記錄了幾千件金銀珠寶首飾。如今,這份清單成為研究明代飾物的絕佳歷史材料。與宋元時期相比,明代金銀首飾顯示出一個最大的變化,是以類型與樣式的增多而在名稱上有了細致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紋飾、式樣乃至長短之異而各有名稱?!靶〔濉绷性凇敖痿ⅰ币豁?,為對稱斜插于發髻兩側的各式小簪子。據揚之水《明代金銀首飾中的蝶戀花》一文中考證:既以“小插”之名與金簪并舉,則它的尺寸比通常的簪子略小。大部分簪子長度在16厘米左右,而“小插”的尺寸在10厘米上下。7此次出土的這支壽字簪通長只有8.7厘米,精細小巧,整體明顯小于其他發簪,將之歸為金簪分類中的“小插”好像更為恰當。但清代是否延續了明代的叫法,也稱之為“小插”,或是否因明清發髻式樣的變化,而產生了規格尺寸的改變,待考。其佩戴方式應該是橫向插入發髻,以裝飾作用為主。

(二)玉簪

3.鳳鳥形玉簪(圖7)

一件。和田玉琢制,玉質潤滑細膩,光澤柔和。簪體光素無紋,整體細長。簪首呈鳳鳥狀,鳳首以陰刻、陽刻及鏤雕手法細琢而成。頭部翎羽呈上揚狀,口內銜珠,陰刻四條尾羽上卷。簪柄呈圓錐形,末端尖銳。全長12.5厘米。整件玉簪線條婉轉流暢,雕工相對簡單,與清中后期玉雕作品炫技式的繁復相比,這支鳳鳥的造型相當簡潔明了。鳳在神話傳說中為群鳥之長,飛禽中最美者,飛時百鳥隨之,被尊為百鳥之王,是祥瑞的象征。鳳鳥紋在明代后期減弱了象征階層等級的功能,民間也可使用,更多體現了人們對吉祥太平、幸福美滿的追求。

玉器一直被古人認為蘊含著特殊的宇宙觀和宗教力量,是溝通天地的圣物。在各類材質的發簪中,玉簪自然備受上層人士的青睞。一支上品玉簪的價值有時會超過金簪數倍。這固然是因為良玉難得,且歷久如新。另一方面,也和玉的質地有關,一般要做好一枚玉簪,起碼要用掉本身體積3倍以上的原料;是以同樣長度的整塊玉石雕琢而成,一支玉簪的用料絕不比一件同樣材質的掛件少;并且因玉材特性,表面看似堅硬,實際卻很脆弱,由于要做成細長狀,且不能有斷裂和瑕疵,所以制作工藝比一般的玉制擺設掛件的要求來得更高。制作時稍不留意,就會折斷,所以更顯珍貴。

縱觀清代治玉工藝,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工藝多承前代,相對來說缺少新的風格和特點;直到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渠道貫通后,情況才發生改變。大量上好玉石原料開始出現在北京、蘇州等地的市場上;加之宮中造辦處和如意館既有優質玉料,又有來自全國的頂尖工匠,宮廷玉作得到繁榮發展。特別是在雍正、乾隆時期,誕生了有“乾隆工”之譽的玉器雕刻工藝。同時隨著明代“匠戶制度”的消亡,在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手工業者的從業環境更加輕松,這些具有高超治玉技能的工匠可相對自由地行走于官方設計機構和民間作坊之間,為滿漢兩族女性提供各種制作精美的玉飾品。因此,清中期以后,玉器不僅在滿族貴族當中被廣泛使用,而且在漢族平民中也保持著旺盛的需求。雙新村清墓中一共出土了兩支玉簪,一支完好,即前文介紹的鳳鳥形玉簪;另一支簪柄部斷裂缺失,只剩簪首,斷口處有包銀。這件殘簪可能深得原主人喜愛,即使殘損,也未丟棄,斷裂后用銀鑲玉的方法做了修復,繼續使用,待主人逝去,也陪伴一同入葬。

據清代文獻記載,玉簪一般在夏季使用,金簪則在冬季使用。兩者的替換時間,和男子涼帽、暖帽的換戴時間相當。每年三月開始用玉簪,八月則換金簪。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換季”條中對此敘述頗詳:

每至三月,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大約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換戴涼帽時,婦女皆換玉簪。換戴暖帽時,婦女皆換金簪。

(三)鑲寶簪

4.銀鎏金鑲寶四瓣式花卉簪(圖8、圖9)

