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背景下礦物加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023-11-21 13:50楊丙橋肖益媚何東升羅惠華張漢泉
高教學刊 2023年31期
關鍵詞:培養途徑雙一流人才培養

楊丙橋 肖益媚 何東升 羅惠華 張漢泉

摘? 要:“雙一流”建設目的在于實現高等教育強國戰略,這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以武漢工程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為例,分析近年來該學科建設方面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有前瞻性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雙一流;礦物加工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038-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making higher education powerful,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ipline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a forward-look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ion path

礦物加工工程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學科,是研究礦物分離的應用技術學科。其主要課程涉及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礦石及礦物學、礦物加工研究方法、礦物分離與分選工藝、粉體工程、礦物加工廠設計、藥劑原理及應用等。該學科根據礦石中不同礦物性質的差異,可通過磁選、重選、浮選和化學選等方法,將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分離,提高原礦的品位,為后續冶煉做準備。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如今高校對礦物加工專業人才的培養速度跟不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1]。

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簡稱《辦法》),這標志著“雙一流”建設的正式實施?!半p一流”的建設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特色發展爭創一流樹立了鮮明的旗幟,打破了傳統重點大學和地方院校身份的壁壘,為地方院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可能性。因此,武漢工程大學(以下簡稱“我?!保┑V物加工工程專業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梳理專業發展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力爭培養出符合“雙一流”建設標準中要求的拔尖創新型人才,這對加強學科建設及提高學校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礦物加工工程是武漢工程大學的傳統和優勢專業,專業于1994年被確定為原化工部高等學校首批重點學科,2010年獲批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被批準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2018年礦物加工專業所屬學科礦業工程進入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2019年順利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武漢工程大學礦物加工專業自開設以來,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畢業生在中國500強企業就業的人數比例占1/3到1/2,高端就業比例不斷擴大。就業行業不斷拓寬到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礦山和煤炭等行業,具體企業有武鋼、寶鋼、首鋼、大冶有色公司、廣西有色公司、中國五礦集團、中國黃金公司、云南化工和宜化集團等,用人單位對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畢業生評價不斷提升。通過調查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歷屆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現狀發現,我們培養的畢業生理論知識扎實全面、思路開闊、善于思考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創新思維還不健全、創新知識還不完善、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距離“雙一流”建設標準中要求的拔尖創新型人才還有一定差距。

基于上述問題,探索“雙一流”背景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十分必要,這對新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在原有培養模式基礎上,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積極設置課程培養體系與區域發展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優化實驗課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 培養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途徑

(一)? 改革培養模式,優化課程結構

創新能力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因此,加強學生專業基礎教育的內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非常重要。一方面,在現有培養方案基礎上,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按照“少而精”的原則設置專業必修課,確保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為此,我們壓縮部分專業課學時,或對內容相近或聯系緊密的一些專業課進行了合并,如刪除環境分析化學、化工原理等部分重疊課程,將浮選理論與藥劑原理及應用合并為浮選等。目前,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開設的必修課包括礦業工程導論、浮選理論、礦物加工專業英語和礦物資源綜合利用等。其中,礦業工程導論能讓學生了解礦物加工的基本任務、學科的發展歷程及國內外技術發展歷史與現狀,明確礦物加工的發展方向及前景。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后,開設礦物加工專業英語課程,本課程在介紹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基本原理、工藝方法和主要設備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對該專業的英語術語有系統地了解,培養學生對專業材料的閱讀、翻譯及寫作能力,加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溝通能力。對于選修課,要增加其比重,增修創新能力課程與實踐,健全學生創新思維、完善學生創新知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本專業方向選修課包括選礦數學模型及計算機應用、冶金導論、磷礦選礦與深加工、礦物材料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其中磷礦選礦與深加工為我校專業特色課程,主要講述磷礦資源的分布、分選技術與工藝、深加工技術,可以使學生掌握磷礦分選及深加工基本知識點,培養學生獨立解決有關磷礦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新發展趨勢,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增加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如環境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學科,形成“礦化結合”“礦環結合”和“礦材結合”的發展特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專業交叉融合能力,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正向教學,也就是老師根據學科培養方案設計課程,以達到教學目標,這種培養模式往往與市場需求有所出入,學生面臨“畢業即迷?!钡膶擂尉车?,企業陷入高素質人才難求的怪圈[2]。相比之下,采用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能夠使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接軌。反向教學,也就是以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為導向,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密切聯系礦物加工相關企業,簽約合作企業,在校內外創建創新實踐基地,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入學生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等,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018年,為加強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與中國500強湖北興發化工集團共同成立了興發礦業學院,這是湖北省第一個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示范點。這種校企模式以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為導向,結合高校的教學優勢,將企業的新技術與新工藝傳授給學生。這種模式不僅能強化所學知識,還能開闊視野,使自身得到全方位鍛煉。

