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如何快速“出圈”

2023-12-01 15:17馬麗清
西部廣播電視 2023年18期
關鍵詞:出圈駐地福州

馬麗清

(作者單位:福州日報社)

駐地記者作為貼近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但也常常陷入單兵作戰、坐井觀天、創新力不足等困境。在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要想快速“出圈”,不僅要勤修內功,提升新聞敏感度,夯實文字功底,還要與時俱進,掌握“編、拍、播、剪”等“十八般武藝”。

1 融媒體時代的特點

融媒體講究一個“融”字,簡單地說,就是融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不同媒體的優勢。不同于以往紙媒記者只寫文字,電視記者只拍畫面,融媒體的出現讓新聞從業者明白了要想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讓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綜合利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滿足媒體多終端傳播和受眾多種體驗的需求。

1.1 信息傳播速度快

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是信息的采集者,采寫完成后將內容交給編輯進行編排,再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傳播。在融媒體時代,隨著信息傳播載體的多元化,凡是出現在現場的人,他們只要擁有手機就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這大大提升了信息的時效性和傳播速度。在這種背景下,速度成為新聞媒體比拼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主要指標之一。

1.2 更講究創新

進入融媒體時代,一方面,新聞報道由“平面發布”變為“立體傳播”,“端”味兒、“屏”味兒更濃;另一方面,受眾群體構成變得更加復雜,受眾的需求變得多元化和個性化。在這種背景下,生產出更多個性化、創新性的新聞產品,成為提升媒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如今,媒體行業開始不斷創新內容呈現方式,將5G、元宇宙、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技術融入內容生產過程中,打造出更多受眾喜愛的“爆款”作品[1]。

1.3 互動性更強

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是單向的,即從媒體到受眾。而在融媒體時代,大眾不僅可以接收信息內容,還可以實時發表自己的想法、參與事件的討論,大眾的觀點甚至可以引導輿論走向。這就促使新聞工作者要在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同時注重受眾體驗,及時通過受眾反饋,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對新聞產品進行創新,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

2 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面臨的挑戰

基層是新聞的“富礦”。駐地記者長期處在“富礦”中,相比其他采編人員,他們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新聞線索、獲取第一手資料,同時憑借對一個地方熟悉的先天優勢,可以快速從中發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素材[2]。

目前,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主流趨勢。作為記者行業中較為特殊的群體,駐地記者沖在媒體融合實踐的一線,在新形勢下無疑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第一,因為采訪活動局限于某個地方,駐地記者容易陷入“坐井觀天”的困境,只是站在地方的視角做報道,缺少全局觀念和全局視野。這樣得到的稿件容易被處理成一條普通的消息報道,淹沒在眾多的稿件中,自然也會降低受眾的關注度和新聞的影響力。

第二,駐地記者駐守一地,常常要孤軍奮戰。在融媒體時代,記者不僅要充當文字記者、編輯,還要扛起照相機、攝像機,會使用各種視頻剪輯軟件,甚至還得會寫出各類活動策劃案,這對駐地記者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必備的基本功

駐地記者是媒體加強與地方聯系的橋梁,融媒體時代筆者認為駐地記者至少要具備四大基本功:寫好稿、抓特色、做“雜家”、善協調。

3.1 寫好稿

無論身處什么時代,寫好稿、創精品都是駐地記者的立足之本。駐地記者離基層最近,離新聞最近,在出好稿、重頭稿方面的優勢突出。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有敏銳的新聞觸角,駐地記者還要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力作,這需要在選題、立意、采訪、寫作等方面多下功夫,用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新聞作品有深度、溫度、廣度,經得起時間的磨煉。

3.2 抓特色

駐地的特色和亮點,是駐地記者創作獨家新聞的“王牌”,這些特色可以是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地域特色和產業特色。駐地記者要善于觀察,從一堆新聞素材或一些小事情中挖掘出亮點,展示出地方政府的工作業績,如此才能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受到地方政府的認可。

3.3 做“雜家”

不同于固定專業領域的跑口記者,駐地記者更像是個“雜家”。簡單地說,駐地的時政、經濟、文化、科技、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都是由一個人負責,所以駐地記者要有廣博的視角,做什么都要懂的“雜家”。但同時,他們又得做樣樣都精通的“專家”,對駐地的各個領域都很熟知,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報道才能讓讀者看得懂、感興趣。

