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佤族成人體部指標與握力的相關性*

2024-01-02 06:53關瓔洋韓旭柔楊小龍張興華宇克莉鄭連斌高雯芳
解剖學雜志 2023年5期
關鍵詞:臂長佤族上臂

關瓔洋 韓旭柔 楊小龍 張興華 宇克莉 鄭連斌 高雯芳

(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市動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7)

握力為手部進行抓握運動時,大拇指和其余手指抓握物體的能力[1],是由前臂和手共同進行收縮活動時產生的肌肉力量總和[2]。握力作為人們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礎[3],是評估手部功能、反映全身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標[4],在臨床上可用來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及患者營養狀況[5],并預測患者的死亡率、住院天數及外科手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6],以便對治療費用進行預測[7]。握力是常規醫學檢查、流行病學調查和健康評估最經濟便捷的手段之一[8],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能夠維持人正常生活的握力值為9 kg[9],而握力數值的大小受種族、年齡、性別、利手、疾病[10]、運動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肩關節角度[11]等因素的影響,有必要對各民族單獨開展分析研究,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滄源、西盟2個縣[12],由于遺傳與環境因素佤族的體質特征與其他民族出現了一定的差異[13]。而現有的人類體質研究中對于人手部握力的分析多集中于居住在大城市的漢族居民,對少數民族握力的研究較少[14-16],未見佤族手部握力的研究資料。本研究通過分析佤族成人左、右手握力與體部指標的相關性,探討佤族成人握力特點及醫學應用價值,豐富佤族體質人類學資料。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研究組以云南佤族為調查對象,測量了佤族562例成人(男238例,女324例)的左、右握力及9項上肢體部指標,并按照年齡分為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共5個年齡組,男性5個年齡組的樣本量分別為36例、60例、76例、43例、23例,女性5個年齡組的樣本量分別為29例、70例、100例、76例、49例。男性年齡為42.8歲±12.2歲,年齡分布為20~80歲,女性年齡為46.1歲±12.6歲,年齡分布為20~82歲。

1.2 方法

調查方法嚴格按照《人體測量手冊》[17]的規定進行。測量指標包括手寬(hand breadth,HB)、手長(hand length,HL)、上肢全長(upper extremity length,UEL)、全臂長(total arm length,TAL)、上臂長(upper arm length,UAL)、前臂長(forearm length,FL)6項長度值,上臂圍(biceps circumference,BC)、前臂圍(maximum forearm circumference,MFC)、上臂最大圍(maximum biceps circumference,MBC)3項圍度值以及左、右手握力值(left handgrip,LH;right handgrip,RH)。左、右握力值使用握力計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①受試者的身體直立,雙足分開,上肢自然下垂,肘膝部不與其他物品接觸;②全力握把柄至不能再用力時,記錄讀數,左、右各重復3次,交互測定,每次之間休息30 s,記錄最大值。上臂圍、前臂圍、上臂最大圍、手長、手寬、上肢全長、全臂長、上臂長、前臂長9項指標用馬丁測高儀、彎腳規、卷尺進行測量,依次記錄數據。

1.3 統計學處理

調查采用隨機整體抽樣法,參與測試人群身體健康,且均屬于世居當地3代以上的佤族成年人。嚴格遵循知情同意原則,與參與測試人群簽訂知情同意書。用 Excel 2003、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男、女性別間檢驗,運用Pearson 線性相關法分析握力與體部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2 結果與討論

佤族成人5個年齡組的樣本量、左右握力以及9項上肢體部指標的測量結果見表1、表2;佤族成人9項體部指標與年齡、左右握力的相關系數見表3;佤族成年男性的4項體部指標(相關系數最高)與右、左握力的回歸方程見表4;佤族男女握力隨年齡變化的回歸模型圖見圖1。

圖1 佤族男性右(A)、左(C),女性右(B)、左(D)握力隨年齡的變化

表1 佤族男性測量結果(±s)

表1 佤族男性測量結果(±s)

