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懷市地質多樣性特征及價值分析

2023-12-06 02:00劉思佳常森吳紅梅文雪峰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仁懷市遺跡

劉思佳 常森 吳紅梅 文雪峰

摘要:地質多樣性是地球系統多樣性的一部分,與生物多樣性同等重要,可為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為摸清仁懷市的地質多樣性,通過實地調查和綜合研究,系統分析了仁懷市典型地質遺跡的類型與發育特征,研究發現區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體,集多種地質遺跡于一體。將區內地質遺跡分為3大類9類15個亞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共有22處,地貌景觀大類22處,地質災害大類5處。根據地質多樣性成因分析認為,地質多樣性的形成受控于地層巖性、構造運動及區域沉積演化。提出區內的地質遺跡資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是醬香酒釀造環境形成的基礎。研究結果對研究區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地質多樣性;地質遺跡類型;地質遺跡特征;仁懷

中圖分類號:P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57(2023)06-0001-08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sdnyswxb.2023.06.001

地質多樣性(Geodiversity)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物質、形態和過程的非生物多樣性,它與生物多樣性同樣重要,它們二者一起構成地球系統的自然多樣性,為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1]。地質遺跡(Geoheritage)作為地質多樣性的主體,是在地球漫長演化的地質歷史時期由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保存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2-3]。地處赤水河畔的仁懷市,是醬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和核心產區,其酒文化和醬酒品質的形成,與整個產區的地質多樣性密不可分。然而,調研發現,目前尚未見文獻對仁懷地區地質遺跡資源進行全面的梳理及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依照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4]對該區域進行系統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對該區域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系統分類評價,以期提升該區域地質遺跡資源的認知度,促進公眾對釀酒環境形成更深的理解,為進一步推進仁懷旅游發展和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及利用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仁懷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處赤水河中游,大婁山脈西段北側。地理坐標為北緯27°33′30″~28°10′19″,東經105°59′49″~106°35′50″之間。東鄰遵義縣和桐梓縣,南接畢節市金沙縣,西界四川省古藺縣,北連習水縣。東西平距17 km,南北平距61.2 km。國土面積1788 km2,全市國土面積占貴州省的1%,占遵義市的5.8%。仁懷東南部多系高山丘陵,西北部多屬河谷坡地,呈弧狀三級階形。境內山巒起伏,群峰疊嶂,溝壑縱橫,坡陡谷深,地貌多種多樣。海拔高差大,最高點1681.4 m,最低點329.5 m,市城區平均約898.4 m。氣候、植被、土壤差異明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境域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光、水、熱同季,年平均降水量1019.8 mm,最多年份為1242 mm,最少年份為839.7 mm。年平均無霜期300 d以上。年平均溫度15.8 ℃,極端最低溫度為-3.8 ℃,極端最高溫度為38 ℃。境內干流有赤水河、桐梓河,主要河流有鹽津河、五馬河、九倉河、五岔河、觀音寺河。有大小河溪170條,河流總長850 km,平均年徑流深408.4 mm[5]。

1.2區域地質

研究區地層全部為沉積巖,最老的地層為震旦系,之上依次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其間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地層總厚度8630.6 m(圖1)。除第三系、第四系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接觸外,其余均為整合與假整合接觸。以寒武系、二疊系、三疊系下統、侏羅系中、下統發育完好,分布較廣。境內出露碳酸鹽巖類(各類灰巖、白云巖)占全市總面積的65.3%,各類砂巖、礫巖占21.0%,粘土巖類(各類泥巖、頁巖)占13.7%。區內礦產包括鐵礦、硫鐵礦、煤礦、磷礦等礦種[6]。

