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的設置與演化

2023-12-14 05:34相婷婷李蓓蓓
關鍵詞:靈臺太史歷法

■ 相婷婷 李蓓蓓

我國古代觀象機構從興起到逐漸成熟,經歷了近三千年的發展過程。古代觀象機構受人員、觀象儀器等原因影響發展緩慢,但觀象傳承從未中斷,為近代我國氣象臺站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天文氣象觀測源遠流長,相傳黃帝時代就已設有司天機構。千百年來,觀象機構的名稱、內設機構、職官品秩、職掌范圍都在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但總體上一脈相承,主要通過觀測星象、氣象、物候,制定歷法、安排農事等為基本職能。

1 古代觀象機構的演化脈絡

1.1 先秦時期:觀象緣起

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的設官分職,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據《宋史·天文志》記載:“自上古以來,天文有世掌之官”?!锻ㄨb紀事本末前編》卷一《黃帝創制》記載了靈臺的設立及主要功能:“黃帝立占天之官,帝既受河圖得其五要,乃設靈臺以為候測之所,立五官以敘五事,命鬼?蓲占星斗苞授規,規者,旋天之儀也,察其規,以正日月星辰之象。分次著應,終始相驗?!笨梢?,早在上古時期已設有專門的觀天機構,且機構與職官的設置日益細化,黃帝時期始設靈臺作為專門的觀天測候之所。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象臺——山西臨汾陶寺觀象臺遺跡(距今約4700年,圖1)的發現,驗證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性。

圖1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象臺——陶寺觀象臺遺址(來源: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人民政府)

至夏商周時期,為了清楚觀測日月星辰、占候云物風向,往往建立觀測高臺。夏商兩代的觀象機構,夏有“清臺”,商有“神臺”,諸多細節已無從知曉。但從甲骨文中占卜記錄看,其中記錄有大量天氣信息。周代的記載則稍為詳細,周天子所建的觀象臺稱“靈臺”,諸侯所建稱“時臺”或“觀臺”。春秋初年,靈臺的名稱仍為周天子所專用,據《洪范·五行志傳》記載:“天子曰靈臺,諸侯曰時臺”?!洞呵锞暋芬嘣唬骸疤熳屿`臺,諸侯觀臺”,規定了諸侯不能僭用靈臺的規制。然而,由于周天子逐漸式微,不過數年各諸侯國開始以靈臺稱之,并逐漸成為定制?!蹲髠鳌べ夜迥辍份d:“秦舍晉侯于靈臺”“衛侯為靈臺于籍圃”。

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觀象機構增多,各諸侯國基本都設有觀天臺。主持者有的稱大夫、太史,有的稱星官或司星,主要負責測候天文星象、制訂歷法,由此保留下了許多早期寶貴天象如日食、彗星、流星雨等的觀測資料。此時的觀象機構雖然沒有具體的氣象記錄,但是認識四時節氣是其重要內容,因此氣象要素必然成為其中的觀測內容,方可查驗四季氣候變化。

1.2 秦漢時期:初現端倪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發展的關鍵階段。秦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消除戰國時期各國天文歷法體制混亂的同時,初建國家觀象測天機構。據考證,秦靈臺用周代靈臺,但也有異議?!肚貢a訂》載:“始皇三年,歲次丁巳,采北祗銅,鑄二劍,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一埋在阿房宮闕下,一在‘日觀臺’下,長三尺六寸?!暴z訂﹞:漢魏叢書本《刀劍錄》作“一在觀臺下,無日字”。由此可以推斷出,秦時可能也延續使用了戰國諸侯時期的“觀臺”。

漢承秦制,鞏固完善了觀天測候這一制度,漢代的觀象機構在漢初始曰清臺,后更名為靈臺。漢代靈臺建造雄偉,配備有渾儀、相風鳥、銅表等天文氣象儀器。東漢靈臺規模宏大,從建武中元元年(56年)建臺開始,到曹魏和西晉時期,連續使用超過250年。

