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養老視角下的安置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

2023-11-08 20:29李楚涵傅婭
建材與裝飾 2023年31期
關鍵詞:老化養老居民

李楚涵,傅婭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0 引言

在中國城市化和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時間推進,城市發展,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問題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焦點。而安置社區這一形態、位置、居民都極其特殊的時代性話題成為矛盾的交點,本文通過對安置社區現有空間的研究,分析失地老年居民身心因素,尋求這樣特殊社會條件情況下的安置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設計策略。

1 城市化進程下安置小區的大量出現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由以鄉村為主體的國家開始逐步轉型為城鎮為主體的國家。城市化進程不僅是鄉村的形態向城市轉變,也是鄉村常住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的過程[1]。在這個過程中,大量人口密集的農業農村區域以征地拆遷的形式來獲得用地,同時對涉及的農民進行就業和居住上的安置。由此,大量的安置社區出現在了中國的版圖上。

這類安置社區的居住人員主要是“被城市化”與“被拆遷”的農民,他們面臨的不僅是生活居住空間的變化,還有“失地失業”后心態和角色的轉變。城鄉安置社區較原有的鄉村家族聚落而言,是一種“半熟人社會”的城市社區居住環境,它們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具有城市鄉村雙重屬性,既具有一定的城市便利性,也保留著熟人聚居的特性。社區的公共空間作為居民長期生活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在實現“農民”到“市民”的這一角色適應的過程中應具有推動作用。

2 社區養老強調適老化設計

適老化設計是指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及行動特點特殊,在出行、醫療、休閑游憩、景觀呈現乃至心理適應方面的要求都會更為細致,在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及行動特點做出相應的設計,包括實現無障礙設計,引入急救系統等,以滿足已經進入老年生活或以后將進入老年生活的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

中國的老齡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中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 億的國家??焖俚睦淆g化導致養老需求極具升高,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從家庭養老為主向社會養老為主轉變是養老模式演變的基本趨勢[2],老年人對社會養老資源的需求明顯加大。尤其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2 年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將推進養老體系健全作為重點建設問題:推進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形成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強調各界共同努力,為老年人營造健康、舒適的良好養老環境。

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及其連帶問題在安置社區中體現尤為明顯,調查研究表明,空巢老人這一現象大多集中的出現在城市舊有和城郊社區中[3],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安置社區。相較于能夠享受高端養老護理團隊服務的高消費人群,安置社區中的大部分老年居民只能依托于社區內的養老服務。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安置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設計對良好養老生活環境營造和緩解養老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 安置社區適老化現狀及相關研究

安置社區的建設源于農村向城市發展,其建設公共性、強制性較高,且主要由政府主導,考慮到經濟社會各方面因素,安置社區建設通常以滿足基本功能即居住功能為主,社區建設常常以速度和數量為先,安置社區雖生活形式上已由村落制度走向社區制度,但其公共空間未能真正從居民需求出發,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軟性需求常常被忽略。

此類社區內部缺乏流暢的社區交通系統,易有交通不便的問題;在社區風貌呈現層面上,設計手法不免有些粗糙,風貌設計較少考慮到社區居民尤其是生活在這片土地幾十年的老年居民的“鄉愁”心理,容易出現新舊脫節或是毫無歷史文化底蘊的問題;其次,在人性尺度和細部設計以及公共活動生活場景的營造上也缺乏更多的思考。

現如今,學者對于安置社區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區治理機制、失地農民再就業、易地扶貧政策等政策和治理策略方面,關于安置社區空間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尺度上空間的整體融合以及建筑學角度安置社區建筑空間設計以及產品設計角度下細部的適老化裝置上,對于居中尺度的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設計研究較少,而對于一部分適老化改造更新的研究大多是出于舊城更新的角度,社區適老化就目前的文獻而言通常針對個案,還未上升到普適性的層面。因此,發掘老年人身心需求,對安置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普適性設計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在更成熟完善后也有機會指導運用于現實社區更新、設計,提升老年人居住環境質量,發揮其現實意義。

4 老年人身心特征分析

老年人身體具有多個方面特征,其身體機能的衰退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他們的視力、聽力、活動能力、記憶力、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他們也更容易受到疾病和外界因素的影響。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可能會受到健康影響,從而限制了他們進行過于激烈的活動,更偏向于舒緩的活動,比如交談、喝茶、下棋、散步等,活動量可能會減少。其次,由于老年人的肌肉組織變薄,其肌肉力量和耐力也相應減弱,使得他們無法做出過大的動作,活動幅度相應也受限。最后,老年人的感官系統會減弱,影響身體活動的準確性。因此,老年人應該有適度的體育鍛煉,保持健康,可以進行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維持身體健康,以及增強免疫力。

就老年人心理特征而言,首先,老年人的注意力比年輕人短暫,接外界信息的能力較弱;而且,老年人在思考上認知資源和洞察力較低、情緒體驗敏感程度高,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此外,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容易出現失控、失去方向感;最后,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決定,他們面對改變時也更易感覺不安。因此,空間設計必須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引導老年人以最大限度地融入社會,促進心理健康,使老年人充滿活力。

5 安置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優化策略

安置社區的公共空間適老化優化主要從老年居民心理生理需求出發,強調滿足老年人群的活動特征及需求,同時要考慮到居民經濟社會條件下(即大都收入較低,失地失業大部分時間呆在家中)設計策略的可行性。通過分類空間中的適老化要素,連接空間與老年人活動的關系,從而探索如何通過空間的優化設計,提出空間策略,改善提升老年人生活居住環境。

