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進展

2023-12-12 10:44李文華雍新琴
湖南生態科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城市綠地發文綠地

李文華, 雍新琴

(江蘇師范大學 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土地利用的轉變、城市化的擴張給城市造成了諸如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而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即調節氣候,減緩災害,改善城市環境等。隨著諸多環境問題的加劇,城市綠地的評價和研究在城市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1]。

我國最早是通過探究綠地對城市碳氧平衡的影響來定量評價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該階段在探究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隨著我國城市綠地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綠地功能、評價指標、空間布局等方面[3]。學術界對該領域研究也做了許多歸納與總結:毛齊正等[1]對城市綠地生態評價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劉志強等[4]對城市綠地功能評價研究進行了梳理;劉濱誼等[5]指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存在的問題,探討建立城市綠地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楊文越等[3]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多元、多維、多尺度的城市綠地規劃評價指標體系。但這些學者多數采用傳統的文獻分析方法,少有通過工具化的計量方法對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進行系統、綜合的歸納分析。CiteSpace是由陳超美教授開發的用于分析與可視化文獻的應用軟件[6],通過該工具的輔助,可以直觀地顯示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研究熱點、重要學者以及研究機構,相較于傳統的文獻分析方法,更為科學、直觀,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現狀。

本文運用CiteSpace知識圖譜軟件和excel文獻計量學分析,梳理了CNKI與WOS兩大核心數據庫中有關城市綠地評價的中外文獻研究成果,對該領域文獻數量、發布機構、研究學者、研究熱點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客觀揭示該領域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挖掘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前沿與熱點,為未來深入研究我國城市綠地提供有益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CNKI文獻庫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集。中文文獻樣本選自CNKI文獻庫,運用高級檢索,設置主題=“城市綠地”AND主題=“評價”,檢索截止日為2022年10月15日,檢索到學術期刊中文文獻850篇。為了保證文獻的質量,進一步設置文獻類別,選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三個選項,不限時間跨度,檢索到文獻381篇。結合摘要和關鍵詞對文獻進行整理、去重,共篩選有效文獻336篇,并以“Refworks”的格式下載,保存到指定數據路徑下。外文文獻數據樣本選擇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以主題=“‘evaluation’ OR ‘assessment’”AND “Urban green space”進行檢索,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語種選擇“English”,得到檢索結果1 418篇,篩選、去重后得到有效文獻1 299篇,分布于1993—2022年。

1.1 研究方法

近年來,隨著統計工具的不斷發展,CiteSpace由于操作簡單、可以繪制多種圖譜、可視化效果好等強大功能優勢,目前最受研究人員歡迎的知識圖譜繪制工具之一[6]。本文借助CiteSpace 6.1.R3版本軟件,將已篩選的有效中外文獻導入軟件并繪制成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本文可視化分析具體為:根據各年度文獻發文量,通過excel制成圖,考察城市綠地評價研究動態變化;將研究者與發文機構分布情況,分別形成共現圖譜,以期揭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團隊與主流觀點;通過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探究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熱點內容;CiteSpace中具體的參數設置:節點類型分別為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時間跨度為1993—2022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網絡裁剪功能區(Pruning)選擇尋徑算法(Pathfinder)和合并網絡修剪(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參數為默認設置。

2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發展概況

2.1 發文量年分布趨勢分析

對年度文獻數量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更直觀地揭示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發展速度與特點,以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根據文獻統計,得到1993—2022年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發文量動態圖(圖1)。其中WOS為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的文獻發文量;CNKI為中國知網中的文獻發文量。

根據圖1可知,雖個別年份發文量有回落,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文獻數量整體呈遞增趨勢,且國內研究起步早于國外。1993年至1998年為國內外研究起步階段,受關注度較低,發文量稀少;到2004年國內外發文量均出現緩慢遞增,表明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并取得初步成果;2004年至2008年,國內發文量相較于國外出現快速遞增;2008年以后,國內中文發文量逐步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每年發文量基本在10~30篇,研究內容多與生態掛鉤,如對綠地生態效益、服務、功能等進行評價,國內英文發文量進入快速發展期,發文量持續增長,我國成為城市綠地評價研究WOS國際的主要力量,國外發文量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特別是在2013年后,研究成果實現快速積累,國外發文量反超國內。另外,國際文獻多來源于國內作者,可見在該階段我國成為國際上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主要力量。