漢代觀象機構設太史令、丞,統于太常。太史令屬于太史府,專掌天文、歷法和候風諸職,是天文、歷法的學術研究和傳授機構?!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睗h初稱太常,惠帝時改稱奉常,景帝中元六年(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時改稱秩宗,東漢又改稱太常。漢朝的觀象機構人員編制及部門設置雖較為精簡,但職責分工已較明確,以編歷為主要任務,兼及觀測星辰、研制儀象、校測晷景漏刻的職責。漢初的太史令除掌管占候外,還兼有修史的任務,但后來其職掌范圍逐漸集中于天文歷法?!逗鬂h書·百官志》載:“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丞一人,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二丞掌守明堂、靈臺,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p>

漢代在氣象觀測和天文歷法革新領域取得了極大成果,形成了傳世最早的體系化的代表作《史記·天官書》,創制了天文氣象觀測儀器,如觀測風向的相風銅烏。

1.3 隋唐時期:日漸完備

經過魏晉南北朝300余年的分裂戰亂,隋唐以后,又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封建帝國,觀象機構在這一時期日漸完備。隋朝典籍中,雖然沒有靈臺的正式記錄,但從《隋書·天文志》《隋書·律歷志》的記載中,可知有兩處稱觀臺,一處稱靈臺的佐證?!端鍟ぬ煳闹尽飞嫌涊d:“史臣于觀臺訪渾儀,見元魏太史令晁崇所造者,以鐵為之,其規有六。其外四規常定,一象地形,二象赤道,其余象二極。其內二規,可以運轉。用合八尺之管,以窺星度。周武帝平齊所得。隋開皇三年(583年)新都初成,以置諸觀臺之上。大唐因而用焉?!彼宄撠熡^測事務的屬官有監候,有晝夜在靈臺輪流值日、察看天象的天文觀生,有負責“教習天文氣色”的天文博士,還有隨天文博士學習的天文生若干。

唐代繼承了隋的官制并全面完善,其基本特征就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制,設立了太史局,后改為司天臺。唐代的觀象臺數量較之隋代大為增加,尤其是盛唐時期,長安就有數座天文臺和氣象臺同時工作,東都洛陽亦有仰觀臺,占候者日夜守候在儀器之旁,測候、觀象、記錄、授時,足見當時觀象人才薈萃,觀察唯勤的昌盛景象。

1.4 宋元時期:趨向成熟

經過“五代十國”的短期動亂,我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宋。宋朝觀象機構設置繁多,在秘書省下設司天監及下屬天文院、測驗渾儀刻漏所、鐘鼓院、印歷所,后又增設翰林天文院,主要負責察天文祥異、鐘鼓漏刻、寫造歷書等事。元豐五年(1082年)實行改革,罷司天監,立太史局,隸屬秘書省。除了名稱有變,改革前后的機構設置與職能變化不大。

元朝立國初期建立了優越的觀象環境,司天臺、回回司天臺和太史院是三大觀象機構,人員建制和職掌分工相當完備。司天臺(漢兒司天臺),建于中統元年(1260年)?;鼗厮咎炫_成立于至元八年(1271年),太史院建于至元十五年,與司天臺并立,頒歷之政歸院,學校之設隸臺?!对贰ぐ俟僦舅摹酚涊d:“太史院,秩正二品。掌天文歷數之事。至元十五年,始立院,置太史令等官七員?!?/p>

1.5 明清時期:曲折發展

明代的觀象機構名稱幾經變更,最終以“欽天監”的名稱一直沿用至清朝。欽天監外設觀象臺,又稱觀星臺,其作用與前代一脈相承,“凡日月星辰風云氣色之變異,(監正、監副)率其屬登觀象臺占焉。臺四面,面四人”,日夜進行天文、氣象方面的觀測,一旦察其有變,占卜災異福禍,具實以奏。

清代欽天監的機構設置,多沿襲明代舊制,圖2為明清皇家觀象臺遺存。但在西學東漸浪潮的影響下,以及調和滿、漢關系的考量,清代欽天監官員逐漸形成了滿、漢、西洋相互交叉安排的格局。清代欽天監掌管天文氣象、推算節氣歷法,分天文、時憲、漏刻、回回四科。時憲科掌推天行之度,驗歲差以均氣節;天文科掌觀天象,書云物機祥,率天文生登觀象臺。節氣、物候、天氣等狀況均在欽天監觀測掌握的范圍之內。

