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2023-12-16 04:14李芳瀟鄭冰元朱明丹
教育觀察 2023年25期
關鍵詞:中醫藥人工智能融合

李芳瀟,喬 鐵,梁 可,鄭冰元,朱明丹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847)

一、引言

中醫藥作為我國文化瑰寶,其知識體系博大而精深,只有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形成力量,才能真正地賦能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門通過深度研究開發提升人類智能的科學技術。目前,在中醫藥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依靠數據挖掘技術[1],對中醫藥文獻、中藥臨床評價、中醫藥優勢病種等方面的大數據進行整理、提煉、總結等綜合分析,能于中醫藥科學化發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創新、應用、完善與升級,其定會為中醫藥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開辟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新模式,為中醫藥與國際接軌提供新途徑。因此,有必要構思“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提高當前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以中醫藥人才教育推動中醫藥行業發展。

二、“中醫+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

(一)政策環境支持

國家對“中醫藥+人工智能”在康養領域的發展高度重視,出臺了十多項有關中醫藥智能化的具體政策,以落實“健康中國2030”發展戰略規劃[2],鼓勵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挖掘和處理中醫藥大數據,開發和生產具有中醫診斷功能的診治一體化智能產品,設計融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集成化多功能為一體的中醫設備和康復輔助工具。對于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倡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借助人工智能、機器人輔助技術,進一步提高診療質量。

(二)社會需求日益多樣

國家整體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整體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國民的身體健康意識也不斷增強,已經逐漸形成了“未病先防,無病保健,有病治療”的生活理念。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正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國家意識到中醫藥在身體健康管理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部署加快推進中醫藥行業發展,主要表現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醫療器械企業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健康醫療行業發展。隨著我國醫療健康領域數據庫數據的不斷積累,人工智能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不斷延伸,算法也在不斷精進,在古籍、病案、臨證經驗總結等方面尤為突出,還能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系統分析[3],針對患者制訂一對一的健康管理方案,從多方面給予患者高效、穩定的優質醫療保健服務,更大程度上滿足廣大群眾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在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人工智能應用初具雛形

據世界會計師事務所巨頭普華永道的數據分析報告,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到2030年這一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7萬億美元,發展空間相當巨大。[4]近十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及產業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工智能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初具雛形。如研發出中醫藥相關的應用軟件、知識庫、專家系統和智能終端產品;關聯人工智能技術推出智能中藥房、分時段就診、候診提醒、用藥提醒、診后隨訪等服務;整合大量健康信息,實現對異常值的監測和疾病的預測等。同時,舌診儀、脈診儀、經絡儀等融合中醫四診理論的新型設備已成為新一代中醫診斷輔助設備,使人工智能與中醫健康管理的融合更為深入?!爸嗅t+人工智能”相關項目的研發與應用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三、“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面向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我國現今人工智能人才缺失量較大,國內市場供求比例嚴重失調。[5]具體到“中醫+人工智能”的健康管理服務領域,其發展現狀對人才提出高要求,相關人才在平臺的深入研發、系統的維護升級、數據的統計分析、數據庫數據的安全保障等方面均需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此同時,還應具有中醫專業性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6]由于中醫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計劃不甚完善,雙向人才緊缺,復合型人才對中醫健康管理和人工智能的雙向掌握度相對較低,中醫專業人才中同時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基礎與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人較少,富有原創思維又具有較高工科水平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較稀缺,這使得“中醫+人工智能”的發展受限。

(二)滿足中醫藥高質量數字化發展的需求

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7]目前,數字化醫療正在持續推進,中醫藥和現代醫學有著各自的優勢與不足,而人工智能技術有望成為科學闡釋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共通之處的有力工具,使中醫藥獨有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更加科學嚴謹。中醫學專業知識面廣且體系龐大復雜,長時間的系統性學習也只能掌握基本知識。簡單的要素疊加、數據梳理或模式挪用只是“中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初級目標,只有在透徹理解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將中醫藥特有的非線性思維和高度個性化的特質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在一起,找到現代科技與傳統中醫的契合點,加強技術的適應性轉化與利用,才能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服務于中醫藥領域的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中醫藥院校以培養中醫專業人才為主,合理融入計算機數據算法、信息處理技術、傳感技術等相關課程,統籌協調教學資源,制訂出具有中醫藥文化內涵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

(三)符合新工科、新醫科“跨界融合”的建設需求

“醫工融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目前國內社會需求的一種引導性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8]實驗教學被認為是最有助于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方法?!搬t工融合”以學生為本,通過優化教材建設、更新知識和技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式,著重培養學生對醫學與工程學兩種專業知識的互通互用能力,促進醫工結合到醫工融合的進化過程,使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更為緊密。[9]

四、“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不健全

“中醫+人工智能”的應用發展使健康信息增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雖然將信息輸入系統更便于數據挖掘,但目前我國對于中醫人工智能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仍有欠缺,存在安全性問題、規范化問題、倫理性問題等,例如,如何規避數據泄露,如何劃定開放健康大數據的參照標準,可能涉及哪些倫理爭論等。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尚未健全阻礙了“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進程。

(二)培養方案不明確

目前,部分“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局限在醫學和人工智能兩方面,與其他學科及不同行業的交流融合還不夠。復合型人才應是具備多學科知識且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而單一的培養模式容易導致學科之間交叉較少,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可能全局性不足,容易缺乏創新精神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國各個醫學院校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相似,多由基礎理論課程和臨床實習兩部分構成,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不夠清晰,以至于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當前階段的現實需求,理論與實踐不相融合,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實際操作能力欠佳,不能學以致用,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醫工結合并不緊密?!爸嗅t+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應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并注重中醫與計算機技術的合理融合。

