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2024-01-01 08:04王晶瑩
成才之路 2023年34期
關鍵詞:思政教育立德樹人高校

王晶瑩

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其具有的便捷、快速、高效等功能優勢,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可行載體。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以及思政素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加強新媒體技術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實踐,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平臺實踐等方面,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能效,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具備豐富專業知識和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

關鍵詞:高校;信息技術;大學生;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4-0041-04

近年來,傳統意義上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已經逐漸被新型教學方法所代替,如借助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使學生通過實踐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獨立完成學習內容,提高綜合素養能力。當前,部分學校通過在思政課程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融合新型信息技術,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科學化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思想文化環境,為創新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奠定基礎。本文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特點以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途徑進行探討,以期為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善提供理論依據。

新媒體就是一種以數字化信息為載體,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中介,囊括豐富的信息資源,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型媒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廣義上的新媒體是新的媒介工具及技術的總稱,強調人們對媒體和技術使用的過程;狹義上的新媒體是指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傳播媒體,強調媒體所具有的信息科技含量[1]。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具有操作性較強、工作效率高、快速、便捷等特點,因為其突出優勢而進行多樣性及普及性的應用,能夠在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提高或拓展人們的信息能力,有效滿足現代生產生活需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是塑造學生三觀和職業道德的重要課程,其授課方向要求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務,教學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展開,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化與全程化指導結合。

1.授課方向要求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大學生思政課程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逐漸形成,符合當前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發展所需要的指導性課程。我國教育部門始終遵循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注重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堅持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2]。其中,大學生思政課程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2.教學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展開

在高等教育中,大學生思政課程是一門公共課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宗旨,能從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方面出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意愿與國家發展形勢進行有效融合,為社會人才培養創造有利發展條件[3]。

3.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化與全程化指導結合

從大學生自我認知角度出發,學生的性格不同、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因此職業規劃與實現路徑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學生思政課程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融入學生的各個學習發展階段,根據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困惑進行指導,能夠滿足實現個性化發展需求[4]。

新媒體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信息的高速傳播,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以及思政素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能提升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效,有效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高校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類問題、案例、素材等知識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識需要結合一定的人生經驗或法律常識才能掌握。對于沒有正式踏入社會,人生經驗相對較少的學生來說,要完成大量的有深度的思政課程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庫和精品課件,引導學生進行更廣泛的素材和資料解讀,從而開拓視野,掌握更多相關聯的知識內容。信息技術中的視頻、圖片、音頻和AI模擬等的穿插,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有利于創設更加真實的教學情境,烘托積極快樂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夠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綜合素養,增強職業競爭力[5]。

2.有利于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

高校思政課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政元素,能夠為學生提供提高思政素養的重要材料。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融入信息技術的思政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效把握思政教學改革方向,不斷創新教育方法,能有效發揮思政的育人功能,符合新時代發展特征,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此外,高校通過在思政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思想和三觀的引領,能使學生對網絡世界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判斷,讓學生避免受到錯誤思潮和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政素養,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有利于推動思政課程的高效開展,而且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有積極意義。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將抽象的思政知識變得更加具體,使復雜的過程趨于簡單化,將枯燥的思政內容變得可視化,便于學生理解,從而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質量。此外,教師借助網絡和新媒體,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讓學生實現碎片化學習,極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6]。教師通過微信、QQ等線上交流工具隨時進行知識傳遞,可以更加直接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通過短視頻、動畫片、VR展館參觀的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共鳴,達到教學目的。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推動課程教學有效開展。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在思政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以學生為主體,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化思政教學,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思政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綜合思政素養。教師應借助互聯網技術,體現思政課改教育理念,應用網絡資源,融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融入生活化教學內容,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加強平臺實踐教學,以完善思政課程體系,促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1.借助互聯網技術,體現思政課改教育理念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更加注重開展深度教學,使學生深入感受和掌握思政知識內容。對此,思政教師從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出發,轉變思政教學策略,如借助網絡平臺搜索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或者視頻等,再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以多媒體形式在課堂上播放,或利用圖表、圖畫或者目錄等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習內容,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挖掘,思政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資源,從實際問題出發,使之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此外,教師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從而探索出有利于學生思政素養提升的相關方法和措施,并結合實際問題,精選大學思政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7]。