圖2 明清皇家觀象臺(來源:北京天文館)

2 古代觀象機構的發展特征

2.1 機構建制日漸完善

千百年來,觀象機構的名稱、歸屬部門、機構設置、職官品秩、職掌范圍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先后有過太史監、太史局、秘書閣局、渾天監、渾儀監、司天臺等名稱,最高官職名稱也經歷了由昆吾、巫咸、太宰、太史、太史令、司天監、監正的演變歷程(表1),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的組織建制在演變過程中日臻完善。

表1 秦漢時期觀象機構職官簡表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自此我國古代觀象機構有了統一的、專業的組織建制。隨著朝代更迭,觀象機構的組織建制也在不斷演變中。有關各個時期觀象機構的具體變革,《中國古代天文機構與天文教育》一書已進行了詳細敘述,此處不再贅敘,只對機構名稱、最高職官、人員建制、人員數量以及相較于前一時期首次出現的職掌名稱等變化進行重點梳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雖然秦代觀象機構中的職掌還保存著太祝令丞等掌管祭祀的官員,但是設立了博士官職,負責職掌禮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成是對占星的淡化。漢承秦制,太史府下設太史令、丞、待詔,專掌天文、歷法、候風、候氣、晷景諸職,觀象機構的基本功能逐漸成型,出現了靈臺待詔等專職的天文官員從事觀象和占測工作。

唐朝時期,觀象機構的官職設置和人員規模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表2)。盛唐時觀象機構所屬官員多達一千余人。

表2 唐宋時期觀象機構職官簡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唐朝觀象機構的機構名稱、人員建制幾多變動,在不斷的變化調整中,觀象機構的職官更加細化,分工更加明確,制歷、測候、教育、授時各司其職。宋朝在秘書省下設司天監(元豐三年改為太史局),下屬天文院、測驗渾儀刻漏所、鐘鼓院、印歷所、翰林天文院等機構各有分工。

元朝建立之后,國家的觀象機構有司天臺、回回司天臺和太史院等。太史院建于至元十五年(1279年),其成立較晚,但體制更為齊全,人才薈萃,從事天文歷法的官員或工作人員,最多時達94名。

明朝的觀象機構名稱先后經歷太史監、太史院、司天監、欽天監的多次變更,最終確立為“欽天監”。明朝有北京和南京欽天監,南北二監論成立時間以南京為早,論編制規模則以北京為大。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代欽天監職官建制基本確定,職官名稱與職能同前變化不大。欽天監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即天文生和陰陽人,分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歷科四科供事。

清代欽天監的機構設置多沿襲明代舊制。順治元年(1644年)設欽天監,分設天文、時憲、漏刻、回回四科;置監正、監副,五官正、保章正、挈壺正、靈臺郎、監候、司晨、司書、博士、主簿等官,以漢人充任,隸屬于禮部。另外,還設筆帖式,滿11人,蒙4人,漢2人。此外,欽天監內設置助教廳,其中助教1人,教習2人。

從上述歷代觀象機構和職官設置的發展變化可以發現,觀象機構的職官建制在曲折發展中逐漸豐富多元,崗位分工漸漸細化,人員規模日漸擴大。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因古代天文氣象不分,天文觀測和氣象觀測的區分并不像今天一樣明確,故此,文中論及的觀象機構實際是一個寬泛意義上的概念,既包括了天文觀測,也含有氣象觀測。因而在觀象機構的組織建制中,既有職掌天文觀測、制定歷法的靈臺郎、司歷,也有觀測氣象現象的候日、候風、候氣等職官。

2.2 人員來源相對單一

天文氣象人才是觀象機構建立發展的基石。觀象機構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彰顯“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重要部門,為歷代帝王所重視。為了維護皇權的權威與神秘,封建統治階級在觀象機構的人員構成上嚴格把控。

夏代“事天”的天官、西周總管天文歷法的太史、屬官保章氏、馮相氏等都是世襲的職位,人員來源相對單一。宋代司天監中設天文歷法學校招收學生,分監生、正名學生和額外學生三種。除從司天監官員子弟中選拔外,許“召募草澤”,為寒門子弟入仕觀象機構提供了途徑。