圖1 城市綠地評價研究文獻數量動態變化圖Figure 1 Dynamic change map of the number of research documents on urban green space evaluation

2.2 發文作者分析

將有效中外文獻分別導入CiteSpace中,分別得到中文文獻作者共現網絡圖(圖2)及外文作者合作圖譜(圖3)。圖中作者名字大小越大,表明作者發文數量越多;線條顏色的深淺代表作者間合作的時間變化,顏色越深,證明作者間合作的時間距現在越近。

圖2 CNKI發文作者合作圖譜Figure 2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CNKI

圖3 WOS發文作者合作圖譜Figure 3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WOS

根據圖2與圖3可知,我國戴菲、史正軍、張維維、劉志強、劉濱誼等學者構成了該領域中文文獻的主力軍,這些學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相應的合作關系網;國內研究團隊主要有高田-邱玲、黨輝-李靜、葉陽-邱鴻飛、王采芳-傅宏鵬-杰華-王立、文國勛-孟玲超;國外研究團隊主要有Nieuwenhuijsen、Haase、Mueller、Gascon和Bell等,主要來自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國家。

在研究具體內容上,國內學者劉濱誼等[5]早期主要對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進行研究,史正軍等[7]、張維維等[8]多研究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評價,例如土壤含重金屬程度、土壤肥力等問題,劉志強等[4]更關注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進展,戴菲等[9]主要研究城市綠地景觀、生態功能評價及優化研究。高田-邱玲主要研究以人的感知維度來對城市綠地進行評價和規劃、采用不同感知方式對綠地景觀偏好的影響差異進行研究[10-11]。黨輝-李靜則是多以西安市為例,從公平性的角度評價城市綠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及探討以多維度指標來評價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的美學價值等內容[12-13]。國外學者Nieuwenhuijsen發文量最多,Nieuwenhuijsen團隊主要以綠地和居民的健康與福祉為研究主題,探索綠色空間與健康影響之間的關系以及更規范的綠地質量評價方法、指標研究,為國外綠色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提供有益參考[14]。Bell團隊則側重對綠色空間實現健康、公平、可持續性提出經驗理論教訓,特別關注使較貧窮和社會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受益[15],以及對綠地可達性、質量評估等內容進行評價研究[16]。

整體來看,無論是國內團隊,還是國外團隊,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主要在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的合作關系較弱,該現象主要是由于各作者的研究區域和學術研究背景不同。

2.3 研究機構分析

通過運行CiteSpace得到中文發文機構共現圖譜(圖4)及外文機構共現圖譜(圖5)。

可以看出,國內發表文獻較多的機構多來自在北京、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其中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為該領域的核心發文機構,中外文獻發文量均位居前5。且研究文獻多為各個高校中園林、資源與環境、城市規劃學院所發,研究所發文較少。從合作路徑上看,機構內部不同部門合作較多,與外部機構合作相對較少。如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城鄉生態環境北京實驗室之間具有密切合作關系,中國科學院研究所之間合作交流較多。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具有較多的合作線,卻與同地域的高發文量機構少有合作,如北京林業大學;另由于地域影響,與南京林業大學間合作不夠。

根據圖5可知,WOS數據庫發文機構合作較緊密,合作線眾多。從合作路徑上看,機構多為國家內部合作,不同國家間合作較少。從地域上看,國際上發文機構分布不均,絕大多數分布在中國,少數位于德國、土耳其、西班牙、伊朗等國家。國外的主要發文機構為“Humboldt Univ”“UFZ Helmholtz Ctr Environm Res”“CIBER Epidemiol &Salud Publ CIBERESP”“Univ Tehran”,發文量均在15篇以上。其中,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與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發文量最多,且二者有緊密的合作關系,主要探究綠地與人類健康和福祉之間的聯系以及綠地的生態系統服務等[17-18]。西班牙網絡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城市綠地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城市綠地影響人類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程度[19-20]。

總體來看,國內外研究機構多為機構內部合作,應加強各機構間的合作,特別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進而產生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圖4 CNKI數據庫城市綠地發文機構共現圖譜Figure 4 Map of co-occurre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CNKI

圖5 WOS數據庫城市綠地發文機構共現圖譜Figure 5 Map of co-occurre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WOS