(三)課程之間邊界明顯

目前,“中醫+人工智能”專業定位與層次劃分不夠明確,缺乏復合型教材和經典課程。因此,學科課程銜接不融洽,學科設置機制不夠健全,沒有將醫學、哲學、文學、法學、電子信息等融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中醫和人工智能都是實踐性和實用性強的學科和專業,課程之間存在明顯邊界,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遷移轉化。醫學生對人工智能知識的了解比較片面,人工智能專業教師大多不了解醫學知識,難以規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二者深度融合存在障礙。在“中醫+人工智能”背景下,需要建設高效的專業課程體系,使中醫理論的“靜態”教學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動態”教學,使中醫與人工智能緊密結合。

(四)考核評估體系不完善

任何一個學科都需要嚴謹規范的考核和評估體系。目前,我國針對“中醫+人工智能”的考核體系還不完善。[10]考核體系是評判教學質量和培養質量的重要工具,在培養方案不明確的前提下,考核評估體系也難以對各個環節進行有序評估,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缺乏目標導向性的行動指引,便容易只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或是教學效率不佳。因此,一個完善且多元化的考核評估體系是不可或缺的。

(五)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中醫+人工智能”屬于現代新興科技,需要配備高水平的電子儀器設備,如機器人、診斷儀、脈診儀等。新工具的開發和維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部分高??赡苊媾R較大的財政壓力,無法積極投入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九涮自O施的配備不完善意味著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學環節可能無法得到較好的實施,或是學生開展實踐應用的機會較少,“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達成效果一般。

五、“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編寫權威的“中醫+人工智能”教材

教材是開展專業教學活動的重要中介。與“中醫+人工智能”高度相關的行業企業、高校、學者等相關主體應加大適配教材的研究力度,盡快推出融合中醫與人工智能知識、知識結構完整全面、彰顯中醫思維的專業教材。教材內容一是要做到嚴謹豐富,強化精品意識,增強權威性;二是要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熱點研究。專業教材將為“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持。

(二)建立“中醫+人工智能”相關學科

以“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高科技現代化平臺為依托,以多層次、多渠道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為拓展,尋找中醫藥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點、平衡點,完善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體系,構建實踐能力考核評價措施,創新教育方式與手段,打造中醫與人工智能專業相融合的師資團隊,建立“中醫+人工智能”新學科。

(三)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

一是要構建組織引導機制。從教學和實際出發,做好相關規劃。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浪潮和需求,根據自身優勢和特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聚集相關專業人才,增強科研團隊人才軟實力。加大資金投入,購入科研所需現代化設備,提高科研團隊硬實力。二是實行科研團隊帶頭人負責制??蒲袌F隊帶頭人負責制讓帶頭人發揮主導作用,培養一批復合型的科研儲備人才,打造一支結構優質的科研團隊。同時,賦予學科帶頭人足夠的權力,使其更好地帶動整個科研團隊運轉起來。三是完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己酥贫纫邆涓哔|量、創新性的特點,著重評測科研團隊是否為社會作出貢獻、能否解決企業困難、科研成果能否服務社會等[11],對社會服務性強的創新型高質量科研成果要充分重視并加以推廣。在考核評價中設計獎懲制度,以提高團隊成員的科研積極性,增強團隊凝聚力。

(四)開展校際校企聯合培養

“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滿足市場需求。人工智能專業應從實際出發,一方面,加強醫學院校與工科院校的聯合培養,積極探索創新理念和教育模式,運用科學化、現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尋求培養模式的最優路徑。另一方面,設計校企合作方案。教師的教學方式、指導方法等多從學習理論知識角度規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易忽略實際應用。因此,有必要定期舉行校企交流會,開展學術講座,實地參觀企業活動,給予教師和學生考察與實習的機會,使教師能及時調整個人的教學設計,積極思考并規劃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向實踐應用的教學引導方式。學生則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消化,增強學習時效性。若有條件,高校也可允許學生參與科研,增強“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性,逐漸形成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五)建設“中醫+人工智能”產學研平臺

“產學研”結合是高校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國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的良好背景下,企業可以在高校建立研究機構,高??梢栽谄髽I建立實習基地[12],這既能加強高?!爸嗅t+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導向性,提高高校中醫人工智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又能為企業的中醫人工智能產品研發提供更多理論依據及技術支撐,助力企業技術升級。高校和企業可合作共建產學研平臺,為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高校應積極整合校內研究院(所)、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利用高??蒲袃瀯菖c企業的資金實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其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

六、結語

“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可取中醫與人工智能兩家之所長,突破傳統中醫技術壁壘,開拓中醫智能學習新格局。相比專業型人才,“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更具創新思維,可以革新醫療模式,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中醫+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有利于加強中醫領域研究人員與人工智能領域人員的合作與交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擴大中醫服務半徑,升級中醫服務水平,填補現階段醫療領域巨大的人才缺口,有利于構建全球受益的中醫人工智能理論體系,為創新中醫健康服務產品打下基礎,也為中醫藥教育事業下一階段的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只有不斷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中醫藥復合型一流人才,才能更好地助力中醫藥事業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中醫藥人工智能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