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圖書引文注釋中常見編校差錯和改善措施

2023-12-26 01:07魏德鵬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古籍錯誤學術

魏德鵬

傳世的圖書承載了無數人的心血,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以及社會發展的指引方向。如果說圖書是一個“人”,那么其中的引文注釋就是這個“人”的“靈魂”。從古至今所有圖書中的引文注釋都是圖書內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引文注釋中的信息是否準確詳細關系著圖書的學術質量與學術品格,與此同時,其中的引文注釋也直接反映了論著作者的學術意識是否規范、學術道德是否高尚及學術知識是否充實。

我國每年出版的書品約有40多萬種,在出版數量上已經可以稱為出版大國,然而能稱為出版大國的不一定可以稱為出版強國,出版大國和出版強國的衡量差距就是出版書刊的質量。只有書刊的質量提升上去,才能進一步推動學術著作出版的繁榮,進而樹立起良好的學術風氣,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學術著作的創新能力。

學術圖書引文注釋的使用現狀

學術圖書的引文注釋是學術著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引文注釋也是衡量學術著作質量的重要評價手段,因為學術類的書籍具有較多的專業術語、引文、圖標、數據等,編校難度巨大且十分容易出現差錯。

同樣在學術圖書中引用古籍中的某些內容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像在文史類的、古代文學或者一些研究古代文學的論文中,就經常涉及到一些古籍的引用。但是這樣的引用卻是衡量文章質量高低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但是因為有的古籍年代較為久遠,信息標注有的會有多重理解,這些理解的準確性已經無法驗證,因此古籍引文是學術圖書引文注釋中編校誤差的高發區,也是最考驗作者文獻功底的區域。

語言文字類錯誤

語言文字類的錯誤主要分為語法錯誤、漏字、亂改語序、使用網絡用語、錯字等等。在學術類的文稿之中這類錯誤是十分常見的。比如有的書稿中出現的“展開”被錯誤寫成了“產開”、“召見”寫成了“找見”、“國民”寫成了“過敏”,再就是現在有部分人不自覺地會使用網絡用語,出現詞語前后無法搭配或者搭配不恰當甚至是南轅北轍的用詞搭配,再有比較常見的是關聯詞的使用前后順序有誤或者對兩個關聯詞拆分使用,語句用詞不當等等。另外,學術類書稿中絕大多數都是使用專業的術語,其中較長的語句極容易出現句式雜糅、前后矛盾等問題。

如在一篇2006年8月出版的中文著作《武梁祠》中便出現了經典的語言文字類錯誤:在第66頁中的內容是“公元一世紀的崽術家們尚受限于二維的畫面”。其中的“崽”字就是一個明顯的錯字,原作者想表達的是“藝”字。這類引文注釋中的錯誤就是著作中最常見的語言文字類錯誤。

引用古籍內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問題

第一點對于引用古籍內容出現的錯誤中最多的就是多字、漏字,再就是文章的標點、斷句上的錯誤,再有比較常見的就是選用的引文在其原書集的引用位置標注錯誤。其實相對于現如今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多字、漏字有的時候并不會影響到閱讀,但是對于古籍尤其是較為復雜的文言文而言,哪怕缺少一個字或者將語序對調,那其解讀出來的意思可能就會是天差地別。如筆者在編寫稿件的時候就發現,“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边@句話就被少一個字,從而寫成“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施,窮無與也?!?,就因為少寫了一個字,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就可謂是南轅北轍了。再比如,文中標注“此段引文出自第4卷”,卻不細心地寫為“此段引文出自第8卷”,這樣不但使讀者無法找到所引用的原文,更為嚴重的是找不到與引文相類似的語句,這樣更容易使讀者誤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達的含義。

第二點是引用古文時出現引文序號、注釋或作者所參考文獻中的序號不符。在文學報刊或者學術出版物經常出現文中和文后注釋的序號無法匹配或者序號標注出現顛倒等問題,這在報刊或者學術出版物中是較為忌諱的一項失誤。