2.4 關鍵詞分析

2.4.1 CNKI研究熱點

通過對文獻關鍵詞的共現網絡及聚類圖譜進行分析,可以更為快速、深入地掌握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整體現狀。根據統計,得到392個節點、580條連接、網絡密度為0.007 6的共現網絡(圖6)。圖譜中每一個圓形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圓形節點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率的高低,節點間連線的粗細程度則表示關鍵詞之間共現頻次的高低。城市綠地出現頻次最高,為131次,其次為風景園林,出現48次,評價與綜合評價分別出現23次與15次,土壤肥力、公園綠地、可達性、重金屬出現頻次均大于10次??梢?CNKI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綠地土壤質量、城市綠地可達性等方面。為了更深層次地掌握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熱點,在關鍵詞共現網絡視圖的基礎上,點擊關鍵詞K聚類功能,對關鍵詞進行聚類歸納來探索國內城市綠地研究的熱點(圖6),其中聚類分為10類,分別為城市綠地(#0)、綠地(#1)、風景園林(#2)、gis(#3)、污染評價(#4)、遙感(#5)、綠地系統(#6)、空間格局(#7)、研究進展(#8)、土壤肥力(#9)。通過結合關鍵詞頻次及聚類類群,可將CNKI研究熱點歸納為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評價研究;城市綠地可達性評價研究;城市綠地景觀格局評價研究。

圖6 CNKI數據庫城市綠地評價研究共現網絡和關鍵詞聚類圖譜Figure 6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and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urban green space evaluation of CNKI

2.4.2 WOS研究熱點

將WOS外文文獻導入CiteSpace中,得到556個節點、1128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07 3的共現網絡(圖7)。從關鍵詞頻次來看,綠地(green space)出現頻次最高,為286次,其次為城市(city),243次,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出現180次、城市綠地(urban green space)出現164次,健康(health)出現150次,影響因素(impact)、環境(environment)、空間(space)、植物(vegetation)、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景觀(landscape)出現頻次均大于90次??梢?WOS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系統服務、健康與福祉、影響因素、空間格局等方面。為了更好地對國際上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進行整體把握,在關鍵詞共現基礎上進行聚類(圖7),Modularity Q值為0.778 9,值>0.3,Silhouette S值為0.903 0,值>0.7,表明聚類結構顯著且可信,大致分為10個聚類,分別為身體活動(#0 physical activity)、管理(#1 management)、可持續性(#2 sustainability)、景觀建筑(#3 landscape architecture)、生態系統服務(#4 ecosystem services)、植被(#5 vegetation)、室外熱舒適(#6 outdoor thermal comfort)、公眾感知(#7 public perception)、綠地質量(#8 green space quality)、研究模型(#9 research model)。結合聚類包含的關鍵詞(表1),聚類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部分內容:城市綠地對健康福祉影響評估研究;城市綠地美學質量評價;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城市綠地植物景觀評價。

圖7 WOS數據庫城市綠地評價研究共現網絡和關鍵詞聚類圖譜Figure 7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and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urban green space evaluation of WOS

表1 WOS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關鍵詞聚類表Table 1 Keyword cluster table of Urban green space evaluation of WOS

3 研究內容分析

3.1 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發展歷程

通過對CNKI數據庫及WOS數據庫中所獲取的有效中外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圖1可知國內外城市綠地評價研究整體的發展脈絡:在城市綠地評價的早期階段,學者們主要通過對城市綠地面積、類型、分布進行統計,對綠地綠化率、綠地覆蓋率等指標進行計算,從而對綠地進行基礎的評價,為城市規劃、綠化工作提供最基礎的評價依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日益凸顯,吸引眾多學者關注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包括調節氣候、景觀美化等方面,評價方法逐漸由定性評價轉向為定量評價;伴隨城市綠地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推進,學者們開始對城市綠地對居民健康福祉、休閑娛樂等方面促進作用進行探索,出現諸如綠地可達性、公園服務半徑等指標,評價逐漸由單一指標轉向為多指標;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城市綠地的可持續性,包括城市綠地對環境、經濟、社會三個層面的影響,該研究方向文獻較少,應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內容??傮w來看,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及評價方法,未來應不斷深入探索,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3.2 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熱點內容

根據CiteSpace軟件對CNKI數據庫及WOS數據庫的關鍵詞共現、聚類的可視化分析,得到CNKI熱點內容為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評價研究、城市綠地可達性評價研究、城市綠地景觀評價研究,WOS熱點內容為城市綠地對健康福祉影響評估研究、城市綠地美學質量的評價、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城市綠地植物景觀評價。由于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與城市綠地美學質量的評價均屬于城市綠地質量評價內容,因此可將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熱點內容概括為5個主題方向:城市綠地質量評價、城市綠地可達性評價、城市綠地景觀評價、城市綠地對健康福祉影響研究、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當前對該5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能夠更客觀地分析城市綠地評價的研究進展。

