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2023-12-27 11:26劉春平唐彥東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災害

石 云,劉春平,唐彥東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0 引言

21世紀以來,地震活躍以及全球氣候異常致使極端自然災害頻發,城市化高速發展致使孕災環境復雜,這兩大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日益嚴重,防災減災的難度也不斷增大。根據聯合國發布的《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2000-2019》報告,2000—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事件的發生次數、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均遠超1980—1999年。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約2.35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平均超過3600億元[1]。如何有效應對災害事件已成為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2],這表明開展學校防災減災教育是實現科學防災減災的關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學校防災減災教育起步較晚。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國才提出要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3]。目前正在進行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基于多年的防災減災教學實踐經驗,筆者提出了有效開展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建議和措施。

1 防災減災教育進學校的重要性

學校是系統性思想教育、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關于思想文化、知識技能和體育藝術等很多內容被要求進入學校并受到重視的呼聲不斷。鑒于防災減災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它也應該成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1)防災減災強大的教育功能

災害是一個人本主義的概念,不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只要人類存在,災害就不會消失。防災減災教育是一種尊重生命的教育,也是國情教育、社會主義制度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它也是幫助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關系的重要教育內容。

防災減災具有基礎的國情教育功能。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我國超過70%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高風險災害區域,58%的國土面積位于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地震區域[4],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5],因此,防災減災教育也是認識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

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歷史教育功能。中國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從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分洪排沙,從氣候變遷對古代戰爭和政權更迭的影響,再到新中國建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舉國大救援……,中國人民一直與災害共存,并與之抗爭。災難的嚴峻考驗鑄就了堅強不屈的民族品格,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滋養并滲透。

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世界觀教育功能。災害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而防災減災則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動力。災害認知是構成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災減災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下,人類順應、疏導和改造自然的主動行為。因此,防災減災教育是形成和完善個體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教育活動。

(2)防災減災廣泛的社會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吨袊臏p災行動》白皮書指出[6],我國的32個省區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高風險災害區。超過2/3的國土面積面臨著洪澇災害的威脅,區域性洪澇和干旱每年都會發生,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每年有大約7個臺風登陸。與此同時,我國大陸地震占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頻繁的國家。森林和草原火災也時有發生。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新戰略,強調“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7]。防災減災教育作為典型的非工程性的災前預防措施,在避免和減輕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保障學生安全以及維護家庭、社會和國家穩定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然而,盡管國家主流媒體(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每天平均約有5%的新聞涉及災害,大災、巨災期間以及災害多發季節,這一比例有時可以達到10%。但是,這些涉災新聞中的防災減災信息尚未有效地傳達給大多數觀眾。例如,大部分觀眾無法理解新聞媒體中展示的衛星云圖;許多人不知道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后應當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很少有人意識或體驗到災害來臨時,秒、分級的快速響應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分界點。

因此,為了讓防災減災科普惠及廣大群眾,需要將其與學校課程內容相結合,與學校的安全教育相結合,防災減災教育必須進學校。

2 防災減災教育進學校的基礎

(1)防災減災教育進學校有一定的法制保障

根據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學校有責任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此后,2006年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07年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和2009年的《教育系統事故災難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三個專項預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學校應定期開展針對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實踐演練活動。隨后,2014年的《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進一步提出了針對不同災害的避險和疏散的具體流程。正如2011年《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所指出的,該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將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教育[8]。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防災減災教育的部分功能和內容在學校得以實施。

(2)災害學基礎知識已經實現“三進”

在小學科學和中學地理等課程中,已經包含了有關災害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如災害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及災害形成的機理等。一些高中還設置了選修課《自然災害與防治》。同時,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精神也已經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防災減災的內容已經部分地融入學校、課程和教材中。此外,學校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防災講座、應急疏散演練和減災避災技能訓練等實踐活動。這些舉措使得學校師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提高。然而,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防災減災教學的實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3 改進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建議

結合多年防災減災教育經驗和教學實踐,筆者對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提出以下建議,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并在學生正確應對災害方面取得實效。

(1)教育內容實現“四個遞進”

其一是從災害科學教育向防災減災教育遞進??茖W和地理等課程已經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災害發生和演變的部分基本科學原理。建議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應急避險的知識、技能和防災減災技術(表1),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知識和能力結構制定階梯式的教育方案,適當施以教學,這樣可以實現從側重理學的災害學(理學)向以理工為主的綜合防災減災教育遞進。例如,如果能夠在學校開展隔震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直觀地感受到在有和無隔震設計情況下,建筑物在地震時的振動幅度的明顯不同,這有助于擴大減隔震技術的應用規模,促進減隔震技術的發展,通過這樣的發展,地震時因建筑物破壞導致的人員傷亡將大幅減少。

