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鏈理論視域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研究

2023-12-06 03:54黃健英都仁娜吳金虎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畜產品牧場畜牧業

黃健英,都仁娜,吳金虎

(1.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2.內蒙古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重心,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各類經營主體的深度參與,家庭牧場是以家庭為單位,主要依托天然草場生產畜產品,以有機畜產品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運用現代生產經營理念,提高單位牲畜價值,充分釋放經營主體的潛力,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性地進行畜牧業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隨著牧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家庭牧場進一步整合草地資源,創新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由傳統的單一活畜產品生產供給型經營模式向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延伸型模式轉變,產業化、市場化、規?;讲粩嗵岣?。本文以家庭牧場為研究對象,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家庭牧場典型案例,運用農業產業鏈理論,聚焦家庭牧場產前、產中至產后各生產環節,分析錫林郭勒盟家庭牧場的4種典型的經營模式,剖析不同經營模式的發展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模式優化的對策,以期為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賦能牧區振興。

二、基于產業鏈延伸視角的錫林郭勒盟家庭牧場經營模式

2023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傳統畜牧業經營模式中,牧戶大多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收入增長緩慢。家庭牧場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兼具多項職能,連接著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基于畜牧業生產的內部產業延伸和增值模式如圖1所示。在產前環節,家庭牧場進行飼料等農資生產為生產環節打下堅實基礎,自主加工飼草料,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畜產品質量,形成產業鏈前向延伸模式。在產中階段,國家政策對新型經營主體數字化建設予以全方位支持,扶持家庭牧場使用自動化、智能化設施設備,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家庭牧場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形成生產主導的機械化智慧家庭牧場經營模式;同時,鼓勵家庭牧場對畜產品或其衍生副產品進行加工,形成畜產品加工主導的經營模式,初步實現了一二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產后的銷售階段家庭牧場采用直接銷售和聯合銷售的方式,重構畜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從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以畜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作為畜牧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形成銷售主導的家庭牧場經營模式。

圖1 家庭牧場的產業鏈優化模式

(一)產業鏈延伸的家庭牧場經營模式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高原中部,草原總面積17.9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北疆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要的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每年向國內外輸出15萬噸優質羊肉,2022年畜牧業總產值達207.4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3%,相比2016年的141.93億元,增長了46%。2022年錫林郭勒盟認定家庭牧場累計達到3423家,評定示范家庭農牧場累計達到500家。本文以2022年3月至5月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鑲黃旗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歸納家庭牧場產業鏈延伸的四種經營模式,并運用農業產業鏈理論進行分析。

1.農資生產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飼草料作為家庭牧場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耗費著大量的生產成本,一些家庭牧場結合自身生產特點,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畜產品質量,形成農資生產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是畜牧業轉型發展、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案例:家庭牧場A位于蘇尼特左旗,承包草場面積0.9萬畝,租賃草場1萬畝。由于季節性放牧、保護草地資源及恢復草地生產力等原因,家庭牧場主要生產支出是購買飼草料,養殖的西門塔爾牛、本地牛600頭每日消耗3—5噸飼草料,市場購買飼草料需要1600元/噸。為降低這一部分生產成本,結合自家養殖特點,牧場經營者投入160萬元建立了飼草料加工廠,制作由青貯、秸稈、青草、玉米面等的“營養餐”進行補飼,這樣僅需400元/噸的成本,不僅可以提高肉質從而提升收入,還可以節省一部分生產成本,同時牧場經營者還為其他家庭牧場加工飼草料,獲得額外收入,年收入可達200萬元,并建立牧民互助服務中心,聯合周邊多家家庭牧場,為家庭困難的牧戶提供幫助,進行社會化合作。

畜牧業生產經營中飼草料成本隨市場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家庭牧場經營者的收益,也會因市場上飼草料質量的良莠不齊影響畜產品的質和量,加工飼草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經濟效益,并通過以草定畜實現了生態效益。案例中飼草料加工成本比市場價格低了75%,隨著牧場經營者自主化經營意識的增強,形成自主生產,自主管理的生產決策單元,不斷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擺脫同質化經營模式,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經營之路,向產業鏈上游拓展延伸促進增收從而促進家庭牧場可持續發展。