第三點是引文的取舍不恰當。在文學學術圖書中有的引文只需要引出與文章具體相關的材料就可以,但是作者堅持要把整部分材料都引出來,這樣就易造成文章內容的主次不分,極大地影響到讀者的閱讀與分析,從而使讀者感到這篇文章就是一篇材料堆積的產物。有的引文僅僅引出幾句相關的話,但讀者在查閱整個引文材料的時候,卻發現這幾句話根本無法證實作者的觀點,而是作者在不同程度地曲解文獻,從而讓讀者誤以為作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故意為之。這樣的行為與抄襲他人的觀點同樣為人所恥笑,同樣更加嚴重的情況還會涉及到其他書籍的版權問題。在我國《著作權法》中第四十六條規定“歪曲、篡改他人的作品屬于侵權行為”。

第四點是引用古文繁體字、異體字或者是文言文的古字轉化出現誤解或者解析錯誤。在學術圖書中這種情況較多存在兩個方面:在學術圖書中引用文章的繁體字和簡體字并存。在學術圖書中如果引用古文,能將其轉化為簡體文字,那么對應的語句應該都轉化為與其相對應的簡體文字,不能夠出現簡體文字和古文中的繁體文字一同出現在文章段落中。

異體字、文言文古字進行隨意轉換。比如在民國時期被混亂使用,而部分引文作者不能夠理解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思,于是就按自己的認知進行更改。例如,將“操吳戈兮被犀甲”中的“被”改為“披”,還有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中的“受”更改為現代用語中的“授”,這兩個字所代表的語句含義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它卻違反了原文引用的規則。

第五點是在學術圖書文章內容中出現的內括號文書標注與在文章結束后出現的結束標注混合使用。比如說在文章內作者在其中的一句引文后用(《論語·卷4》)進行標注,卻又在文章結束后給出更加詳細的注釋或者自己的見解,或者不再顯示文章中的引文標注。這樣就違反了國家規定的古籍引文規范,在這里應該按照國家規定的古文引用規范進行統一標注。

第六點是作者直接轉引其他出版文章中的古籍引文,卻沒有核對所用的引文原文的具體出處,更有甚者有時會照抄其他文章中沒有進行驗證的錯誤的引文及對錯誤引文的錯誤注釋。雖然有時候從他人已經完成的文學圖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獻資料是一條簡單的完善學術圖書內容的途徑,但是我們在引用的時候必須要仔細調查出引用文獻的詳細出處。如果不加以調查直接照抄照搬,極容易造成極大的學術錯誤,我們調查引用文獻原本出處的時候也保護了作者的版權不受侵害。

第七點是在學術圖書中所引用的古籍參考文獻標注不全面完整,或者是學術圖書引用文獻的著錄格式出現問題。我們現在的文學寫作方式與古代的寫作方式是有較大差別的,就連古籍中的著者和注釋者與我們現代的文學寫作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就現代文學寫作方式而言,每個人對于古籍同樣的內容理解不同,其解讀就會出現大同小異的現象,導致文學圖書或者古籍的注釋也不大相同,因此我們的學術圖書在借鑒古籍引文的時候必須要標注清楚著者及注釋者,這樣才能分辨出每個人的不同見解。因為如果只標出著者,而不去標注釋者,而著者恰恰在學術文學中引用的是注釋者本人的文字見解,就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進而還有可能會侵犯到注釋者的權益。當然比較常見的是有些著者將古籍上的內容完完全全地按照現代的書籍格式進行錄入,但是我國的歷史比較悠久,古籍在各個朝代各個版本的頁碼編譯方式時有差異,因此一些編排本和圖書整理本與原書頁碼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我們都知道古籍分卷與現代書籍的頁碼不同,對于古籍來說,古籍頁碼的重要程度比較低,或者說基本可以不用在乎古籍的頁碼,重要的是知道我們所需要引文在文獻的哪一卷哪一條即可。因此在學術圖書引用古籍的時候絕對不能照搬現代的書籍格式,對古籍引文只標注出處或頁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中外文化差異導致對外文的理解錯誤