2.應用網絡資源,融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組織大學生開展思政綜合性學習活動時,要結合新型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融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著興趣去探索思政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第一,問題設置法。問題設置法指的是教師在文本教學過程中,用表格或者目錄的形式設置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系列問題來解讀所要學習的文本內容。教師可在教學平臺上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情境模擬法。情境模擬法是指教師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場境,讓學生在情境下對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所要求的內容進行理解與感悟。教師可在網絡上搜索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給學生觀看,從而營造貼近實際的學習場景,以輔助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紅色紀念館、紅色博物館的視頻資源,讓學生云游革命圣地,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身臨其境,從而深化理解,完善知識體系。第三,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教師給學生布置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務,指導學生開展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師可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進行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時間,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提高思政學習能力。綜合以上教學方法,教師順應新課改教育理念,營造和諧、民主、愉快的課堂氣氛,構建全新的思政課堂,能使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效提升思政素養,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另外,教師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如舉辦辯論比賽等,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辯論,使學生在辯論中學會關心國家大事,培養社會責任感。對于辯題,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時事熱點讓學生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進行辯論,也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事件讓學生根據所學進行辯論。在學生辯論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觀點進行干預和科學點撥,從而避免辯論脫離主題,提高育人效果。教師還可以在一些重大節日或紀念日組織學生針對相關的思政知識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網絡知識競賽,使學生充分利用所學,或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同學生一起觀看相關主題的影視作品,并在播放過程中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和探討,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識[8]。

3.借助多媒體技術,融入生活化教學內容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要圍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入“四史”等相關思政教學內容,并且結合新時代發展背景,講解各個行業取得的成就,從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二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相關思政教學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使學生在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之間建立有效連接,提高綜合素養。而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適當融入生活中的思政教學材料,加強思政學科之間的融合,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思政知識內容。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專題教學,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點滴事物進行關注,使學生將生活中的思政知識進行有效分解,自覺在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也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或游戲教學法等,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人物或者相關場景等進行演繹,或對生活中常見的情境進行模擬,并融合思政課程知識內容,讓學生體會思政學習內容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這樣,思政教師在思政綜合性實踐活動中,從生活教學理念出發,讓課本知識內容與學生實踐體會相聯系,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培養學生的思政知識領悟能力。

4.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加強平臺實踐教學

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合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創新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大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知識,促進大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為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推送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思政素材或時事新聞,讓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擬定一些主題,讓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平臺上提出一些思政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綜合意見得出結論。這樣,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與合作,能夠有效提高合作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思政素養。此外,學生在平臺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在思政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能力培養角度入手,注重分析活動開展目標、開展內容以及開展方法等,以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完善自我。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思政問題,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對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所涵蓋的知識進行搜集與整理,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例如,教師可在“大學生職業道德”章節中融入“公民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整合優秀教學資源,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及時在思政課程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思政課程的授課方向要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教學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展開,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化與全程化指導結合,這能夠使大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高校以及教師應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特點,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途徑,如借助互聯網技術,深入理解思政課改教育理念,應用網絡資源,融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也可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加強平臺實踐活動教學,推動思政課程高效開展,以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陰菲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新聞與寫作,2021,23(15):302-304.

[2]盧?,?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研究———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人民長江,2021,52(06): 105-106.

[3]王帆.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J].大學,2021, 16(08):303-305.

[4]李馨雨.新媒體時代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4):203-205.

[5]劉東偉.新媒體時代成人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研究[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402-403.

[6]權瑞華.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12):111-113.

[7]姜建紅,楊子飛.大數據技術與高校思政工作兼容性問題的邏輯勘察[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4(06):126-131.

[8]陳潔楠.網絡直播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大學, 2022(S2):115-117.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Jingy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updating and iterating, and its functional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ce, speed, and efficiency make it a feasible carri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novat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platform practice,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igh moral qualitie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歡
思政教育立德樹人高校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