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應用的辯證思考

2023-12-12 09:59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黃靖雯朱夕納
數字技術與應用 2023年10期
關鍵詞:非遺文化遺產物質

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黃靖雯 朱夕納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更新與廣泛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技術方法逐漸拓展,而借助數字技術作為保護傳承的載體融入“非遺”,已成為當前國內外“非遺”保護的重要選擇。在數字化非遺的過程中,成功的案例數不勝數,但同時也存在較大一部分效果不佳,由此引發了筆者對于數字化保護傳承“非遺”的辯證思考。本文從案例的角度出發,結合如今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中的應用形式,分別從“保護”和“傳承”兩個角度反思其作用與不足,并提出對“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的未來路徑思考。

近幾年,在“非遺”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等方面,以數字方式進行發展,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運用區塊鏈、5G、AI 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傳統的非遺文化技藝與數字科技進行融合,從而給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于是,多方遺產保護主體開始將數字化作為一種重要的保護、傳承手段,但是,通過實踐發現,部分“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傳承效果差強人意。

目前,國內對“非遺”數字化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非遺”數字化應用的可能性和積極意義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關于“非遺”在數字化實踐中的適應性,人們已經有了一些問題的認識,但是關于這一問題的專門研究還很少。

由此,本文基于“面人郎”與長安油坊案例對比,產生了對于數字化是否能適用于全部的非遺保護以及是否能起到有效傳承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同時分析“非遺”數字化現階段的實際應用手段和相關案例,分別從“保護”和“傳承”兩個角度討論數字化“非遺”的必要性和適用性,反思其不足之處,并提出對“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的未來路徑,最后,期望利用數字技術來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傳承,推動現代文化的創新,并為我國數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發展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

1 問題提出:基于“面人郎”與長安油坊案例對比

郎佳子彧是一位“95 后”知名UP 主,也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網紅主播,通過多個網絡平臺,將自己的“面塑”技術推廣開來,目前已經有了兩百萬的粉絲,不僅讓傳統的“面塑人”迅速走紅,也打造出了一系列獨一無二的“IP”。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郎佳子彧將傳統技能與時代熱點相結合,創作了許多別出心裁的面塑作品,更接近時代發展和年輕人的生活,同時,通過自媒體展現了“面塑人”的制作過程,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老手藝的新玩法,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致力于學習面塑這一傳統技藝。

該案例的成功可以看到非遺傳承人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現非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傳播非遺文化,讓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達到了活態傳承的效果。

西安長安區灃峪口老油坊建于清光緒十三年,是中國西北部最大、最古老、最全面的手工榨油作坊。它延續了明清立式榨油技術,作為民間手工技藝的“活化石”,被選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政府也采取了措施對其進行保護,2012 年,長安區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會,利用歷史和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啟動了老油坊博物館項目,以遺產旅游帶動洋峪口村的發展,但在2014 年,由于財政問題,老油坊博物館的建設停止,最初計劃的村莊改造在開始前失敗。

通過“面人郎”的成功案例,筆者由此聯想,能否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對老油坊手工榨油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數字化再現榨油技藝能否有效傳播,引起受眾對該技藝的興趣與關注?

同時進一步思考,所有的非遺都可以采用數字化技術嗎?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能否使得受眾切實感受到非遺的文化魅力?

2 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

借助數字化技術,非遺的數字化應用主要以非遺數據庫、非遺數字博物館等方式進行保護,并以新媒體平臺、云節展和云演藝、數字文旅等形式進行傳播及體驗,從而達到促進傳承的效果。

(1)非遺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和保存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形式。由于它具有標準化書目、結構化存儲、多樣化搜索和查詢以及網絡訪問和共享等多種功能,因此可以直接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關資源,從而直接有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素[1]。

(2)數字非遺博物館是數字化非遺的主要展示載體。通過提供資源搜索、在線展覽和寫作體驗等服務,以更全面、直觀和快速的方式展示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使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情況?,F在,國內已經有很多的非遺數字博物館在網上了,它們的組織者可以是省、市、區政府,也可以是大學或研究機構,在網上的類別中,既有綜合性的,也有專題的,還有行業的。其中,非遺數字化博物館就是一個最具權威性和綜合性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者的展示平臺。

(3)新媒體平臺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多元化的、交互性的傳播途徑,其中,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主的自媒體運營模式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國內,抖音和快手等主流短視頻平臺推出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例如,抖音發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伙伴”“看見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市”等活動;根據抖音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報告,截至2022 年5月31 日,抖音平臺上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相關的視頻總數達到3726 億次,覆蓋了99.74%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梢?,短視頻已成為極具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非遺傳播手段。

(4)“云端+非遺”模式拓展了非遺的傳播途徑,隨著AR、VR 和全息投影等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云端展演”在非遺展覽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非遺虛擬漫游、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覽等。另外,非遺節也在不斷發展,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在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開展了6200 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和展覽活動,包括2400 多項在線活動[2],主要是視聽視頻展覽、現場課程和購物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浙江消費季”期間,浙江將以“云探索商店”的形式舉辦現場直播,主持人或繼承人將引導網民自由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自由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聆聽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并實時互動。