2.生產主導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生產環節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新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和生產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家庭牧場在國家惠牧政策的扶持下,采用現代先進畜牧業生產設備和生物技術手段,依靠科學技術增加畜產品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勞動力投入,形成生產主導的機械化智慧牧場經營模式,實現畜牧業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發展,是牧區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

案例:家庭牧場B位于阿巴嘎旗,成立于2019年,生產經營由5位家庭成員完成,未雇傭勞動力,承包草場面積0.94萬畝,其中打草場面積0.1萬畝,在“減羊增?!闭咧笇?主要飼養西門塔爾牛60頭,年均凈利潤50萬元,其主要生產性支出為每年12月至次年6月的補飼成本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年均支出65萬元。牧場經營者梳理了近年來的基礎設施投入情況,政府為牧場提供機械化設備補貼,占畜牧業生產用機械、棚圈等基礎設施總投入的70%,不僅減少了牧戶的生產成本,減輕了經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2019年利用政府補貼安裝了自動蓄水喂料機、監控設備及牲畜定位系統等現代化設備。通過智慧牧場的建設,大大節省了勞動時間,省時又省力。此前,飼養60頭牛需要2個勞動力每天12小時的工作,現在只需要2小時便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勞動生產率大大提升。此外家庭牧場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牧戶以草定畜,進行草場優化,劃區輪牧,實現了草畜平衡,草地恢復了生產力。此外,牧場經營者為提高畜群質量,進行肉牛良種繁育。

初級畜產品的生產是產業鏈中最重要且最基礎的環節,傳統畜牧業經營模式生產效率低、投入成本高造成牧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少,實際價值轉化能力弱。家庭牧場B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調研中發現,這類家庭牧場主要生產功能從單一的初級畜產品生產到科學規?;B殖模式轉變過程中,養殖規模和產品品質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證。此外,家庭牧場不斷拓展其生產性功能,進行自主育種、機械化經營等多元化生產經營形式,積極融入產業一體化進程,成為科學高效的新型經營主體。

3.加工主導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加工環節是支撐產業鏈生產與銷售環節的媒介,加工主導的家庭牧場經營模式是對初級畜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克服傳統家庭牧場單一型生產經營的局限,小規模的加工使生產要素高效聯結,為家庭牧場帶來更高的經營效益。

案例:家庭牧場C位于鑲黃旗,該牧場致力于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承包草場面積0.27萬畝,主要飼養西門塔爾牛50頭。近年來不斷轉變養殖模式,擴大養殖規模,2021年爭取到政府項目建設資金,新建了300平方米暖棚、200平方米儲草棚,建立了奶制品加工車間,改善了生產和飼養管理條件?,F已實現機械化擠奶、糞污集中處理及綜合利用,確保奶源品質、衛生與質量安全。該牧場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牧場經營者說:“我們以養殖西門塔爾牛為主,每年定量出欄牛犢,銷售鮮奶和奶制品。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日生產加工鮮奶100多公斤,加工方式也從委托加工到現在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以前將鮮奶運送到旗里加工廠加工奶制品到現在實現了就地加工銷售,我們加工制作的奶食品,奶源安全,鮮奶純度高、味道醇正、質量好,就地加工銷售,采取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奶食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2020年僅奶食品的銷售利潤就達5萬元,大大提高了家庭牧場的經濟效益。牧場管理越來越精細化,收入也越來越好?!?/p>

家庭牧場是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載體,應鼓勵支持引導家庭牧場開展畜產品初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提高附加產值。通過開展畜產品初加工和畜產品綜合利用加工,形成加工主導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這種家庭牧場經營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生產初級產品為基礎,融合產業鏈條全過程,形成自生產自加工自銷售經營模式。

4.銷售主導型家庭牧場經營模式。銷售主導的家庭牧場經營模式是適應畜牧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式,隨著家庭牧場在畜牧業生產經營中功能的凸顯,減少對畜產品中間人的依賴,自主與龍頭企業簽訂合作訂單,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利潤流失的問題。此外,銷售主導的家庭牧場經營模式利用“線上+線下”多元化銷售渠道,提供更加透明的市場銷售環境。