表1 不同自然災害的應急避險知識與技能和防災減災技術Tab.1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emergency avoidance and technologi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for different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其二是從單災種向多災種、災害鏈教育遞進。大災巨災影響范圍大,研究素材多,既是教科書的主要案例,也是教師講授的重要內容。然而,大災巨災的成災機理十分復雜,通常是多災種、多災點、多頻次的綜合作用。例如,汶川地震引發了地震、地質(崩塌、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水文(洪水、山洪、內澇)等多種災害的多次爆發,出現了上萬個災點,每個成災點都有其特殊性,如果僅僅寬泛地講授汶川地震災害,其致災原理和相關的豐富的災害信息將流于概念化、簡單化。因此,防災減災教育應貫徹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從單一災種、單個災害向多災種、災害鏈教育遞進。

其三是從鄉土災害、身邊災害向國內國際的大災巨災教育遞進。鄉土災害和身邊災害是讓學生最直觀感知、體驗災害并認識災情的教育案例。中學地理課程是以地理分帶為基礎,闡述的地理現象的空間尺度較大,不利于學生認識周邊環境的孕災特點,也難以及時發現災害隱患,導致學生站在滑坡體上或斷層邊上卻毫無察覺。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防災減災教育應貫徹由近及遠的原則,從身邊環境和鄉土災害的體驗和實踐教育為起點,逐步遞進到區域性、流域性的國內和國際的大災巨災的分析。

其四是從自然災害向自然-人為復合災害教育遞進。隨著工業和城市的發展,自然-人為復合災害越來越常見。例如城市內澇和城市地質災害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所導致。城市是高度依賴基礎設施進行生產生活的區域,每個基礎設施都是一個承災體,致災因子同時作用于人和基礎設施,將會形成一個并聯且復合的災害鏈,最終對人類造成影響。例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鄭州市遭受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引發了嚴重的城市內澇。實際上,在7月19日晚21時59分,鄭州市氣象局已經發布了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然而鄭州市委市政府并未及時發布停工、停業、停課的緊急通知。對災害風險的認識不足和應急處置不當,導致了地鐵和隧道里等本不應該發生的人員傷亡事故[9]?!疤鞛摹迸c“人禍”相互疊加,極大加劇了災害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

(2)教學安排實現“三個轉變”

其一是從通用培養方案向因地制宜、及時適時的防災減災教育轉變。自然災害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如水旱災害主要發生在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地震災害主要出現在西南、西北以及華北地區,沙塵暴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臺風災害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等[5]。此外,自然災害也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或周期性特征,如夏季的臺風,冬季的寒潮,以及雨季的山洪、內澇和地質災害等。統計數據表明,每年5~9月是學生意外溺水死亡的高發期[10]。結合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該根據當地主要存在的災害風險,靈活調整中小學整齊劃一的教學計劃,及時適時開展因地制宜的防災減災教育,這不僅是減輕災害損失最有效的方法,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其二是從重課堂講授向重實踐的教學轉變。實踐教學是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薄弱環節。防災減災是人類與災害抗爭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經驗、教訓和取得的成效都源于實踐,實踐是防災減災教育的第一屬性。因此,實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鄉土災害的復盤資料作為教學素材,解決防災減災現場教學的一些時空限制。一方面,讓未成年學生掌握一定的應急避險知識非常重要,比如遇到火災時應當如何應對,地震來臨時是躲還是跑以及如何安全跑等。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身邊的防災減災工程作為實踐教學素材,例如,公路兩側的擋土墻、尼龍網和植物纖維毯用于固坡,河道兩側的防洪堤等,這些工程在災害防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防災工程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防洪堤無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而鋪設大口徑排水管則能夠迅速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但可能導致澇旱急轉。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地下天然蓄水空間,如設置道路收水槽、增加道路透水面積以及建設地下蓄水空間等,是解決城市旱澇問題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

其三是將碎片化的知識技能盡可能轉變為規則與習慣。在生產生活中,許多災難可以依靠規則化解。簡單的規則,如“反手開車門”,開門時將視線自然轉向車外側后方,可以大大減少車門與摩托車、自行車相撞等事故的發生;在疫情期間,提倡“使用公筷與公勺”、“戴口罩”以及“保持人與人之間間距”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病菌傳染的風險。學校每天放學都按照應急避險方案進行疏散,所形成的習慣遠強于每年只進行幾次的應急演練。更為復雜的防災避險規則,例如“農村建房搞牢固、完整圈梁構造柱;裝修不破承重墻、裝飾要輕固牢梁;易倒家具需定固、高處不放重器物;地震能跑盡快跑、跑不出去蹲墻角”等,將這些散布于各類防災減災活動中總結提煉的經驗教訓,轉化為朗朗上口的規則,約束和規范生產生活行為,將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這不需要大量的投入,也不需要高昂的代價,一個簡單的規則或制度便可輕易地化解災難。

