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成效、不足及對策

2023-11-10 22:22雷鈺陳國蘭苗笑笑李劍飛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云南省

雷鈺 陳國蘭 苗笑笑 李劍飛

收稿日期:2023-07-19

作者簡介:雷鈺(1997—),女,云南祿豐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生態產品價值。E-mail:2434069796@qq.com。

雷 鈺,陳國蘭,苗笑笑,等.云南省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成效、不足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6):-235.

摘 要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為推進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運用綠色發展指數和環境質量相關指標,客觀、科學評估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短板和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延伸和拓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以減污降碳為導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對策。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指數;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72

云南省遵循國家政策的要求,把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作為三大戰略目標之一,不斷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本文科學評估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找出差距和不足,分析優勢和短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對推動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建設成效

云南省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1 生態經濟快速發展

2021年,云南省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為27 146.76億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產的比例由2012年的16.0∶42.9∶41.1調整到了2021年14.3∶35.3∶50.4,一、二產業分別下降

1.7個百分點和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了22.6%。

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7%,占GDP的近1/2,是拉動全省經濟增加值的重要力量。云南省的林草工業從2016年到2021年共增加1 198億元,綠色能源不斷發展壯大,綠色鋁、綠色硅等綠色新材料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綠色能源裝機超過9.5×107 kW,發電量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環保食品的質量、品種數量和品牌形象在持續提升,環保產業的產業鏈也在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1.2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云南省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47.06%提高到2022年的55.04%,十年間提高了7.98個百分點。森林面積為0.21億hm2,居全國第二,森林蓄積量從16.93億m3增加到21.44億m3。2021年,云南省省控及以上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84.5%,水體質量良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表水優良率持續提高,跨境江河水質穩定達標,九大高原湖泊總體質量得到全面提升。2016—2020年九大高原湖泊中劣V類湖泊數量從4個降至1個,水質監測的67個湖泊、水庫水質優良率為82.1%,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截至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在98%以上。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為100%。土地利用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了100%。共建自然保護區166處,占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的45.86%。

“十三五”以來,云南省建立了保護小區(點)30個、

近地和遷地基地園13個、物種回歸試驗基地5個,累計開展 120 多個極小種群野生動物拯救保護項目,云南省內85%的重要物種和90%的重點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全省有國際重要濕地4處,省級重要濕地31處。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的同時,城市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自然環境狀況保持穩定。

1.3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發展完善

云南省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梁八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21年,完成森林資源管護任務0.22億hm2。同時,加強九大高原湖泊“兩線三區”管控,實施“一湖一策”,落細“退、調、治、管”等相關舉措。河(湖)長制相關舉措落到實處。2021年,云南省為了堅決控制最需要管控的岸線、河段和區域,提出了“18項禁令”,目的是對產能嚴重過剩、污染物排放量大和環境風險突出的產業進行嚴格的管控,并且嚴防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向云南省轉移。除此之外,云南省還加強了與越南、老撾、緬甸等鄰國的合作與交流,建立了跨邊境聯合保護區域,持續推進云南省生態安全體系的完善和強化。這些政策的出臺為云南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排頭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差距和不足

由于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對標國內先進省份,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任重道遠[1-2]。

2.1 發展與保護矛盾較為突出

2016—2017年,云南省綠色發展指數由第5名(91.60)下跌至第10名(80.85),直至2020年才上升至第4名(92.20)。云南省的生態資源豐富但發展欠缺,高質量發展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傳統方式發展。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綠色發展指數得分不高、發展極不穩定,發展與保護的矛盾突出。

2.2 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發展資源環境代價高

云南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冶煉和重化工業比重仍然很大,導致發展資源環境的代價過高。2021年,云南省單位GDP用水量高達59 m3·萬元-1,而同期浙江省單位GDP的用水量不足30 m3·萬元-1。云南省焦炭消費量1 005.14萬t,比上年下降2.8%;天然氣消費、電力消費分別增長9.8%和4.2%,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比排名靠前的省市高出2倍多。工業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礦產資源開發問題突出,生態破壞嚴重,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低,安全監管不完善。2021年,云南省SO2年均濃度、NO2年平均濃度分別為9 μg·m-3和23 μg·m-3,遠高于生態環境發展較好的福建?。⊿O2年均濃度6 μg·m-3、

NO2年平均濃度9 μg·m-3),云南省NO2年平均濃度接近福建省的3倍。云南省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了99.95%,但同期上海市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推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浙江省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覆蓋率為96%,說明云南省生態保護能力、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實際污染情況仍然嚴峻,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增污染物排放仍然較多,碳排放和污染物協同控制任務異常艱巨。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的代價過高。