從大地構造上,仁懷市地處上揚子地臺褶皺帶和四川地坳南緣之接合部,境內褶皺構造均屬華夏系構造體系,規模大的斷裂構造大部屬華夏系。此外,還穿插有新華夏系、經向及緯向構造體系。各構造體系受多次拼造運動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復合關系,控制了境內地貌的發育和地層及地下水的分布。主要褶皺構造有中樞背斜、茅臺向斜、長崗向斜、吳家寨背斜、二郎壩向斜等,區內斷裂構造主要有云禱山大斷裂、喜頭區的榮樂斷裂、青岡嶺斷裂、陳家山斷裂、當門坡斷裂、山羊坪斷裂、洞門斷裂,茅壩區的龍井彎斷裂、曹家溝斷裂、長槽斷裂,三合區的下馬田斷裂,坪營鄉的芭蕉水斷裂等[7]。

2結果與分析

2.1地質多樣性特征

2.1.1地質遺跡類型

結合查閱收集的資料,經過野外調查,按DZ/T 0303-2017《地質遺跡調查規范》的劃分方案,仁懷市地質遺跡可分為3大類9類15個亞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共有22處,地貌景觀大類22處,地質災害大類5處(表1)。

2.1.2地質遺跡分布特征

仁懷市的地質遺跡分布有明顯的規律性,具有以下幾大特征:(1)地質遺跡的延伸展布受控于地質構造的作用,尤其是中樞背斜、茅臺向斜、長崗向斜、堯壩斷層、紫云斷層等大型構造的影響和控制,尤其是赤水河谷地帶,巖層和構造遺跡沿河兩岸呈對稱分布;(2)地質遺跡類型分異明顯,從巖石性質來劃分,研究區大體上分為兩大類地貌,主體為喀斯特地貌,赤水河茅臺河段及其之下的河谷地帶、九倉鎮主要為碎屑巖常態地貌。

2.1.3典型地質遺跡特征

2.1.3.1基礎地質大類

(1)地層剖面

①茅臺組(K1m)剖面

上白堊統茅臺組全國標準剖面、命名地。位于茅臺鎮赤水河畔,位于走向約為南北的向斜構造核部。楊登華于1945年創名于仁懷市茅臺鎮北約2.5 km之赤水河懸壁的“茅臺礫巖”,屬河湖相磨拉石建造[8](圖2-a)。由于出露面積小,保留厚度不大。沉積物特點:礫巖、灰紅、有磚紅色,厚層塊狀,礫石成分復雜,大小不一,礫徑一般1~10 cm,最大者1.5 m,巖屑砂泥質膠結,緊密堅硬,磨圓度較好,略具定向排列及分選性,一般具有下粗上細的變化。粉砂質粘土巖及粘土巖,磚紅色中至厚層狀,含鈣質結核(姜結仁),結核大小不一,形狀多異,含量5%~10%,具不明顯的水平紋層,且常見分布不均的圓形綠色斑點。

②奧陶-志留系界線剖面

仁懷核桃灣剖面,區域性標準剖面,位于鹽津街道三百梯,出露地層單元序列為:觀音橋組殼相灰巖-龍馬溪組黑色筆石頁巖-石牛欄組灰巖-韓家店組泥質粉砂巖。其是記錄奧陶紀-志留紀早期濱岸灰巖沉積區化石組成多樣性和環境指標的代表剖面。其中觀音橋組大量發育地史中分布最廣的一個腕足動物群——Hirnantia動物群,屬赫南特期冰川事件的沉積,受此事件的影響,奧陶紀與志留紀之交全球發生了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9]。

③桑樹灣剖面

區域性標準剖面,位于仁懷市壇廠街道桑樹灣村,剖面中二疊統出露完整且連續,由下到上依次為棲霞組、茅口組以及上二疊統龍潭組和長興組。其中茅口組上部發育的角礫狀硅質巖具有區域對比意義[10]。

④牛蹄塘組(∈1n)剖面

區域性標準剖面,出露于仁懷中樞背斜核部,主要由黑色炭質頁巖,炭質粘土巖組成。其自下而上的層序為黑色頁巖→金屬富集層→黑色頁巖。富含有機質,缺少無機質。剖面記錄了早寒武世早期缺氧事件,它不僅是地層劃分對比的良好標志層,也是研究環境變化難得的層段,而且其中蘊藏著豐富的鎳鉬釩等貴金屬礦床,成為多種有用元素的重要載體,素有“金屬富集體”之稱,具有理論和經濟意義[11]。

