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之樂舞文化史——先秦至唐

2023-12-26 17:16施鈺潔
河北畫報 2023年22期
關鍵詞:古埃及樂舞西域

施鈺潔

(新疆師范大學)

絲綢之路,也簡稱絲路,通常分為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文化交通之路,好比一張跨區域的交通網絡,讓不同地理位置的文明古國有了聯系。中國的先秦時期就間接性接觸到西方樂舞文化,到了公元前2世紀,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洛陽,該行程被公認為絲綢之路的起始時間。魏晉南北朝在我國歷史上屬于大動蕩時代,在其不斷與各民族的接觸中文化融合,也隨著佛教及其樂舞文化迅速傳播至中國。隋唐是我國歷史上各方面文化達到鼎盛時期的時代,很好的接納包容又再次吸納結合外來藝術推動了中西樂舞文化的大融合大發展。

一、先秦時期中西樂舞文化交流

(一)古埃及樂舞文化傳播

1.古埃及舞蹈文化

公元前3000年誕生了比中國的華夏文明要更早一些的古埃及文明,位于亞洲、非洲、歐洲交界處的古埃及,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東方國家,舞蹈也自然是東方風格。其舞蹈與古埃及人的宗教祭祀活動息息相關,而宗教祭祀活動又與農業生產和人口密切關聯,由此可見舞蹈的動作與風格是圍繞著農業、人口生產而衍生出來的。大致分為:

(1)以敬奉“太陽神和俄賽里斯神”為主的宗教性舞蹈;

(2)與農業生產有關,模擬星宿的舞蹈;

(3)莊嚴肅穆神圣的喪葬禮儀舞蹈;

(4)包括武術、雜技等技藝的雜舞這四類舞蹈。

“太陽神”源于古埃及終年晴朗無云的氣候,人們認為太陽是創造世間萬物的神,能保證國家與民族永不覆滅,故之后古埃及的國王法老被定義為人世間的太陽神以此表現人神合一的具象化行為。而星宿舞蹈,古埃及人認為用人體行為模擬星宿運轉狀態可以獲得超自然力量,則可以使農作物茁壯生長。喪葬禮儀舞蹈的內涵是靈魂不滅,永世長存,英國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說“死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生活的開端”,其舞蹈便是為“木乃伊”作歌獻舞的禮儀行為。雜舞類則沒有固定的形式規則,“肚皮舞”作為代表,其根源來自對生育女神的崇拜,人們認為越是性感的舞姿越能使人口繁衍不息,植物繁茂。

2.舞蹈的傳播

古埃及歷史被歷史學家分為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三個時期,其中古王國時期由于先進的水利灌溉技術向周邊沙漠區域的國家(如阿拉伯、敘利亞等國)擴散傳播,被定義為最早期的文化傳播時期[1]。古埃及和希臘克里特島,塞浦路斯等地區開展貿易往來是在青銅器時代,后來又被亞洲的游牧民族塞種人侵略,波斯人也曾兩次入侵埃及??偟膩碚f傳播方式有兩種,和平的文化交流的直接傳播和帶有侵略意味的間接傳播。

(二)古希臘、古羅馬樂舞文化傳播

位于地中海重要地帶的克里特島,在受古埃及樂舞影響后,逐漸形成自己的舞蹈風格。大致分為四種形態:第一類兵器舞,是男子手持各類兵器起舞的舞蹈;第二類是女子圓圈舞,女子的舞姿柔美平和;第三類面具舞,舞者戴各種動物面具和頭飾而舞;第四類是雜舞,包括翻騰各種跟頭,向后深彎腰等動作[2]。其中面具舞蹈與宗教有關,以動物面具為主,表示借助動物力量之靈來駕馭自然,獲得自然力量,也有驅鬼逐病祈福禱告。第四類的雜舞深受古埃及雜舞的影響,雜技、大跳、向后彎腰等都是克里特島人普遍喜愛的動作。之后克里特島文明消失并傳給了希臘人,希臘將舞蹈與神話、哲學思想相互融合,成為后世不朽的楷模。古希臘舞蹈的基本理念是在古希臘美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其舞蹈種類有以下四點:

(1)以表現神祇為主的雅典式舞蹈,又細分為日神精神舞蹈和酒神精神舞蹈,主要有萬物女神歐律諾墨舞、太陽神阿波羅舞和三女神舞等;

(2)對人體進行戰斗訓練的斯巴達式舞蹈;

(3)悲劇喜劇中不可缺少的戲劇舞蹈;

