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進民生福祉應著力把握好“四對關系”

2023-12-27 05:10
創造 2023年11期
關鍵詞:福祉民生公共服務

◆ 朱 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政治立場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價值追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道路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原則,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將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具體化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決策部署,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云南在實踐中應著力把握好四對關系:

一、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經濟發展為改善民生提供物質基礎,改善民生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內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民生支出從2623 億元增加到5131億元,年均增長8.2%,民生支出占比每年都保持在七成以上水平,2020 年、2021 年民生支出超過74%,這既是基于財政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結果,也是省委、省政府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兩者關系的選擇。

在新的征程上,把握好兩者關系必須抓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以高質量經濟發展支撐高品質民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謀求高品質民生的基礎和關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既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把“蛋糕”做大,又要在此基礎上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生活品質,把“蛋糕”分好。另一方面,要以高品質民生為抓手,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強化內需,而民生需求是內需的重要內容。在生產環節,要保證生產所需的充足勞動力和高技能人才,實施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在分配環節,要統籌效率與公平,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想方設法提高群眾的收入水平;在流通環節,要緊盯群眾需求變化,解決民生產品和服務在均衡性、可及性上的政策堵點和市場壁壘,滿足廣大群眾的民生需求;在消費環節,要通過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增加收入,減少群眾的后顧之憂,改善消費條件、提振消費信心,增強即期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促成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二、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質是要將主觀努力與客觀實際統一起來。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主觀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客觀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增進民生福祉應增強主觀能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蔽沂「骷夵h委和政府的同志應清醒認識到,云南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必須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將共產黨人尊重科學規律的優秀品質、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敢于勝利的決心、積極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融入為民造福的偉大事業之中,久久為功、盡心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云南仍然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欠發達省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還有許多卡點瓶頸,增進民生福祉難以在朝夕之間完全實現,必須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確定民生發展目標,科學合理制定民生發展規劃,正確有效引導社會預期,一步一個腳印提高生活品質。

三、把握好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對關系,兩者之間存在供過于求、供不應求、供求平衡的狀態。就公共服務而言,供需平衡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良性循環,供過于求將造成供給成本增加甚至浪費,而供不應求則反映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不足,易降低社會滿意度。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我省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總量不足、服務質量不高,供需結構性矛盾明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突出,如超過一半的州(市)嬰兒、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長期居高不下,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城鄉、區域差異較大,高水平醫院、高水平學科和高水平醫技人員嚴重缺乏,養老服務設施存在明顯短板,優質可及的公共文體產品供給不足、服務水平不高等,仍難以完全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必須深化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增強公共服務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群眾對均等化基本民生和普惠性品質民生的需求。應明確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職責,一方面,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應承擔主體責任。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發揮引導作用,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事項,補齊農村和偏遠山區教育、醫療等民生短板,提升區域、城鄉、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程度。另一方面,對非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應創新模式和機制,變政府負責為政府引導,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組織高效化、服務普惠化,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保障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提高。同時,對群眾更高品質的個性化生活服務需求,則要通過市場機制來供給,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大健康產業等,政府重點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四、把握好安全發展與人民福祉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兩大奇跡”所構建的安全發展環境,保障著人民福祉的有效維護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狀況也直接反映出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發展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我國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安全發展與人民福祉高度融合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經驗。安全發展是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條件,是人民福祉的重要構成,是評價人民福祉的關鍵指標。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二條將“人民福祉”納入國家安全要素,從法律上明確了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的關系。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堅持“人民安全”的宗旨,要讓人民福祉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狀態,讓人民群眾擁有良好的生存發展條件和安定的工作生活環境,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影響安全發展的因素較為復雜,維護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使群眾充分享有公平正義的機會和權利,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任務十分艱巨繁重。尤其是對處于邊疆民族地區的云南省而言,承擔著維護邊境安全的重任,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更需要將安全發展與人民福祉統一起來,要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在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在推進安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歡
福祉民生公共服務
數字十年·民生福祉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建優美生態 謀百姓福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