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巖精神耀新華

2023-12-31 03:34蔡斐李鑫斕
重慶行政 2023年6期
關鍵詞:西南政法大學新華日報傳播學院

蔡斐 李鑫斕

2023年10月21日,“紀念《新華日報》移渝發刊85周年暨第一屆紅巖精神與《新華日報》學術研討會”在重慶紅巖干部學院成功舉辦。這是學界首次將紅巖精神、《新華日報》這兩個重大科學命題并題研討,具有開創性意義。

此次會議由西南政法大學、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重慶史研究會主辦,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媒觀察》編輯部、重慶紅巖精神研究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西南政法大學“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課程組承辦。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河北大學、湖北大學、延安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工商大學等10余所知名高校的7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國共產黨新聞活動、黨報優良作風傳承等主題開展交流研討,共同追溯《新華日報》的歷史印記,傳承紅巖精神,賡續紅色基因。

一、弘揚紅巖精神,推進紅色文化傳承發展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面對國民黨統治區復雜艱險的政治環境,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各級黨組織和共產黨人在可歌可泣的艱苦斗爭中形成了紅巖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錢麗萍說。重慶的虎頭巖(重慶時期《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紅巖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駐地舊址)、曾家巖(曾家巖50號周公館、桂園、特園)一起被合稱為“紅色三巖”。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紅色三巖”發揮著維護國共合作、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喚醒民眾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歷史使命,如同迷霧中的明燈,屹立于戰時陪都重慶。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趙駿表示:“紅巖精神是英雄之城重慶的紅色標志,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敝貞c這座英雄城市,孕育了偉大的紅巖精神。革命先輩崇高的思想境界,繪就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為了進一步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不斷豐富重慶紅色旅游內涵,擴大重慶紅色旅游品牌的影響力,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重慶紅巖精神研究會會長雷瑩表示,目前,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正在努力打造“紅色三巖”,實施紅巖工程,弘揚紅巖精神。今后,希望與各方一道在紅巖精神傳承、《新華日報》研究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領域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共同為新時代紅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等貢獻智慧和力量。

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授嚴功軍指出,紅巖精神的內涵仍處于不斷地闡釋和解讀中,未來還需要圍繞收集新聞史料去做印證,做研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媒介記憶對紅巖精神的建構和記憶呈現出“變與不變”“一元到多元”的流變特征。這既為弘揚紅巖精神,使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發揮重要的思想引領、精神鑄魂、實踐指導作用創造了優良條件,也使紅巖精神的內在本質與特色內涵在新時代得到認可,不被淡化、不被消解,成為新聞傳播學者從事媒介研究時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二、重返《新華日報》史,繼承黨報優良精神

“《新華日報》是一座值得深入發掘、深研細讀的紅巖精神寶庫?!敝袊谷諔馉幨穼W會副會長、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教授表示。在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新華日報人不懼險境、善處逆境的政治勇氣,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政治情懷,也同樣是紅巖精神的重要內涵。

1938年10月25日,《新華日報》移渝發刊,并在社論《本報移渝發刊》中寫道,“今后深愿與讀者諸君及全國同胞共同一致地繼續為鞏固國內團結而努力,務使我們民族團結得比鐵更堅,比鋼更固,比任何銅墻鐵壁更牢不可破?!痹谥泄仓醒牒椭泄仓醒肽戏骄值念I導下,在極其艱難險惡的情況下,《新華日報》發揮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發展愛國民主運動,傳播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壯大革命陣營的重要作用。

“重慶時期的《新華日報》被評價為我國無產階級辦報事業臻于成熟的標志,在近現代報刊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毙氯A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錢麗萍在致辭中簡明扼要地梳理了《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移渝,又回到南京的歷史,強調了“《新華日報》報史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組成,是我們共同的寶貴財富?!?/p>

新時代以來,學界對《新華日報》的研究呈井噴狀態。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思揚系統梳理了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研究情況,發現研究方向大致分為三種:第一是從歷史學角度收集與梳理《新華日報》史料,第二是立足于新聞傳播學,研究《新華日報》的新聞傳播實踐,第三是從政治學方面研究《新華日報》的政治思想。

