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圖書館建設內容與實現路徑思考

2023-11-06 01:37楊玉王翔楊靜蔣效偉
科技資訊 2023年20期
關鍵詞:館藏智慧圖書館

楊玉 王翔 楊靜 蔣效偉

(1.江蘇海洋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5;2.江蘇省連云港防汛機動搶險隊 江蘇連云港 222002)

圖書館作為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播文獻的專門機構,其發展和演化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網絡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進行轉變,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為更廣泛的讀者提供了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體驗[1]。相對于傳統紙質圖書館的手工管理和到館服務,20 世紀60 年代開始,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帶來了聯機編目、館際互借、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國際聯機檢索等方面的自動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拓展,以圖書館資源數字化、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互聯等為特征的網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近10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圖書館越來越被人們所知曉,它能通過移動通信設備為用戶提供圖書信息查詢、瀏覽和個性化定制等圖書館信息服務,這種無時不在(Anytime)、無處不在(Anywhere)不受時空限制的服務模式極大地拓展了圖書館的功能和服務對象的范圍[2-4]。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虛擬現實、物聯網、元宇宙等新一輪技術革命在全球范圍爆發式發展,各個行業與上述技術的結合愈來愈緊密,“智慧社區” “智慧校園” “智慧城市” “智慧地球”等概念隨之而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了智慧化建設新時代[5-6]。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發展的基礎上,圖書館智慧化轉型的目標自然成為社會各個方面的合理期望。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出臺,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在“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章節中,明確提出要建設智慧圖書館,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7]。其實,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業界,國內外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和關注并非近幾年才開始的。自2003年艾托拉提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技術支撐、功能擴展、服務模式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3,8]。特別是國家圖書館2020 年提出的“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以來,在“1+3+N”建設模式的指導下(“1”是指云上智慧圖書館,“3”代表全網知識內容集成倉儲、全國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和多維融合知識服務運營環境,“N”則是指全國各級圖書館以及基層服務點建立的線下智慧服務空間),將智慧圖書館從理論研討層面推向了建設實踐階段,中國圖書館事業正逐漸步入智慧化時代[2,9]。

1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1.1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

自2003 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Aittola 等人第一次提出“智慧圖書館”(Smart Library)概念以來,國內外的學術界和業界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內涵、特征、技術支撐等的探索持續不斷[10]。Aittola 雖然只是從圖書查找的方面提出了基于軟件的智慧圖書館解決方案,但其為用戶提供智慧、便捷服務的理念在當時已十分超前。劉煒等人從實踐意義的角度,定義智慧圖書館為能夠提供智慧服務的圖書館,并以自動感知和人工智能等智慧技術的運用作為圖書館智慧化的判斷標準[2]。初景利等人將智慧圖書館定義為人機交互的耦合方式、致力于實現知識服務的高級圖書館發展形態[1]。沈奎林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依托線下圖書館和線上圖書館,以智能設備和智能技術為實現途徑,以智慧服務為宗旨,依托智能管理平臺強調資源管理和服務用戶的圖書館新模式[11]。

1.2 發展現狀

雖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已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圖書館也隨著VR、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現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但什么是智慧圖書館、怎么建設智慧圖書館等問題仍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建設提供更為合理的建議。

1.2.1 相關文獻分析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進行文獻檢索,在高級檢索頁面中,檢索入口為“主題OR關鍵詞”,檢索詞為“智慧圖書館+智能圖書館+智慧化圖書館+智能化圖書館”,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和“CSSCI”,數據檢索時間范圍為2012—2022 年,檢索時間為2022 年11 月29日,檢索范圍為“學術期刊”,共得到594條檢索數據。

圖1為近十余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論文的變化趨勢,總體上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也表明了各方學者對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積極關注。

圖1 智慧圖書館領域論文發表變化趨勢圖

為準確展現智慧圖書館研究的內容及相關熱度,本文分析并統計了檢索文獻中的主要主題詞和次要主題詞,合理剔除“智慧圖書館”“智能圖書館”“圖書館”等和研究對象直接相關的主題詞,得到智慧圖書館研究主題熱力分布圖(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在智慧圖書館運行模式方面,“智慧服務”出現頻次最高,隨后是“智慧館員”“知識服務”等內容,說明了大家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目標就是為用戶提供更加便利、智慧的服務認可。在技術支撐方面,可以明顯地看出“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情景感知”“數字孿生”等技術出現的頻次較高,說明了上述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個性化服務”“移動視覺搜索”“用戶畫像”“智慧空間”等主題詞的出現也表明智慧圖書館在圍繞智慧服務方面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手段措施。

圖2 智慧圖書館研究主題詞熱力圖

1.2.2 存在問題

基于上述文獻分析可以看出,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圖書館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建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不同學者對智慧圖書館的定義依然存在分歧,圖書館智慧化的建設內容和判斷標準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統一。

2 智慧圖書館建設探討

在數字中國的背景下,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圖書館為社會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的目標,為智慧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政策支持。但同時,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主陣地的圖書館,在文化強國戰略下智慧圖書館理應有更高的責任要求與使命擔當。