3.2.1 城市綠地質量評價

當前國內外城市綠地質量評價研究包括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評價、城市綠地美學質量評價等內容。國內主要針對城市綠地土壤對其進行質量評價,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不斷排放的污染氣體及污水,會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城市土壤,造成重金屬污染,對人體、環境有巨大的危害。綠地作為城市土壤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其具有的植物、微生物生長功能和污染物過濾、緩沖及轉化功能對美化和凈化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21],現有研究主要對城市綠地土壤的受污染程度、養分、肥力等方面進行評估,通過對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等物理特性、對土壤酸堿度、重金屬元素污染等化學特性,以及對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等生物學特性進行深入研究,來得出精準的評價結果[22]。而國外則側重于城市綠地美學質量的評價,多以居民感受來評估,采取諸如公眾觀感、景觀滿意度、居民偏好、游憩者舒適度等指標來評價。城市綠地的美學品質受到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目前缺乏清晰的評估和測量技術[23]。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一領域,學者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SUBIZA-PéREZ等制定了感知環境美學質量量表[24];Daniels等從多維角度對城市綠色空間質量進行評價[25];Southon等從生物多樣性評估了綠地質量,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普遍更喜歡自然植被而不是高度管理的植被[26];Chen等學者同樣基于使用者視角對城市綠地美學品質與多重功能評價,以杭州市花園為實證研究[27];Stessens等通過對布魯塞爾首都地區和周邊地區的居民進行調查來評估居民對城市綠地不同質量的相對重視程度,研究結果表明安靜、寬敞、整潔、維護、設施、安全感被認為是公共綠地的重要品質[28]??陀^地對城市綠地質量進行評價能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依據,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目前對城市綠地質量的評價是城市綠地研究領域的熱點方向之一,研究學者和發表文獻眾多。

3.2.2 城市綠地可達性評價

可達性是反映交通成本的基本指標,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Hansen[29]提出的,后來這一指標運用到了城市綠地評價上,即城市綠地可達性,通常指城市居民通過克服時間、距離、費用等阻力值到達某公園綠地的便捷程度[30]。國外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對不同可達性計算模型的研究和改進[31]、從社會經濟學角度切入研究不同特征社會群體在城市綠地可達性方面的差異性、公平性問題[32]。對綠地可達性計算模型的研究與改進:Talen[33]首次將空間分布與人口分布直接聯系起來,基于重力模型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比較公園準入得分的空間聚類與選定的社會經濟變量的空間聚類,分析了公園分布的公平性;Nicholls[34]首次運用了網絡分析法來分析可達性,提出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休閑服務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改進的衡量可達性和公平性的方法;Comber等[35]利用GIS中的網絡分析與回歸分析相結合,對英國不同宗教和種族群體的綠地可達性進行了比較;Fasihi等[36]采用緩沖區分析和歐式距離分析方法,分析公園綠地的布局和可達性。Wen等[37]采用改進的兩步移動搜索法,測算人均城市綠地面積,得出可達性程度差異;由此可知,城市綠地可達性研究方法趨于完善,不斷發展出重力模型、網絡分析、引力模型、兩步移動搜尋模型等模型,也將基尼系數和洛倫茲曲線等參數納入研究中。國內最早由俞孔堅等[38]將可達性概念引入城市綠地研究,對景觀可達性進行評價,提出可達性指標對評價城市環境質量、城市綠地空間分布格局的重要潛在價值,在這之后國內研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國內研究多借鑒國外研究方法,采用GIS與遙感技術等方法,研究成果快速積累:尹海偉等[39]借助GIS技術,將可達性指標引入城市綠地功能評價,利用最小鄰近距離法分析可達性,分析城市綠地布局空間可達性水平和公平性,結果表明可達性與公平性指標在綠地功能評價中可行,為后續城市綠地布局優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王勝男等[40]從供需角度出發,運用GIS方法和Huff模型,研究城市綠地的通達性、空間分布及其服務供應能力與居民需求的關系,結果表明優化后洛陽市綠地系統通達性、供應能力得到改善;岳邦佳等[41]采用兩步移動搜索(2SFCA)計算不同交通方式下公園綠地可達性并采用皮爾森相關系數、洛倫茲曲線和區位熵的方法,分析綠地分布與低收入人口的相關性以及空間匹配程度,該研究結果得出出行方式、低收入人群以及綠地基礎設施分布之間的不公平問題,為后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城市公園可達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對城市綠地可達性的評價多針對綠地現狀可達性進行分析,從居民的需求角度分析的文獻較少。另外,與國外研究不同的是國內受種族、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較小。

