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新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研究

2023-12-29 07:36尤夢晨李思源
中國傳媒科技 2023年12期
關鍵詞:學術期刊期刊融合

尤夢晨 李思源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7)

1.研究背景

2013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1]

2014 年8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2]

2022 年4 月24 日,根據《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有關安排,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創新內容呈現的傳播方式;注重利用新型傳播手段,加強全媒體運營推廣。明確出版行業要在傳統出版模式上拓寬傳播道路,把握時代風向標,利用新型資源,做好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該意見是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門發布的政策文件,是對新時代深入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作出的全面安排,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提供了行動指引。[3]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無疑是為傳媒企業和新聞工作者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談及創新與融合發展,縱觀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用于宣傳思想的信息傳播途徑及體系正在不斷延展和拓寬。在硬件方面,智能電子設備的大眾化、普及化,手機儼然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在軟件方面,隨著QQ、微信、微博、facebook 等即時通訊軟件的廣泛應用,短視頻、云直播等自媒體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各類新媒體平臺宛如雨后春筍一般,大量地涌現出來。由此可見,信息傳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但是,立足報紙、雜志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紙媒,面對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網絡為傳輸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紙媒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報刊行業帶來了嚴重沖擊。人們不僅僅拘泥于報紙、雜志等紙質讀物了解外界,可通過手機等電子設備,足不出戶便可以知曉天下事?!侗本┏繄蟆贰毒┤A時報》《法制晚報》等報業主力軍相繼休刊(停辦)[4],足以見證新媒體崛起所帶來的強大威懾力。

2.研究目的與意義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期刊等紙媒在新媒體的流量裹挾下,如何繼續生存更是頭等大事。在傳播途徑與技術方面,新媒體占有強大優勢,傳統媒體遠不及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相較新媒體而言,傳統媒體在長期運營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益,人才隊伍健全、信息渠道廣闊、辦刊經驗豐富、讀者作者群體龐大,這些成就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也無法替代。

所以,如何找準新媒體定位,怎樣發揮其優勢和作用,彌補傳統紙媒的運營短板;嘗試讓新媒體的先進技術與紙媒更加巧妙地結合、深入地融通;直面新媒體創新發展的困境與難點,探尋解決應對的措施和方法,進而摸索雙方協作共贏之路。由此,筆者以期刊作為調查研究對象,一方面試圖了解同行期刊在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基本現狀;另一方面針對廣泛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并展望期刊新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3.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以文獻調研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形式展開,通過座談訪問、實地調研、學術會議展位宣傳交流、參加培訓班、聽取會議報告、互動交流等多維度、深層次的調研走訪和溝通學習,我們了解并獲取了《中國油脂》《中國糧食經濟》《生態學報》《中國科學院院刊》《河南工業大學學報》《中國食品工業》等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建設方面的基本情況。[5-6]這為筆者后續梳理和歸納期刊新媒體創新融合發展的基本現狀、存在的運營困境,以及制定合理化的措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圖2 參加培訓班、聽取會議報告、互動交流

4.調研內容

4.1 學術期刊與移動端新媒體融合的必要性

學術期刊是反映學術研究成果的刊物,一般是以紙媒形式展現。隨著科技進步,新媒體融合時代到來,人們越來越習慣用手機移動端來閱讀、學習與交流。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無線通信網、計算機網絡、衛星等渠道,在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上,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7]簡而言之,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對以紙刊為發展模式的學術期刊帶來了嚴重威脅,傳統的紙媒與新媒體融合勢在必行。本次調研中新媒體主要包括App(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

新媒體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傳播速度快。紙刊出版需要一定的流程和周期,對稿件嚴格把關后,還需排版、印刷,傳遞至讀者手中又需要一定的時間。眾所周知,移動端新媒體以“快”取勝,隨時更新、隨時閱讀,從稿件加工完成到呈現至讀者眼前不需要太多時間。能夠讓重大科研成果及熱點關注研究盡快面向社會,使學術作品也能如新聞作品一樣“保鮮”。二是,范圍廣。瀏覽學術期刊需要訂閱,這就大大縮小了受眾范圍,且傳閱性受限、推廣性不強、訂閱渠道不明確等原因也嚴重阻礙了學術期刊的傳播。然而,移動端新媒體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不僅傳播范圍大、覆蓋人群廣,且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又便于操作和分享。三是,互動性強。新媒體不僅用于傳遞內容,還可以讓受眾參與其中,拉近了讀者與作者、讀者與編輯的距離。讓傳送的信息內容超越了本身價值,使原本單一的傳播模式變得豐富多樣,更提升了信息內容的影響力。

