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22年江西致死性地質災害特征

2023-12-18 03:10冷從德吳雨夫肖文俊劉云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23年4期
關鍵詞:江西省滑坡房屋

冷從德,吳雨夫,肖文俊,劉云

(江西省礦產資源保障服務中心,南昌 330025)

江西省致死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2013~2022年10 a間共發生了45起致死性地質災害,造成63人死亡。據應急部門統計,地質災害是江西省造成人員死亡第二多的災種,僅次于雷擊災害。江西省地質災害具有規模小、突發性、偶然性、隱蔽性、群發性、發現難、危害大等特征[1-3],很難準確預測出地質災害發生的精確地點與時間。近年來江西省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及造成損失明顯下降,但致死性地質災害還時有發生。

前人對區域上的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及其引發因素等問題研究較多[4-8],對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研究較深入,但專門對致死性地質災害進行研究較少。王瑛等[9]研究了中國地質災害傷亡事件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滕宏泉[10]等研究了陜北黃土地區傷亡性地質災害時空特點及成災原因,邵崇建等[11]研究了江西省致死性地質災害事件特征及趨勢研究。這些研究從空間分布、地質環境條件、引發因素等方面進行研究,沒有研究致死性地質災害事件的承災體特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的是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主要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建筑物等承災體,有必要對致死性地質災害的承災體進行專門的研究,以揭示地質災害發生時承災體的狀態。因此,研究致死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及承災體特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以2013~2022年江西省致死性地質災害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方法,在研究地質災害發育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致死性地質災害的承災體特征,總結江西省近年來致死性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建議。

研究數據來源為2013~2022年江西省地質災害速報、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

1 致死性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1.1 類型規模特征

1.1.1 災害類型

2013~2022年,江西省共發生地質災害6 142起,共造成63人死亡、2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69億元。按災害類型統計,如表1所示,崩塌1 223起、滑坡4 648起、泥石流91起、地面塌陷180起,滑坡、崩塌是江西省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占總數的95.6%。致死性地質災害共45起,直接經濟損失1 078.9萬元,其中崩塌12起、滑坡28起、泥石流5起,崩塌、滑坡占總數的88.9%,泥石流占總數的11.1%,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員死亡。致死率(致死性災害數同總災害數的比值)泥石流最高,達到了5.75%,是平均致死率的7倍;崩塌致死率為1.08%,是平均致死率的1.46倍;滑坡致死率為0.57%,是平均致死率的0.77倍;地面塌陷致死率為0。

表1 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

1.1.2 災害規模

按死亡人數統計來確定災情等級,不考慮直接經濟損失,45起致死性地質災害中41起為小型災情、4起為中型災情。單起地質災害平均死亡人數為1.4人,其中死亡1人的33起、死亡2人的8起、死亡3人的2起、死亡4人的2起。

按地質災害體積規模分類,僅一處泥石流地質災害體體積達5×104m3,屬中型規模,其余44處規模等級均為小型。將地質災害體積按<50 m3、50~500 m3、500~5 000 m3、>5 000 m3等4個等級分類統計,地質災害體體積,<50 m3有17處,占總數37.8%;50~500 m3有15處,占比33.3%;500~5 000 m3有10處,占比22.2%;>5 000 m3有3處,占比6.7%。由此可知,總體上地質災害體積小,但造成的危害大。如2013年11月24日,贛州市章貢區東外街道京九路崩塌體積僅1 m3,造成正經過邊坡下方人員死亡。

1.2 時空分布特征

1.2.1 年際變化規律

2013~2022年按年度統計致死性地質災害數量與死亡人數(圖1),10 a間平均每年發生4.5起,其中2015年、2014年、2016年分別發生12起、9起、8起,分別造成12人、15人、10人死亡,明顯多于其他年份。而2018年、2020年、2017年分別發生0起、1起、2起,分別造成0人、1人、5人死亡,為發生起數最少的3 a??傮w上,各年發生數量及死亡人數差異較大,但發生數量及死亡人數均呈下降趨勢,說明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12]。

1.2.2 年內變化規律

以月為單位對江西省2013~2020年致死性地質災害數量與死亡人數進行分析(圖2)。江西省致死性地質災害集中發生于5~8月,共35起,占總數的77.8%;1~4月、11月、12月發生9起,占總數的22.2%;9~10月未發生致死性的地質災害。江西省5~6月降水集中,是江西省的雨季,常出現大暴雨過程;7~8月受臺風影響,時有暴雨天氣出現;9~10月晴天多、極少降雨,其他月份降雨較少,以中小雨為主。致死性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同月降雨量高度相關。