3.2.3 城市綠地景觀評價

景觀評價是基于個人和社會偏好對不同類型景觀的視覺質量進行評價,也叫作風景美[42]。國外的景觀評價研究要早于國內,且大量的文獻集中在植物景觀評價上,多關注植物景觀的配置評價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為中心開始了視覺美學層面的景觀評價[43],從美學角度肯定景觀的價值。Schroeder[44]針對公園植物種植的密度與景觀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植物種植密度的大小和植物景觀群落質量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Daniel[45]在美景度研究中發現美景度評價值的大小和植物景觀群落的種類、層次感有著關系,層次感越豐富,評價值就越高;Rydberg[46]以瑞典城市綠地景觀為對象進行景觀評價研究,重點滿足城市居民對城市綠地的需求,通過了解居民對城市綠地的偏好,從而對城市綠地景觀進行規劃管理;Ozbilen等[47]就SD法來分析不同的景觀空間中的24種植物的搭配給人的感知和感受,從而規劃令居民滿意的植物種植設計,研究結果提供了綠地景觀成功的種植設計,為城市綠地規劃種植提供重要參考。我國對于綠地景觀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景觀評價對象多為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城市道路化景觀,主要以公眾審美偏好為角度來研究。翁殊斐[48]以廣州市城市公園為對象,利用AHP法和SBE法進行評價,研究公眾喜愛又具景觀特色的最佳植物配置模式,為植物造景提供科學的依據;周春玲等[49]以居住區綠地為研究對象,采用SBE法,對不同背景群體層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得出不同的群體在美感上有普遍的一致性;宋力、何興元等[50]針對沈陽城市公園這一對象,運用了SBE評價法和平均值法等多種方法對比景觀評價偏好程度,得出公眾的審美和景觀評價之間的關系;韓軼等[51]對包頭市各城區綠地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多樣性指數和綠地率等多個指標進行AHP景觀評價,并針對結果提出了北方城市綠地樹種的選擇和配置問題。景觀評價一般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評價有一定的主觀影響,定量評價則更為理性,將兩者結合使用的評價方式最為科學[52],因此研究者們多將層次分析法(AHP)與美景度評價法(SBE)結合對城市綠地景觀進行評價。目前國內外對城市綠地景觀評價均多從公眾審美偏好、感知角度來研究,這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但仍缺乏系統性研究,未來應持續豐富評價指標體系,提升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3.2.4 城市綠地對健康福祉影響研究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中一類重要的多功能組分,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休閑、娛樂等功能,能夠改善城市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狀況、緩解工作壓力、增強幸福感[53]。與健康福祉相關的關鍵詞為health、physical activity,頻次分別為70和41,即國外研究成果相較國內較為豐富。國內研究學者主要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指標來評估城市綠地的休閑質量,從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心理健康、增加幸福感。即陳世斌等[54]利用SD法(心理學領域空間感知方法)評價杭州市綠色休閑質量,研究表明提高社區綠色休閑質量的關鍵是增強社區休閑活動與空間提供的放松與美感層面的功能,從而緩解居民壓力、提高居民滿意度。國外研究多集中在流行疾病學領域,大多數關注的是綠地所產生的健康促進效益,研究成果多來自北美、歐洲等地區,多為綠地對人類健康的正向影響:改善經濟條件差的女性妊娠結果[55];減少心血管以及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56];緩解和改善人們的壓力[57];降低居民肥胖癥的風險[58]。此外,城市綠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該領域的新型熱點方向,學者們主要利用壓力感知量表、自我評估等方法對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評,但這些方法主觀性過強,會引起數據偏差[59],因此,如何選取最優評價指標與方法來評估綠地對人類健康、福祉的影響,成為該方向的關注焦點。