傳統學術期刊發展的弊端?傳統學術期刊受眾一般是知識分子及其涉足的領域。往往忽略了普通群眾對于學術的需求。其實,一個對學術有索取或者愛好學術的人,也許只需要一個App 中的推薦或者微信、微博的分享,就能架起他們與學術期刊的橋梁。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于學術期刊單一的發行模式早已提出了挑戰。這就需要學術期刊主動改變,來適應社會,并迎合大眾的需求,讓專業且精良的內容有更多、更好的媒介和渠道來展現。若不改變,未來的發展道路就會越來越窄,受眾也會隨之流失。[8]

因此,大數據背景下學術期刊與移動端新媒體的融合是必然的。讓學術接上地氣,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只有人與人的互動增加了,才是產生客戶黏性的根本。真正研究學術的人,需要有一個發聲交流的平臺。無論是同行交流,還是展現研究成果,都可以促進學術進步。所謂“真理越辯越明”,一個糾錯和辯論的空間,能夠讓作者和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讓移動端新媒體不僅僅是一個傳播的平臺,更應當成為一個輔助學術成果產生,甚至造就學術成果的平臺。

4.2 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及現狀

通過這段時間的深入交流與走訪調研,筆者了解到,各個學術期刊都已加入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大道上。有些期刊雖然起步較晚,但依靠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及專業推廣,已經收獲了大量“粉絲”;有些期刊雖然把新媒體平臺作為輔助傳播工具,但仍然在行業中備受關注;有些期刊對新媒體融合方式進行了專業的分析,融合發展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新媒體業務初具品牌效應,增加了期刊社會關注度的同時并獲得了可觀的收入。[9]

以某糧食行業期刊為例,新媒體融合方式有微信公眾號、期刊官網及App。微信公眾號于2018 年6 月成立,并在同年年初進行了期刊官網改版和App 上線運營。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其微信公眾號關注用戶就達到2 萬多,網站流量也基本在2000 人/天。這與期刊雜志社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雜志社成立了新媒體部門(目前掛靠在發行處合署辦公),并指派專人負責運營新媒體(主要為微信公眾號)。

編輯人員的專業程度也會影響期刊新媒體的社會關注度。為更好地運營新媒體,該雜志向社會培養新媒體編輯,例如參加一些專業技術的課程培訓,包括音(視)頻制作、圖片加工、文字排版等。通過關注用戶瀏覽量和瀏覽習慣,從而發現時效性新聞、國家發布的官方新聞更易受到關注,下班后6 點~7 點的時間段推文訪問量最高。借鑒其他運營較好的新媒體號,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欄目——新聞周報,并制作期刊宣傳片。雜志社委托專業錄音人員錄制音(視)頻,進而在公眾號上廣泛傳播,逐步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形象。這些措施的陸續出臺,都幫助其在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上越走越穩。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期刊都在新媒體融合的環境下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在短視頻應用方面,例如用手機訪問《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的期刊網站,就能直接看到主頁上發布的短視頻信息;《藥學學報》《測繪學報》《制造技術與機床》等不同領域的許多學術期刊都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帶有短視頻的文章;《中國食品工業》等學術期刊也都入駐抖音平臺,通過發布短視頻作品為期刊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度,也提高了期刊的吸引力。廣西日報社提出“1+14+111+N”的策劃生產模式,“四圈深融”傳播,全面推動媒體深度融合。[10]

4.3 學術期刊新媒體運營困境及應對措施

雖然很多學術期刊都開始嘗試尋求新媒體融合發展,但是在運營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多困難。通過此次調研,筆者總結出了期刊在新媒體運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是,缺少專業化人才。大多數編輯部開通新媒體業務一般是讓既有的編輯人員兼負運營,而不是聘請新媒體專業人員進行管理。這就會存在專業不對等、技術問題不好解決的窘境。在有限的精力下如何讓期刊新媒體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是一大困境。另外,因人員緊缺,在與作者和讀者互動方面,存在留言回復不及時、缺少互動等問題。同時,兼負運營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人員精力有限,專注于編輯工作很難避免錯過新媒體信息發布的最佳時間,而這些信息又講究一個時效性,一旦錯過再轉載發布,未必能取到預計的關注度和好的效果。

