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民融合提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質量的機理研究

2023-12-31 03:34賈燕
重慶行政 2023年6期
關鍵詞:軍民老區要素

賈燕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1]。由于諸多原因,一些革命老區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匱乏制約了革命老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2]。提升革命老區發展質量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實施軍民融合,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戰略抉擇,也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革命老區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彌補革命老區生產要素欠缺的有力舉措。文獻顯示,目前學術界關于軍民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有一些討論,但對軍民融合與老區發展問題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趯娒袢诤咸嵘锩蠀^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基礎條件的分析,本文擬提出軍民融合提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軍民融合提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促進革命老區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技術創新、供給因素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是引發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因[3]。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國防工業產業關聯度高,產品覆蓋范圍廣,產業配套需求大,國防工業的發展會對全產業鏈產生強大的牽引效應,對區域經濟增長有直接而顯著的影響,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為革命老區提供更多可支配資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從技術創新層面看,國防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高科技水平。軍用技術的先進性以及軍民通用技術的共同研發,能夠為革命老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技術儲備與深厚的工業基礎。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會促使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通過技術的外溢、擴散效應推動一系列關聯產業轉型升級,從而促使落后產業逐步淘汰。新興產業占比提高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演進升級的過程。從供給要素層面來看,軍民融合發展的過程也是知識和技術遷移的過程。通過技術合作、共建實驗室等途徑可以加強革命老區的勞動要素供給,從而促進區域內要素供給結構的優化。隨著區域經濟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會吸納更多優質人才的加入和資本的投入,企業會在利潤動機和競爭壓力的驅使下自主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從需求層面來看,需求是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最大動力。軍民融合項目通常是精準對接軍民兩用市場需求。軍民兩用市場的融合對技術指標、產品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必然對需求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構成革命老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外源性驅動力。

(二)有利于提升革命老區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是在要素投入既定條件下,通過要素使用及其優化配置實現最大產出。從投入產出的視角來看,其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4]。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穩步提高,正是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表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5]。但是,全要素生產率在產業、部門和區域間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重要原因在于要素結構分布具有差異性。軍民融合兼具市場配置資源與行政配置兩種屬性。一方面,作為一種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軍民融合可以充分整合軍民兩個系統的人才、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提高資源與要素的集約化程度和使用效率,有助于形成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建設的協同效應。例如,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通過整合科研資源,可以大幅節省技術研發成本,提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效率;而軍民兩用產品的生產,既能滿足軍用需求又具有商用價值,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軍用技術大多都屬于高新技術的范疇,具有一定的先導性和示范帶動性。通過軍地協作,充分發揮兩個系統的技術優勢,有利于突破核心技術的壁壘,通過技術創新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有利于提升革命老區的經濟帶動效應

革命老區大多位于多省交界處,處在交通、物流網絡的重要節點上,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具備成為經濟功能區中心和交通樞紐的發展潛力。通過軍民融合發展使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革命老區遷移,在影響區位決策的因素發生變化時,會導致區域內經濟活動發生相應變化。經濟主體總是依據符合其業務發展的區位偏好進行區位選擇,這就使對區位因素有共性需求的經濟主體通過極化效應在空間上集聚,形成集聚經濟,表現出空間專業化的特性[6]。而區域與空間專業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勞動生產效率和投資收益率的提高,以及市場支配能力的增強。亞當·斯密認為,任何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7]。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經濟主體會不斷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遷移,使更多同質性要素、資源進一步流入,隨著集聚經濟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演化,因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產生區際分工協作的需求,使得區域之間產生緊密的經濟關系,即區際輻射效應。根據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區域的經濟集聚度越高,產生的區際輻射效應越強[6]。憑借區位優勢將革命老區打造成為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通過集聚經濟的輻射效應放大軍民融合的經濟帶動效用,這在革命老區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例如,陜西依托軍工企業的優質資源,培育出專業化程度高、技術優勢明顯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重要的軍用、民用航空研發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通過增長極效應,輻射和帶動周圍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軍民融合提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質量的基礎條件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機遇與基礎條件