(2)巖石剖面

①二橋組(T3e)剖面

區域典型巖體,該套地層是研究區酒廠酒窖池原材料來源。位于仁懷市合馬鎮向斜翼部或近核部,為一套河湖相巖屑石英砂巖夾粘土巖(圖2-b)。與下伏改茶組或楊柳井組或關嶺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生物群以古植物及雙殼類為主。

②自流井組(Jz)剖面

區域典型巖體,該套地層是研究區酒廠所用紫紅泥的成土母巖。主要由湖相紅色粘土巖、泥質粉砂巖夾介殼灰巖、灰色石英粉砂巖組成,局部地段底部含菱鐵礦及煤線(圖2-c)。富含流水雙殼類,上部含半咸水相雙殼類,下部見恐龍足跡化石。根據巖性差異大致可分為5段,自下而上名為綦江段、珍珠沖段、東岳廟段、馬鞍山段及大安寨段。其中,綦江段灰、淺灰色中層含硅質石英細砂巖為淺水濱湖砂坪沉積,發育有平行層理、低角度交錯層理構造,其石英砂巖分選好,成分及結構成熟度高。珍珠沖段主要為淺湖泥坪夾砂坪沉積,紫紅色鈣質泥巖與粉砂質泥巖為主,含大量生物化石。東岳廟段及大安寨段為淺湖灰、泥混合坪沉積為主,夾淺水介殼灘微相沉積。馬鞍山段主要為濱湖砂壩及濱-淺湖相砂泥混合坪沉積[11]。

(3)構造剖面

茅臺向斜剖面,位于茅臺鎮赤水河谷地帶,總體軸向近南北,兩端分別延伸。核部由中侏羅統上、下沙溪廟組組成,兩翼依次為下侏羅統至上二疊統。茅臺向斜在研究區軸向東北,南東翼地層產狀為270~310°∠35~57°,北西翼地層倒轉,倒轉產狀為290~340°∠30~70°,倒轉與非倒轉之間仍以樞紐斷層為界。褶皺軸面傾向北西,傾角30~60°,樞紐水平,形態為緊閉的尖棱狀倒轉向斜。

(4)重要化石產地

研究區出露的碳酸鹽巖地層見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如奧陶系、三疊系地層中化石豐富,主要含筆石、三葉蟲、腕足、鸚鵡螺等,另有珊瑚、海綿、海林檎等。

仁懷市最醒目的古生物化石當屬恐龍足跡化石??铸堊阚E主要分布在茅臺鎮,其中茅臺巖灘社區下侏羅統自流井組馬鞍山段足跡點保存了蜥腳類Liujianpusshunan、獸腳類Gralltor組合足跡,足跡分布面積約350 m,數量至少250個,其中僅發現1個獸腳類足跡,其他都是蜥腳類足跡[12-13]。本研究此次在茅臺鎮和大壩鎮交界處,新發現恐龍足跡點2處(圖3),足跡數量29個。其中足跡點一為一套暗紫灰色中-厚層巖屑砂巖,層面上發育較淺的波痕,見7個以上不清晰的卵圓形輪廓,平均長15 cm、寬10 cm,有明顯的擠壓脊,不構成行跡。代表了小體的造跡者,其形態與常見的蜥腳類足跡一致。足跡點二所見足跡16個以上,巖層位于足跡點一層面之下,有一組清晰的SW-NE向行跡,足跡平均長12 cm,寬10 cm,形態上可歸屬于經典的獸腳類足跡。以上恐龍足跡化石點可構成世界級恐龍足跡化石群。

(5)重要巖礦石產地

區內礦物礦床地質遺跡的典型代表包括仁懷市桑樹灣大型煤礦床、茶園大型煤礦床、桂花中型硫鐵礦礦床、五里碑鉛鋅礦點等,屬于區內礦產儲量和品位都較高的礦產。

2.1.3.2地貌景觀大類

(1)巖土體地貌

仁懷市從巖石類型來看,總體可分為碳酸鹽巖(包括石灰巖、白云巖及二者的過渡巖類)和碎屑巖,其中以碳酸鹽巖為主體,碎屑巖相間分布。因此從地貌類型來看,以喀斯特(巖溶)地貌為主,碎屑巖地貌為輔。