首先,在報史研究路徑中,重慶圖書館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館員唐伯友圍繞《新華日報》的發展史、工作關系史,闡述了《新華日報》研究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三組關系。中國新聞史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鄧紹根教授通過史料挖掘,介紹了胡喬木指導重慶新華日報社學習《解放日報》改版經驗的原因、契機和具體改進方式。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聶遠征回望了《新華日報》在武漢籌辦、發行和宣傳的整體概況。他指出,武漢時期的《新華日報》在鼓舞民眾的抗日情緒,在記錄實事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對后續的新聞發展也起到指導和推動作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抗戰新聞傳播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康指出,抗戰時期國統區群眾的《新華日報》閱讀史是一部黨的意志與讀者閱讀互動的歷史,是一部黨領導群眾的抗戰史,是一部群眾向黨靠攏的政治史?!秱髅接^察》主編助理顏云霞指出學界在《新華日報》史料挖掘和理論探討方面作出了不少研究,但總體而言,《新華日報》報史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研究體系,對報史與黨史、革命史之間的互動也缺乏深入的關照。而此次論壇將《新華日報》與紅巖精神相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視角,新華精神與紅巖精神之間存在相通性,有待研究者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研究。

其次,在對《新華日報》的新聞傳播實踐研究中,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顏春龍分析了全面抗戰初期《新華日報》的統戰宣傳策略,對比了《向導》和《新華日報》在統戰宣傳中的異同。他指出,二者具體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不同,在統戰宣傳實踐的不同階段各有特色。人民出版社編輯詹奪對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所載蒙藏回等少數民族抗戰相關報道展開研究。她認為這些報道有力地增進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促進了國家認同,維護了抗戰時期民族團結、統一抗戰的大局。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洪富忠從《新華日報》如何吸引讀者關注,《新華日報》報道內容的針對性與現實性,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成功實踐的說服力和引領性等方面,層層遞進地闡釋了以《新華日報》為代表的中共黨報黨刊如何引領大后方的輿論話語權。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吳婧瑀研究了《新華日報》中的蘇聯抗戰音樂文化報道。她指出,蘇聯的成功革命經驗和先進音樂文化在《新華日報》中得到了較好的宣傳,這些報道與廣播、書籍等傳播形式互補,為蘇聯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性。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徐金分析了1936年至1939年中共及南方局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展現了中共從被動向國際社會“答疑解惑”到積極主動開展國際宣傳和國際輿論參與工作的發展過程。

最后,在對《新華日報》的政治思想研究中,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韓立新對武漢會戰期間《新華日報》的新聞動員展開研究,他指出,在武漢會戰期間,王明借助新聞的形式,以正確的意識形態,將錯誤政治主張貫徹在《新華日報》宣傳中。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黃肖肖通過研究《新華日報》中的工人訴苦動員報道,認為《新華日報》通過訴苦動員實現了工人階級的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訴苦不僅指向了工人階級反抗苦難生活的行動實踐,還指向了對一種嶄新的生活和社會的追求。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研究館員王曉園系統梳理了《新華日報》中的有關周恩來的宣傳報道,她指出,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表的文章,分階段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意志和主張。周恩來充分利用報紙的功能,發揮輿論優勢,形成較為系統的輿論思想和實踐,同時加強了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把黨和人民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王軍峰以抗戰時期《新華日報》上的木刻為研究對象,認為作為視覺性革命媒介的木刻起到了思想傳播與抗戰動員的作用。