圖2 致死性地質災害災情月度分布情況

1.2.3 降雨過程

以降雨過程為單位對致死性地質災害數量與死亡人數進行分析,43起致死性地質災害是由降雨直接誘發的,其中有7次降雨過程發生了兩起以上致死性地質災害(表2)。7次降雨過程共發生災害20起,造成28人死亡,分別占總數的44.4%、44.4%;其中一次降雨過程發生4起的有3次、發生2起的有4次??梢娭滤佬缘刭|災害具有群發性特征,往往一次大的降雨過程發生多起致死性地質災害,造成嚴重危害。

表2 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降雨過程統計表

1.2.4 行政區域分布規律

以行政單元統計江西省2013~2022年致死性地質災害數量與死亡人數進行分析(圖3)。江西省中南部的贛州、吉安兩市共發生33起、死亡人數43人,分別占全省總數的73.3%、68.3%;九江、萍鄉、上饒、景德鎮、新余、宜春、撫州等地市共發生12起、死亡人數20人,分別占全省總數的26.7%、31.7%;南昌、鷹潭未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傮w上,江西省中南部是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最多的區域。

圖3 各地市致死性地質災害災情分布圖

1.3 形成條件特征

1.3.1 巖類特征

按基巖巖類統計(表3),發生于變質巖、碎屑巖、碳酸巖、巖漿巖中的數量分別為15起、12起、0起、18起,分別造成19人、16人、0人、28人死亡。同各巖類占全省面積比比較,巖漿巖地區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的概率明顯偏大,變質巖、碎屑巖的地區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的概率同其面積比相近,而碳酸巖地區未發生致死性地質災害。

表3 致死性地質災害基巖巖類統計表

按地質災害體巖性統計(圖4),發育于土層中致死性地質災害有36起、造成48人死亡,占總起數的90%、死亡人數的90.5%,其中發生于殘坡積土中19起、全風化花崗巖中17起,分別造成21人、27人死亡;發育于巖體中的致死性地質災害共4起,造成5人死亡,占總起數的10%,死亡人數的9.5%,均發育于強風化巖體中??梢娊魇≈滤佬缘刭|災害體主要發育于土層中。

圖4 致死性地質災害體巖性圖

1.3.2 工程活動

隨著江西省經濟快速發展,各類工程建設不斷增多,與建房、修路、市政工程等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災害頻發。據統計,73.3%的致死性地質災害與工程活動有關;建房切坡、公路切坡、市政切坡是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人為因素(圖5),分別占總數的64.4%、6.7%、2.2%。工程切坡破壞了自然斜坡的力學平衡,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圖5 致死性地質災害與工程活動關系圖

2 致死性地質災害承災體特征

致死性地質災害主要造成建筑物損毀、人員死亡,其他直接損失較小,下面分別從建筑物特征、人員特征討論致死性地質災害承災體特征。

2.1 建筑物特征

建筑物是保護建筑物內人員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分析研究致死性地質災害建筑物特征可得到建筑物承災能力。下面分別從建筑物結構、損毀情況對建筑物特征進行分析討論。

2.1.1 建筑物結構

45起致死性地質災害中,有33起人員死亡于室內,12起人員死亡于戶外。造成室內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中,建筑物為磚混結構的有14起,造成26人死亡;建筑物為土(磚)木結構的有19起,造成23人死亡。根據結構形式分為土(磚)木、磚混兩類,土(磚)木結構房屋主要建于20世紀80年代之前,20世紀90年代之后房屋結構以磚混為主。目前無公開的江西省房屋結構統計數據,據永豐縣房地一體化確權登記發證項目數據,磚混結構房屋是土(磚)木結構房屋的2.5倍。假設全省房屋結構比例同永豐縣類似,可得出居住于土(磚)木結構房屋中發生因地質災害死亡事件的概率是居住于磚混結構房屋中的3.5倍。土(磚)木結構房屋結構相對磚混結構房屋更脆弱,承受災害體沖擊能力差。