兩件一組,形制一致。簪首均為四瓣式花卉,以中心有凹槽、鏨刻成花瓣狀的金屬片作為鑲寶石的底托。一支四片花瓣各鑲一粉色寶石,另一支四瓣各鑲一紫紅色寶石?;ㄐ旧席B加焊接一“X”形的金屬四葉,四葉光面平整,疑有點翠痕跡,有待進一步檢測。四葉中心襯以花蕊狀的爪托,蕊內嵌物缺失?;ㄖ礊轸⒈?,呈扁條錐狀,銀鎏金。全長17.8厘米。簪首長4.8厘米,寬4.0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兩套金嵌珠翠寶石花卉耳環,9其中花卉的形制與這支花卉簪基本相同,都是四瓣式花形,中心襯“X”形金屬四葉。經紅外光譜檢測,粉色寶石為粉水晶,紫紅色寶石是剛玉族礦物,未檢測到紅寶石的致色元素鉻元素(Cr),應為紫色藍寶石。

揚之水《中國金銀器》對鑲嵌珠寶的歷史有所考證:

金銀首飾的嵌寶之風興盛于元代。明代宮廷首飾的制作,珠寶已是與金銀平分秋色。至于清代,卻是珠寶唱了主角,而用作陪襯的金銀除卻累絲便是點翠,于是色澤不再彰顯,因此戒指、手鐲之外,金材、銀材的使用,金為少,銀鍍金為多。

可見,在金銀器上鑲嵌珠寶是清代金銀制品的一大特色。其突出特點是喜用滿飾,少留空白,經常運用多種材料,如寶石、珊瑚、象牙、動物皮毛等等,融入以金銀為主體的發簪骨架,形成繁縟復雜的視覺效果。雙新村清墓出土的這組鑲寶四瓣式花卉簪比較有代表性,在一組發簪中使用了不同材質的兩種寶石,打破了沉悶的重復,使其既有形制上的關聯,又有顏色、材料上的區分。四葉上似乎有羽狀殘留,可能還使用了點翠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兩件鑲寶簪用到了以拴結捆綁局部,并輔助黏結劑11的類似蒙鑲的鑲嵌手法。具體做法是,先將金屬底托鏨刻成花瓣形狀,在鑲寶石處錘揲出凹槽,在寶石的一端和底托相應位置,打穿小孔,用線繩通過小孔把寶石和底托拴結捆綁在一起,再配合輔助黏結劑將寶石固定粘合在底托凹槽內。寶石的邊緣處可以觀察到有溢出的黏結劑。這種鑲嵌方法類似細金工藝中的蒙鑲,現代首飾行業稱其為冷鑲嵌。12它曾被廣泛應用于明清宮廷的建筑裝飾、室內陳設、生活用具和珠寶首飾上,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工藝技法之一。

(四)琥珀簪

5.鳳凰花草紋琥珀扁簪(圖10、圖11)

一件。棕紅色。簪首扁寬,呈方形,透雕鳳凰、花草紋等裝飾。簪體素面。整體呈略彎曲的扁體錐狀,橫截面近梯形,末端尖銳。長17.4厘米,前端最寬1.8厘米,厚0.4~0.7厘米。

琥珀,是樹脂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數萬年石化而成的有機寶石。在《系統寶石學》的定義中,樹脂化石須滿足形成于“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新近紀”和“松柏科植物”的樹脂這兩個限定條件,才能稱之為琥珀。14此次出土的扁簪經紅外光譜檢測,實際材質應為柯巴樹脂。但柯巴樹脂并不是所謂的“假琥珀”,同樣也是非常稀有的、埋藏在地層中的天然樹脂,只是尚未完全石化,是形成琥珀過程的中間產品??掳蜆渲男纬蓵r間大致在幾百年到數千年之間,雖然與上百萬年、千萬年形成的琥珀無法相比,但在當時同樣珍貴,兩者最根本的差別在于樹脂的石化程度不同。15由于考古出土的琥珀制品的數量與玉器這種大宗相比還是少數,對出土類琥珀制品的科學檢測研究國內少有人做。學界對這一部分琥珀的認識,存在諸多爭議和不明確的地方。所以,盡管曾經有上百種琥珀被定名,但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是未完全石化的樹脂。故本文還是暫時將出土扁簪歸為琥珀類。