綜合相關參考文獻和筆者對智慧圖書館的理解,本文將智慧圖書館概述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和智能感知設備為物理基礎,以智能管理系統為軟件平臺,使圖書館具有綠色、安全、人性化的智慧空間,具有豐富館藏資源及多樣性的展示模式,具有科學高效的管理和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和精準化服務的新模式。因此,下文 從環境、資源、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入手,以為用戶提供智慧便捷服務為目標,探討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現路徑,為智慧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2.1 智慧環境建設

智慧環境是智慧圖書館智慧功能實現的基礎與保障。智慧環境建設至少應包括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兩個部分。

在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承載智慧圖書館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等功能的智慧平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當然,運行在平臺之上的各類應用系統也是體現圖書館智慧特征的重要內容。

在強調軟件重要性的同時,與軟件相互依存、協同發展的硬件同樣不容忽視。如果說軟件是用戶感受智慧化的“表”,那硬件則是軟件發揮其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智慧化的“里”,只有充分、完備的硬件基礎,才能發揮軟件系統的各項功能,如為提高安全性能的視頻監控設備、為兼顧舒適性與低碳能耗的館內環境監測設備、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戶體驗的自助借還設備等。

2.2 館藏資源建設

與傳統圖書館的紙質館藏資源相比,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館藏資源的管理、建設與共享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無論是計算機圖書館、網絡圖書館,抑或后來的數字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方面還存在形式單一,服務用戶時受時間、空間限制等缺點。

近幾年,云計算、VR/AR/MR、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對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上述技術應用到智慧圖書館資源建設,可以更好地提升資源管理和利用效率,提升用戶資源利用體驗。例如:基于VR和云計算技術,可以將館藏資源在云端展示,用戶可以突破傳統圖書館的物理空間限制與有限服務時段的時間限制,真正做到隨時隨地訪問館藏資源,既提高了服務的時效性,也可以調動用戶獲取館藏資源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綜合多種數字技術的元宇宙技術應用于資源建設,基于其多維度、沉浸式、多感官的人機交互模式,可有效提升用戶接受知識服務的體驗感,真正做到個性化、人性化、交互化。

2.3 智慧服務建設

智慧圖書館建設是否成功?智慧圖書館是否真的具有“智慧”?用戶有最真實和直接的感受。因此,智慧圖書館要真正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在智慧服務方面下足功夫。

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區分,智慧服務可以分為面向全體用戶的群體服務和面向單個用戶的個性化服務。(1)群體服務。首先,建立基于借閱和薦購大數據的智能采購系統,讓用戶能看到想看的圖書資料。其次,根據借閱大數據,舉辦用戶關心關注的讀書分享會或講座,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2)個性化服務。首先,根據用戶的借閱和查詢歷史數據,采用智能推薦技術更加科學、準確地為用戶提供館藏資源,在服務讀者的同時,提高了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其次,基于元宇宙等技術,為用戶建立個性化的個人虛擬空間,增加用戶與圖書館的關聯與依存度。

除上述服務之外,智慧圖書館還應具備基于人臉識別的借還書、基于RFID 技術的資源快速定位、增強體驗的多端融合服務等功能。

2.4 智慧化管理

一些學者認為智慧型館員是智慧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核心[1-2]。誠然,館員素質和能力對圖書館功能和服務能產生直接影響。然而,如果過分強調人的因素,就可能對智慧圖書館的認知產生偏差,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運營也會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更應從管理上體現智慧化,形成智慧的管理流程,依賴科學合理的制度,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智慧化管理應從智慧環境、資源建設、智慧服務3 個方面入手,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用戶體驗。在智慧環境方面,可以采用物聯網技術對安防、館內溫濕度環境等進行管理;采用人臉識別和行為識別技術,在對人員進行精準分類的基礎上,更好地維護館內秩序。在資源建設和維護方面,模式識別、RFID、AGV、室內高精度定位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助力館藏資源在流通、分揀、排架等環節的智能化,減少館員的重復性勞動和差錯率。在智慧服務方面,深度學習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讓原本靜態的數據產生價值,讓服務更加精準化、人性化;在館藏資源利用方面,精確快速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可以在保障服務用戶的同時,快速發現和制止惡意下載行為,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更加規范館藏資源的使用行為。

3 結語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元宇宙等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圖書館從理念探索到技術實現等方方面面均有了更多的選擇。本文從環境、資源、管理和服務等4個方面探討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內容與建設路徑,為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建設提供了合理的建議參考。后續研究我們會重點關注智慧圖書館海量數據的數據安全問題,讓用戶和館方既用得舒心,還用得安心。

猜你喜歡
館藏智慧圖書館
館藏
博物館的生存之道:館藏能否變賣?
知還印館藏印選——古印篇
圖書館
介紹兩件館藏青銅器
有智慧的羊
去圖書館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智慧往前沖,統計百分百(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