注:性別間獨立樣本t 檢驗,**,P<0.01

**(mm)14.2 14.2 13.0 15.4 12.9 13.9長臂前223.1±224.9±222.9±220.3±221.0±222.8±**(mm)16.3 16.6 13.8 13.4 11.3 14.7長臂上307.1±306.4±303.1±301.0±304.3±304.3±**(mm)25.3 27.3 22.3 23.8 15.9 24.0長臂全530.2±531.3±526.0±521.3±525.3±527.1±**肢(mm)32.9長34.0 27.5 28.2 26.4 30.2全上715.5±719.8±715.0±706.4±708.6±714.1±**臂(mm)26.0圍大28.6 30.1 27.1 37.7 30.5最上306.8±315.1±315.4±297.9±289.8±308.4±14.3 17.9 17.4 14.8 21.1 18.1**(mm)圍臂258.6±264.0±263.9±251.8±245.0±259.1±前25.0 27.1 27.9 29.3 27.5**(mm)24.2圍臂267±上272.3±278.5±281.2±260.2±274.6±**(mm)13.4 14.2 12.1 13.5 14.3 13.4長手185.4±188.6±189.0±185.1±183.3±187.1±**(mm)寬手84.2±3.8 84.8±3.6 84.6±3.7 84.0±3.8 84.1±4.5 84.4±3.8**(kg)力握41.3±5.6 39.8±7.7 38.3±7.5 30.7±7.5 28.2±8.2 36.8±8.6左**(kg)力握43.2±7.5 41.8±7.8 38.9±7.6 32.9±7.6 28.0±9.3 38.2±9.1右n 36 60 76 43 23 238組齡年20~29 30~39 40~49 50~59 60~計合

表2 佤族女性測量結果(±s)

注:性別間獨立樣本t 檢驗,**,P<0.01

**(mm)13.1 12.9 12.4 17.0 14.7 14.2長臂前200.9±206.3±206.3±207.7±208.3±206.5±**(mm)18.0 17.5 18.3 19.4 18.6 18.4長臂上279.9±279.6±277.7±277.5±280.8±278.7±**(mm)23.9 25.7 23.5 28.9 26.0 25.7長臂全480.8±485.9±484.0±485.2±489.1±485.2±**肢(mm)30.5長30.9 29.4 37.0 30.4 31.8全上655.4±663.9±660.9±662.4±663.5±661.8±**臂(mm)26.2圍大28.6 31.0 34.1 33.1 32.3最上279.6±297.5±296.1±287.2±273.0±289.3±13.7 19.2 17.3 17.9 16.8 18.2**(mm)圍臂235.0±243.0±240.5±235.1±226.5±237.2±前21.4 25.9 27.6 29.1 25.7 28.3**(mm)圍臂上254.0±271.6±268.4±257.4±244.4±261.6±**(mm)12.8 10.9 13.5 13.7 14.1 13.0長手174.6±178.0±176.8±177.2±174.4±176.6±**(mm)寬手76.7±3.3 77.7±3.7 77.0±3.8 77.4±3.7 76.8±3.2 77.2±3.6**(kg)力握25.0±4.1 25.0±4.3 23.6±5.1 20.7±5.3 18.5±5.5 22.6±5.5左**(kg)力握26.5±4.2 26.0±5.2 24.5±5.6 21.6±5.0 19.3±5.2 23.5±5.7右n 29 70 100 76 49 324組齡年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計合

表3 佤族成人體部指標與年齡、左右握力相關系數

表4-佤族成人握力與4項體部指標的回歸方程

2.1 不同年齡組上肢體部指標與左右握力的測量

測量結果顯示(表1、表2):佤族男性的9項體部指標中,手寬、前臂圍、上臂最大圍、上肢全長、全臂長和前臂長6項指標的測量值在30~39歲組最高,手長和上臂圍2項指標在40~49歲組達到峰值,上臂長在20~29歲組達到峰值。手長、上臂圍、前臂圍、上臂最大圍4項指標測量值在60~歲組達到谷值,手寬、上肢全長、全臂長、上臂長和前臂長5項指標測量值在50~59歲組達到谷值。佤族女性的9項體部指標中,手寬、手長、上臂圍、前臂圍、上臂最大圍、上肢全長6項指標測量值在30~39歲組達到峰值。手寬、全臂長、前臂長3項體部指標的測量值在20~29歲組達到谷值,手長、上臂圍、前臂圍、上臂最大圍4項體部指標的測量值在60~歲組達到谷值,上肢全長、上臂長2項體部指標的測量值在40~49歲組達到谷值。