①巖溶地貌

仁懷市的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分布區以碳酸鹽巖為主,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以巖溶峽谷、溶洞、天生橋、峰叢洼地最為典型,以鹽津河峽谷、茅壩燕子洞、懷陽洞(圖4-a)、酒仙洞(圖4-b)、茅壩天生橋(圖4-c)等最具代表性。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在茅壩鎮,發育一較好的溶洞、天生橋景觀群,在研究區內較為醒目。

區內的地表巖溶地貌具體分布:

緩丘谷地:水塘、中樞一帶,谷底平坦,兩側為緩坡丘陵-峰叢丘陵,形成仁懷“中部走廊”;魯班、壇廠一帶,緩坡、丘陵分布較廣,形成“魯班-壇廠丘陵盆地”;在后山、大壩、銀水等地,常發育一些溶蝕小盆地。標高一般為900~1200 m,相對高差50~100 m,坡角25°左右。

峰叢谷地:分布于五馬、茅壩、大壩、喜頭、學孔、高大坪等地,山頂標高一般在1200~1400 m左右,溝谷發育,切割較深,山脈走向一般沿主河流縱向展布,山頭多呈圓頂狀,地形坡度一般在30°左右,接近河谷地段坡度較陡。

峰叢洼地:分布于火石崗一帶,標高在1100~1200 m,峰叢林立,與洼地相間分布,封頂多呈尖脊狀、圓頂狀,坡角多在50~60°,局部呈單面山;洼地深而小,深度一般80~150 m,多呈封閉或半封閉型。

②碎屑巖地貌

主要分布于區內淺切低中山向斜谷地,茅臺-二合-榮華、九倉-小灣-五馬、沙灘-順山一帶,尤其是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出露的赤水河谷和九倉鎮。碎屑巖上主要常態地貌,赤水河兩岸形成順向坡和逆向坡,在九倉鎮,由于巖層產狀較平緩形成低丘(圖5-a)。

三合、火石崗、美酒河鎮一帶,碳酸鹽巖與碎屑巖相間呈條帶狀展布,巖體及山脈受構造線控制較為明顯,發育典型的壟崗槽谷。山頭呈圓頂狀、渾圓狀,坡角20~40°。山脈呈壟崗狀,與槽谷相間平行排列,大型槽谷、坡立谷比較發育。

(2)水體地貌

研究區內的典型水體地貌有赤水河與桐梓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九倉河、五馬河、鹽津河、五岔河、牛渡河等河流地貌景觀,包括峽谷、邊灘景觀,其中峽谷為河流長期下切形成,邊灘為堆積作用所致,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赤水河、桐梓河、鹽津河峽谷。受赤水河、桐梓河等河流多期下切,在河兩側形成高200~350 m的2級斷崖面,地表河流、地下水到達斷崖時,水流傾瀉而下,形成氣勢磅礴的瀑布,每當雨季時節或降雨天氣瀑布氣勢更盛,最具代表性的是美酒河鎮的瀑布景觀帶。區內典型的泉包括中樞鎮鹽津橋熱礦泉、壇廠溫泉、王家寨溫泉、三漲水間歇泉、葡萄井、龍泉、魚泉。區內的水體從化學特征看,主要為HCO-SO-Ca-Mg和HCO-SO-Ca兩大類。

(3)構造地貌

向斜谷、斷層崖、褶皺是仁懷市境內最主要的構造地貌(圖5-b、圖5-c)。由于燕山運動的影響,發生了強烈的造山運動,研究區早期受東西向的擠壓,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褶皺和斷裂,后期受南北方向擠壓,形成了近北東、南西的剪性斷裂,塑造了一系列褶皺山和峽谷。具有代表性的有鹽津河背斜(圖5-d)、吳公巖峽谷、兩河口峽谷。