案例:家庭牧場D位于蘇尼特左旗,經營草場面積8.5萬畝,其中租賃草場8萬畝,主要經營1500只蘇尼特羊與500頭西門塔爾牛,年收入200萬元,純利潤在30萬元左右,牧場經營者不斷探索現代化畜牧業發展之路,實現了智慧化管理,智慧牧場是新型草原自動化養殖監管技術,包括監控終端平臺、氣象單元、圈舍單元、補飼棚單元、體征監測及GPS移動定位,這使得生產方式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傳統經營模式下,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大,牲畜數量少等原因牧戶難以與龍頭企業直接對接,牲畜賣不上好價格,牧場經營者意識到開拓銷售渠道是關鍵。2013年牧場經營者帶領12戶家庭牧場通過自籌和爭取項目資金160萬元組建了畜牧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以家庭牧場為主體,打破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創建集畜產品生產、銷售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畜牧業生產模式,組織家庭牧場規?;a,將聯合體的牲畜統一直接銷售給龍頭企業,比賣給中間商一只羊多收入50元,與三家主流電商平臺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省略了中間商的環節直接與終端消費者對接交易。電商銷售較傳統銷售一只羊要多收入100元,同時輻射帶動50余牧戶受益,實現了銷售渠道全面升級。

在上面的案例中家庭牧場作為產業鏈的主體,按需組成家庭牧場聯合體,通過輻射帶動多家家庭牧場進行聯合銷售,這種多元化銷售的經營模式實現了聯合的家庭牧場收入增加,家庭牧場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成為牧民增收,家庭牧場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產業鏈延伸視域下家庭牧場四種經營模式的比較

在畜牧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從初級產品的生產到產業鏈末端的銷售,以家庭牧場為主體的產業鏈功能變遷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而擴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營模式。案例中四種家庭牧場的發展水平和模式各不相同,主要從經營特征和產業鏈功能演化方面進行比較。(見表1和表2)

表1 四種家庭牧場經營模式的橫向比較

表2 家庭牧場經營特征比較

1.經營特征。通過上述家庭牧場典型案例的呈現,發現在規模效益和經營成本方面各具特征。在規模效益方面,家庭牧場A與家庭牧場B均以適度規模組織生產,實現規模經濟,家庭牧場C加工主導的經營模式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自辦加工廠,不斷調整生產規模,采用先進技術,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并將規??刂圃诤侠淼姆秶畠?。牧場經營者也在訪談中表示:“目前生產經營能力仍停留在小規模生產加工的初級階段,加工環節從廠房的建設到機器設備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以家庭成員為主的牧場無法承擔繼續提高規模投資帶來的風險,因此建設小型加工廠順應當前家庭牧場的發展特點?!鄙a和加工規模相對較小,所加工的奶制品僅作為畜產品的一部分,不具備其他衍生品加工能力,經營者認為經營需結合自身發展能力,不能盲目擴大規模。而家庭牧場D養殖牲畜數量多,通過租賃草場達到草畜平衡,年收入200多萬元,但利潤僅有30多萬元,規模與收益不匹配,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時間和資金的投入,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未能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在經營成本方面,家庭牧場主要生產經營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與飼草料成本。調研中了解到不同類型的草場租金也不同,阿巴嘎旗與鑲黃旗生態環境較好加之草場植被覆蓋率高,草場租賃價格居高不下,致使飼草料成本相應增加。此外,自然氣候條件決定家庭牧場每年需進行6—7個月的飼草料喂養,飼草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0%,為降低飼養成本,家庭牧場A采用農資生產型經營模式自建飼草加工廠使飼草成本減少約四分之一左右,同時向其他牧戶銷售,利潤率遠高于其他牧場并實現了集約化生產。家庭牧場B則注重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若擴大規模則需雇傭其他勞動力,而市場上雇工工資每人每月約5000—6000元,智慧牧場的建設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成本,省時又省力,勞動生產率提升至原來的6倍。