3.4 善協調

和地方黨政部門打交道是一門學問,尤其是面對有關地方的負面新聞時,駐地記者常常會陷入兩難。如果選擇一味忽視,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失去媒體的公信力;如果選擇直接曝光,搞批評報道,很可能會破壞和屬地部門長期以來建立的關系,這就是考驗駐地記者協調能力的時候。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駐地記者可以通過“內參”的形式,或直接與地方部門溝通,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化解負面影響。

4 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的創新與轉型策略

面對新形勢,駐地記者要培養全媒體思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實現從單一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的轉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4.1 上連“天線”下接“地氣”,成為有大局觀的“本地通”

在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雖然占據了“快人一步”的先天優勢,但發揮好優勢的前提是知己知彼,熟知有關情況,如此才能百戰不殆。

第一,駐地記者要積極主動地和駐地各部門打好交道,要認識到他們都是提供各類新聞線索的“線人”。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準確、及時地了解各部門、各領域工作的最新動向;另一方面,在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汲取新知識,拓寬知識面,這樣寫出來的稿件也更有深度和力度。舉例來說,各類政策是采寫新聞的重要源泉,有時從一句話中就能挖出新聞點來。在和各部門交往中,駐地記者的政策解讀水平可以得到不斷提高,新聞線索也就源源不斷[3]。

第二,新聞的“活魚”在基層,駐地記者要用“腳底板”跑新聞,深入基層,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和心聲,才能寫出“接地氣”“冒熱氣”的新聞作品,才能無愧于黨和人民的重托。

2018 年,《福州晚報》曾刊登了一篇講述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山寨村鄉村振興的報道——《卡脖子路催生最暖“鹽巴村長”》。山寨村離福州市區131 km,最難行的是最后十幾千米,需要繞行的坑坑洼洼、又窄又陡的“卡脖子路”。記者在和村民交談中發現,他們對村主任有個親切的稱呼。原來,過去村里路不通,到縣城買個鹽巴都難,于是大家都喊村主任去買,久而久之村主任就有了外號。后來,記者以此為切入點,通過人物故事講述貧困鄉村困境的改變,寫出的稿件既“接地氣”又有新意。如果當時記者只是去村委會采訪,可能就錯過了這個新聞點。

在成為“本地通”的同時,駐地記者的報道視野又不能限于一隅,要樹立大局觀念,跳出地方看地方,將新聞報道和全市、全省乃至中央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尋求更高更新的新聞立意,讓地方報道獲得超越區域的影響力和關注度。這就要求駐地記者要對政策走向、領導講話精神、各級政府中心工作等了然于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宏觀思維。

4.2 避免“千稿一面”,努力在同題新聞中爭“獨家”

無論媒體格局怎么變,其核心要素仍然是內容。不過,駐地記者經常面臨一個共同的困境,就是當地方的新聞線索和素材共享,新聞報道的同質化現象就難以避免。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如果依舊是“千稿一面”,那么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

要提升內容的競爭力,去同質化很重要。也就是說,要在同題新聞中爭“獨家”。駐地記者不是在孤軍奮斗,其背后有著強大的采編團隊支持。在掌握新聞線索后,駐地記者應當及時反饋給“大本營”,依托媒體優勢資源,找準新聞主題和切入點,提前做好報道策劃,推出更多原創且有深度新聞產品。

要想使同題新聞出彩,駐地記者還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一個新聞事件,不同人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站在多元化的視角去解讀,會給受眾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傳播效果。駐地記者不能“給你什么就寫什么”,應當從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出發來采寫新聞,同時善于從同題新聞中找出新特質,提升新聞的立意,把報道寫得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讓人深思,引人入勝,提升報道的傳播價值。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是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有15 萬人到18 萬人。2021 年,福州首個民間僑批展示館在馬尾區開館,當時同城媒體也進行了報道,但報道大同小異,以消息形式就事論事。筆者在馬尾區駐站多年,一直關注著僑文化,深知僑批展示館開館背后的重大意義。得到新聞線索后,筆者沒有立即著手寫作,而是到展示館里實地看看華僑書信里寫的是什么。筆者發現這些泛黃的僑批里,有傾訴家長里短,也有感嘆家國情懷,折射出了華僑的奮斗史和愛國史。筆者從僑文化著手,通過挖掘一封封僑批背后的故事,拼湊出了一段華僑的海外奮斗史,寫出了《一紙僑批 訴不盡家國情懷》一文,該報道獲得了2021 年度福建省新聞獎通訊類二等獎。