三、傳承歷史使命,以史為鑒觀照現實

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堅持黨性原則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準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绷暯娇倳泴h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強調,為宣傳思想戰線提升工作水平、主流媒體推進融合發展確立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包h報作為黨一百多年奮斗歷程的同行者,始終將‘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原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忠實見證了黨和人民雙向奔赴、黨和人民事業生生不息的偉大歷程。作為我們黨創辦的第一張全國性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正是‘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這一重要原則的見證者、踐行者和推動者”,《傳媒觀察》主編趙允芳說。趙允芳主編指出,《新華日報》首次提出了“黨性就是人民性”的說法,被認為是“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思想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身處復雜輿論斗爭前沿陣地的《新華日報》,成為黨的這一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形成和發展的沃土。當前,新華報人從實踐和理論等多個維度,深入把握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這一根本原則的源與流,更好地發揮新時代“新華方面軍”的重要作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與新聞輿論同頻共振,使主流價值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敝匾晫W習歷史、認真總結歷史、善于運用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通過回顧《新華日報》報史,總結經驗,從中得出規律性認識,進而映照現實,指導新聞實踐?!吨貞c日報·思想周刊》執行主編侯金亮從《新華日報》面向青年開展理論宣傳工作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并結合《思想周刊》“理響青年”的宣傳實踐,認為黨報應當回應青年真正關切,為青年提供正確的指引,重視讀者呼聲。重慶職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汪浩指出,《新華日報》的時代性特征在于準確把握時代之勢,勇擔時代之責,準確回答時代之問,凝聚時代之魂和建構時代之言?!缎氯A日報》的經驗啟示黨報黨刊要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變革,順應時代要求,擔負時代之責,適應時代話語體系。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明洋以推進紅色新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結合山東大學和《大眾日報》的實踐經驗,他指出,要注重構建紅色新聞文化的學術體系、傳播體系、育人體系和實踐體系,不斷推進紅色新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郭淼以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欄目為例,探討媒介視角下黨報的中介化功能。郭淼教授指出,基于媒介性實現的連接、交換、融通與重構,可以成為黨報建強自有陣地,提升對“三元”輿論場的領導權、話語權的賦能之路。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館員丁英順通過梳理《新華日報》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發現這些重要論述不僅明確指出了調查研究的目的,還詳盡論述了在調查研究中應該遵循和秉承的思維、態度、作風和方法,為啟發新時代黨員干部提高調查研究能力,有效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有力借鑒。

四、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指出,“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薄皬膰鴥瓤?,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積極拓展發展新空間?!痹谶@一時間節點之上,新聞傳播學科在應對媒介環境轉變、輿論輿情治理、國家形象建構等問題上,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創新傳播手段與方法。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嚴功軍教授指出,當前處于多主體、多層次、多模態、多平臺、立體化、數字化傳播時期,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智能化、移動化、網絡化的傳播矩陣傳播不斷推動著紅巖精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這為弘揚紅巖精神,使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發揮重要的思想引領、精神鑄魂、實踐指導作用創造了優良條件。但是,傳播環境的快速轉變,也使“如何使紅巖精神的內在本質與特色內涵真正得到認可,不被淡化,不被消解”成為新聞傳播學者未來從事媒介研究時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對紅巖精神的媒介建構研究既是有價值的學術話題,也是關系到紅巖精神時代賡續的現實保證。那么如何以新聞報道的力量讓紅巖歷史不斷迸發強大的現實生命力、號召力,弘揚紅巖精神?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賴義羨認為,加強主題報道選題策劃機制創新,是弘揚紅巖精神主題報道創新、打造報道精品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弘揚紅巖精神主題報道作品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路徑。他以“弘揚紅巖精神主題報道,選題策劃機制創新研究”為題,分析了《號角催征——解碼〈新華日報〉老報紙里的百年初心》系列報道的選題策劃機制創新,從中歸納出破題出新、抽絲剝繭、深入調查等重要啟示,使“昨天的新聞”啟迪“今天的新聞”,為弘揚紅巖精神主題報道策劃機制提供創新路徑。

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巨大人格魅力和浩然革命正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紅巖精神的故事。面對紅巖精神的國際傳播,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林昱君認為紅巖精神代表了一種文化自信,在對外傳播的話語建構中,我們要解釋清楚紅巖精神的話語內涵、制度內涵、精神內涵、物質內涵,既要從自我定位的視角去凝練出紅巖精神所代表的話語符號,又要從文化他者的視角進行話語的創新表達,解決好紅巖精神在對外傳播中應該說什么話語,怎么去建構話語以及建構什么樣的話語等問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效地走向世界,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從而更好地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理念,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傳播體系,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五、促進學科發展,培養新聞傳播人才