4 緩解學校防災減災教育困境的措施

學校防災減災教育也面臨著諸多困境,通過如下三方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或解決主要的困難。

(1)通過培訓和學歷課程教育緩解防災減災教育師資匱乏的困境

當前學校,尤其中小學,面臨著嚴重的防災減災師資不足問題,缺乏具備防災減災理論和實踐訓練經驗的教師是一種普遍現象。建議通過培訓來提高現有師資的防災減災教學水平。例如,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開設防災減災類師資培訓課程;在師范類地理教育專業增設防災減災類課程,讓未來的教師系統學習防災減災知識與技能;在地理類教師資格考試中增加防災減災類知識考核內容,或者設立專門的安全(防災減災)教師資格考核,以確保教學質量。

(2)校內外共同努力緩解學校防災減災實訓設施緊缺的困境

一是加強對校內安全教育設施的投入,因地制宜建設防災減災實訓場地。例如,建設校內的小型災害模擬實訓場,模擬從災害發生到學生應急避難的整個過程。二是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資源來開展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梢詤⒂^災害紀念館(如5·12汶川地震紀念館、中國臺風博物館、中國山地災害博物館等)、綜合災害科普館(如防災減災科普體驗館、防災減災教育基地、社區綜合防災減災科普館等),以及參與防災減災主題的宣傳活動(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消防救援等)。需要注重校外實踐與校內講授內容的結合,而不僅僅是旅游式的走馬觀花,以確保教學活動的系統性和實用性。三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防災減災實踐教學。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成本低且可重復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替代實體實驗,同時對于受疫情或其他因素影響無法開展現場實踐教學的學校來說,虛擬仿真技術能夠提供重要幫助。例如,北川地震災害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振動臺實驗原理仿真模擬等,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虛擬仿真系統體驗實踐過程,并通過線上考核來檢驗學習效果。對于已經開展現場實踐教學的學校,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回顧、總結和強化實踐教學內容,有效提升防災減災實踐教學的效果。

(3)組織整理涉災教育資源,建設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網

目前,涉災教育資源眾多,包括面向不同學習階段的防災減災課程及相關教材、各類防災減災科普書籍、實時災害案例的新聞報道,以及基于災害實例的影視和戲劇表演作品等。這些資源不僅存在于傳統的線下平臺,而且越來越多地以線上方式廣泛傳播,例如,在線課程(如學堂在線《自然災害概論》、中國大學MOOC《災害應急與救援》等)、科普網站(如學校安全教育平臺、國家應急管理宣教網等)、微信公眾號(如地震三點通、城市減災等)等。然而,這些資源的質量良莠不齊,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受眾的防災減災應對能力。為了提供科學、系統、可靠的教育資源,教育部門應組織省市各級層面的教研機構,對線上線下的涉災教育資源進行歸納整理,通過補充和完善并分級分類的方式,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的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網,為廣大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支持。這樣的教育網能夠匯集各類優質資源,確保其科學性和可靠性,為師生提供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

5 結論

極端自然災害日益廣發頻發,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愈發突出,防災減災難度愈加增大。開展學校防災減災教育是實現全民科學防災減災的關鍵。目前,學校防災減災教育已經在我國各地學校不同程度上開展,為了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教學實效,基于多年的防災減災教學實踐,主要提出以下建議:一方面,教育內容要實現“四個遞進”,包括從災害科學教育向防災減災教育遞進,從單災種向多災種和災害鏈教育遞進,從鄉土災害和身邊災害向國內國際大災和巨災教育遞進,從自然災害向自然-人為復合災害教育遞進;另一方面,教學安排要實現“三個轉變”,包括從通用培養方案向因地制宜和及時適時的防災減災教育轉變,從重課堂講授向重實踐的教學轉變,將碎片化的知識技能盡可能轉變為規則與習慣。最后,針對學校防災減災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提出通過培訓和學歷課程教育緩解防災減災教育師資匱乏,校內外共同努力緩解學校防災減災實訓設施緊缺,組織整理涉災教育資源建設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網等??傊?,只有將防災減災更深入地融入學校教育,才能提升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他們的防災減災能力,進而真正筑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實現有效防御和減輕災害損失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災害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防火防災”大作戰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新跨越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減災就是效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