2.1.3.3地質災害大類

研究區巖土體按工程地質可劃分為硬質巖類、軟硬相間巖類、軟質巖類和松散巖類,且人為工程活動較強烈,主要表現在城鎮、交通建設、和各類酒廠、采礦企業(特別是煤礦)的迅速發展,區內耕植率普遍較高,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壩滑坡遺跡、青龍咀滑坡遺跡、坪上滑坡遺跡、長崗鎮大石頭壇廠隧道上方和赤水河谷青龍灘一帶的崩塌遺跡(圖5-f)。

2.2地質多樣性成因分析

2.2.1地層巖性

巖石是地質多樣性形成的物質基礎,研究區的地層按巖性可分為碳酸鹽巖組、碎屑巖組以及兩大巖組的互層。其中,碳酸鹽巖以灰巖、白云巖、泥質白云巖、泥質灰巖為主,主要包括燈影組(Zbdn)、清虛洞組(C-q)、高臺組(C-g)、婁山關群(C-ls)、桐梓組(O1t)、紅花園組(Oh)、十字鋪組(Osh)、澗草溝組(Oj)、五峰組(Ow)、棲霞組(Pq)、茅口組(Pm)、夜郎組(Ty)、茅草鋪組(T1m)、獅子山組(Tsh)等地層。此類巖石堅硬、性脆、力學強度均一,抗壓強度高,但自身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地表水補給運移于巖層的溶蝕裂隙、溶洞及巖溶管道中,巖溶強烈發育。地表形成峰叢洼地、峰叢谷地,地下形成溶洞,容易發生巖溶塌陷形成天坑、天生橋。

研究區的碎屑巖以砂頁巖、泥巖、粘土巖為主,主要包括白堊系茅臺群(Km)、侏羅系自流井組(Jzl)、遂寧組(Jsn)、上沙溪廟組(Js)、下沙溪廟組(Jx)、志留系石牛欄組(Ssh)、龍馬溪組(S1)等。該巖類抗風化能力較弱,常形成較厚的殘坡積層,形成丘陵地貌,植被覆蓋率高。山嶺和溝谷多與巖層走向相近,沿斷層線常形成谷地和山鞍,河流常追蹤節理方向展轉彎曲,厚層塊狀相對堅硬的巖層沿節理方向有時形成陡崖,軟硬相間的巖層在緩傾地區形成單斜山。此類巖石物理力學強度較低,巖層滲水性較弱,為較好的隔水層,其中粘土巖層遇水易軟化,為易滑巖層,極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2.2構造運動

仁懷市自震旦紀以來,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受古地史黔中隆起和燕山運動第三幕-四川運動的影響較大。結合區域資料分析,構造變動可能發生于早、晚白堊世之間,相當于廣義燕山運動最強的一幕。茅臺附近上白堊統茅臺組高角度不整合(下伏三疊系-侏羅系不同地層的傾角可達50°,茅臺組傾角15~20°)是本期強烈褶皺的直接證據(圖6)。然而區內茅臺組的變形也直接證明了喜馬拉雅期構造變動的存在。茅臺組固結成巖,傾斜角度可達20°,內部常見節理和小斷層。喜馬拉雅運動之后,地表一度趨近夷平,新近紀至現代間歇隆升,形成層狀山岳景觀。仁懷中樞附近蝕殘剝夷面(近似同高的山頂面)共有3級,顯示區域間歇性均衡隆升,以其分布高程計算,大的間歇隆升幅度200~300 m。從最高山峰與河谷最低點高差估算,新構造期累計上升幅度大于2000 m。赤水河、桐梓河、五馬河主干河谷多發育峽谷,基巖出露廣泛,小溪谷底多有基巖出露,以及山坡坡面普遍具備下陡上緩的上突弧形等特征,都表明現代侵蝕作用強烈,仍處于強烈上升之中,伴隨升降運動而在谷地內有走向滑動,是受茅臺向斜這個邊界條件限制而產生。