二是,稿件質量難以控制。新媒體以“快”取勝,但是在快的同時,稿件的質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標題黨”層出不窮,隨著國家重抓媒體意識形態問題,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保證稿件高質量、正確的政治導向都是新媒體運營所需要面臨的挑戰。

三是,平臺升級緩慢。微信公眾號陪伴用戶走過8 個年頭之后,在其他形式的新媒體沖擊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用戶增長緩慢、閱讀量難以保障、訪問量下降、關注度低等問題。

四是,文章選材把控較難。一方面,由于微信公眾號針對原創文章認證有一定的標準,非認證的文章內容,其他平臺就可以隨便轉載,極易發生侵權現象。另一方面,內容選材也是大部分新媒體編輯的頭疼問題。[11-12]比如,新聞類文章既要緊跟熱點、追求時效性,又要保證真實可靠[13];而科研類文章更要考慮如何以受眾能接受、能看懂、能引起興趣的方式進行推廣。

五是,經費難以維持。在運營經營方面,如今學術期刊市場不景氣,許多自負盈虧的期刊無法支出更多的經費來支持和開發新媒體平臺。

基于以上所了解到的情況,筆者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應對措施,僅供參考。

一是,認清自身定位。當編輯人員力量不充足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編輯的能力和潛力。同時也要擺正好心態,無論多么細致,等到發布時總會有一些遺憾和瑕疵。這對于追求完美的編輯而言會感到失望,看不到自身價值所在,反而會在工作中出現更多的問題。編輯甚至編輯部都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專業所帶來的局限性。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技術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上手卻發現無從下手。自學容易走進死胡同,甚至學習一天也不如經驗豐富的老師指點一下。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能力中最大程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面對沒有新媒體專業人才的情況下,編輯部應當對已有編輯進行跨行業的專業技能培訓,要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

二是,學術期刊編輯要培養敏銳的信息意識。在眾多紛亂的信息中,編輯應能快速進行搜索、篩選,從而獲取所需有效信息。優質的內容才是根本。樹立思維數據能力,既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創作表達欲,也要學會引導作者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與問題。堅守政治底線、正確引導熱點,充分發揮“政治防火墻”的積極作用。

三是,內容編排要新穎,服務意識需增強。新媒體平臺受眾范圍廣,要讓學術論文被更多人接受就不能僅僅讓文章的文字通順、簡單加工,而是要精煉出文章的核心部分。特別是文章標題,需在科學客觀的反映傳播內容的同時,吸引受眾眼球,讓學術論文更接地氣。在內容編排上,要順應新媒體的閱讀模式,削減文章篇幅的同時,注重版式的活潑,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突出新媒體的表達優勢。在運營管理方面,把握推文推送的頻率。既不能狂轟濫炸,也不能幾周沒有消息。深入考慮受眾查看信息的時間段,適應受眾的行為習慣,這樣才有助于提高推送的打開率,從而達到宣傳的效果。此外,還應及時查看受眾的留言評論,適當引導輿論走向。

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朋友圈、微信群的分享可以有效達到信息的二級甚至是多級傳播,進而實現信息的擴散,達到提升期刊影響力的目的。編輯部可以嘗試與權威的搜索引擎合作,借助專業平臺,達到雙贏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期刊的實際情況,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欄目,逐步建立品牌形象,提高期刊影響力。

4.4 學術期刊新媒體未來發展趨勢

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全面普及,對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需要越來越高。相信App、小程序會逐漸成為學術期刊下一個進軍和突破的領域。在入駐這些平臺后,如何更好地為讀者和作者服務,是需要思考和提升的關鍵點。此外,國際化的合作方式也可以作為開辟學術期刊新媒體發展的又一條道路。這為接下來新媒體的技術更新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輔助支撐。如何在國際上打造具有影響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期刊新媒體,或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語

新生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曲折的,但是新媒體的發展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歷史發展的必然。所以,我們的工作更要順應發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社會的腳步。強化創新思維,深入一線學習調研。

通過此次“根在基層”的調研活動,為筆者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在與同行深入探討傳統學術期刊未來的發展方向,分享期刊新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同時,我們學會了加強合作、融會貫通,這為我們探尋期刊新媒體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新的啟迪。

猜你喜歡
學術期刊期刊融合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期刊問答
河海大學學術期刊創辦百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