一是新發展格局為革命老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因自然地理條件限制所形成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問題,較長時間內曾是制約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發展階段,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黨中央的頂層設計以及中歐班列、陸地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政策的普惠性調整,為內陸地區的振興帶來了發展機遇。革命老區多位于省際交界處,歷史上因行政能力難以覆蓋等因素有的成為“三不管地帶”,也因此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隨著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與行政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行政區劃邊界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為此類區域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在新的發展格局下,為釋放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內需潛能,黨中央作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部署,意在破除區際壁壘和加強區際分工協作,革命老區的區位劣勢正逐步轉化為區位優勢。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軍民融合戰略的實施以及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為革命老區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需網絡,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與綜合條件。

二是當前革命老區已具備軍民融合發展的較好基礎。首先各項政策疊加釋放紅利,區域差距逐步縮小。2012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明確要求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扶持等措施推動革命老區加快建設。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并產生了顯著成效。除福建省外,革命老區大多位于中西部省份,包括西部地區的廣西、四川、重慶、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寧夏等七個省份和中部地區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等六個省份?!笆濉逼陂g,這十三個省份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達到或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區域協調發展的特征開始逐步顯現。其次革命老區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大多數革命老區都擁有豐富的軍工資源?!叭€建設”時期,為保障國防安全,在中西部山區建設軍工生產基地以研發和生產軍工用品,由于歷史的機緣,這些基地就布局在革命老區?!叭€建設”帶動了革命老區的工業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例如,四川省依托軍工大省的資源,融合各類創新主體,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增強,形成明顯的區域經濟優勢。再者產業梯度轉移為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中心區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開始逐步向中西部內陸省份進行產業梯度轉移,許多革命老區成為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承接地,為革命老區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創造了條件。例如,贛南、閩西革命老區因區位臨近廣東,現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產業承接地。

(二)主要問題

一是軍民融合能力欠佳。軍用技術與產品的標準和整體水平較高,一定的區域綜合實力和經濟基礎是實施軍民融合戰略的前提和保障。大部分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并且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人才匱乏等問題,這些都成為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因素。革命老區企業規模小、綜合實力差的問題較為普遍,軍民融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據國家和軍隊的現行法規標準,民營企業參軍所具備的條件相當嚴格,革命老區的許多企業往往難以獲取相關資質。

二是脫離實際超前選擇。一些革命老區在選擇軍民融合項目時沒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基礎,超前選擇高新技術產業與軍用先進技術對接。在項目落實過程中,受要素保障不足、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弱、關聯產業發展不足等因素制約,往往容易導致項目失敗,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效益。

三是政府效用發揮不足。一些革命老區的地方政府對軍民融合戰略缺乏全面和準確的認識,對軍民融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在發揮軍民之間紐帶作用上不夠充分,在推進軍民融合工作的組織保障、機制體系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的獎勵政策普惠性不強且激勵效應不夠顯性,導致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積極性不高。

四是軍民系統之間溝通不暢。軍工科研院所研發、儲備了大量的可轉化為民用的先進技術,但轉化率卻很低。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正逐步向市場化轉型。在推進軍民融合過程中,軍民系統的對接渠道還不太暢通,體系壁壘、體制機制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依然存在。

三、軍民融合提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質量的路徑選擇

(一)基于老區實際選擇差異化發展道路

革命老區數量多、分布廣,既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發展滯后等共性問題,也存在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基礎等區域性差異。在政策供給方面,既要通過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區域戰略,增加普惠性政策的供給,也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軍民融合發展路徑的選擇方面,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形成了技術融合型、技術遷移型、市場導向型和國防科技型等軍民融合發展模式。因此,革命老區軍民融合發展路徑可作差異性劃分:一是對于科研資源豐富、地方企業研發實力較強的革命老區,可以選擇技術融合型,通過統籌軍地科研資源,聯合攻關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對于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但技術、人才匱乏的革命老區,可以選擇技術遷移型,通過先進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對于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產業優勢的革命老區可以選擇市場導向型,精準對接軍地需求,協調各方資源、要素推進技術和標準的通用化,以擴大需求提升規模經濟效應,通過需求結構升級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四是對于具有深厚軍工基礎的革命老區應首選國防科技型,以服務保障國防安全為首要目標,通過加強軍地合作提升國防科技水平并使經濟溢出效應最大化。