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觀象機構內部官員的選拔升遷,多從機構內部進行。欽天監人員的子孫世代也只能修習天文歷算?!睹鲿洹份d:“洪武六年規定,凡欽天監人員,令永遠不許遷動,子孫只學習天文歷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凡本監官升遷,俱從禮部考選查擬,轉送吏部銓注?!泵鞒跉J天監的職官選拔制度上規定:“凡欽天監官不由常選。監正監副有缺,于本監官內五官正;五官靈臺有缺,于屬官內;保章正以下缺,于天文生內,俱從禮部送吏部奏補?!斌w制內的陳舊機制、缺乏外界競爭帶來的活力,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觀象機構乃至我國古代天文氣象科技的發展。以至于到了弘治十一年,朝廷“下令訪取世業原籍子孫,并山林隱逸之士,及致仕退閑等項官吏生儒、軍民人等,有能精通天文歷數、陰陽地理及五星子平、遁甲大定、六王、龜下等水者,每府不過一二人,試中收充供役?!?/p>

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下,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外國傳教士參加了欽天監的天文、歷法教育整頓改革,打破了明代觀象機構的沉悶局面。明朝滅亡后,湯若望得以進入清廷,參與歷法的修訂。由于修訂歷法有功,湯若望被順治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主持領導國家天文臺的工作,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欽天監監正的西方傳教士,開啟了洋人任欽天監監正的先河。

清初欽天監招收的天文生都是漢人??滴跞辏?664年),在天文科中增設滿洲官員5人,滿人入欽天監自此開始??滴跛哪?,發生楊光先請誅邪教案,引起了統治者對耶穌教會的警惕,定滿、漢監正各1人;滿、漢左、右監副各2人,并且使其地位在“西洋監正之前”。此后,滿人開始入主欽天監??滴蹙拍?,下諭擴大招生:天文關系重大,必選擇得人。令其專心習學,方能通曉精微??蛇x取官學生,與漢天文生一同學習。有精通者,俟欽天監缺,考試補用。于官學生內,每旗選取10名,交欽天監分科學習。有精通者,俟滿漢博士缺補用(從之),從此開始就有了滿族天文生。道光六年(1826年)以后,欽天監不再任用西洋人,其職復由滿漢官員擔任。

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的人員從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基本由世襲而來,遴選十分嚴苛,到了明清時期,人員組成出現了多元化,曾允許外國傳教士進入欽天監、主持欽天監,清代以來有滿人入主欽天監,人員構成出現短暫的多元化局面,但總體上以漢人掌管為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的穩步發展。

2.3 儀器觀測發展有限

觀測儀器是觀象機構開展觀測的關鍵。從陶寺觀象臺開始,在歷代觀象機構以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在天文觀測以及測風、驗濕、測溫、量雨、量雪等氣象觀測方面創制了系列觀象儀器或者觀測方法,在代代傳承過程中,各類天文氣象觀測也在持續改進中得到完善,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先秦時期,天文氣象觀測處于初級階段。這一時期的觀測僅僅依靠占卜或者肉眼觀測與判斷,如對于日食、星象、云形、雨量以及看得見的動植物行為來預測天氣。即便是夏商周時期有了專門的觀象臺,也是處于初級狀態的天文觀象建筑,觀測結果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但當時天文氣象觀測工具已有土圭、圭表、候風旗等。陶寺遺址出土的漆桿,已被證實為用于測影的圭表,表明中國古人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在使用儀器進行觀測。

漢唐以來,開始走向具有儀器觀測的器測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測風的羽毛風向器、銅鳳凰、相風烏等儀器,測濕度的天平以及量雨器、量雪器等,對風向、風速、云氣、時律、空氣濕度、雨量、雪量等氣象要素進行觀測。以測風為例,從西漢時期的僅可判斷風向,到東漢時期的可以指示風速的銅鳳凰,再到南北朝時期采用更加靈敏輕便的相風木烏,測風儀器一步步走向成熟,并且廣泛應用。在觀象機構中也記錄有使用測風儀器的方法和規程。再如預報濕氣降雨的天平式濕度計,從懸掛羽毛到土再到鐵,天平式濕度計在不斷的改良進步中,準確度逐漸增強。此外,從天文觀測來講,至漢代觀象儀器還有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儀象等。

