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窯龍窯燒制技藝及寶溪龍窯初議

2023-12-09 13:25陳成武
陶瓷科學與藝術 2023年11期
關鍵詞:龍泉窯龍窯窯爐

陳成武

龍泉市陳成武青瓷廠 浙江龍泉 323700

《龍窯長頸瓶》陳成武

龍泉寶溪一帶自古龍窯燒制歷史悠久。被考古學者命名為“牛鼻山文化”的浦城縣管厝鄉牛鼻山陶器,其代表類型有陶鬶、鴨舌足鼎等,通過其炭樣進行測年顯示,其年代約在距今4800—5300年。而管厝距離本人所在的寶溪溪頭村約10千米。以牛鼻山文化為代表的夾粗砂黑、紅陶系體現了距今4000—5000年南方山地文明的共性。在距離龍泉城區50千米的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人們發現了貓耳山遺址,其距今4000年的夏商窯群中有2座長條形窯爐,被稱為“中國龍窯鼻祖”。長條形窯爐出土的印紋硬陶證明那個時代已經初步形成了燒制工藝的大突破。陶器燒成溫度已達1000℃以上,因此能夠燒出印紋硬陶和極少量的原始青瓷。這可以說是龍泉窯區域燒制技藝上的第一次高溫技術大突破。

一、寶溪的龍窯燒制

寶溪自古有三寶:龍窯、瓷土、瓷大佬。龍泉寶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龍窯群所在地,清末民國時期就是燒制瓷器著名的鄉村之一。陳、張、龔、李等人家長期燒制瓷碗。1934年,寶溪鄉副鄉長陳佐漢還邀請李君義、張高屏、龔慶芳、許家溪等組織成立“仿青瓷研究小組”。至1938年,寶溪鄉溪頭村有碗窯十三所,工人數百人,在民國十余年碗業全盛時期,每年產額為六萬余擔,年收入三萬余元。龍泉寶溪境內,還保存著清代研碓瓷礦釉土的水堆,并有瓷土原礦礦場、原料加工作坊等。寶溪現有龍窯12座,大多建于民國時期,少數建于清代。改革開放后由于被煤氣窯所取代,古老的龍窯燒制逐漸減少。近年來,寶溪在龍泉市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燒制技藝中,又于2017年恢復并推出了“不滅窯火”的龍窯燒制活動?,F在寶溪平均每一年都舉行二十余場“不滅窯火”的龍窯燒制活動,每年有一兩萬人來參加龍窯開窯的活動。

二、龍窯帶來燒制技藝上的大突破

龍窯,一般根據不同的山體實際情況,利用山體的傾斜度建造窯爐,根據龍窯窯火的走勢設計裝窯,能夠較好地發揮山體的優勢。因其順應火勢而造,如長龍從天而降,斜臥山前,故稱為龍窯。龍窯的主體結構一般可分為窯頭、窯身(窯室)、窯尾(含煙囪)三大部分。窯頭設置投柴燒火的火膛,體現燃燒室的功能,起到點火、送風、投柴和火焰控制的作用。窯室為瓷器燒成室,裝窯時要設計好火路,擺放好瓷坯器件。窯室設計不當,會導致燒制效果不良,難以達到預期的燒成效果。裝窯不當,會導致溫度燒不上去、燒窯中窯溫保持不良、窯火過快流走、火焰留不住等的缺憾。窯尾,相當于龍窯的煙囪,有的龍窯為了加強風速,會另設煙囪。因龍窯匍伏于斜坡,形成自然和緩的高差,起到煙囪似的抽力作用。有的龍窯在尾部加上小煙囪,可在燒窯過程中產生更大的自然抽力。第一為窯室火力熱氣提供均勻的流動,保證龍窯內部窯火溫度均勻分散,窯內溫度均勻,瓷坯受熱均勻,就能提高燒成的產品質量。第二,為窯內提供必要的通風強度,讓燃燒的火流在窯室內均勻躥動,至尾部自然排出窯外。

從火焰流動方向看,龍窯為平焰式窯爐,火焰從火膛中升起,與窯身平行流動,朝窯道傾斜向上流出。從坡度變化和窯床結構上看,龍窯可分為斜底龍窯、坡度分段龍窯、斜底階梯式龍窯等。因為龍窯向上傾斜的坡度結構和窯室作用,加之煙囪對火焰的抽力,對龍窯溫度的升高有良好的作用。第一,利于火焰猛燒并不斷更新氧氣;第二,利于窯室保持較高的溫度。因此,龍窯燒制是陶瓷燒制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是窯爐改造和燒制技藝提升中一次革命性的大突破。