(二)以革命老區比較優勢謀劃產業發展

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過程中,應遵循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和區域要素稟賦結構,識別比較優勢以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林毅夫指出,只有發展能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和足夠的資本積累,為現有產業發展、技術升級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9]。為此,主要應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政策優勢,加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夯實軍民融合發展基礎。二是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區位優勢,加強區際分工協作,推動軍民融合產業協同發展。革命老區應主動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在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中進行戰略布局,加強區際合作,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協同發展彌補革命老區欠缺的資源和要素,為軍民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暢通的產業鏈條和更為完善的供需網絡。三是充分發揮老區特有的紅色資源優勢,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增加財政收入、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以實現資本的積累,為高位嫁接軍用技術、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物質基礎。

(三)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和機構間作用

曼昆認為,在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政府行為比市場機制更有效率[8]。政府應主動幫助企業克服不可避免的協調和外部性問題[10]。區域性軍民融合工作需要跨越的層級和部門較多,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政府各有關部門應加強信息溝通,構建軍地工業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使軍工技術和民用技術優勢的外部性得到充分釋放。應將工作重點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服務保障方面,政府應增加保密管理、政策解讀、標準協調等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打造有利于軍民融合的營商環境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軍民融合創新成果展等經濟協作交流活動,打通民品向軍方推介渠道;積極推進符合發展布局、成長性好、擁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軍工企業與本地企業進行股權合作,實現高質量融合。二是在制度供給方面,各級政府要積極維護有效市場的制度,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競爭性,激勵有意愿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軍民融合項目中。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實現軍地創新資源和要素的雙向流通,優化資源配置,促使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在資金保障方面,通過軍工集團與各級政府出資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成立專注于投資革命老區軍民融合產業的專項基金,產業基金通過采取市場化方式運作和專業化管理,助力革命老區軍民融合事業的發展。四是在人才保障方面,充分發揮軍隊、軍工集團及軍工科研院所和地方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的科技人才優勢,建立軍地人才交流制度,共同推進人才建設。

(四)打造軍民融合專業化產業集群

對于資源要素匱乏的革命老區而言,通過共性技術的研發、推廣以及同質性要素的集約化使用,打造專業化軍民融合產業集群,有助于提升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當前應重點考慮:一是科學選擇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系統的核心,主導產業的選擇是產業規劃中最重要的環節,應在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優勢、產業基礎的前提下,培育和發展與軍工技術同源或工藝相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區域主導產業。二是發展為主導產業提供配套的關聯產業,努力提高產業鏈和協作鏈的現代化水平,通過提高產業關聯度擴大主導產業優勢的輻射效應和全要素生產率。三是完善基礎產業建設,為主導產業和關聯產業提供服務和保障,高效的公共投資可以減少單個企業的經營成本、提升投資回報率。

(五)著力構建軍民融合科研體系

革命老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區域內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存在資金、技術和信息方面的短板,搭建公共技術平臺是提升區域整體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軍用技術的轉化或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是對潛在生產力的物化過程[10]。革命老區搭建軍民技術服務平臺,對接軍工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對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有利于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為相關企業節省大量研發成本。與此同時,應充分運用國家對革命老區采取的對口援建幫扶措施,加強與發達經濟區的技術合作,統籌運用多元化創新要素和資源,提升革命老區軍民融合發展水平。通過搭建軍民技術信息平臺,組建軍民融合技術轉化中心,歸集技術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的信息,使信息流通渠道更加暢通,從而大幅減少企業搜尋信息的成本,提高技術轉化的效率,幫助提升革命老區技術創新水平。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規劃一般項目“中央蘇區人民軍工發展的歷史考察及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2BDJ03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務院發〔2021〕3號)[EB/OL].[2021-02-20](2023-10-0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22(21):18.

[3]于立宏,孔令丞.產業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1.

[4]劉鶴.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N].人民日報,2022-11-4(6).

[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1).

[6]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56-65.

[7]亞當·斯密.國富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9:76.

[8]曼昆.經濟學原理(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3.

[9]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91-278.

[10]黃朝峰,高建平.軍民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7.

作者單位:福建古田干部學院、中共福建省龍巖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胡 越

猜你喜歡
軍民老區要素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老區在努力奔跑
堅決打贏打好老區脫貧攻堅戰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軍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軍民共贏
讓軍民融合之花絢麗綻放
老區也需要一個節日
采取超常規舉措 打贏老區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