2.3 生態環境脆弱性較強,環境保護能力弱

云南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氣候環境,造就了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植被的多樣性,但是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的根基不夠穩固,保持優良空氣質量的難度依舊很大,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依舊存在很大問題。目前,很多生態系統和物種正處于極度不穩定狀態,而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演替過程非常緩慢,一旦遭受破壞,將難以恢復。2021年,云南省污染物排放密度處于全國下游,能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等或以下水平。土壤狀況不容樂觀,各地區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的數量云南省排名倒數第3,同時全省礦區廢棄地多達8 595處(座),土地損毀面積高達41 538.12 hm2。云南省是全國4個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省份之一,因此如何對污染土壤進行安全利用和修復成為當前的一大難題。同時,云南有4 060 km的邊境線,有25個國家一二類口岸,面臨較強的外來物種入侵、口岸疫情疫病傳入風險,筑牢國門生物安全防線壓力較大。

2012—2021年,云南省流域Ⅰ~Ⅲ類水水質總體穩中向好,但Ⅳ、Ⅴ類水和劣Ⅴ類水的水質狀況仍然處于不穩定狀態。2021年,云南省省控斷面中,341個

斷面水質優良(Ⅲ類標準及以上)占比僅為87.7%,

劣Ⅴ類水體占6.7%;而長江流域的斷面水質優良比早在2017年就已達到89.6%,說明云南省目前水環境質量和水質質量問題突出。雖然湖泊和水庫的水質優良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在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質質量不夠穩定,水質的波動變化異常明顯,劣Ⅴ類水質的湖泊不在少數,過度排放、不合理開發導致污染,水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較大風險。盡管集中式供水系統的自來水水源地水質優良,但仍有一些水源地的水質沒有達到標準,與居民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同期的云南城市污水處理率僅達到95.9%,污水和生活廢物等污染的治理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屬于中下水平。

3 對策

3.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云南省是我國生態產品最為優質豐富、生產條件最佳、輸出水平最高的省份。要在維護天藍、水清、山綠的基礎上,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帶來巨大的效益,在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領域形成云南特色和全國示范。

1)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在生態資源信息普查基礎上,加快建立云南省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機制,將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推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納入規劃、評估、政策、項目。2)完善生態產品運營開發機制。繼續以打造世界一流的“三張牌”為引領,進一步利用云南省擁有的山、水、林、氣等獨特資源,通過將生態產品與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相結合,加快農業、工業、旅游和休閑康養產業往生態方向發展的速度。將生態產品價值融入農產品、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建立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探索生態資產產權轉讓、租賃、抵押、出售,促進生態產業發展。推動各類生態資產產權和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包括用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森林覆蓋率等資源權益指標。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相關的補償與賠償制度,讓綠水青山的保護者有更多獲得感。

3.2 延伸和拓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未來一段時期,省內的污染防治將以減排和改善環境質量為主要目標,致力于打響污染防治升級版攻堅戰,不斷提高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廣度[3]。在治理思路上,要將減排降碳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堅持從源頭、系統和整體3個層面實現治理,使減排降碳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量,持之以恒地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改造,并加快農業生態化、有機化、設施化發展,促進源頭治理的轉變。云南省還需強調前端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通過減少污染源頭,推動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治理重點要從單一的污染治理重心,如藍天、碧水、凈土等,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各個生態領域協同治理轉變,以在關鍵領域和指標上實現新的突破。治理領域由常規污染物治理拓展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由解決環境問題和治理常規污染物逐步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防控環境風險等問題,采取措施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和穩定性[4]。

3.3 以減污降碳為導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推進“綠色能源牌”戰略。云南省已有的能源結構能夠讓云南省的能源低碳化率先實現,應不斷優化能源的產業結構,提高能源的利用和使用效率,發展高效可再生能源,在綠色能源開發上實施全面統籌,以加快水電、風電、太陽能為主的綠色能源產業快速發展。2)加快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通過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統籌、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建設、低碳交通體系構建、能源供應和消費方式創新、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廣、減污降碳固碳能力提高及綠色城市建設水平提高,推動綠色智慧城市的建設[5]。3)積極培育綠色消費。鼓勵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推廣綠色消費理念,提倡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辦公、綠色飲食、把保護環境融入日常生活中。

4 結語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目前處于全國中等水平。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水平仍需不斷提高。同時,云南省需要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為目標,持續加大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因此,必須妥善處理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云南省經濟綠色轉型升級,從而使云南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排頭兵。

參考文獻:

[1] 龍臻.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1.

[2] 何廷偉.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思路與舉措的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22(6):26-29.

[3] 陳國蘭.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作好美麗云南文章[J].社會主義論壇,2018(9):14-15.

[4] 劉艷,張星梓,李森,等.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22,41(2):34-38.

[5] 廖可佳.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20,37(5):75-77.

(責任編輯:張春雨)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云南省
云南省安寧市老年大學之歌
民國初期云南省議會述論
對云南省“農危改”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
云南省瑞麗市老年大學之歌
《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