2.產業鏈功能演化。類似于A和B的現代化家庭牧場,在產前和產中階段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了智慧牧場的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家庭牧場C也是由生產型家庭牧場發展而來,通過延伸產業鏈進行加工主導的一體化經營,促進產業增收。家庭牧場D在產業化過程中組建聯合體推動家庭牧場聯合與合作,探索推廣聯合體的合作方式,構建起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畜牧業經營體系。其綜合效率整體上高于其他經營形式。從單一生產職能演變為鏈條完整的產業化過程,同時兼顧社會化服務,使家庭牧場擁有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畜牧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從上述對比來看,其經營特征以及產業鏈功能的演化都具有創新性,遵從產業鏈延伸的內在發展邏輯,這四種經營模式是橫向聯通,功能形態縱向遞進的發展結構,各類家庭牧場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其話語權與市場抗風險能力也隨之提升。

三、家庭牧場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與產出:家庭牧場規模與主體要素不匹配

家庭牧場通過優化產業鏈,初步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營模式,但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畜牧業初級產品生產的主體要素與生產規模不符的情況仍較普遍,家庭牧場經營者因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不能適應現有的要素和經營能力,由于效率損失和經營成本過高致使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未能實現規模經濟。

(二)內部治理:家庭牧場的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家庭牧場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鏈條松散,大部分家庭牧場停留在初級環節,沒有將產業鏈向前后端延伸拓展??v向產業一體化網絡的集中成本高且難度大,大部分牧民素質技能還不能適應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訪談中得知家庭牧場更多作為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其養殖成本高利潤低,呈現“倒產業微笑曲線”。從現有產業鏈來看,以家庭牧場作為初級產品生產者,更多利潤讓渡給從事加工和銷售端的中間商及龍頭企業,這使得家庭牧場只能停留在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加工與銷售環節由縱向產業鏈下游承擔,無法使交易成本內部化,也無法實現價值增值。在產業化運營中,畜產品品牌化發展緩慢,家庭牧場生產的綠色有機畜產品不能實現其價值的有效轉化,優質賣不出優價。

(三)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

家庭牧場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生態效益較低,無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耦合。草地資源這一基礎性生產資料會因追求市場價值而遭到破壞并陷入惡性循環,然而家庭牧場依托草地資源生產畜產品,一旦原始生產資料遭到破壞,就動搖了畜牧業發展的根基。加工及銷售環節雖與草地資源無直接關系,但隨著市場化進程推進,消費群體對高質量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很多家庭牧場為持續提高經濟效益而加大對草地資源的利用強度,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矛盾突出。

四、優化家庭牧場經營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整合畜牧業資源助力牧區振興

在推進牧區振興的過程中要根據要素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效配置資源,主體要素要與生產規模協調發展。不能不顧現實條件盲目擴大生產,價值鏈、產業鏈才可得到延伸拓展。其次,家庭牧場應依托本地資源稟賦條件,凸顯綠色有機理念和畜產品品牌價值,用獨具特色的品牌IP構建產品特有市場競爭力,打造特色畜產品區域品牌以充分塑造畜產品品牌形象,推動畜產品產業升級,對優質畜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實現優質優價。最后,要實現草場、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高效流轉與整合,提高牧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增強畜牧業代際傳承的意愿,提高各類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牧區振興發展和現代化。

(二)提高家庭牧場經營水平,推進產業化進程

將畜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減少價值鏈環節的外流,提升產業一體化程度和經營效益,強化市場渠道建設是畜產品實現市場價值和價值轉換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家庭牧場政策支持體系以保障家庭牧場高質量發展,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示范性家庭牧場進行扶持,對畜牧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化建設進行補貼,提升標準化、集約化、規?;?、商品化的生產能力。通過金融支持政策、創新型信貸和保險服務,鼓勵小型加工廠培育與建設,多渠道籌措家庭牧場建設資金,提高生產技術效率降低生產中的經營風險。

(三)提升草原綜合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草原畜牧業產業化經營中在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是要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能預支未來的效益而謀求當代的發展,出現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草原遭到破壞式利用、草地載畜量下降及沙化退化等問題。經營主體在畜牧業轉型發展中應合理開發草地資源,開展草地植被保護來恢復草地生產力。

猜你喜歡
畜產品牧場畜牧業
映像畜牧業
畜牧業也要打好“翻身仗”
春節畜產品供應面較為寬松
海上牧場
映像畜牧業
映像畜牧業
畜產品價格多數上漲
2016年10月畜產品進出口統計表
叮當牧場
未來10 年我國農業展望:畜產品將穩步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