2.1.2 建筑損毀情況

33起人員死亡于室內的地質災害中,主房全毀的有13起、死亡25人,分別占室內人員死亡災害的39.4%、死亡人數的51.0%;房屋后墻倒塌或附房倒塌20起、死亡24人,分別占室內人員死亡災害的63.6%、死亡人數的49.0%。33起人員死亡于室內的地質災害中,發生于主房的有24起,造成37人死亡,發生于附房(工棚)的有9起,造成12人死亡(表4)。

由于災害規模小,造成主房全毀的地質災害較少,但單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達1.92人。大量的災害僅造成主房或附房局部受損,但也常常造成人員死亡,單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約1.19人??傮w上,主房有一定的承災能力,主房全毀的情況較少,但靠近地質災害側房屋墻體易發倒塌造成人員死亡。

表4 致死性地質災害與房屋結構關系統計表

2.2 人員特征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最主要的工作目標。人民群眾的承災能力決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成敗。下面分別從人員的活動狀態、年齡研究因地質災害死亡的人員特征。

2.2.1 人員活動狀態

人員與災害關系中的主動情形是指受害人員知道或者可能知道發生了地質災害還主動靠近災害被再次地質災害所傷害(其中查看異響是指聽到巖土體破壞的聲音而去查看情況;清理水溝是指先期少量巖土體崩落堵塞排水溝,為了疏通水溝而去清理崩落的巖土體);被動情形是指受害人員不知道發生地質災害而突然被地質災害體所傷害。

據統計,人員與災害關系為主動情形的有9起、造成11人死亡,其中查看異響的有2起、死亡3人,搶救財物的1起、死亡1人,清理水溝的6起、死亡7人;被動情形的有36起、造成52人死亡,其中經過邊坡下方的有6起、死亡7人,室內活動的有12起、死亡19人,睡眠的有18起、死亡26人(圖6)。

雖然被動情形下死亡人數是主動情形下的4.7倍,但如果當事人有較高的地質災害避險意識,能夠認識到地質災害發生跡象、發展規律,主動情形下的地質災害人員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圖6 致死性地質災害人員活動狀態圖

2.2.2 人員年齡階段

本次研究將人員年齡分為未成年(小于15歲)、成年(15~59歲)、老年(大于60歲)3個年齡階段。經統計,因地質災害死亡的63人中,有未成年人10人、成年人28人、老年人25人,占比分別為15.9%、39.7%、44.4%。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江西省相應的人口結構比為16.9%、61.2%、22.0%。兩者數據比較可知同成年人死亡率較低、老年人死亡率較高,未成年人死亡率偏差不大。

老年人因災死亡占比高于人口普查21.5%,成年人占比低于人口普查22.5%。經分析,大多數災害發生于農村,僅2處發生于城市,農村中的成年人大多到城市打工或求學,農村實際居住的成年人比例較低,同時也有少部分農村兒童隨父母到城市上學,而老年人大多還留守在農村,造成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老年人占比高,相對的地質災害造成老年人死亡較多。

一般認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承災能力較差,統計結果表明,未成年人因災死亡占比反而比人數普查數據低1%,說明個人的能力在躲避地質災害時的作用不明顯。

2.3 人員活動狀態與建筑物損毀

經統計,致死性地質災害的人員活動狀態與建筑物損毀程度關系(表5),死亡位置在室內的33起地質災害中,共有18起地質災害發生于受害者睡眠時,睡眠狀態是人員死亡最多的人員活動狀態,結合房屋損毀情況分析,其中12起災害僅為后墻倒塌或工棚局部受損(占66.7%),僅6起為主房全毀(占33.3%)。而12起人員在室內活動的地質災害中,有9起為主房全毀(占75%),僅3起為附房局部受損或工棚局部受損(占25%)。由此可知,睡眠狀態時受災人員最容易死亡,僅房屋局部受損就可能造成人員死亡。查看異響、搶救財物的3起地質災害中,均為附房局部受損。

表5 人員活動狀態與建筑物損毀統計表

3 典型案例

3.1 興國縣樟木鄉新城村崩塌

興國縣樟木鄉新城村李某某房屋建于2010年,為2層磚混結構房屋,建房時開挖后山形成了高5~6 m、坡度70°的邊坡,房屋距邊坡約1.2 m。邊坡巖性為全風化花崗巖,邊坡上方為平坦屋場。