4.3 升級“十八般武藝”,對于各種報道形式“來者不懼”

融媒體時代,要想打造爆款新聞產品,除了要在內容上下功夫,還需要應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對新聞產品進行包裝,使其能夠抓住受眾眼球。這就要求駐地記者主動適應時代要求,掌握新技術與新方法,實現向全能型人才的轉變。

一方面,駐地記者要做到對于各種報道形式“來者不懼”,努力豐富自身技能,從文字記者轉變為一名會攝影、錄像、剪輯、策劃的融媒體記者。另一方面,在新聞采寫中,駐地記者要具備全媒體意識和創新意識,善于運用多種技術手段,讓新聞的表現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4]。

2023 年7 月28 日,“杜蘇芮”以強臺風級別登陸福建,臺風帶來的強降水造成福州多處道路出現積水的情況。福州日報社提前謀劃部署,采取包片責任制,發動各駐地記者的力量,全面報道各縣區抗擊臺風的實時情況。駐地記者既當文字記者、出鏡記者,又當攝影師、攝像師,用手機鏡頭記錄所見所聞,為融媒體報道提供了豐富的一線素材。最終,福州日報社推出了《逆風而行福州全城抗擊臺風“杜蘇芮”》《全力迎戰福州積極防御臺風“杜蘇芮”》等短視頻報道,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4.4 暢通信息渠道,深度合作,打造共融共享宣傳格局

盡管背后有媒體“大本營”的團隊支持,但在實際采訪中,受限于諸多因素,遠“水”解不了近“渴”。面對這種情況,駐地記者甚至是報社要考慮如何用好地方的宣傳力量。

第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通訊員隊伍的作用。各地企事業單位越來越重視宣傳報道,為了提升宣傳報道的質量,不少單位都建立起了通訊員隊伍,他們是宣傳一線的“哨兵”,是媒體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因此,駐地記者要利用好這股力量。一方面,完善通訊員網絡,建立起自下而上的連通機制,暢通信息傳播渠道,讓新聞“活魚”更好更快地被捕捉到。另一方面,加強通訊員隊伍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媒體轉型對通訊員的要求更高,但從目前現狀來看,通訊員的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通訊員的實際需要,媒體可以和各地、各單位宣傳部門合辦培訓班,定期邀請資深記者、新媒體編輯對通訊員進行系統培訓,除了要提升他們的新聞敏感性、夯實他們的文字功底,還要教會他們照片拍攝、視頻拍攝、視頻剪輯等技能。

第二,善于利用各地融媒體中心的資源。2020 年底,縣(區)級融媒體中心已經在全國實現了全覆蓋??h(區)級融媒體中心貼近基層、更接地氣,同時其也擁有一支全能型的作戰隊伍,采訪、寫稿、攝影、剪輯等樣樣精通。媒體要想在融合轉型過程中不斷“出圈”,需要加強與各縣(區)級融媒體的聯動,由下至上形成強大合力,從而放大宣傳效應。

2018 年年底,福州12 個縣(市)區都成立了融媒體中心。福州日報社結合福州實際,主動探索市級媒體主導、市縣聯動的“福州模式”,形成“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宣傳格局。2019 年,由福州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建設的“福州新聞云”平臺完成部署,全市12 個縣(市)區融媒體中心全部接入“福州新聞云”平臺,實現了技術平臺融合、新聞資源要素共享、人才隊伍共建和重大宣傳報道聯動。福州日報社發揮主流媒體優勢,在各類重大主題、突發事件中,積極牽頭策劃,為區縣融媒體中心提供選題策劃思路,大家一起聯動作戰,策劃了很多重大主題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1年,2020年度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出爐,福州日報社“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福州探索”上榜[5]。

5 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駐地記者想要火速“出圈”,一定要與時俱進、時刻研新,永遠帶著好奇心,接納變化、擁抱變化,不斷健全自身知識體系,在勤學苦練中掌握“十八般武藝”,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猜你喜歡
出圈駐地福州
萌囧動物出圈記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層邏輯
“國潮”出圈之旅: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我認識的幾位福州女
以愛之名 和諧至美——福州十中簡介之三
紀檢新手“出圈”記
日防相視察自衛隊宮古島駐地遭抗議
逐夢福州 只為“她”
尋味福州
新疆不同駐地官兵職業倦怠狀況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