5.1 安全易達的交通系統

老年人出行主要以休閑出行為主,大部分出行范圍在1.5km 即也就是社區范圍內[4],出行方式主要是以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為主。因此在適老化交通系統的設計上,設計將主要分為社區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兩類。發展公共交通,建立方便健全的社區內外公共交通體系,保證老年人出行的自由便利;同時做好人車分流,保證出行安全;在停車位設計上,相較普通社區可適當增設殘疾人停車位,考慮特殊人群需求。安置社區老年居民由于在城市里缺乏熟悉感,出行范圍往往都控制在步行可達的社區范圍內,在人行交通系統設計上,注重安全設計,做好道路的防滑處理,保證路面平整防止磕碰摔跤;保證流線的可達性,坡道設計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在梯步、拐角、路沿等區域應做好安全標識。多方面滿足老年人出行特點、方式的設計,為其打造一個良好安全的出行環境。

5.2 完備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

在公共服務設施設計上強調公共性以及便利性。城市社區較鄉村的便利性不應只體現在地理位置上,設施要求覆蓋廣泛、內容完備,包括交流溝通、運動健身、醫療、家政服務等等。在細部設計上,考慮老年人的行為生活特點,注重細節設計:安裝欄桿扶手,滿足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使用;運動道路可設置分段距離提示牌,鼓勵老年人運動;設施材質盡量選用柔軟且具有肌理的材料,既保證安全的同時也通過觸感增強使用體驗;在顏色選擇上選取溫暖、明亮的顏色,提升心理安全感舒適度;也可通過音樂播放裝置提升社區氛圍感,利用舒緩的音樂放松心情,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通過細致細心的設計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充滿尊重、便捷無憂的生活空間。

5.3 健康宜人的自然環境

從鄉村走到城市,是一個從自然走到非自然的過程,離開鄉野,安置社區的老年人很容易產生不適應、渴望接觸自然的心理。因此,要在安置社區中營造健康宜人的自然環境,設計開放舒適的戶外環境,利用陽光、流水、清新空氣和植物等自然因子促進機體調節免疫。在植物選擇上,利用園藝療法促進老年居民健康:選擇無毒無刺、安全的植物;也可選擇能釋放芳香療養香氣的植物,如云杉、馬尾松等;還可選擇植物枝葉具有特殊質感或柔軟下垂,可通過觸碰傳遞至心理引起生物同質共鳴的植物[5],如吊蘭、常春藤等;除此之外,也可多選用鄉土植物,既節約成本便于種植,也易被老年居民熟知,照顧到老年人的歸屬心理。

5.4 開放舒適的公共活動空間

當前,由于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吸引力不強,文娛場所實用度不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選擇獨自或是室內的活動,只能通過棋牌、看電視等手段打發時間,甚至出現了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傾向,缺乏室外活動和正常社交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因此,應從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出發,為緩解老年人社交缺乏孤獨感的問題,創造舒適的溝通交友環境,同時利用不同合宜尺度的交往空間安排不同活動,配套相關活動服務設施,著力提升場地活力度、人群吸引度。因此,通過公共活動空間的優化設計鼓勵老年人出門,同時居民的活動也會反向促進社區設計場地的更新,達到雙向的良性循環。

5.5 具有特色的社區風貌

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能夠滿足活動需求的硬件設施,居民也可能很少參與社區空間中來,其主要原因是居民缺乏社區歸屬感和互動參與感,對生活空間存在陌生感。安置社區老年居民聚集的場所從熟悉的田間、集市變為了市政公園、廣場。日常交流場所的轉變使得對于生活社區歸屬感熟悉感降低。因此,在安置社區公共空間設計上,應延續原有鄉村文脈,挖掘傳承地方風俗文化,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底蘊的社區風貌。在景觀營造細節方面,針對老年人記憶力衰退的特點,應加強景觀空間的易識別性,例如,對街道建筑立面通過加大與環境差異增強識別度,改善照明、增加光的強度及采用多色彩、大字體的指示性標志等。此外,社區風貌的營造也可通過鄉村熟悉生活場景的搭建來實現,例如運用記憶重構的設計手段,打造都市農業、集體觀影、周末集市等場景空間,形成社區獨特的人文風貌景觀,使老年居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身體放松和心靈慰藉。

5.6 共建共享的社區共治空間

老年居民經歷了中國的發展與崛起,為中國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年齡變大身體素質下降,尤其是由農村來到城市的老年居民逐漸被社會“邊緣化”,過去和現在身份的轉變會給其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易使之產生失落感,從而導致公共性、社會參與感低。從更寬泛的角度看,“公共性”可被理解為“參與”,對于安置社區空間建設而言,即民眾自愿“參與塑造公共空間”。應鼓勵安置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空間建設,其實,老年居民積累了豐富的技藝才能、知識經驗,往往缺乏實踐運用的機會,而安置社區可以也應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平臺,使其成為公共空間和活動發展的主力。例如,在社區中設置“共寫報刊欄”“共植一米田”這樣的共治空間,使共建共享真正落到具體落到實處。

6 結語

社區養老強調以優質的社區服務和舒適的社區環境滿足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適老化的安置社區設計能夠有效提升社區生活舒適度,提升老年居民幸福感、歸屬感,能夠緩解安置社區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未來的研究應在不斷的設計實踐中優化分析安置社區適老化設計策略和靈活處理辦法,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猜你喜歡
老化養老居民
基于HCD的適老化膠囊包裝設計
延緩大腦老化,要怎樣吃
石器時代的居民
節能技術在開關電源老化測試中的應用
養生不是養老
養老更無憂了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杜絕初春老化肌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