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探究

2024-01-02 06:50
遼寧農業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關中地區民俗文化產業

劉 凱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近些年,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轉型逐步升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愈發明顯,城市發展更加繁榮而鄉村發展在人才流失、老齡化嚴重以及鄉村文化衰落等方面與城市發展表現出極大的差異。 為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解決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異問題,盡可能的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從2017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2022)》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的5 點總要求——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 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目的,要求在滿足物質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實現精神富裕[1]。

農村文化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類型,不僅可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益,也能促進農村的文化發展、培養鄉風文明的相處模式、 培育人民的文化自信。 陜西省作為我國的文化大省,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尤其在關中地區,更是擁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多種民間藝術和民俗創造源遠流長,是陜西民眾豐富且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對陜西省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進行分析,以助力關中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鄉村文化振興整體水平。

1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關中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文化底蘊的傳承

擁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陜西省關中地區,在我國歷史上十三代王朝政權的都城在此建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壤之中。 鄉村作為原始農耕文明的起始地,擁有孕育多種文化多樣性的形態,保存我國民族文化最原始的根基。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強調大力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文化產業主要依附于鄉村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底蘊,發揚和培育優秀的鄉村文化產業是鄉村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重要依托,是鄉村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大時代的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和培育農村文化產業對于弘揚關中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加固文化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有利于帶動關中地區農村經濟大力發展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要務之一,其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文化,可以與多種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如鄉村旅游和特色美食、鄉村特色手工業和制造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休閑農業等方面共同結合,打造新型的鄉村文化創新產業,促進鄉村文化與上下游關聯產業的相互聯系,進而一整個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有利于關中地區人民群眾內部力量的凝聚,增強民族文化和自信。

1.3 有利于提高關中地區農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魂,是凝聚民族內部力量的關鍵核心。 關中地區具有很多特色的文化產業,發揮和傳承這些優秀特色文化產業不但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而且優良的傳統文化會引領人民的思想進步、豐富人民的精神思想。 文化產業興旺可促進關中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縮小城鎮和農村之間的文化差距、凝聚人民群眾的內部力量,使人民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2]。 堅定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不但可以穩定農民的價值觀念,也為國家邁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條件。

1.4 有利于關中地區的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質量提高,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風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著重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物質生活和豐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媒介,在鄉村文明建設和文化創新過程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加強鄉村文化創新,營造良好的鄉村文明風貌,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對于農民的思想變革和主觀能動性具有促進作用。

2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2.1 關中地區民俗文化和旅游耦合產業現狀

關中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民間習俗陜西“八大怪”、民間曲藝秦腔和木偶戲、民間美食岐山臊子面和羊肉泡饃、民間工藝泥繪彩塑以及民間建筑禮泉袁家村和興平馬嵬驛等,這些地域建筑、美食和手工藝品帶有獨特的關中地域文化,是關中地區乃至全省的核心文化資源。近年來,以民俗旅游為主的文化產業在關中地區蓬勃發展,許多民俗活動、博物館、民俗特色小鎮、民俗風情街和主題公園受到越來越多的游客的喜愛,在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傳播了關中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使關中地區的很多獨特文化產業順勢得到發展。

2.2 關中地區民俗手工藝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關中地區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手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特色鮮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們往往都是古代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一方面是居民對于當下生活的一種情緒宣泄和表達,另一方面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旬邑彩貼剪紙、鳳翔木板年畫、社火臉譜、西秦刺繡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制品,不僅可以用作銷售,作為文化符號流通到不同地域,而且可以加強民眾凝聚力,提升當地居民的精神文明風貌,豐富經濟發展體系。 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只局限于小范圍,而是在更廣闊的地域進行流傳,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它們發揚和繼承下去[3]。 目前,在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推動下,許多本土特色的手工藝制品被推送到世界各地,使得關中地區民俗手工藝文化發展日益濃厚,手工藝品制造業越來越繁榮,農村經濟穩步提升。

2.3 關中地區民俗文藝演出產業發展現狀

關中地區有很多演出形式的民俗藝術如秦腔、華陰老腔、皮影戲等,它們都是通過演藝和經營手段來傳播的藝術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甚至被傳播到海外,其中,華陰老腔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成為一種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媒介。