紅色基因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對青年人才成長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加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弘揚紅色基因是當前高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趙駿回顧了《新華日報》在重慶的革命歲月和西南政法大學與紅巖精神的深刻淵源,介紹了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科建設、學院發展、辦學成果?!霸诮?0年的辦學過程中,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指引,注重守正創新,從重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新華日報》等黨史寶庫中尋找有效的研究對象,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彼麖娬{,一定要持續做好紅巖精神與《新華日報》相關研究,產出具有西政和重慶標識度的重要成果,把研究做實做深,把影響力做大做強。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劉明洋指出,紅色新聞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的資源。山東大學不斷推進紅色新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規劃建設紅色新聞文化系列課程,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打造紅色新聞文化優秀教學成果并聯合山東省其他高校,共同挖掘紅色資源,建設紅色新聞文化課程體系?!吨貞c日報·思想周刊》執行主編侯金亮認為要讓青年群體加入理論宣傳實踐中,讓青年群體發表自身心得體會,現身說法,增強理論宣傳說服力和號召力?!吨貞c日報·思想周刊》的“理響青年”欄目上線130期以來,所有視頻均由廣大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拍攝。西南政法大學的18個學院中,有9個學院參與視頻拍攝,重慶共有15所高校參與,目前已經走向全國。他指出,在理論宣傳實踐中,要讓青年成為“學”的主角、“講”的主力、“聽”的主體。

在媒介環境變遷下,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教學方法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革新。經重慶市教委立項批準,從2023年開始,西南政法大學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共建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李珮介紹,西南政法大學和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將從5個方面開展合作:聯合開展“《新華日報》文叢第一卷”20冊編輯工作、共建《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共建《新華日報》系列微視頻庫、共建《新華日報》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學生實習活動和學術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建院以來,便繼承紅色基因,有意識地建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體系,先后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團隊,在全球視野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以“三全育人”、課程育人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重點,在“藍鯨計劃”“大篷車課堂”“紅色新聞之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基地之博士生工作站、媒介素養基地中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在新建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項目中,要由學院和行業雙導師一起來帶領研究生深度參與,培養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專業能力,力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對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吨袊霭妗肪庉嬐跚б灰浴吨袊霭妗冯s志為例,分析了期刊近十年宣傳中國共產黨新聞活動歷史的三個取向?!吨袊霭妗冯s志從大策劃和寬視野出發,強調小選題、小切口、小道理的“三小”選文取向和新見地、新史料、新路徑的“三新”選文特性?!吨袊h政干部論壇》編輯胡秀榮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大會動員講話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指出《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積極擔當起黨刊的職責與使命,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己任,策劃與刊發以“百年大黨精神譜系”為主題的系列文章,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在《新華日報》移渝發刊85周年之際,此次研討會開創式地將紅巖精神、《新華日報》這兩個重大科學命題并題研討,通過回顧《新華日報》與中國共產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史,在重溫崢嶸歲月中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進力量。此次會議打開了《新華日報》這座值得深入發掘、深研細讀的紅巖精神寶庫,深化和推進了紅巖精神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史的研究,為全社會弘揚紅巖精神,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提供了學理的支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深刻的時代復雜變化,此次會議緊扣時代脈絡、回應時代議題,覆蓋了黨史報史、政治思想傳播、國際傳播、黨報黨刊管理發行、課程及育人體系建構等內容,體現了與時俱進、教研相長的進步性和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和學術導向的方向性。立足時代前沿,緊扣時代脈搏,此次會議為紅巖精神與《新華日報》這兩個重大時代課題的推進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豐富了中國特色新聞史研究的內涵,為中國共產黨黨報黨刊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學術參考,也為國內黨史界、教育界、新聞界專家學者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創造了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增進了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作 者:蔡 斐,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鑫斕,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 波

猜你喜歡
西南政法大學新華日報傳播學院
“建黨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華日報》的“紅色管家”
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基礎與法律完善
——評《食品法律法規與標準》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高建新教授
論留置權善意取得之否定
西南政法大學:育時代英才的“法學黃埔”
新聞與傳播學院
安徽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科研簡介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互聯網行業相關地域市場界定的誤區及解決思路*
添筆游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