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策略研究

2023-12-27 06:46福建省石獅市第五實驗幼兒園黃珊娜
家長 2023年28期
關鍵詞:中華繪本教學活動

□福建省石獅市第五實驗幼兒園 黃珊娜

幼兒年齡尚小,積累的認知與學習經驗較少,學習活動以模仿為主,單一化的美術活動組織形式難以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影響其美術學習能力的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諸多帶有美術元素的育人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活動相融合,可形成帶有文化育人功能的美術教學體系,一方面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可增進幼兒對美術知識的了解,為提高其美術文化素養奠定基礎?;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勢在必行。

一、引入傳統節日文化,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一)以氣候時令提升感知能力

幼兒年齡尚小,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感覺能力是幼兒開展各種美術活動的關鍵因素。具體而言,幼兒感覺能力主要是其對美術對象的直觀感覺,這種直觀感覺在本質上而言是一個建立美術情感、形成繪畫反應的過程。但是,幼兒的感覺能力需要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而且需要在一個相對自主的空間中才可以產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幼兒園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提供諸多自然資源,其中節日氣候時令便屬于其中一種。將氣候時令帶入幼兒園美術課堂中,可增強幼兒對自然環境的感覺,更能借助自然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為增強幼兒美術意識,為美術情感奠定基礎。為此,教師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把握氣候時令相關元素,將其融入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以此創設更多帶有節日文化主題的美術活動,為增強幼兒美術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如以實際為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融入“清明踏青”主題,并在開展主題活動前,整理有關于清明習俗的相關音視頻資源,引導家長帶領幼兒形成對節日氣候時令的了解。在幼兒初步掌握清明節主題,了解清明節來臨之際,相關氣候特征以后,教師可在主題活動中,帶領幼兒一同觀賞幼兒園內的花草樹木,感受“破土而出”的小草、“沁人心脾”的花香等。此過程主要為激發幼兒的感覺能力,使其能夠形成對傳統文化、氣候時令的全新感受。在幼兒形成自我理解后,教師便可引導幼兒圍繞“清明踏青”主題活動開展美術創作,以畫筆描繪出自身對清明節時令氣候的了解。此方式不僅在無形之中代入傳統節日文化元素,更借助幼兒身邊能夠接觸到的自然景觀,培養幼兒發現美的能力。在氣候時令的導入中,幼兒也能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為增強其文化素養與美術創新創造能力奠定基礎。

(二)以節日傳統活動鍛煉實踐能力

中國傳統節日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豐富的自然風物和人文色彩,并且隨著傳統節日的逐步延伸,也誕生出諸多豐富且優秀的美術作品,這些經典美術作品具有鮮明的審美和育人價值。同時,傳統節日一般有著十分強烈的社會參與性和觀賞性,以節日傳統活動為主題開展幼兒美術實踐教學,可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傳統文化節日帶有的藝術美感,更能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印象,使其在體驗文化之美的同時,逐步具備審美情趣。為此,教師可借助節日傳統活動,開展幼兒美術活動,帶領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體驗節日之美,為提升幼兒美術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以實際為例,為凸顯節日傳統活動特征,教師可開展以“端午”為主題的美術實踐活動,并按照步驟設計不同的實踐環節。

首先,在端午即將來臨之際,開展以端午為主題的故事會,講述端午的由來;創設一些有關于端午習俗的情境,引入“包粽子”“賽龍舟”等相關習俗,介紹帶有端午節日特征的物品,包括香囊、荷包等。

其次,引入“賽龍舟”活動。結合信息技術展現不同地區每年一度的龍舟比賽過程,呈現“賽龍舟”帶有的熱鬧非凡場景,并針對性引導幼兒觀察龍舟的樣式、顏色、形狀等,由此形成對龍舟藝術特征的深層次感悟。