2.4 關中地區民俗文化展覽館藏經營類產業發展現狀

關中地區不乏博物館和民俗藝術展覽,它們將本土的鄉村文化整合到一起,搭建起臨時和永久性的展覽平臺,以滿足民眾對于民俗文化體驗的多種需求,在保護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實現經濟創收的效益。 根據“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發布與評價報告(2018)”顯示,陜西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0.149)位列第12 位,還處于全國文化發展的中等水平。

2021 年,全省博物館機構數量達到了312個,比2012 年增加了102 個,增長率達到了48.6%,年均增長率達到4.5%。 同時,博物館人員數量為8 511 人,比2012 年增加了2 992 人,年均增長率達到了4.9%。 此外,博物館的藏品數量為438.7 萬件,是2012 年的4.3 倍,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7.5%。

博物館及館藏品數量整體呈增長態勢(圖1)。 文化館及民俗文藝演出、展覽近10 年增長趨勢見圖2。 2012 年,陜西關中地區共有88 個文化館,而截至2021 年,文化館數量已增長至122個。 同時,舉辦展覽的次數也從2012 年的5 118次增加到2021 年的6 819 次,增長了1.1 倍。 此外,組織文藝活動的次數也從2012 年的1 464 次增長為2021 年的4 475 次,增長了57.4%。 舉辦訓練班的次數也從2012 年的8 985 次增加到2021 年的15 716 次,增長了74.9%。 文化館的收入也從2012 年的500 百萬增加到2021 年的820百萬,10 年間增加了320 百萬[4]。

圖1 博物館及館藏品數量趨勢

圖2 文化館及各項活動趨勢

2.5 缺少資金投入、基礎設施條件差

許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人才流失嚴重,經濟發展緩慢,資金投入不足,在加上農村本身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導致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對于鄉村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中增加了許多阻力。

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青壯年群體稀缺,再加上有能力、有頭腦的人才流失,導致農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專業人才少、現有人 員創新意識不強,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不足、文化建設水平低下,對鄉村文化產業振興和創新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問題

3.1 文化產業經營模式單一,創新發展潛力不足

現有的關中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在此之前有過繁榮時期,但由于生產經營模式單一,許多地方采用固定的經營策略,雖能一段時間的紅火,但終究“曇花一現”很快走向冷淡,究其原因,是每個地區缺少符合自身經營的理念,未能打造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固定和單一的發展模式注定會走向乏味。

3.2 文化產業人才不足,創新意識不強

人才是一個地方發展重要資源和動力,人才興旺鄉村產業發展也興旺,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鄉村走向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青壯年群體稀缺,再加上有能力、有頭腦的人才流失,導致農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專業人才少、現有人員創新意識不強,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不足、文化建設水平低下,對鄉村文化產業振興和創新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3.3 缺少資金投入、基礎設施條件差

許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人才流失嚴重,經濟發展緩慢,資金投入不足,在加上農村本身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導致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對于鄉村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中增加了許多阻力。

4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關中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4.1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文化產業創新中的重要功能

要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的建設,完善各部門的崗位職責,細化人員分區管理,在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群策群力,做到真正與人民群眾多交流,多溝通,將政策放在實處,充分接收來自人民群眾的反饋,要有所作為,將黨和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文化產業的第一要務落到實處。

4.2 推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與現有新技術的融合

關中地區發展歷史悠久,很多手工藝品和手工制造具有民族特色,應當發展當地特色手工業,結合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通過網絡帶貨、直播銷售文化產品,并推動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文化和旅游(美食)發展、民俗(手工藝品)與當地文化(博物館)結合發展、演藝和科技結合發展等多種產業結合發展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民自產自銷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發展文化產業,除此之外,要深入挖掘鄉村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質,靈活變通經營方法,走更長遠的發展路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5]。

4.3 吸引人才和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和基礎設施建設

人才是第一文化產業創新的生產力,資金是發展必不可缺的條件之一,農村要想發展就必須吸引人才和資金。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鄉村發展的精神依托,其涉及到鄉村產業的各個方面,在與其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和人才去建設和合理分配資源,加之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較差,也需要更有能力的人去經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建設,因此,農村文化產業創新要充分建立在人才和資金的吸引上才能更好地進行[6]。

猜你喜歡
關中地區民俗文化產業
冬季民俗節
羽翼與轉化:朱子學在關中地區的接受和傳播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陜西關中地區民間刺繡的色彩差異性分析——以東府為例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談陜西關中地區土葬與風水的農業基礎
淺談漢代關中地區主要水利工程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