3.2.5 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

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主要是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功能進行評價研究。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主要集中在氣候的調節和穩定、災害的減緩、水的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化現代城市景觀和改善城市環境等方面[60]。國外相關研究包括:Gibson等[61]以原始森林為研究對象,對生物多樣性保持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Liddicoat等[62]從人類呼吸健康出發,闡述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健康的不可或缺性;Jenerette等[63]在評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熱風險景觀生態服務時提出城市綠地可以提供降溫的生態系統服務,且增加植被、綠化是緩解城市區域氣候變化的一種策略。Z?lch等[64]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對城市綠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進行探索,基于微觀角度對不同類型、數量的城市綠地設施進行評估,研究表明樹木和綠色立面最有可能抵消氣候變化的影響、綠地基礎設施數量與PET減少呈非線性關系;Raciti等[65]用多源遙感數據繪圖表示城市樹木的碳儲量,探究美國波士頓社區的生物量、土地利用和人口統計學之間的關系。國內相關研究包括:肖榮波等[66]從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方面進行了城市熱島的分析評價,并提到通過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城市格局的優化、采用高反射率地表材料以及城市綠地數量的增加等多種途徑都能夠有效控制城市熱島效應;劉常富等[67]以沈陽市為研究區,使用2006年遙感影像解譯之后的數據,采用CITYGreen模型來研究沈陽市郁閉度等級不同、類型不同的城市綠地固碳服務,研究表明層次結構、平均樹高、密度、三維綠量及不同森林類型所產生的生態效益與固態率之間的關系;張達和何春陽[68]以北京市為例,基于土地利用數據劃分不同類型的綠地,通過InVEST模型對北京市碳儲量的年際變化進行探究。由此可見,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熱島效應、固碳能力等內容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熱點內容。

3.3 國內外熱點內容對比分析

通過對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進行分析,并結合熱點內容得到國內外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熱點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均重視城市綠地質量、可達性、景觀格局方面的研究。②均高度關注城市綠地對人類健康福祉、環境的影響研究。

差異性:①國內研究主要是圍繞綠地土壤、土壤肥力的好壞程度來評估綠地的質量,包括土壤污染評價、土壤養分評價、土壤肥力評價等內容;國外則多以人的感官來選取指標評估綠地質量,強調綠地的美學質量。②國內綠地可達性評價相較國外受種族、宗教等因素影響較小。③國外研究多站在人的角度去剖析,以人的感官、身體活動、綠地對人產生的效益作為指標來進行評估;國內研究以人為視角的指標相對較少。

4 結論與展望

(1)城市綠地評價研究領域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國內發文早于國外,且發文量高于國外,2013年后國際研究發展迅速,研究成果快速積累,且我國為國際上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的主要發文力量。

(2)國內外學者們形成了較穩定的合作關系,學者間交流較多,但合作關系主要在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的合作關系較弱且不同國家學者間的交流不夠。

(3)國際上,中國機構占重要地位,發揮帶頭作用,其次為土耳其、西班牙等國家機構;國內主要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等機構為主體。整體來看,國內外機構多為內部合作,不同機構間合作較少,特別是不同國家之間,交流較少。

(4)國內外研究熱點聚類較集中,研究主題關系緊密,歸納為城市綠地質量評價、城市綠地可達性評價、城市綠地景觀評價、城市綠地對健康福祉影響研究、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評價5方面內容。

總體來看,國內外城市綠地評價研究內容與體系較為豐富,但根據可視化分析結論及國內外熱點異同點,針對未來我國城市綠地評價研究發展提出幾點展望:(1)加強學者間、學科間、研究機構間以及與其他國家間的合作,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從而能夠讓國內學者們在不同區域、不同學科背景之下不斷深入研究而形成廣泛的合作網絡關系;(2)我國城市綠地質量評價主要對綠地土壤質量進行評價,應從居民需求角度選取指標加強綠地的美學質量;(3)國內以健康福祉為主題的研究較少,在內容與方法方面均有待提高,建議學者們關注更微觀層面的研究,例如兒童、老人對于綠地質量、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加大對評價指標的探索力度,不斷豐富評價指標體系,優化評價方法,提高綠地帶給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4)重視城市綠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外學者對城市綠地調節氣候、生物多樣性保護、減緩災害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評估研究尤為關注,而國內在綠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研究相對薄弱,應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科學合理地對城市綠地進行布局和規劃,重點關注城市綠地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猜你喜歡
城市綠地發文綠地
可進入式綠地的養護與管理的研究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編制城市綠地養護規范和標準應注意的事項
城市綠地綠化種植與養護
城市綠地功能與作用的重新認識
透水性鋪裝在城市綠地中的應用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