(二)? 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探索多樣化實驗教學體系

多年來,實驗教學法基本上還是停留在老師指導,學生完全按照實驗指導書,一步步驗證實驗內容的教學模式[3]。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只是按照實驗步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基本上都是基礎型實驗,這些實驗確實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單一的實驗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學科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在基礎型實驗的基礎上,應適當增設自主設計型實驗和綜合型實驗,實現有層次、有深度的教學。

實驗教學需按照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和認知發展規律,建立階梯式實驗教學模式,分三個階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如圖1所示。

第一階段為基礎型實驗,含基礎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和儀器分析實驗。在老師的教學與演示下,學生接受規范性的實驗操作訓練,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實驗方式對于礦物加工工程的學生來說固然是必要的,但存在學生自主性缺乏的問題。第二階段為自主設計型實驗,由老師講清實驗要求,將學生進行分組,組內學生分工合作確定實驗過程和具體步驟。這一階段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索問題的主動性,使他們的專業技能得到加強。第三階段為綜合型實驗,主要體現在創新型課程實驗和科研競賽兩方面。創新型課程實驗面向的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學生,由老師確定某個實際問題及預期實驗結果目標,學生自主診斷、分析并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將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在實驗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實驗方案,而不是一次設計就能將問題解決,若達不到實驗結果要求,則需剖析實驗失敗的原因??蒲懈傎惏▽嶒灱寄芨傎?、創新實驗設計競賽等,高校向學生提供平臺,學生則有機會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自身的發展,也能為學校和學院爭光,保證學科成果的產出。

(三)? 不斷改進教學條件,拓展實踐實習基地

1? 加強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本專業不斷引進新的實驗裝備,向學生展示最新的科學成果,對專業實驗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可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本專業實驗室包括磁選實驗室、重選實驗室、破碎篩分實驗室、化學選礦實驗室、球團燒結實驗室、干式磨礦實驗室、焙燒實驗室、浮選實驗室、礦物材料實驗室和測試分析實驗室等多個專業實驗室。新搬遷礦物加工實驗室于2018年6月投入使用,選礦工程專業的專業實驗室面積達1 500 m2。共購入設備2 303臺套,總價值達到3 728余萬元;近年新增1 289余萬元,初步實現了實驗教學裝備的現代化。

2? 拓展校企合作實踐基地

礦物加工工程是一門對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該領域,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本專業依托學院與相關企業建立了多個工程實踐平臺。工程實踐平臺主要是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實習基地。近幾年與本專業有固定合作關系的校外實習基地達有武鋼礦業公司大冶鐵礦、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錄山鐵礦、荊門洋豐中磷肥業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團、武漢鋼鐵集團開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湖北卓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福建新鷺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荊門市磊鑫石膏制品有限公司等。

(四)? 堅持引進與培養并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流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人才隊伍,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學科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高校應根據學科建設需要,圍繞“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三化的教師隊伍建設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近幾年,學院制定高標準教師引進細則,擇優引進,現任教師畢業于中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院校,學緣結構良好。另外,專業還聘請來自湖北興發化工集團、武漢鋼鐵公司、大冶鐵礦和洋豐中磷肥業公司等16名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和提升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本專業注重合理配置師資隊伍,已經形成一支由教授、“楚天學子”、“工大學子”特聘教授等拔尖人才領銜,一批中青年優秀骨干組成的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專業性強、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教師隊伍。