柯巴樹脂由于形成年代較晚,未完成石化過程,內部結構相比琥珀更為脆弱,硬度較低,容易形成深且多的裂痕,雕刻難度更大。清代由于雕刻工具和技術的日漸成熟,工藝上使用鏤雕、浮雕比以往各朝代都有所增加。清代的鏤雕技術已達巔峰,在風格上致力于展現材料的空靈剔透,常與浮雕結合起來,使器物顯得更為立體。工匠在雕刻時會有意識地強調景物前后的層次感,讓畫面更為立體深邃而非簡單的二維平面。這件鳳凰花草紋琥珀扁簪雕工極為精巧,整件器物尺寸不大,但簪首部分使用了鏤雕、浮雕、陰刻等多種雕刻手法,立體感極強。扁簪簪體,簪首鏤雕花草葉的穿插處和所有鏤空內側邊角處都被經過精細打磨,即使背面和看不見的深凹處也做了一些處理,拋光深入到了每個細小的縫隙處,可見當時工藝的精湛。

二、其他頭飾

(一)發釵

6.銅鎏金折股蝴蝶釵(圖12、圖13)

一件。釵頭方平,纏繞銀絲,做彎折處理;釵股細圓,末端漸細,呈針狀。兩釵股間焊接一只作展翅狀的蝴蝶飾片,蝴蝶的輪廓以極細的兩股花絲勾勒外廓,觸角處鏤空鏨刻。釵體通體鎏金。有銹蝕痕跡。釵長15.6厘米,折股釵首寬1.84厘米。

發釵也是古代發飾中比較常見的飾物?!夺屆め屖罪棥酚涊d:“叉,釵也,象叉之形,象叉之形因名之也?!?6發簪只一股,發釵則分為兩股。簪和釵的功能相似,主要是插入發中用以固定發髻,早期多無裝飾。至清代,釵首大多裝飾繁復,裝飾意味較濃。發釵也有長短之分,短的發釵在10厘米左右,長的發釵在30厘米左右。依長度不同,用途也有區別。長釵應該是用來挽住發髻的主要部分,多用于梳挽高髻。短釵則用于別住余發或插于兩鬢,更多作為裝飾之用。從長度上看,這支蝴蝶釵可能為偏重裝飾功能的短釵。

兩釵股間裝飾的蝴蝶,在動物類紋飾中比較常見,從古至今,常被用作象征美滿愛情。同時蝴蝶的“蝶”與耄耋的“耋”同音,耋有高壽之意,所以蝴蝶也有萬壽無疆、長命百歲的寓意。從材質上講,一般金釵、銀釵為皇室貴族專用;銅釵次之,常用于士庶平民階層。但有一種銅釵卻為人們所看重,后妃、貴戚也珍而愛之,就是這種鎏金銅釵。工匠在銅表面以鎏金工藝薄涂一層金液,使其成為金面銅芯,既美觀又實用?!般~芯”與“同心”諧音,謂之“同心釵”,以此表達百年好合、同心永結的美好寓意。于是,這種發釵便有了作為男女情愛信物的功能。漢代文獻已有此名稱。17這件銅鎏金折股蝴蝶釵,樣式雖然簡單,但從材質到蝴蝶裝飾都蘊含了美好的愿望。

(二)金飾件

7.累絲祥云鶴壽金飾件(圖14、圖15)

兩件一組。形制相似,另一件尚在修復整理中。飾件整體呈如意云形。祥云兩端各置一仙鶴,分別以粗金絲連接于云端首尾,鶴首相對,正中一“壽”字,取“賀壽”之意。壽字上襯圓形花托,原鑲有寶石,現已缺失。金飾背面焊并列扁管一組。疑為冠飾上的金鈿或簪頭一類。整件金飾橫長6.4厘米,寬4.4厘米。

8.累絲嵌寶石云蝠金飾件(圖16、圖17)

兩件一組。形制相同,另一件尚在清理修復中。飾件主體為蝙蝠形,邊緣襯以大片云氣。蝠體以層層金絲堆壘、攢焊;蝠翼用掐絲、填絲工藝制成,嘴部連一小環,似墜有流蘇等物,今失。三片云氣以金片錘揲而成,分別焊于蝠翼兩側和蝠尾部。蝠背部和蝠兩翼原鑲嵌有寶石,現內嵌物缺失。祥云上有兩個五立絲抱爪,托兩顆寶石,一顆為碧璽石,一顆已缺失。金飾背面焊并列扁管一組,其中一管內有銀絲穿過。疑為冠飾上的金鈿或簪頭一類。祥云和蝙蝠用細長薄片金屬焊連。整個飾件制作工藝繁縟精巧,圖案造型雍容大氣,尤其是幾重云氣的處理,似層層嵌套、環繞、包裹于蝠翼四周,交錯有致,靈動立體。整件金飾橫長8.5厘米,寬3.6厘米。

蝙蝠的“蝠”與“?!弊滞?,古人將蝙蝠的飛臨,給予了“進?!钡脑⒁?。明清時期,蝙蝠的形象在建筑裝飾、繪畫、陶瓷、刺繡、飾物上頻繁出現,和云氣組合的題材也是當時最常見、最流行的福壽紋飾之一,寓意“洪福齊天”。故宮博物院藏有多件類似的蝙蝠題材飾物,18五棵松棒球場清墓也曾出土過類似的蝠型金飾。19