(5)數字文旅的非遺項目也已成為非遺傳播傳承的重要載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元素為內容來源,并以可感知的硬件和軟件裝置為起點,構建文化場景,推出相關數字產品和服務,創造沉浸式互動體驗場景。隨著“數字紫禁城”“數字敦煌”和“數字黃鶴塔”等數字文化旅游產品地推出,許多旅游景點推出了“數字文化旅游”服務,如“數字導游”和“云旅游”。

3 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辯證思考

3.1 數字化保護方面

3.1.1 數字化保護的積極作用

數字化技術有利于非遺信息的采集與存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種形式、種類繁多、信息量巨大,因此收集和儲存面臨巨大困難,而數字化技術為此提供了工具,基礎的數字化采集、整理與存儲工作,對非遺保護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數據庫技術、信息檢索和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為其存儲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和信息能夠以穩定和及時的方式存儲和檢索。

數字技術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復和復制。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原始文化環境的消失,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多或少受到損害,不再具有完整的形式。通過強大的修復技術,數字技術可以盡可能恢復和復制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不會完全消失。

此外,在復制方面,成熟的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其提供了詳細的解決方案,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數字技術下復制,為其遺產和發展提供了實際條件。

3.1.2 數字化保護問題反思

(1)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完整性問題。由于數字技術的局限性,目前的保護形式無法再現非遺文化的文化生態系統,即滋養著非遺發展和傳承的地方社會文化環境、價值觀念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等,這就導致非遺的完整性缺失,就像是中草藥的種植,如果離開了當地的特殊土壤,不僅會導致生長緩慢,而且還會影響到藥效,要想獲得正宗的藥材,還需要建立在當地的特殊環境下,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南橘北枳的情況[3]。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目前所營造的氛圍和場景無法實現主客互動、客客互動,由此構成的非遺系統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也不能實現游客體驗的完整性。

(2)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活態性問題。目前,數字媒體很難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一方面,由于時間和空間的不斷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同的內涵和意義,比如傳統的七夕節,在漢、唐兩代,它以婦女節為主,以“乞丐”為主題,也就是好女人為他們的技能而祈求。與節日文化有關的“牛郎織女”故事,使得“愛情”變成了一種主要的節慶題材,與此同時,受“情人節”這個外國節日的影響,以及商業文化的影響,部分中國人將“七夕節”轉變成了“情人節”,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社會和環境的變化,節日的內涵和差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對數字化技術提出了非常高難度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傳承人是活態的,即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其技能及知識也會隨之變化[4],通過數字化技術無法完整、全面、動態的記錄傳承人的個人發展狀況、保護經歷的變化和因外部環境調整的行為,使得非遺保護傳承人的信息無法及時記錄和更替,從而無法實現與非遺的動態有機結合,這種活態傳承問題也給數字化帶來了極大挑戰。

3.2 數字化傳承方面

3.2.1 數字化傳承的積極作用

依托數字信息技術有利于優化非遺文化傳承渠道,與傳統的人工或軟件技術相比,數字信息技術在數據收集和處理方面具有更成熟的優勢,使人們的決策行為基于客觀事實和數據,從而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全面分類能力。因此,依靠大數據技術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和使用,可以更快地正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渠道,實現傳統資源與現代技術的有機錨定和整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更實際的手段。

數字技術有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平臺的建立,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路徑,以達到擴大數字影響力的效果。數字信息技術整合知識、用戶圖像、自我媒體手段和其他智能技術,使虛擬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現實,實現大眾傳統文化資源的全高清展示,促進民間傳說或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的產業化,這樣才能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才能實現對非遺產品的轉化與提升,才能實現對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

3.2.2 數字化傳承問題反思

(1)非遺數字化傳承的有效性問題。非遺化是一種依賴于人們自身,依靠一代代人的口傳來的文化,它是一種既“活”又是一種脆弱的文化。對非遺的認知與傳承,實質上是對其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原生生態的認知與繼承[5,6]。而隨著老輩傳承人的逝世, 他們身上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消亡,這種過分依賴于傳承人的傳播方式限制著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傳承的有效性應當更重視人作為文化主體的能動性,這對數字化傳承非遺也提出了挑戰。

另一方面,從傳播受眾的角度來看,若非遺傳播內容刻板、無趣,缺乏文化內涵,脫離時代,與群眾產生距離感,則會導致關注度低,傳播不到位的問題,甚至會產生“無人問津”的現實問題;再者,若在傳播有一定效果的情況下,由于不同接受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不同,則會產生不同受眾對同一文本信息存在著差異性解讀的現象,那么其接收到的非遺文化是否切實有意義不得而知。

從數字化傳播主體的層面,其傳播與傳承缺乏主體意識,而使得內容失真,從傳播受眾的角度來看,能否接收到以及能否正確接收也是一大問題,由此導致兩方通過數字化溝通則可能會產生雙向“失語”的現象,從而引發傳承有效性的問題。

