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貴港市電動車產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究

2023-12-12 20:53周舟
中國自行車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才資源

周舟

摘要:2015年,貴港市電動車產業從零開始慢慢發展成長起來,歷時8年,終于初具規模。在電動車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專業人才短缺、培養難、儲備不易成為各電動車企業的發展難題。此文從貴港市電動車行業經營現狀出發,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就企業人才問題探究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貴港市電動車產業;人才資源;定向培養;產學研創

0? ? 概述

國家于2019年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1]。政、校、企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可以建立政、校、行、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人才輸送及技術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可以吸引更多企業參與,拓展合作的內容和空間。

本文根據產教融合的辦學理念,就貴港市的電動車產業如何實施政、校、企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建立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定向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推進專項技術項目合作開發平臺等方面展開調研,進行探究。

1? ? 貴港市電動車產業現狀和發展瓶頸

1.1? ? 發展現狀

貴港市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位于貴港市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西江科技創新產業城內。從2006年開始,該基地緊扣貴港建設“廣西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的發展定位,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育品牌、拓市場”的產業發展思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建設,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產業。

基地內進駐綠源、愛瑪、臺鈴、上海建設等18家兩輪、三輪電動車整車企業;本地配套企業有蒲公英、飛能、鑫辰科技等34家,覆蓋電動車線束、電機、車架、減震器、座墊、噴漆等,本地配套率達75%。截至2022年,基地已實現了年產200萬輛兩輪電動車、3萬輛三輪電動車的產能,成為全國第四大電動車生產基地。

1.2? ? 發展瓶頸

貴港市地處廣西西南部,擁有華南第一大內河港口,交通便利,在貴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貴港電動車產業日益壯大。且廣西背靠東南亞,貴港電動車產業必能搶占東盟市場的先機。

隨著產業的逐漸擴大,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在不斷浮現,首先人才問題亟待解決。根據調研,企業中技術人員占比大約為全體員工的10%~15%,培養周期為3~5年,本地輸送率較低,穩定性較低。就各企業中人才短缺問題,筆者到基地內的著名整車企業綠源、愛瑪、臺鈴、歐派、立馬進行了調研,企業人事經理給出了反饋。

(1)貴港電動車基地建于2015年,發展時間相對于行業已經成熟的天津、臺州、無錫等地而言尚且太短,并且屬于從零做起,整個產業鏈根基較弱,吸引不了專業性技術人才。

(2)貴港電動車基地現有的企業大多數是從江浙一帶招商引資而來,技術型人才都是在建廠之初由總公司派遣到貴港,支持貴港廠開創之后無法扎根于此,而本地沒有電動車的原始技術型人才的儲備。

(3)整個電動車的發展歷史不足30年,電動車技術相關專業在國內還沒有產生,行業內招聘僅僅可以考慮汽車相關專業的人才,例如汽車維修、工業設計等。而能夠針對電動車開班的,目前也僅有一些短期的培訓班。

(4)就目前所遇到的人才困境,企業也嘗試了與貴港當地的職業技術類學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由學校向企業輸送適合的畢業生及實習生。但由于學?,F有專業并不能完全貼合電動車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企業所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如今貴港市自主培養電動車技術人才的基礎尚未具備,并且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我們要更深入地挖掘學校不能輸出人才的原因,以及更深入地探究校企合作未來的發展方向。

2? ?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與存在問題

2.1? ? 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為深入貫徹和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職校學生的職業能力,縮小在校生技能水平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差距。學校圍繞人才培養共管、實訓基地共建、師資培養共育、開發校企雙元化教材、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等方面,與企業開展協同教育,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校企共贏發展[2]。

根據調研,目前貴港市電動車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模式為:首先,雙方簽訂合作協議,企業向學校提出人才需要,學校根據自身專業設置為企業輸送人才;其次,企業為學校提供參觀學習的機會,并適時提供實習機會,為學生簽署實習證明;最后,企業在學校召開招聘會,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提升學校就業率。

2.2? ? 存在問題

2.2.1? ? 目前職業院校中尚無電動車技術專業

有別于摩托車悠久的歷史,中國電動車于2000年左右才逐漸興起。摩托車相關專業在我國教育界早就擁有了一席之地,高等職業教育有就業前景良好的摩托車制造與維修專業,該專業在所有專業中排名第1 127,在制造類專業中排名第54。其主要課程有機械制造技術、數控原理與數控機床、摩托車構造、摩托車電氣、摩托車裝配線、摩托車調試與維修等。

電動車在一般職業院校沒有獨立設置的專業,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可供參考的書籍寥寥無幾,可查閱的有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電動自行車維修》,學校更無專業師資以支撐電動車技能的教授。故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無法向企業輸送有效人才。

2.2.2? ? 校企合作目標各一,價值無法統一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擁有不同的結構,各自育人模式、性質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育人價值觀念,使雙方甚至學生陷入“兩難境地”。學校的目標是學生的成績,有實習證明能夠為學校帶來更好的生源,提升就業率能夠為學校擴大影響。企業的目標是創造長久效益,學生要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并能長期為企業服務。

不同的目標導致了價值觀念無法統一,校企合作的力度只停留在表層。學校只需要持續向企業輸送相關專業的實習學生,學生在實習階段無須接受企業考核,便可在實習結束后拿到證明。這樣學校在合作中就算履行了“職責”,而企業則因人才短缺,無法創造效益。

2.2.3? ? 學校實踐課程守舊,無法達到企業的要求

在當前的職業教育中,操作型專業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汽車維修。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在實訓課程這一塊仍然保持著以老師為主體的模式,老師進行示范操作,將固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缺乏帶領學生開展專業知識探索的意識。并且學校的設備不及企業更新換代得快,以至于學生到企業實際操作時,由于經驗缺乏及操作水平低下而影響生產效益。