2015年5月18~19日樟木鄉遭受特大暴雨襲擊,19日6時30分左右,李某某房屋邊坡發生崩塌,體積約28 m3,造成一間房屋后墻倒塌(圖7),土體沖入房間將緊靠后墻睡覺的李某某(男,64歲)掩埋致死亡。該處崩塌規模小,僅造成一間房的后墻倒塌,但李某某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較淡薄,暴雨時沒有轉移到房屋前間睡覺,導致悲劇的發生。

圖7 興國縣樟木鄉新城村崩塌

3.2 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滑坡

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袁某某房屋建于1990年代,為一層磚混結構房屋,靠山側為廚房。建房時開挖后山形成了高3~4 m、坡度約60°的邊坡,邊坡巖性為全風化花崗巖。

2019年7月6日至9日,新坊鎮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7月9日凌晨2時左右,睡于房屋前間的袁某某夫婦聽到廚房傳來異常響聲(第一次山體滑坡的響聲),于是起床到廚房查看情況,發現大量的雨水進入廚房。由于擔心雨水進入主房,袁某某夫婦進入廚房疏通排水,這時山體發生了第二次滑坡。二次滑坡沖倒了廚房,造成正在廚房排水的袁某某夫婦二人被壓埋致死(圖8)。

該處滑坡發生于深夜,規模小,僅造成廚房倒塌。如果袁某某夫婦二人知道地質災害發生后還有再次發生的可能,不到廚房疏通排水,而是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二人就不會被第二次滑坡所害。

圖8 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滑坡

3.3 于都縣祁祿山鎮坑溪村崩塌

于都縣祁祿山鎮坑溪村陳某某房屋建于2010年左右,為3層磚混結構房屋。建房時開挖后山形成了高約22 m、坡度約60°邊坡,邊坡巖性為全風化花崗巖。

2016年3月21日祁祿山鎮普降大雨,8時30分左右,祁祿山鎮坑溪村陳某某房屋后發生小規模崩塌,土方堆積在房屋后排水溝處。停雨后,陳某某請張某某等3人幫其清理排水溝。由于房屋后面空間狹小,張某某站在崩塌土體上方挖運土方,9時30分左右邊坡再次發生小規模崩塌,正在挖運土方的張某某來不及撤離,被再次崩塌的土方所掩埋(圖9),經搶救無效死亡。

第一次崩塌發生后,并未造成直接的損失,但陳某某缺乏地質災害知識,沒有認識到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雨停后立即清理土方,導致清理土方人員被掩埋而死。

圖9 于都縣祁祿山鎮坑溪村崩塌搶救照片

4 結論及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4.1 結論

(1) 江西省地質災害具有規模小、數量多、危害大、多由暴雨引發的特點。致死性災種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員死亡。致死性地質災害年際變化大,但總體上發生數量、死亡人數均呈下降趨勢。致死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于5~8月,發生頻率同月降雨量高度相關。地質災害多發育于土質斜坡中,工程切坡是地質災害的重要引發因素。

(2) 土木結構房屋相對磚混結構房屋承災能力較差。造成建筑物內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中,房屋全毀的占比較少,僅后墻倒塌或局部受損的占比較多。人員與災害關系為主動情形的有9起、被動情形的有36起。發生地質災害時,個人的能力在躲避地質災害時的作用不明顯。睡眠狀態時受災人員最容易死亡,僅房屋局部受損就可能造成人員死亡。

4.2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1) 規劃農村建房場地?;鶎诱畱龊棉r村村莊規劃,為農民建房提供不需要切坡的安全建房場地;同時要加強建房切坡管控,禁止高陡切坡建房,禁止切坡未支護建房。

(2) 精準宣傳防災避險知識。宣傳防災知識要著重宣傳:發生小崩小塌時,不要急于清理被土體堵塞的水溝;聽見異響不要去觀察,要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睡覺時不要睡在靠近山坡側房間;不要去搶救發生地質災害處房屋中財物等避災知識。

(3) 鼓勵自行搬遷避讓。針對農村存在大量切坡建房的現狀,建議通過政府提供宅基地置換、基礎設置建設補貼、購房補貼等方式,鼓勵受地質災害威脅(特別是居住于土木結構房屋中)的居民異地建房、購房,拆除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房屋,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猜你喜歡
江西省滑坡房屋
模擬成真
滑坡推力隱式解與顯式解對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脹土滑坡為例
UMAMMA歷史房屋改造
《江西省志?審計志》順利通過驗收
房屋
考了個大的
轉租房屋,出現問題由誰負責?
淺談公路滑坡治理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過程數值模擬
“監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