(4)民俗舞——狂歡舞蹈。

古希臘文化是古羅馬文化的基石,而古羅馬對古希臘文化的接替開始于亞歷山大東征開始后古羅馬徹底打敗古希臘這段歷史(希臘化時期)。之后古羅馬逐漸成為歐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了一定的統治地位,這也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傳播。但古羅馬并沒有把古希臘舞蹈發揚光大,尤其古羅馬人的生長環境及性格特點,既是農民也是軍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擬劇”(也被稱為啞?。?,是用手和身體動作表現一定劇情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體藝術之一。

波斯對希臘文化的傳播除了商業貿易這種方式之外,還有波斯多次對希臘的侵略,雖然侵略是各國不能容忍的非正義行為并以失敗告終,但在其過程不可否認的是傳播希臘文化的媒介。

(三)先秦時期的絲路樂舞

1.西域樂舞對中原樂舞的沖擊

小臣墻刻辭是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林梅村根據殷墟發現該出土文物,其內容可斷定殷商時期中西方就有了文化交流。林梅村對這篇刻辭大意這樣解釋,在帷帳中作曲奏樂,眾方伯有許多的奚國女子和辛國美人服侍,行御祭于衣于宗廟。殷臣傳旨曰‘京人!殷王賞賜你們……頭盔?!痆3]其中的“飲鹿血酒”“歃血為盟”“辛國女子”等是游牧民族才會有的習俗和詞匯,其中辛國女子帶有西北民族的色彩,以此推斷表演的樂舞必定是西域異國風情。其中內容的大排筵宴,在中國有宴必有樂也是一個傳統,樂禮結合,間接證明了中國宮廷禮儀樂舞始于殷王朝,而帶有異國情調的樂舞也起于此。

2.先秦時期塞種人對中國樂舞的影響

位于伊朗高原的塞種人,也被稱為薩迦人,于公元前七世紀出現在伊黎河,楚河流域?!稘h書·西域傳》中“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庇纱擞涊d可知,因為塞種人是活躍于中、西亞大部分地區的游牧民族,其語言和其他地區的塞種人語言基本相同,故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塞種人的藝術特點以“動物風格”為主,這些特點可以表現在配飾,裝飾,武器的花紋上,后傳入我國西北。藝術特色融合,我國又對此進行了變化和發展,樂器形狀的制造偏向某種動物,又或者樂舞表演形式。比如“鹿指”。

二、兩漢時期的絲路樂舞

(一)漢代西域樂舞

自商、周以來西域樂舞通過文化融合逐漸進入中原并與中國傳統樂舞結合,之后在春秋戰國時代經過與儒家、道家思想碰創磨合過渡階段,終于在漢代結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樂舞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并成為中華古代樂舞歷史上的第二個鼎盛時期。漢代初期,匈奴不斷挑釁踏足中原地區,烽火不斷,擾亂百姓的安穩生活,漢武帝為了消除匈奴,穩定疆土,除了派使節和城外部族進行聯盟,還為了得到大宛駒以漂亮的絲綢和發動爭奪戰,最終千里良駒大宛馬進入中原。隨著千里良駒進入中原的同時,由于西域游牧民族高超的馬術,一并將波羅戲、白馬舞和馬舞帶入中原,一度博得大眾的喜愛,成為宴享賓客,取樂觀賞的表演藝術。

據史書記載,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樂舞便大規模進入中原,而在漢代時,已成為普遍流行。樂舞的文化交流必不可少會帶來異域風情的樂器,琵琶,四弦琵琶由波斯傳入,而其中四弦的曲項琵琶由龜茲傳入,五弦琵琶由印度傳入,而今的史料記載可見敦煌壁畫的“反彈琵琶”。笛,是橫吹的笛,在鼓吹樂和橫吹樂中占主要地位,最開始的羌笛由西域、四川和甘肅一帶的少數民族發起,張騫出使西域后,國人將其與印度笛結合,成為中西結合的樂器。笳,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所用樂器,也稱之為胡笳,《胡笳十八拍》便是東漢末年蔡文姬被曹操贖回時所作樂曲。隨著西域器樂的傳入,西域樂舞,西域雜技、也逐漸成為了大眾流行并結合漢代樂舞融合發展。

(二)漢代樂舞中的西域化樂舞

1.漢代楚樂舞

經過幾個朝代的打磨,中西樂舞相結合的藝術產物就是所謂的西域化樂舞,其中在漢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楚樂舞。楚族最早發源于陜西一帶,因為常年隨著商、周征戰西域,便受到大量西北民族樂舞影響。而楚文化,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夕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豪情悲壯的楚聲將人的情緒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再說舞蹈,趙飛燕的“掌上起舞”;戚夫人的“善為翹袖折腰舞”等。這些歌、樂、舞都代表著楚文化在漢代重要的地位,而后漢帝國對外開放,涌入大量西域樂舞,與之結合,楚樂舞則更為奪目璀璨,蓬勃發展。