2.2.3沉積演化

仁懷市地處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自新元古代至第四紀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沉積記錄,造就了復雜多樣的沉積體系,以海相沉積占絕對優勢,可劃分為陸源硅質碎屑沉積與碳酸鹽沉積。從晚震旦世-志留紀,研究區經歷了早期被動大陸邊緣階段和晚期前陸盆地演化階段,自加里東運動后,成為上揚子古陸的一部分,未見泥盆紀沉積,石炭紀地層保存不全,二疊紀又重新被海水淹沒。根據研究區所處位置、沉積物特征及大地構造背景等,石炭紀-晚三疊世早期為被動邊緣盆地演化階段。晚三疊世末至侏羅紀時期為與四川盆地連成一體的大型內陸拗陷盆地,沉積平原河湖相(主要為曲流河及濱淺湖)砂巖、泥巖。二橋至自流井初時(二橋組及自流井組第一段沉積期)氣候溫濕,局部有沼澤,沉積巖主要為灰色,偶夾薄層煤及菱鐵礦。自流井早時(自流井組第二段沉積期)及其后,氣候以干熱為主,沉積巖為雜色,泥巖多為紅色(灰紫、紫紅、磚紅、纓紅等)。自流井中時(第三段沉積期)及末時(第五段沉積期)夾湖相灰巖,沙溪廟中時(第一段頂部)夾黑色頁巖(“葉肢介層”),相應為最大湖泛期,形成相對深湖相分布較廣的標志層。燕山運動使研究區絕大部分地區前白堊系全部卷入變形,從而奠定了地質構造的基本格架,并伴隨有汞、鉛鋅等成礦熱液活動??傮w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晚白堊世時氣候炎熱干旱,地表未曾夷平,山間盆地中沉積了茅臺組紅色磨拉石組合,礫巖、砂巖、泥巖等。礫巖為河床或濱湖洪沖積,砂巖、泥巖為河漫灘或湖濱片泛沉積。喜馬拉雅運動使上白堊統褶皺,燕山期先成的一些斷層復活。經過喜馬拉雅運動疊加變形之后,研究區地質構造面貌最終定型。

2.3價值分析

2.3.1科學價值

地質遺跡資源是地質多樣性的核心和主體,仁懷市境內豐富的地質遺跡記錄了該地區6億年以來的地質演化史、生命進化史和氣候變遷史,為研究云貴高原隆起和四川盆地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其中,茅臺鎮和大壩鎮的恐龍足跡,是侏羅紀早期恐龍足跡的代表,記錄了原蜥類向蜥腳類過渡的關鍵環節,對研究恐龍演化、恐龍的社會性和行為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茅臺鎮出露的茅臺礫巖,是茅臺組的命名地,記錄了白堊紀早期氣候和環境信息,具有全國對比意義。赤水河、桐梓河、五馬河、九倉河、鹽津河谷地帶成層分布的階地、陡崖、層狀溶洞、多級夷平面記錄了黔北地區新構造運動以來多期次的間歇性抬升,具有區域對比意義。從茅臺向斜、長崗向斜、二郎壩向斜控制的河谷地帶,到中樞背斜、吳家寨背斜控制的峰叢洼地、溶丘洼地,背斜山向斜谷相間分布,這為區內地表水、地下水向向斜核部匯聚提供了地形條件,形成具有補、徑、排的完整水文系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3.2應用價值

研究區是我國醬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釀酒歷史悠久,其釀酒環境的形成與區內的地質多樣性密不可分。其中,酒廠酒窖所用石材,主要為區內出露的三疊系二橋組巖屑石英砂巖,酒廠所用窖泥(當地稱為“紫紅泥”)主要取材于區內分布的下侏羅統自流井組紫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泥巖的風化土壤。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作用,仁懷市的地貌分布隨地勢的升高呈有規律的變化:從河谷地帶的茅臺鎮到中樞街道,地貌由侵蝕構造類型的向斜谷地到侵溶蝕的壟脊谷地,再過渡到溶丘谷地、峰叢洼地等溶蝕類型,這對區內小氣候的形成和微生物群的繁衍提供了環境條件。研究區內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分布廣泛,含水層厚度大,水量豐富,水質總體較好,酸堿適度,為區內釀酒業用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保障。同時,地質遺跡資源也是很好的旅游資源,成為仁懷市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3結論與討論