佤族成人左、右握力均值較接近,但右握力的均值(男性:38.2 kg±9.1 kg,女性:23.5 kg±5.7 kg)及各年齡組的右握力均值均略高于左握力均值(男性:36.8 kg±8.6 kg,女性:22.6 kg±5.5 kg)及其各年齡組左握力值。佤族男性的左、右握力測量值均在20~29歲組達到峰值,而佤族女性左右握力均值明顯小于男性,在20~29歲組和30~39歲組出現峰值,其中男女左右握力值分別從20~29歲組和30~39歲組開始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的趨勢,且均在50~59歲組出現最大幅度的下降,由于握力是肌肉功能的體現[18],所以其出現下降可能是從青年到老年肌肉的橫截面積和收縮形式不斷改變從而使肌力不斷下降的結果[19]。武東明的研究顯示,握力存在平臺期和下降期2個階段,且握力進入下降期后下降幅度呈現出增齡性增大趨勢[20],本研究結果符合此趨勢,進入下降期后握力下降幅度出現增齡性增大,可能是膳食不合理導致的營養缺乏、相關身體活動和運動的缺乏、肌肉的退行性及老年人本身存在的疾病等多種因素所導致[21]。

佤族男女間左、右握力及9項體部指標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1),且佤族男性9項體部指標均值均高于佤族女性[22]。由于同年齡階段男性肌肉蛋白含量高于女性,而蛋白含量與人體握力具有相關性[23],且由于男女性別間具有遺傳和人體生理結構因素的差異,導致各項測量結果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測量值偏高。佤族成人各年齡組的右握力及其均值高于左握力數值,原因可能是利手效應,雙手表現出的行為特征(力、速度和準確度)的不同[1]。

2.2 體部指標與年齡、左右握力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表3):按相關性由大到小,佤族男性右握力與前臂圍、上臂最大圍、上臂圍、手寬、上肢全長、全臂長、上臂長、前臂長8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與手長不具有相關性;佤族男性的左握力與前臂圍、上臂最大圍、上臂圍、手寬、上肢全長、全臂長、前臂長、手長8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與上臂長亦呈正相關(P<0.05)。佤族女性右握力與上臂圍、前臂圍、上臂最大圍、手寬4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與手長和上肢全長2項體部指標亦存在正相關(P<0.05),與上臂長、全臂長、前臂長3項體部指標不具有相關性(P>0.05)。佤族女性的左握力與前臂圍、上臂圍、上臂最大圍、手寬、上肢全長、手長6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與全臂長和上臂長2項體部指標亦存在正相關(P<0.05),與前臂長不具有相關性(P>0.05)(表3)。

佤族男性左、右握力與年齡存在負相關(r分別為-0.507、-0.524;P<0.01)(表3,圖1A、1C)。佤族女性左、右握力與年齡也存在負相關(r分別為-0.424、-0.431;P<0.01)(表3,圖1B、1D)。隨著年齡的增長,佤族男女左、右握力逐漸下降。

2.3 左右握力與4項體部指標回歸分析

根據表3選取對于佤族男性、女性左、右握力相關系數最高的4項體部指標為自變量(X1、X2、X3、X4),握力為因變量(S),建立回歸方程。

結果顯示(表4),以4項體部指標為自變量,以佤族男性握力為因變量擬合的回歸方程中,以上臂圍(X2)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其他3項指標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以前臂圍(X3)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準確度最高(右:R2=0.327,SEE=7.471;左:R2=0.394,SEE=6.685),以手寬(X1)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準確度最低(右:R2=0.108,SEE=8.601;左:R2=0.134,SEE=7.994)。男性X2和X3無相關性,無需建立擬合的回歸方程。

