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閾下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2023-12-31 07:18唐弋凌
紡織報告 2023年8期
關鍵詞:服裝思政民族

唐弋凌

(桂林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系統闡釋了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內容等。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前提,是全面增強高校師生思想意識的有力保證,更是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舉措?!毒V要》中第五點“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更是提出,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因此,課程思政視閾下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服裝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學生通過整個服裝結構課程群體系的學習,融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思政教學內容,深入了解并融入民族文化傳承與振興,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 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課程思政融入度不高,挖掘度不深

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有很好的“民族與發展”“傳承與振興”等課程思政點,但缺乏系統性的課程思政教學規劃,課程思政融入度不高,挖掘度不深,造成只講專業知識點,不注重課程與思政的融合,不注重專業知識與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導致教學中存在不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素質的培養、課程思政力度不夠、課程教學體系中缺乏有效的課程思政引導及實施等問題,培養出的相關人才往往缺乏對地方少數民族服裝文化的了解與研究,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1.2 課程教學內容不完整

服裝結構課程群主要包括“服裝結構設計”“成衣紙樣設計”“服裝面料學”“立體裁剪”“服裝生產工藝”等課程,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煩瑣且細致,需要詳細講解和實踐操作。但是,由于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有限,有些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局限和不完整,課程思政結合度不夠緊密,各課程教學間聯系不夠,重要知識點或技能沒有涵蓋到課程群體系中,只在課程中簡單介紹,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詳盡的講解。

1.3 實踐教學與民族區域產業結合不緊密,校企合作不深入

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緊密,包含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實踐教學中,整個課程群體系都與課程思政中“民族與發展”方面的民族區域產業及當地民族企業結合度不高,實踐教學以觀摩教師操作和實操練習為主,課程實習也以教師虛擬課題、學生實操練習為主,學生參與企業項目較少,校企合作多為臨時行為,缺乏制度保障和長期規劃,產研結合不深入,缺乏實際合作點,脫離產業發展,缺乏企業屬性,難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民族產業振興發展。

2 教學改革措施

(1)從綜合思維能力角度出發,優化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革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雙重屬性相疊加的課程群教學體系設置,提高教學體系建設的創新性。開展服裝結構課程群體系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緊密結合中國民族服飾與現代服裝結構的傳承與發展,對原有課程群體系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素材、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與師生互動等進行建設和重組,不僅有利于提高專業知識結構的深入性、系統性、創新性,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民族服飾文化構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服裝設計專業其他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和專業支撐,為同類課程群體系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應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群教學設置中,為學生提供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教學內容,例如,可以將廣西少數民族服裝結構元素融入教學,創建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激發學生對當地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和產業振興意識,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振興。在教師素質方面,教師應具備全面的思政知識和課程儲備,將思政理論與課程內容相融合,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同伴輔導”學習模式,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提高課程思政感染力和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領會教學內容,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1]。

(2)從創新思維能力角度出發,將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文化振興理念在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中融合。首先,開展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以“立德與樹人”“民族與發展”“傳承與振興”等為主要目標,與基于課程思政的課程建設導向一致,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民族間的交流,為民族大融合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完善該課程群教學體系可以有效幫助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文化傳統知識的理解,促進文化交流,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構建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大融合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民族文化、傳統服飾等內容,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可以通過代表性民族服裝設計案例展示,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的服裝結構,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其次,大力促成民族文化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民族文化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啟示,這種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服裝設計的技巧和方法。在課堂上,非遺傳承人可以與學生分享民族服飾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藝等知識,同時可以通過展示實物、演示制作過程等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服飾的獨特之美。此外,非遺傳承人還可以與教師共同討論如何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創作出具有創新性和時尚感的作品。通過這樣的合作,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服裝結構的興趣和熱情,提升其創新能力和文化素養[2]。

(3)從實踐思維能力角度出發,優化實踐教學,調整服裝結構課程群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應區域產業發展。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實踐性較強,要想熟練掌握該課程體系的知識與技能,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操作。首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中的“課程項目化”教學貫徹實踐教學理念,設置與地方民族文化傳承和振興相關的虛擬項目和實際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和技能,將課堂上所學知識與技能有效應用于實際生產或社會服務,同時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強化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創新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其次,增強產研結合,加強與相關企業和機構的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平臺,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和產業振興創新等實際項目中,讓學生走進民族文化企業,走近民族文化傳承人,親身感受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促進教學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高校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再次,服裝結構課程群實踐教學應該更多地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變化,憑借最新的技術和工藝,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的變化和發展。最后,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能更好地融入企業和市場中,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民族產業振興作出貢獻。

3 教學改革創新點

(1)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打造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思政創新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建立思政理論基礎方面,融入黨的思想、國家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將其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思想引領與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服裝文化的背景與意義,促使學生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在課程思政有效融入方面,將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產業振興等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課程群教學體系中,采取多種方式,如案例教學、課上討論等,讓學生深入理解思政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服務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同時也能實現產教融合。在提高創新能力方面,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和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課堂授課、案例分析、課外任務等方式,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服裝傳遞當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創新設計出符合當地特色的服裝[3]。

(2)在專業教學內容中融入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拓展課程教學改革視野,構建服裝結構課程教學特色體系。在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特色體系設計與改革中,重視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挖掘,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課程中,并根據地方文化特點、民俗風情等開展相關探究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并通過實踐展示討論等方式進行交流和分享,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在師資方面,教師團隊需要進一步了解當地文化,嚴謹而靈活地運用文化元素,注重實踐教學的操作能力和實際經驗。

(3)制定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完善的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服裝結構課程群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服裝結構課程群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方面,全方位考慮區域服裝產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根據行業特點和教學目標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知識、實踐操作和案例分析3個部分。其中,基礎知識部分注重為學生搭建知識框架,提供理論支持;實踐操作部分側重于讓學生親身參與制作過程,掌握實際技能;案例分析部分則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探究行業規律及市場變化趨勢,培養其行業洞察力和決策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院校需進一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創建實踐教學平臺,在課程中開展實踐性的案例分析、設計任務、項目實施等,讓學生通過實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校企合作方面,院校需與區域內的服裝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設置企業實習或者實習式教育環節,在實踐中了解市場需求、掌握行業信息、熟悉行業規則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增強對行業的理解和認知。

4 結論

4.1 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優化服裝結構課程群,融入思政元素,以思政教育元素為核心,從掌握服裝結構技術與結構設計方法、表達材料特性及制作效果、促進服裝結構設計創新等方面融入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產業振興等課程思政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

4.2 融入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構建新的服裝結構課程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民族與發展”“傳承與振興”為主要教學目標,將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色融入服裝結構課程群教學體系改革中,更加注重對服裝地域文化素質的培養,強調綜合能力培養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加強學生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地方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4.3 構建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課程與產業的聯系

構建完善的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服裝結構課程群實踐教學體系,整合服裝結構基礎知識與技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引入校企合作等實踐教學模式,將課程與當地服裝行業結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其為社會作出貢獻,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猜你喜歡
服裝思政民族
我們的民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讓人心碎的服裝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多元民族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