2.漢代百戲

漢代百戲是西域大秦的雜技藝術傳入中原后的西域化樂舞藝術。在兩漢時期,中原與外國的交涉最遠達到了羅馬,這這期間,兩國文化互通,不僅有了文化交流,也有了貿易往來。羅馬的雜技藝人也千里迢迢來到中國。

據《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漢代宴會上的歌舞百戲內容豐富,有:“巴俞、都盧、海中、場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睗h代百戲包括內容有:《百戲》《總會仙倡》《曼延之戲》《東海黃公》《辰懂程材》;其中《百戲》的內容有:

(1)大力士舉鼎的《烏獲扛鼎》;

(2)爬桿表演的《都盧尋撞》;

(3)鉆刀圈、跳火圈的《沖狹燕濯》等內容。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交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典型的中外樂舞文化交流就是西域的音樂理論傳入中原,并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根源于蘇祇婆帶來的龜茲樂及音樂理論,“五旦七調理論”(“旦”指音調,五旦就是五個不同的音調;“調”指音階,七調則為七種不同的音階)。

再說由天竺國朝貢的樂舞藝人帶來的天竺樂,比如《沙石疆》,《天曲》等。樂器也在當時隨著外來音樂的涌入而大量融入中原,如箜篌,琵琶,骨笛,長笛,橫笛等樂器。大量的西域音樂傳入中原,與其碰撞,發展,最后融合成新的特色,促使中原宮廷音樂內部機構和機制的更新。

四、唐代的鼎盛時期

(一)唐燕樂

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在沒有“焚書坑儒”的壓制和沒有“獨尊儒家”的統治下,政治、經濟、文化及藝術空前發展,唐朝呈現出自由,開放的氛圍。在隋朝短短37年的時間中,第一次將東、南、西、北長期流行的樂舞進行融合,具體表現于《七部樂》,但其中除了《清商伎》之外都是邊疆地區和外國樂舞。除此之外還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扶南》《倭國》等伎,《國伎》居于首位。而在之后國人認為《國伎》雖與漢文化完美融合,但總的來說外來樂,最終在重新修訂的《九部伎》中,將《清樂》排至第一。之后便在唐代以創新為主的文化風貌下,兼容并蓄,包容外來文化,博大的胸襟下,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樂舞文化——燕樂,也是中國傳統樂舞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十部伎”則為燕樂代表。

(二)唐代不同民族樂舞文化

1.粟特人

粟特人居于伊朗,以附屬國的身份活絡于各民族各個國家之間,在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中扮演著眾多民族不可或缺的商業伙伴。敦煌是絲綢之路的貿易集散地,《敦煌的粟特居民及祆神祈賽》文中介紹到粟特人在敦煌建的兩處祆祠每年都舉辦祆神祈賽的活動。此活動成為了商戶聚會的時機,既能歌舞盡興,也能祈求祆神保佑生意興隆,旅途順利?!冻皟L載》卷三記:“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四坊皆有胡祆神廟。每歲胡商祈福,烹獵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為祆主,看者施錢并與之。其祆主取一橫刀,利同霜雪,吹毛不過。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亂擾腸肚流血。食頃,噴水祝之,平復如故。此蓋西域之幻法也?!痹谟涊d中可見,粟特人祈?;顒又?,不僅載歌載舞還有雜技、幻術的表演。

2.回紇人

回鶻又稱回紇,也是現在的維吾爾族人,在歷史上回鶻族依靠著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猛發展,唐王朝于他也是互利共贏?;佞X人喜舞善歌,穿著窄小腰身的衣服,頭頂小胡帽?;丶v人被柯爾克孜擊敗舉家遷徙高昌,人們在節日里民間跳的集體舞,也是祈福禱告的舞蹈,之后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風格,逐漸形成具有高昌回鶻風格的薩瑪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對流動和多元世界先進的、不同的文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生命力。揚長避短,兼容并蓄,百花齊放才是融合不同文化的最佳方式。此外,其他國家向一個國家靠攏、接近、學習,都是代表這個國家的能力及強大,從我國古代不斷接納新鮮文化和包容并融合的狀況來看,就證明了這一點。

我國古代融合了東、西方各國的文化,在融合過程中,顯示了我們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好的學習能力。

這種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明文化不斷影響著許多不發達的國家,各國派遣使節僧人、留學生千里迢迢,不辭辛苦的來我國學習,借鑒,以此促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并使這些國家迅速發展起來。論述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的歷史,可以在悠長的歷史畫卷中不斷回憶,并堅定我們對傳統樂舞文化的信心,探討古絲綢之路中外樂舞文化交流的成果,也給予我們當今與各國文化交流融合的方法和創造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樂舞文化不少啟示。

猜你喜歡
古埃及樂舞西域
《八月西域行印記》
龜茲樂舞
古埃及藝術
古埃及的驚世發明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死而復生的古埃及藝術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