在理論方面,學校沒有教授學生電動車制造原理;在實踐方面,學校又無法設置電動車生產線,用于學生實操。校企合作之后,學生可以到合作企業參觀學習,但是學生實習階段的安全管理及校企的責任劃分這一難題一直難以解決。協議往往成為一種形式,實際操作的隨意性比較強,合作的效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2.2.4? ? 由于學生自身原因,實際就業率低,企業培養道路艱辛

學校輸送到企業的學生如果表現良好,企業會在該生畢業后直接簽署勞動合同。實習生在成為正式員工后,可以參加企業的技能培訓,逐步晉升。但是能順利從實習生過渡到正式員工的學生少之又少,大多數學生旨在獲得實習證明以及畢業證。簽署勞動合同后,能夠按照企業的培養道路成長為企業棟梁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電動車行業屬于制造業,雖然生產線智能化之后,制造業的工作環境已經告別臟亂差,技術人員也無須從事重體力勞動,但是技術人員的職業生涯仍是由經驗和動手能力積累而成。一如匠人,需要從學徒起步,在經年累月中不斷打磨技藝才能逐步成為師傅。這個過程有著學生和企業都難以跨越的艱辛。

3? ? 基于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協作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校企合作的雙主體,其本質上都是期望自己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獲益。對于學校而言,辦學水平直接體現在學生的就業質量上,而就業質量主要依據學生的薪資水準、從業穩定性、專業對口度等來衡量。而對于企業來說,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培養,能否為其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這些效益主要受工作效率、服務品質、企業忠誠度及品牌影響力等因素影響。將企業的生產需求、品牌影響、員工素質及人才交流,與學校學生技能、社團活動、職業培訓、師資建設融合起來,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層運作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3.1? ? 從行業培養合作模式開始

對于貴港市電動車行業以及職業院校而言,電動車技術專業的開設可謂是從零開始,校企雙方需要共同探究一種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谀壳皼]有專業教師、沒有專業教材、沒有實訓場地的情況,企業可以借鑒其他院校及專業的訂單培養合作模式,從定向培養行業人才開始。

具體舉措為:企業選擇一所適合的職業院校,校企雙方簽訂協同育人的協議。學校需要配合企業需求,從招生階段為企業招收定向培養的學生。學生的監護人在入學前與學校、企業簽署三方協議,表示自愿進入定向培養班學習。學生在校期間,學校按照工學結合、分段培養的模式開展教學。公共基礎課程由學校承擔,專業技能課程由企業負責,采用2~3年學制,學生畢業前一年到合作企業開展生產性實踐教學,達到畢業條件的學生與企業簽署3~5年勞動合同。

3.2? ? 企業技術工程師與學校老師共同教授

定向培養班的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例如英語,思想政治,電動車涉及的電子技術、電控技術、電機技術等課程,由學校安排專業老師教授;專業技能課程,例如電動車生產制造、電動車維修等課程,根據企業生產實際由企業組織編寫教材。企業派駐技能工程師進行教授,科任老師定期到企業培訓學習,共同提高。學生實訓課程也由企業安排到工廠進行實操訓練。

學生在校的其他學習生活,如社團活動、校園比賽等則與其他學生一樣,可根據自身喜好進行選擇。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遵守校規校紀,服從學校的管理安排,操行得當,有違反校規或違法行為時,學校有權力對該生進行處置。

3.3? ? 產學研創結合模式

本文構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貴港市電動車行業缺失人才的大前提下,通過企業將產業相關規劃布局、人才發展方向、產業需求等信息提供給學校,學校提供資源幫助企業構建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發展道路,逐步把簡單校企合作向引企入校、送學入企方向發展,通過協同合作育人模式、協同創新創業、協同社會服務的“產學研創”一體化模式過渡。

“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為了實現企業生產效能的提升、人才穩定性的增強。學校教科研經費的保證、相關數據和資料的獲得、翔實的課堂素材的展示,有利于雙方共同完成“教研一成果一轉化”遞進式發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3]。

3.4? ? 政府成為學校及企業的協調人員

校企合作容易成為一紙空談,除了價值無法統一之外,最關鍵的原因在于雙方的資金和利益是否能共同滿足、相互協調。訂單班的開設對學校而言是額外的嘗試,如果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惠及學生,會遭遇諸多困難;對企業而言是經營成本的增加,雖然求賢若渴,但開班屬于長線投資,而回報未知。合作的主體雙方需要一個居中的協調人員。

當地政府在大力扶持電動車行業的經營管理、為企業解決難題的同時,是否能夠支持教育的研究創新,為校企充當資金的協調人員。政府作為最好的支撐服務平臺,可以最大化地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成立電動車人才培養項目專項資金,用于學校的研究發展、學生的學費減免和獎學金、企業的經營管理補貼等。

4? ?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應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貴港市電動車行業發展至今,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在各大企業中懸而未決。為打造“好電車、貴港造”的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的品牌影響力,實現背靠大西南,展望東南亞的宏愿,人才自主培養必然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校企合作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A/OL].(2019-02-13)[2023-06-27].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徐錦波.基于新型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2023(1).

[3]唐慶華.高職院?!八娜诤稀毙F蠛献鳈C制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風,2023(2):123-125.

猜你喜歡
人才資源
“人才有價”充分釋放人才資源市場活力
新能源企業人才資源勝任管理研究
優化黑龍江省人才發展環境的對策思路
外宣媒體傳播陣地建設研究與思考
陜西“追趕超越”背景下高校國際化辦學的格局建立與作用發揮
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中的人力資源問題研究
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中的人力資源問題研究
我國鄉鎮企業人才資源建設研究
基層女干部人才資源開發現狀與對策分析——基于一個縣級市的調查
高校人才資源主權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