三、龍泉窯漢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龍窯燒制情況

龍泉窯區域龍窯燒制成熟于漢代。瓷土的精選加工、瓷釉的發現和使用至漢代已經較為完美。歷經三千年的改進摸索,龍窯燒制也已走向成熟。首先龍窯結構上火膛、窯室、窯頂、窯尾完整,窯爐式樣完美,長度基本達到20米以上,窯室高度達到1.7米左右,這些都比原來有進一步的改進,體現龍窯建造技術的完全成熟。其次,龍窯燒制技藝也步入成熟階段,看火焰判別溫度、燒制時間的把握等有了良好的經驗。因此,一方面能利用龍窯燒制更多的青瓷,另一方面能穩定控制龍窯的燒制溫度,龍窯的燒制溫度能到達1250℃以上,從而能在龍窯里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從去年在云和出土西漢漢武帝瓷碗看,其出窯時的青翠碧綠、瓷釉的均勻、碗型制作之規整端莊,可見龍泉窯區域早期龍窯青瓷燒制水平之高超。

東漢時期,通過瓷坯裝窯疊放設計火路,通過窯底坡度改變延長火焰在窯內流動的停留時間,利用龍窯尾端或煙囪的抽力和火路設計引導窯火,讓窯溫均勻分布,讓窯室溫度提高,使龍窯燒制的窯溫提高至1250℃以上,從而成功燒制出青瓷[1]。魏晉南北朝時期,龍泉窯開始注重青瓷制作原料的加工改進;龍窯長度增加至30米左右。

《跳刀灰釉牡丹盤》陳成武

龍泉窯區域之蓮都呂步坑村窯址,位于呂步坑西側社山的東北坡至西北坡。其始燒年代為南北朝時期,延續燒至唐代,至唐晚期衰落。其龍窯窯床長40.5米,寬1.5米,坡度為11度左右。六朝時期的青瓷有瓷盅、盤口壺、敞口罐、燈盞、足硯等,都為明火疊燒,以墊餅間隔,有三至四個留下支燒痕。盛唐時期燒制的青瓷有撇口折腹碗、撇口弧腹碗、敞口斜腹碗、盤口壺和瓷盞、瓷盅、瓷罐、瓷盤、瓷缽、瓷硯、執壺等器物,其器型多樣,釉色為青釉和醬釉,仍用明火疊燒技術,未使用匣缽,其碗底支釘痕多達四至六個。第三期發掘出的中唐、晚唐時期青瓷中,折腹碗、平底碗已經消失,但依然保持撇口或敞口斜腹假圈足碗,支燒痕多達五至八個。大型瓷缸、盆類器物,瓷胎粗糙,在明火疊燒中,還發現大小件瓷器套燒現象。此外,慶元唐代黃壇窯也是龍泉窯地區較早的瓷器窯址之一。

這一時期龍泉窯的龍窯燒制中除了精選瓷土、精制瓷坯外,還在龍窯的窯爐結構改進、龍窯燒成窯溫控制及其溫度提高方面有進一步的把握,對龍窯的燒成氣氛的控制經驗更為成熟。從云和出土的西晉青瓷虎子可以看出,其燒制技藝幾乎已至爐火純青之境地。這些發展都為唐末五代龍泉窯為吳越王錢镠燒制秘色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龍泉窯龍窯在斷改進、優化中,至五代加入擋火墻,增加窯室投柴孔,至宋代改變了傳統的三段式龍窯,出現分窯室階梯結構的龍窯改造。龍泉窯龍窯燒制的成功實現從普通瓷窯到五代、宋、元、明四個朝代為朝廷燒制瓷器的成功蛻變。龍泉窯瓷業在為朝廷燒制瓷器的四個朝代獲得迅速發展。

猜你喜歡
龍泉窯龍窯窯爐
淺議龍窯的結構特點及其燒制優勢
淺議龍窯燒制與龍泉窯之燒制技術改進
羅詩彬龍窯作品欣賞
河南滎陽市一碳素廠窯爐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傷
液晶玻璃窯爐節能設計開發與應用
龍窯柴燒:一盞一匠心
淺析江浙地區多管瓶演變及內涵
安徽師范大學博物館藏佛道入物瓷塑
關于窯爐節能的答疑
陶瓷窯爐鈉鈣雙堿法脫硫應用的分析與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