明清時期,天文氣象觀測開始了西方交流。伴隨著耶穌會士來華傳教,氣壓計、溫度計等歐式氣象儀器傳入我國,我國民間也有這些儀器的仿制記錄。清初南懷仁所著《靈臺儀象志》中,詳細介紹了溫度計、濕度計的制作、使用和校驗的方法,可見西方氣象儀器已經進入了我國古代觀象機構。但從古代觀象機構的氣象記錄看,除了風向變化可能為相風儀器輔助觀測外,其他多為直接觀測天象記載,氣象儀器使用較為有限。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后,氣象觀測儀器才廣泛地被應用在各地海關氣象觀測站和由外國傳教士籌建的觀象臺站,氣象觀測的范圍不斷拓寬,開始對氣溫、氣壓、雨量、日照、蒸發量、云速及移向等進行科學觀測,氣象觀測的定量化水平得到加強。

2.4 功能作用豐富多元

自三皇五帝開始,我國古代的天文氣象觀測就與節氣、歷法、農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歷代觀象機構兼有觀天象、望云氣、察物候、測地動、制歷法等多種職能。

先秦時期,主要對日食、彗星、流星雨等天文星象、云物風向進行觀測占侯以制訂歷法,這一時期觀象機構觀測天文的職能較為凸顯,且常常與占星、卜筮等并存。秦漢時期的觀象機構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功能逐漸增多,出現了正式的觀象官員。漢代增加了編寫史書的功能,但總體以編歷為主要任務,兼及觀測星辰、占候、研制儀象、校測晷景漏刻。北魏時期,開始在太史監中設立太史博士和太仆博士職位,以傳授天文和占候知識,自此開始從崗位設定上明確了觀象機構的教育功能。隋朝在太史監中設立??茖W校,“教習天文氣色”。唐朝觀象機構的體制擴大,同時擺脫了宗教祭祀的職能,在司天臺中創辦了天文歷法??茖W校,三科博士各自教授生徒,觀象與教育功能并重。宋元觀象機構多循唐末五代之制,掌測驗天文,考定歷法,核驗日、月食,觀星辰、風云、氣候之事,并在司天監設天文歷法學校招收學生,開展天文氣象教育。明清時期觀象機構作用與前代一脈相承,日夜進行天文、氣象方面的觀測,一旦察其有變,占卜災異福禍,具實以奏。在教育方面,清朝欽天監招收天文生,分時憲、天文和漏刻三科開展天文歷法教學與實習,如“天文科掌觀天象,書云物機祥;率天文生登觀象臺,凡晴雨、風雷、云霓、暈珥、流星、異星,匯錄冊簿,應奏者送監,密疏上聞”。

我國古代觀象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觀天、望云、測候、制歷的基本職能。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觀象機構的組織建制不斷完善,人員規模越來越龐大,為了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需求和適應社會發展,增加了編寫史書、研制天文氣象觀測儀器、開展天文氣象教育等功能,并在歷朝歷代的觀象機構中得到逐步發展和完善。

3 觀象機構發展的內外動因

3.1 鞏固統治的需求

我國古代皇帝稱為“天子”,君權神授,皇帝代表上天的旨意統治萬民,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秦始皇一統天下后,象征權力的玉璽上就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以示政權的合法與皇權的威嚴。漢代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認為君主是上天所選擇的,代表著上天。秦至清兩千余年,朝代更迭,選官制度也在不停發生變化,但為了保持皇權的權威與正統,封建統治階級歷來重視天文氣象觀測這種能夠“直達天聽”的活動。

觀象機構所承擔的職能涉及觀天象、制歷,是關乎國家運勢、皇權正統的國本問題,對王朝命運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尤其是頒布新歷法是歷代帝王彰顯政權合法性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國家最高統治權力的象征?!渡袝ず榉丁肪艞l政治綱領中的第四條就是“《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在一定程度上,歷法的制定彰顯國家政權和皇權。歷代帝王在一統天下之后,都要改歷,以示政權的合法和皇權的正統,故過去有“皇歷”一說。歷法頒布視為國家盛典,不僅服務國民,也服務藩屬國,稱之為奉正朔。歷法在封建王朝制度的框架內制定,還要做到科學精準,不出差錯,也是其維護朝局穩定的基本途徑。