仁懷市地質遺跡可分為3大類9類15個亞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共有22處,地貌景觀大類22處,地質災害大類5處。區內以喀斯特環境為主體,集多種地質遺跡于一體,構成研究區的地質多樣性。研究區釀酒環境的形成與地質多樣性密不可分,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巖體、土體、水體和地貌構成醬酒釀造環境的主體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區的地質多樣性主要受控于地層巖性差異、多期次的構造運動以及新元古代至第四紀復雜多樣的沉積演化。區內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且大部分地質遺跡資源處于自然狀態,未受到人類活動干擾,應進行合理規劃,保護和開發,將仁懷市打造成為黔北地區重要的科學旅游景點和科普教育重地,助推當地旅游的多元化發展。

(責任編輯:嚴秀芳)

參考文獻:

[1]余韻,楊建鋒,夏燁,等.地質多樣性概念及其實踐價值[J].地質通報,2021,40(4):460-465.

[2]趙汀,趙遜.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地球學報,2009,30(3):309-324.

[3]何澤新,樊劉洋,曉鋒,等.基于地質建造和流域地貌的河北省承德蟠龍湖地區大比例尺地質遺跡調查[J].中國地質,2020,47(6):1881-1893.

[4]董穎,曉娟,翟剛毅,等.地質與遺跡調查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7.

[5]貴州省仁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仁懷市志(1978-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6]陳興,吳開彬,王軍,等.貴州省仁懷市耕地土壤養分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地質,2022,49(3):860-879.

[7]楊大歡.1∶25萬畢節縣、遵義市幅區調查項目專題報告:遵義錳礦銅鑼井礦區土壤錳的環境地球化學特征及對水稻等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R].貴陽:貴州省地質調查院,2004.

[8]秦守榮,張明發,況忠,等.貴州茅臺組的沉積環境[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5,35(4):44-47.

[9]郭偉,李啟劍,趙萌,等.黔北仁懷核桃灣志留系石牛欄組濱岸灰巖的古生態學[J].微體古生物學報,2022,39(4) :307-315.

[10]許濤,韋恒葉,張璇,等.中二疊統茅口組熱液交代硅質巖成因——來自貴州桑樹灣剖面角礫狀硅質巖元素及硅同位素的證據[J].石油學報,2020,41(4):446-456.

[11]貴州省地礦局.貴州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12]Xing L D,Lockley M G,Tang D J,et al.Early Jurassic basal sauropodomorpha dominated tracks from Guizhou,China:morphology,ethology,and paleoenvironment[J].Geoscience Frontiers,2019,10(1):229-240.

[13]邢立達,曾嶸,張羽,等.中國貴州中生代四足類足跡化石的回顧與新發現[J].古地理學報,2021,23(5):873-885.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Geological Diversity in Renhuai City

Liu sijia Chang sen Wu hongmei Wen xuefeng

(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2.College of Agri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Abstract:Geological diversity is part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earth system,which is as important as biodiversity in provid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ecosystem.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logical diversity of the core production area of maotai-flavor wine in China,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geological relics in Renhuai City in this paper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production area was dominated by karst landforms,and integrates by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relics. The geological relics in the area were divided into 3 main categories,9 categories and 15 subcategories,including 22 basic geological categories,22 geomorphic landscape categories and 5 geological disasters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versity,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al diversity wa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ic lithology,tectonic movement,and regional sedimentary evolution. The valu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versity showed that the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in the core area have high scientific value and are the basis of forming the brewing environment of maotai-flavor wine.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Keywords:geological diversity; types of geological relics;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relics; Renhuai

猜你喜歡
仁懷市遺跡
仁懷2022年醬香白酒工業總產值超897億
韓信在淮安的遺跡
仁懷地方酒企2019年產量23.6萬千升
中國酒都·貴州仁懷食品生產許可證(SC)獲證酒廠名單(截止2019年2月11日,共506家)
驚艷!可可托海的地震遺跡
方外觀遺跡舊照
仁懷市關工委開展“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宣講活動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門關遺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