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急診腦梗死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研究

2023-11-22 06:21唐意林周少娟陳丹丹
中外醫療 2023年24期
關鍵詞:協作量表腦梗死

唐意林,周少娟,陳丹丹

1.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廣州 510180;2.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廣東廣州 51018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腦梗死作為一種常見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腦梗死是一種由于腦血管阻塞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系統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運動功能障礙、言語障礙、認知障礙等[2-3]。急診期腦梗死患者的運動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包括肢體癱瘓、運動協調性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運動能力是評估患者康復進展和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4]。傳統的護理模式往往以單一學科為主,如內科、外科、康復科等,各學科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不夠緊密,導致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逐漸受到重視,其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緊密合作,整合各種資源,共同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護理服務[5]。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協作模式,旨在通過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來優化患者的護理和康復[6]?,F隨機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傳統護理模式及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比對患者的運動功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急診科收治的10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7~69歲,平均(57.34±3.15)歲;病變部位:腦葉病變患者21例,基底節區病變患者29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6~69歲,平均(57.19±3.17)歲;病變部位:腦葉病變患者22例,基底節區病變患者28例。兩組患者病變部位、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7],確診為腦梗死者;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可配合治療及護理者;④發病時間<48 h者。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者;②溝通障礙者;③精神疾病者;④肝功能不全者;⑤腎功能不全者;⑥重要臟器合并嚴重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模式,包括用藥護理、衛生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康復訓練等。①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明確用藥方案,遵醫囑為患者用注射藥物,并囑咐患者按時使用口服用藥。②衛生護理:囑咐患者及患者家屬,要注意衛生,定期擦拭身體。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準備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④健康宣教: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相關內容、治療方案、護理方案、并發癥預防方法及各類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及家屬因盲目認知產生的恐懼。⑤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及家屬在術后出院1個月后,開始做康復訓練,從簡單的運動開始,避免劇烈運動,循序漸進。

觀察組在傳統護理基礎上,實施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①組建護理小組:由急診科,腦內科,康復科室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結合每位患者的臨床病例及病情,根據科室負責內容不同,確保信息共享,制訂每個科室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并積極實施。②病情監測預防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若有異?;虿l癥明顯征兆,要及時告知醫生,護理小組內討論,根據多科室的特點,制訂相應的后續治療措施,相應整改護理措施。③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因病情,易出現焦慮、抑郁、不安、恐慌等負面情緒,因此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以溝通的方式了解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疏導及安慰,并通過臨床真實病案為患者舉例,鼓勵患者建立抵御疾病的信心,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④針對性飲食護理干預:護理小組多學科護理人員針對每位患者的情況、口味,擬定適合每位患者的飲食方案,保證營養均衡,符合患者口味,以提升患者的食欲。⑤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小組多學科護理人員討論適合患者早期康復的內容,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不同,對康復訓練方案做出具體整改,指導患者做早期康復訓練,可邀請患者家屬陪同,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學習,積極解答患者及家屬疑惑,患者存在疑惑時,也可詢問家屬及護理人員,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可更快地恢復,但要針對每位患者的身體素質,制訂康復訓練時間,避免過度運動。⑥家庭支持干預:增加每天的查房次數,以便更多地與患者接觸,了解患者,與患者家屬溝通,讓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家庭支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積極性。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運動功能量表評分:采取運動功能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1個月后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上肢以坐位評測、下肢以仰臥位評測,0~2級評分,上肢總積分66分,下肢總積分34分,總分0~100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運動功能越差[8]。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兩組患者均在護理前及護理干預后1個月進行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包括易激怒、緊張等7個條目,以0~3級評分,0~21分,分數越低代表負面情緒越輕[9]。③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巴塞爾指數:兩組患者均在護理前及護理干預后1個月進行巴塞爾指數評分,包括大便控制、膀胱控制、穿衣、進食、如廁、洗澡、個人衛生、行走、轉移、上樓梯等10個條目,以“0、2、5、8、10”評分,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可以獨立日常生活[10]。

1.5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護理干預后,兩組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較護理干預前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護理干預前50.28±5.88 50.30±5.90 0.017 0.986護理干預后72.41±6.74 61.10±6.23 8.713<0.001 t值17.495 8.900 P值<0.001<0.001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兩組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較護理干預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護理干預前15.86±1.94 15.81±1.96 0.128 0.898護理干預后8.42±1.02 10.91±1.53 9.575<0.001 t值24.002 13.935 P值<0.001<0.001

2.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巴塞爾指數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巴塞爾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巴塞爾指數高于護理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巴塞爾指數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巴塞爾指數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護理干預前34.83±3.14 34.71±3.21 0.189 0.851護理干預后65.44±3.47 53.78±3.50 16.729<0.001 t值46.251 28.394 P值<0.001<0.001

3 討論

腦梗死是指腦血管突發阻塞,導致供血不足而引發腦組織損傷。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功能缺陷,如肢體無力、語言障礙、認知障礙等[11]。此外,腦梗死還可能引發各種并發癥,如腦水腫、腦出血等,給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目前傳統的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點[12]。傳統護理模式往往是分科處理,各個專業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協作與溝通,這導致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信息不連貫、康復計劃不統一的問題,影響康復效果[13]。傳統護理模式通常缺乏個性化的康復計劃,無法有效應對患者各自不同的康復需求,可能導致康復效果的不盡如人意[14]。為了彌補這些缺點,尋找更適合的護理模式,也成了醫生及護理人員重視的問題。

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可彌補傳統護理模式的不足。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倡導各個專業之間的密切合作與溝通,形成一個協同工作的團隊,共同制訂和實施康復計劃,這有助于提高信息的連貫性和康復方案的一致性,確?;颊攉@得全面、連續的護理[15]。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注重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能夠根據患者的特定情況和康復需求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通過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和支持,有利于患者的運動能力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后運動功能量表為(72.41±6.74)分、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為(8.42±1.02)分、巴塞爾指數為(65.44±3.47)分,對照組為(61.10±6.23)分、(10.91±1.53)分、(53.78±3.50)分,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巴塞爾指數高于護理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評分低于護理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得出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較傳統護理模式更佳,可提高患者自身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運動能力及心理狀態。分析原因是由多學科人員建立護理小組后,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建立密切的工作聯系,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包括在康復計劃制訂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需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并由護理小組整體共同推進和監測。此外,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強調團隊協作和信息共享,通過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宋利英等[16]報道顯示,選取199例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實施微信多學科協作團隊模式下的延續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護理干預3個月后得出結果,觀察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量表評分為(53.45±7.38)分、(70.58±8.26)分,對照組分別為(53.71±7.05)分、(63.06±6.84)分,干預3個月后兩組運動功能量表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確實可以提高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急診腦梗死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傳統護理模式存在的缺點可以通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進行彌補,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可改善運動能力及心理狀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歡
協作量表腦梗死
64排CT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及影像學特征分析
團結協作成功易
協作
協作
三種抑郁量表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的編制
可與您并肩協作的UR3
中學生智能手機依賴量表的初步編制
PM2.5健康風險度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
脈血康膠囊治療老年恢復期腦梗死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