(2)非遺數字化傳承的體驗性問題。目前現有的傳播方式,如數字博物館、新媒體傳播平臺,僅僅只是通過畫面、影像和資料展示非遺,由此,受眾只能通過視覺、聽覺感受非遺,而無法沉浸式全身心去深度體驗非遺的文化魅力,從這一方面講,其體驗性較差。但隨著數字化保護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包括“云端+非遺”和數字非遺,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場景,比起單一博物館、新媒體傳播體驗性有所增強,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真實的場景塑造和氛圍塑造,游客很難切實感受到非遺本身的魅力,趣味感也大打折扣,將數字化傳承系統打造為“有形化”“可體驗”的活態藝術是極其重要的,也是目前數字化傳承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4 “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未來路徑思考

4.1 完善非遺數字庫,優化非遺的研究和分析措施

數字技術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它能夠提供易于檢索的海量、活態的數據,對非遺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生態進行分析,并構建一個地方體系的數字數據庫,收集與其地域發展史、文化變遷史和非遺的地域演變史等有關的數據。

4.2 提高傳承人與非遺擁有者的主體參與性

在數字保護方面,傳承人和擁有者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他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觀察數字保護活動[7]。開展數字內容構建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支持非遺傳承人與各類數字研究機構交流合作,研發非遺專屬數字化文創產品,優化非遺傳播方式促使數字化非遺項目成功“落地”。除此以外,重視非遺擁有者的傳播性、創造性,結合其非遺參與經歷建立專屬信息,調動非遺文化傳承人、非遺文化擁有者的主觀能動性,開設有關線上培訓活動,使非遺項目保持發展活力。

4.3 對非遺進行創新性傳播,實現“破圈”“融圈”

使老手藝與時代共振,從傳播方式和內容上來看,堅持以多媒體為主,大力推進網絡媒體的傳播內容“接地氣”“高質量”,以更加鮮活、更加“萌”的話語與青少年進行交流,充分體現了非遺“療愈型”行業的特色。非遺傳播不僅要不斷地受到新生代的重視,也要不斷地“討好”新生代。他們將“為了更好的東西而戰斗”,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用心創作的工匠身上,為非遺品的“顏值”做出貢獻。從制作內容上來說,推動“新題材老手藝”和“老題材新做法”的融合,讓非遺更好地融入到當代生活中,更好地與群眾的文化心理與生活需要相適應,讓非遺真正地煥發出活力。

4.4 在數字化展示中注重場景營造與氛圍營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覽空間展出,通過各種媒介和載體將無形的內容“有形化”、活態的內容“可體驗”,古代和現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一系列大敘事和微敘事中相互關聯,以實現有效的展示和生動的解釋。再者,通過令人震驚的互動感官體驗,傳播傳統的典型意象和工藝的代表性手法,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新展覽空間,以吸引更多游客融入場景情境,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

5 結語

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非遺向數字文化形式的轉換,是現代技術在文化保護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應用。通過“面人郎”與“長安油坊”的比較,本文闡述了數字技術如何運用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是通過非遺數據庫、數字非遺博物館以及通過新媒體平臺、云節展覽、云演藝、數字文旅,來實現對非遺的宣傳和體驗,進而實現對非遺的推動和傳承。文章重點從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兩個層面進行辯證思考,在保護方面,數字化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非遺信息的采集與存儲以及非遺的復原和重現,但同時存在著完整性缺失、活態性無法動態跟蹤的問題;在傳承方面,數字化技術優化了非遺文化傳承渠道,同時通過推動數字展示平臺的建立,能夠擴大非遺文化的數字影響力的效果,但是非遺傳承也面臨著有效性不足和體驗不夠深入的問題。

由此可見,“面人郎”的案例并非長安油坊能直接復制照搬,在數字化保護長安油坊的基礎上,只有兼顧趣味性與文化內涵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選擇恰當的題材和合適的內容才能達到“面人郎”案例的效果。而“面人郎”傳播傳承雖然成功,但也存在數字化帶來的固有問題,亟待改善。因此,本文還對今后的數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可能途徑進行了探討,認為要進一步完善數字非遺數據庫,優化非遺研究與分析手段,增加傳承人與非遺所有者的參與度,開展非遺的創新傳播,“破圈”與“融圈”,并在數字展示過程中注意場景與氣氛的營造,符合非遺傳承發展與大眾傳播的規律,使非遺所隱含的深刻的價值內涵,以數字化的方式展現出更多的高質量的非遺數字內容,持續提升非遺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使中華文化遺產煥發生機。

引用

[1] 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22.

[2] 鄭海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辦6200多項活動[N].人民日報,2022-06-09(13).

[3] 蕭放,席輝.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與保護原則[J].文化遺產,2022(1):9-16.

[4] 談國新,張立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芻議[J].圖書館,2019(4):79-84.

[5] 宋俊華.關于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1(3):1-7+157.

[6] 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文化遺產,2015(6):1-9+157.

[7] 李亦奕.數字化何以激活非遺藝術[N].中國文化報,2022-06-26(001).

猜你喜歡
非遺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