以4項體部指標為自變量,以佤族女性握力為因變量擬合的回歸方程中,以手寬(X1)、上臂圍(X2)、上臂最大圍(X4)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上臂圍(X2)和前臂圍(X3)為自變量,以右握力為因變量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而以上臂圍(X2)和前臂圍(X3)為自變量,以左握力為因變量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前臂圍(X3)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常量t檢驗均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上臂圍(X2)和前臂圍(X3)為自變量,右握力為因變量擬合的回歸方程準確度最高(R2=0.214,SEE=5.105),以前臂圍(X3)為自變量,右握力為因變量擬合的回歸方程準確度最低(R2=0.188,SEE=5.180)。

本研究結果顯示佤族成年男性的左、右握力均與前臂圍、上臂最大圍、上臂圍、手寬、上肢全長、全臂長、前臂長7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佤族成年女性左、右握力均與前臂圍、上臂圍、上臂最大圍、手寬4項體部指標存在正相關(P<0.01)。佤族成年人的左右握力均以前臂圍為自變量擬合的線性回歸方程準確程度最高。前臂圍與佤族成年人握力的大小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根據張靜的研究[24],前臂圍可作為臂部肌肉、骨骼和脂肪等發育狀況的綜合反映,故其與握力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本研究討論了佤族成人握力的特點、握力與年齡的相關性及其在性別間的差異,同時討論了握力與9項上肢體部指標的相關性,為佤族群體體質評價提供了數據支持,豐富了佤族成人的體質人類學資料。

劉星明等[25]的研究表明,雖在近年來佤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提升,但較全國水平相比,其整體文化素質仍偏低,大部分人口為從事農業生產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體力勞動者,這種職業結構以及受教育情況客觀上導致佤族群眾缺少健康評估。握力作為測定人體肌力重要的非侵入性檢查指標,對于肌少癥、糖尿病[26]、高血壓[27]、肝臟疾病[28]等常見病癥具有評估和鑒定的價值,對于評估肝硬化患者營養不良[29]以及腫瘤患者的治療結局[30]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并且對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識別價值[31],能夠反映人體的營養情況和健康狀況,且握力測量及前臂圍的測量相較于其他復雜的臨床監測方法更加方便易行、經濟實惠。

可通過以下2條途徑,幫助佤族群眾尤其是老年群體了解自身營養和健康狀況,從而幫助其進行相關常見疾病的預防、判定及恢復。①從疾病的預防和恢復層面:根據葉長林等的研究[32],可進一步發展針對老年人的握力器,提高群眾自測效果;并將握力器應用到老年群體的力量訓練當中來,以增強其上肢肌肉的緊實程度,提高身體素質;根據楊沛等研究[33],腹部脂肪含量與握力的相關性,也可通過有氧運動及飲食的控制,增強肌肉力量,進行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恢復。②從疾病的判定層面:一方面,可通過社區活動幫助佤族群眾了解相應年齡段握力值正常范圍、常用握力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做好佤族群眾握力常規檢查和營養篩查,便于及時發現健康問題,盡早進行干預和治療;另一方面,由于佤族群眾多從事農業生產和密集型勞動,日常工作中常重復抓握動作,握力的測定助其評估手部和臂部的神經性損傷等風險[34]。但是由于用于臨床實踐的握力測量儀器種類多樣(液壓式、氣壓式、電子讀表型),且由于握力測量體位、測量時間間隔、測量次數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握力測量方法也不盡相同,難以標準化測量結果,握力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標準化和完善化。

猜你喜歡
臂長佤族上臂
浙江建機新款塔機出口歐洲
兒童上臂罕見骨外動脈瘤樣骨囊腫1例
上臂整形術的研究進展
傳統民俗現代轉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節為例
上臂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1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
全臂長差異測量值的轉換模型
全地面起重機桁架式副臂起臂變形量的研究
一種可調節的限制結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區基督教的調適及發展之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