再就是中外文化的差異問題。國外也有許多精彩的論文或者學術圖書,因此在引薦外文文獻的時候由于中外的文化認知差異比較大,所以出現了一些較為常見的錯誤。比如說常見的外文作者姓名編寫錯誤:在我國姓在前名在后,而國外的情況則與我國恰好相反,國標規定文后參考文獻責任者著錄時,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格式,與西方國家署名習慣正好相反。因此作者時常錯誤地將國外文獻作者的姓名顛倒、復姓姓名漏寫或者姓名的縮寫不恰當。因此我們如果對外文文獻作者的署名順序、署名方式及標準規范不太清楚的話,就容易出現將參考文獻中作者的姓名前后順序顛倒的情況。此外,由于我們對于國外的姓氏組成、書寫方式及書寫習慣不太了解,這就容易我們對外文書的作者名字的錄入錯誤。其中還有一些外國作者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些附加詞或者字母等,我們在進行引文的時候不了解的話會誤以為這些是文獻作者不必要添加的從而忽略,其實在文獻作者的姓名前所增添的這些詞或者字母都是文獻作者姓名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引文中注釋時不能將其刪減。再有就是外國作者名字中一些字母十分容易被誤寫,如德文中的“6”極容易被認為成阿拉伯的數字“0”,還有英文字母中的“i”極容易會誤以為是阿拉伯的數字“1”。還有部分作者在引用外文刊集的時候,會出現刊集作者的英文名字縮寫格式錯誤或者縮寫不規范。

還有就是學術文書編校人員的工作態度不端正、責任心不強造成的學術圖書的不合格,圖書編輯人員片面地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導致審核不嚴謹或者減少校次,以求提高校對的速度。

學術圖書引文注釋中的改善措施

“三審三校一讀”

對于學術圖書譯文注釋中常見的編校差錯,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嚴格把控圖書出版“三審三校一讀”制度。這項制度是我國為把控出版圖書質量的重要措施。

《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明確地指出要堅持提交稿件的編輯責任制度?!叭龑彙笔前芽貙W術圖書質量關的第一步,審讀學術圖書書稿不是指簡單泛讀一遍即可,而是要求審查人員將學術圖書認真仔細地通讀一遍,并對學術圖書的基本核心思想及表現形式進行簡單的評價或總結。尤其要進行重點關注的是學術文書是否具有科學性、政治是否達標、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和學術圖書的可讀性等方面是否達到了標準。

“三?!笔呛笃趯W術圖書的編輯和加工,是考驗學術書是否達到出版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要求編輯人員同樣盡心盡力認真對待,盡力找到并消除學術圖書中的差錯,因為審與校的工作同樣復雜并且繁瑣,因此這份工作不能將審與校人員合并。另外,“三審”與“三?!比藛T同樣也需要不同的審查、校對人員來完成,后期大忌就是將審查、校對人員合一。嚴格按規定來執行“三審三?!闭呤菑娪辛ΡU蠈W術圖書質量的一項重大措施。

“一讀”即通讀全書,“一讀”是學術圖書出版前的重要環節。通過閱讀學術圖書最后的復印樣,能夠較為全面地從整體上審查全書,發現學術圖書在前期工作中的疏漏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術圖書的整體質量。當然這里不僅僅要對學術圖書的內容進行審查,還要對學術圖書的封面、扉頁、版權頁等等外觀進行整理審查。

古籍引文問題

這種問題主要是因為作者對引文問題不重視造成的。這樣就要求作者從態度上重視引文的重要性,以此來減少實際操作中出現的錯引、漏引等問題。再就是中國古代大量古籍資料,基本都來自線裝的繁體排印本,這中間存在的問題就是繁體字向簡體字對應轉換。這點就需要作者提高自身文學積累,或者查閱大量資料來規避這種不規范用字問題。

學術圖書是全人類文化傳播和傳承不可缺少的載體,一本優質的學術圖書能夠流芳百世,從而傳播優秀的國家文化,為后世提供優良的精神文化,進而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和進步。

猜你喜歡
古籍錯誤學術
在錯誤中成長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復師
不犯同樣錯誤
《錯誤》:怎一個“美”字了得
學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