最后,創設“端午自然角”。選擇教室內特定區域,引導幼兒以端午為主題進行環境創設,可以通過繪畫、手工等形式,繪畫龍舟、制作荷包或是香囊等,并將其裝飾于教室內特定區域,由此建立端午節與班級文化之間的聯系,深化幼兒對節日傳統活動的了解,為創設更為真實的美術主題氛圍奠定基礎。

此類活動以幼兒實踐的方法融入傳統節日文化,并將生活體驗與節日思想情感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于美術活動中,更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審美意象能力,可在幼兒感知美好事物的同時,激發其美術創作欲望,為推進幼兒在美術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融合本土傳統文化,開展美術區域活動

(一)依托地方文化資源,開展美術創意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教師應帶領幼兒一同感受、發展和欣賞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中美的事物”。不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許多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內容,結合此類內容開展美術創意活動,更有助于深化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感知。為此,教師可結合當地文化資源,創設美術區域活動環境,并基于文化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美術創意活動,為增強幼兒的美術創新意識、打造全新的幼兒美術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以江蘇傳統戲劇文化蘇劇為例,蘇劇不僅帶有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育人價值。同時,蘇劇對服飾的要求相對較高,強調服飾需具備象征性、表現性和裝飾性等諸多特點?;谔K劇的服飾特點來看,符合美術育人特點,結合蘇劇服飾主題開展美術區域活動,導入繪畫、拼接、涂色等環節,更有助于深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能確保美術區域活動的有序實施。值得注意的是,蘇劇的導入并非一蹴而就,幼兒以形象化思維為主,如何以便于幼兒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入蘇劇,代入服飾主題,開展美術創意活動是每位教師亟待思考并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可按照步驟,組織帶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美術創意活動。

首先,帶領幼兒認識蘇劇服飾??稍诿佬g區域活動開展前,組織幼兒一同欣賞戲曲視頻,并詢問幼兒戲曲視頻帶來的感受,以此增進幼兒對蘇劇內容的解讀。為驅動幼兒立足于美術角度,實現對地方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思考,教師還可配合一些帶有互動性特征的問題,如“蘇劇服飾與其他服飾存在哪些不同?”“假設大家是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服飾過程中應注意哪些細節?”由此問題引導幼兒敘述服飾帶有的圖案多、顏色鮮艷等特征。

其次,在幼兒了解蘇劇服飾特點后,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現戲服平面圖,講解蘇劇服飾設計特點與設計方向。

最后,組織幼兒開展實踐創作,引導其將自己喜愛的圖案設計到服飾作品中,并結合美工區域材料,制作戲曲表演服。此過程不僅在無形之中滲透地方傳統文化,更在發展幼兒創新創意思維的同時,為其提供足夠的設計、思考與實踐的空間。為避免形成過度干預,教師應扮演好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適當情況下提供一些指導,如“蘇劇服飾中的袖子大多是什么形狀?”“此類區域融合一些創意花紋是否更具效果?”等,以此加強幼兒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知,為提升幼兒美術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二)導入文化遺產,組織剪紙活動

剪紙是利用刻刀和剪刀在紙張中剪刻花紋的一種形式,屬于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強烈的傳統文化元素,蘊含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同時,剪紙也是幼兒階段常開展的美術教學活動?;诖?,教師可立足于傳統文化視角,開展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剪紙活動,并在剪紙過程中導入地方文化,以此深化幼兒對文化的感知能力,同步鍛煉其動手實踐能力。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開展趣味剪紙活動,在向幼兒傳遞剪紙技巧基礎上,引導其自主設計剪紙的圖案與花紋,并在實踐中整理剪紙技巧,以此提高幼兒對民間工藝品的感知,為增強幼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奠定基礎;在節日來臨之際,包括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剪紙實踐活動,要求幼兒結合創新思維,創作出更多符合節日主題的剪紙作品,并用于裝飾班級環境。