對于青年教師,學院實行崗前培訓,引導青年教師快速適應新角色,同時建立教學團隊制度,為他們配備了工程經驗豐富的教授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其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如新進教師到崗后安排在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化學工業研究設計院等企業以實習教學的方式進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對于青年骨干教師,鼓勵出國進修、培訓、合作研究等,提高教師隊伍的國際化能力,提升專業國際化交流水平。對于特聘教授,實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從科研和項目申報上予以扶持。對于核心團隊,為保證團隊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要從經費上支持建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高度重視教師應用技術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本著“引進、培養、調整、優化”隊伍建設指導方針,采取多種舉措進行人才引進和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推行“四導一體”本科生導師制度?!八膶б惑w”是指師生一體,導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科研指導”。我校本科生導師制從2012年實施至今,旨在選聘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專任教師擔任本科生的導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等對其思想、學習、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給予精細化指導,這是一種區別于講師、班主任和研究生導師的全新育人模式。在當今大力培養專業復合人才的時代背景下,導師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參加各項課外科技競賽活動、創新創業活動,或讓學生參與到導師的課題研究中去,提高學生對礦物加工相關領域的理解和認知,充分發掘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

(五)? 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與創新激勵機制

學生成績評價是否科學合理極其重要。對于眾多高校來說,往往以理論知識的考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可否認的是,這有利于督促學生學好專業的理論知識。但在建設“雙一流”學科的背景下,僅學好理論知識是不足夠的,不少學生應對考試只是死記硬背,并未真正掌握專業知識,甚至過段時間就忘記所學內容,缺乏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難以得到培養。

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局限于理論知識的考核,更要重視創新能力的考查。通過撰寫專題報告、學術論文、參與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評學。對于專業課程,考試成績往往占了很大一部分,可以在平時作業及試卷內容增加一些創新型、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于實踐實習,高校對學生的考核不應局限于實習報告,可通過現場操作、隨機提問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現場考核,并把現場實際考核納入評價體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應變的能力。

建立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的激勵機制,對學生的各種創新行為和成果給予正面的激勵和獎勵,實行創新學分。創新學分可通過學術周等活動獲得,每個學生需累計獲得4個創新學分方可達到畢業要求。創新學分制度的實行,可以鼓勵支持學生積極參加學校認定的各類競賽、發明創造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此外,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評價不僅要看重教學質量,更要注重其是否能夠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六)? 建立持續的畢業生跟蹤反饋與社會評價機制

為了準確把握并提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且有效全面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情況,學院建立了持續的畢業生跟蹤反饋與社會評價機制,包括應屆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畢業生跟蹤調查、第三方調查等形式,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對培養目標是否達成進行定期評價。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如圖2所示。

畢業生調查包括應屆畢業生座談和往屆畢業生跟蹤調查。一方面,通過座談了解畢業生工作就業領域和畢業去向。共同探討教學組織、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結合培養目標,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供合理化建議。另一方面,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對各用人單位反饋的有關畢業生職業道德、專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綜合素質等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和統計,形成報告并提供給學院存檔。根據座談記錄與調查結果,學院可以有效地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持續改進。

不定期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邀請用人單位領導或業務骨干參加座談,或者利用用人單位專家來訪的機會進行座談,聽取用人單位反饋的關于學生培養效果、知識結構、工作能力等信息。此外,利用每學年的春季學期學校舉行招聘會期間對企業本身的人才需求和畢業生的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并且在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承擔企業的研究開發項日等過程中了解畢業生的有關情況。座談及相關資料形成記錄,重點在培養方案修訂工作中加以落實。同時,以調查問卷結果為依據對畢業生是否達到預期培養目標進行評價。

二? 結束語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要明確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及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優化課程體系、改革培養模式、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條件、加強教師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等方面推進礦物加工工程的學科建設,使之滿足“雙一流”背景下礦物加工行業的發展要求,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專業技能的礦物加工技術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晏全香,庫建剛,鄧榮東.礦物加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93-94.

[2] 吳邵蘭,趙三銀,黃長征.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專業建設質量保障路徑研究[J].大學教育,2018(6):18-21.

[3] 陶秀祥,陳增強,謝廣元.礦物加工工程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1):68-70.

基金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氧化調節黃銅礦和輝鉬礦表面潤濕性的銅鉬分離基礎研究”(2017CFB280)

第一作者簡介:楊丙橋(1985-),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

*通信作者:何東升(1979-),男,漢族,湖北大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猜你喜歡
培養途徑雙一流人才培養
高等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討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