唐代對觀象機構尤為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壟斷”局面。在關于司天臺的職責中明文規定:“凡天文圖書器物,非其任不得與焉?!碧拼^象機構的人員建制、品秩前后經歷了太史監、太史局、渾天監(渾儀監)和司天臺幾種模式。從職責上來看,頻繁的更名和提階只能說明加強壟斷的心理,司天臺是皇家天文臺、氣象臺和占星臺,足見統治階級對于觀象機構的重視。

3.2 保障農業的需求

我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決定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將農業作為決定國家發展的根本大事來抓,采取系列督促、組織、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戰國時期,就有“獎耕戰”“抑商賈”的政策。秦王朝大一統之后,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此后歷代推行的“崇本抑末”“專賣法”“海禁”等政策,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稗r本商末”政策的實施就是為了保障作為國家經濟基礎——農業的平穩發展,民強自然國富,最終以達到維護政局穩定和皇權專制的目的。

歷代觀象機構進行的制歷、觀天、授時、占候等天文氣象活動,均是農業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發展主要“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雨水失調則農業歉收,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農業耕種必須“得天時”,從播種、育苗、除蟲到收獲,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天時”息息相關。歷代帝王必須為百姓頒布準確的歷法,傳播農業生產技巧、農業占候等知識。歷法準確,農民得以在正確時間耕作,獲得豐收;歷法不準,天時失調,農業歉收,人無依歸,社會動蕩,皇權專制受到威脅。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保障朝局穩定、國富民強,皇權專制的穩定長久,夯實國家經濟基礎,觀象機構發揮著天時預測、農時指導的重要作用,因此才能在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視下不斷發展。

3.3 西學東漸的影響

明清以來,西方科技的傳入成為影響我國觀象機構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15世紀末,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科學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也不斷解放。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明萬歷年間,耶穌會教士率先來華,這期間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傳播教義并且帶來了西方的氣象科學,受其影響明清學界出現了一股西學風潮。利瑪竇還帶來了不少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方面的科技成果,傳授天文知識,甚至親自動手制作各種科學儀器。后來的傳教士也多效仿其“智力傳教”的策略,湯若望、南懷仁等人得到了以徐光啟為代表的士人階層的回應,甚至得到了崇禎、康熙、雍正等皇帝的支持,參與朝廷歷法的修訂,擔任欽天監監正等重要官職。來華期間,傳教士編制歷書、教授西法、為欽天監添制觀象儀器、撰寫氣象科學著作,促進我國古代天文氣象觀測的變革萌芽,激發我國傳統天文氣象教育的活力。

4 結語

為鞏固封建統治政權的穩定,保障農業經濟基礎的發展,我國古代觀象機構經歷了先秦時期的觀象緣起、秦漢時期的初現端倪、隋唐時期日漸完備,宋元時期逐漸趨向成熟,到了明清時期,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曲折發展幾個歷史發展時期。在近三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古代觀象機構人員來源雖然相對單一,觀象儀器發展緩慢,但觀象傳承從未中斷,組織建制日漸完善,功能作用也逐漸豐富多元,為近代氣象臺站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深入閱讀

陳曉中, 張淑莉, 2013.中國古代天文機構與天文教育.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黃本驥, 2005.歷代職官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姜海如, 趙同進, 彭瑩輝, 2017.中國古代氣象.北京: 氣象出版社.

梅汝莉, 李生榮, 1992.中國科技教育史.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曲鐵華, 李娟, 2010.中國近代科學教育史.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孫宏安, 2006.中國近現代科學教育史.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孫承澤, 1962.天府廣記.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溫克剛 等, 2004.中國氣象史.北京: 氣象出版社.

吳增祥, 2007.中國近代氣象臺站.北京: 氣象出版社.

猜你喜歡
靈臺太史歷法
不敗
不敗
遨游天地話歷法 穿越時空訪古臺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靈臺仙山
三周的救贖(二)
太史筆
靈臺
靈臺穴淵源與臨床應用探微
歷法術語“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詞義及相關考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