三、結合文化繪本資源,強化美術作品表現

基于幼兒認知特點來看,多以形象化思維為主。但傳統幼兒美術教學活動,存在抽象性特征,因此,幼兒無法理解美術作品所傳遞的情感、無法領悟文化帶來的寓意,較容易限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活動的實施。而繪本能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知識內容,整合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繪本資源,開展幼兒美術教學活動,可從直觀化的角度,向幼兒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寓意,更有助于達成幼兒美術育人目標。同時,繪本中的故事均帶有強烈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作為出發點,組織幼兒開展美術創作,可在增強幼兒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同時,強化其美術作品的表現力,為提升幼兒美術學習能力提供助力。為此,教師可整合帶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繪本資源,并挖掘繪本中的美術育人元素,通過繪本展現傳統美術特征,實現傳統文化與幼兒美術資源的完美融合,為推進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奠定基礎。

以實際為例,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繪本資源,大多在造型、色彩、構圖中彰顯各類傳統美術元素。如繪本《小蝌蚪找媽媽》作品的畫風帶有國畫意境,并且蘊含層染技法,表現出諸多帶有東方特點的藝術特色。該資源以中國水墨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意境美,通過直觀傳遞文化特點,帶領幼兒了解不同美術作品的多種表現形式?;诖?,針對該類帶有水墨畫特征的美術作品,可組織幼兒嘗試通過棉簽或是手指進行繪畫創作,感受水墨畫的繪制方法。

又如繪本故事《女媧造人》作品,講述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即泥塑,屬于一則關于人類起源上的神話故事。從文化育人的視角解讀繪本故事可以發現,故事中的造物和造人與傳統春節存在直接關聯,并且從神話的層面回答了許多幼兒好奇的問題,如“第一個人如何誕生?”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帶領幼兒閱讀故事內容,從故事描述的情節中想象“女媧造人”的畫面,形成對生命的全新感悟,同時,逐步了解泥塑這一美術創作形式,再開展小泥人作品的制作。為激發幼兒創作興趣,可鼓勵幼兒想象“世界上第一個人長成什么樣子?”“第一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等,真正以故事作為出發點,調動幼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掌握不同的美術表達形式,了解更多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以此實現幼兒美術實踐能力、美術意識和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四、組織親子參訪活動,構建家園共育平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非一蹴而就,幼兒是弘揚文化、宣傳文化的主要群體,幼兒階段兒童對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將直接影響其文化意識的形成。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涉及內容較多,并且幼兒年齡尚小,一味地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導入傳統文化,容易導致幼兒出現無法理解、抵觸甚至喪失美術學習欲望的情況。幼兒的成長無法脫離家園共育的支持,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幼兒美術教師可將傳統文化融入親子活動中,邀請家長共同參與美術實踐。如組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美術參觀活動,組織幼兒和家長一同前往當地工藝品展覽館或是藝術節,以此增進家長與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在參觀活動結束后,鼓勵家長和幼兒一同制作一些工藝品,并開展評比活動,考察哪一家庭制作的作品更符合參觀主題等。在評比中,幼兒可獲得更多來自美術創意實踐的靈感和成就感,為提升幼兒的審美和動手能力奠定基礎。

除此以外,還可鼓勵家長在課余時間,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如定期講述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等,并圍繞故事人物、情節進行繪畫創作,此方式可解決幼兒因思維束縛而引起的文化理解問題,也能在鍛煉幼兒美術思維的同時,開發其創新創造潛能,為推進幼兒在美術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價值,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美術教學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此過程中,如何把握文化特征和美術特點、構建符合幼兒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是每位幼兒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可從多個角度出發,結合傳統節日文化,提升幼兒審美感知能力;基于本土傳統文化,創設美術區域活動;結合文化繪本資源,強化美術作品表現;最終以家園共育平臺為目的,借助親子參訪活動,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為提升幼兒美術綜合學習能力提供助力。

猜你喜歡
中華繪本教學活動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繪本
繪本
繪本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