三、結語

我們可以從雙新村清墓出土的幾件頭飾大致了解清代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其中幾件細金頭飾尤為精彩,可能來自宮廷。清代皇室用品的主要制作機構為造辦處。清宮造辦處始于康熙朝,終于宣統朝,主要職能是制作、修理宮廷所需的各項器物。這些集上乘工藝、珍貴材料及帝王審美制作而成的御用品,不僅用于宮苑陳設,亦用于賞賜滿漢文武大臣,蒙、藏王公以及饋贈外國國王、使臣??滴跞辏?693)造辦處設立作坊,20乾隆二十三年(1758),造辦處所轄四十二作經裁并后剩下十三作,其中金玉作是制造御用細金工藝產品的主要機構。21明、清兩代是細金工藝的全盛時期,各種技法發生飛躍,遠超前代。且相較于明代,清代細金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數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專業。其中實鑲和攢絲是行業的主要部分。22故后世也將這門技藝稱為花絲鑲嵌工藝。

花絲工藝是絲的藝術,所有表現形式都由不同紋樣的花絲來完成。如前文提及的云蝠金飾件和祥云鶴壽金飾件都用到了掐絲、填絲、攢焊的工藝制法。掐絲是用掐絲鑷子將花絲掐制紋樣,所用絲必是扁絲,絲的長度要用制板、制子等特制工具等距量出,再掐制成各種紋樣。23所謂填絲,是將花絲制成的圖案填在規定輪廓內,業內稱此輪廓為“大邊”。24明清時期興起的點翠工藝,也屬于填絲技法范疇。25比如蝠翼的做法就是先用細如毫發的兩股編織花絲,焊接出輪廓大邊和主要支撐骨架,再將事先掐制好的,大小均勻的卷草紋花絲逐個平填在大邊內。填絲要求所填內容高矮一致,疏密得當。最后篩少許焊藥,低溫焊接?;ńz工藝中攢與焊是相連的兩道工藝,攢即組裝,方式有平攢、疊加攢和部件攢。26比如蝠翼處填絲的做法屬于平攢;金累絲龍首氣通簪的龍鱗部分和祥云鶴壽金飾件上的仙鶴就屬于疊加攢工藝。與平攢相比,疊加攢焊難度更高。

寶石鑲嵌也是明清時期制作首飾最常用到的工藝之一。鑲嵌方式有包鑲、爪鑲、拴結等。如蝠形金飾的幾處寶石托都用到了爪鑲工藝。爪鑲,是在金銀做成的飾件上,將寶石鑲嵌在形似小爪的金銀托里,爪越多,鑲嵌的寶石越牢固。爪鑲從兩爪至多爪不等。由于爪鑲很少遮擋寶石,所以能清晰地呈現寶石的華麗與光彩。銀鎏金鑲寶四瓣式花卉簪用到的則是以拴結捆綁局部,并輔助黏結劑的鑲嵌手法。

雙新村出土的這幾件發飾,制作工藝精巧入微,于小巧玲瓏中見功底,每件都凝聚了匠師高超的工藝技巧,皆為珍品,也從側面反映出清代的手工藝水平已達巔峰。北京大量出土飾物的高等級清代墓葬很少,其墓主人往往是有史可考的王公貴族或宦官,如右安門外祖家莊福建總督祖澤溥墓葬出土少量金飾,27八里莊李蓮英墓出土飾物、日用共計50余件,28西郊小西天索額圖家族墓隨葬銅器、玉器、金飾近80件,29高碑店西華營村榮祿墓隨葬大批金銀玉器計148件(套)。30雙新村這幾座清代墓葬,葬制簡單,且無墓志,但隨葬飾物近百件(部分器物還在拼對整理,具體數量有待統計)。本文介紹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墓葬內還隨葬有其他銀簪、銅簪,各種精美金飾、玉飾以及耳飾、手飾、衣飾等等。幾件玉飾有明代遺風,部分金飾似出自宮廷,且大部分都是成對成組出現。這在北京地區已發現的清代墓葬中非常罕見,墓主人身份有待進一步考證。

猜你喜歡
發簪頭飾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蘇州檔案館藏品選
綰青絲 筑華夢——秀麗的發簪
炫彩頭飾
丟失的金發簪
丟失的金發簪
秀發上的輕奢新主義花草藤蔓頭飾
Hi,Miss 秋
頭飾類恐龍
“帽子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